天天看點

“海上花島”崇明:時時處處皆花博

作者:中國經濟網

來源:解放日報

189個參展機關,180個室外展園,64個室内展區,2萬多件展品,近3000個花卉品種,共吸引國内外212多萬人次前來參觀,2408萬人次在網上觀展……不久前,曆屆花博會中展園規模最大、展園數量最多、展期最長、展出品質最高的一屆,在人們戀戀不舍的目光中落下帷幕。

盛會雖然閉幕,卻給崇明世界級生态島建設帶來了質的變化。崇明區委書記李政表示,自2018年4月成功申辦花博會以來,崇明區在市委市政府堅強上司下,在國家林草局、中國花協支援下,克服了基礎薄弱、疫情防控、交通不便、夏令氣候等多方面不利因素影響,推動本屆花博會成為我國花卉業最新成果的大展示、中外花卉界的大交流,充分展示了崇明世界級生态島建設新形象,展示了上海生态文明建設新境界,展示了美麗中國建設新氣象。“我們要乘勢而上,做好後花博大文章,用好花博品牌、推動花惠生活、弘揚花博精神,打造永不落幕的花博會。”

花朵是對綠葉的回報,是對果實的預言。一場為期一個多月的花博會,本身如夏花般絢爛;盛會之後,“後花博大文章”将助推崇明在生态發展之路上邁出更堅實的步伐,為崇明下一步發展提供澎湃動力和重要機遇。

“海上花島”崇明,時時處處皆花博。

用好花博品牌 實作“花開花不落”

崇明區廟鎮,蘭桂骐農業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基地内,一叢叢色彩鮮豔的新品種球菊長勢正旺。這種球菊不僅好看,而且經濟效益遠超普通農産品,一畝地年産值可超7萬元。

崇明區港沿鎮,總投資1億多元的崇明國際菊花生态園正在抓緊施工,預計今年10月即可投入試運作。生态園占地面積200餘畝,由工廠化育苗基地和菊花工廠組成,引進了先進的荷蘭溫室技術和自動化裝備,預計年産切花菊1200萬枝,一批菊花隻需70天即可長成,一年可以種5茬以上,年銷售收入可達1800萬元。

崇明區陳家鎮,500多畝的優尼花卉港項目分成核心交易區、種植研發區和文化藝術區等功能區,實作花卉交易、花卉金融、花卉知識産權交易等功能,為瀛東生态村平添一抹鮮豔的色彩。

這些項目,是崇明花卉産業發展的縮影。花博會不僅是一場花事盛會,更是一場花卉産業發展的盛會。借助花博會的“東風”,崇明正在“遍地開花”,越來越多的鮮豔花朵正結合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在崇明綻放“美麗經濟”。

機械流水線上能種花育苗,你能想象嗎?在崇明區港沿鎮合興村,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園的機械流水線就能做到——高度自動化的生産線貫穿花卉播種、催芽、育苗、補苗、移栽、發貨等環節。“這套系統可支援約40萬張穴盤同時生産,育苗中心可年産花卉種苗2億株、精品盆花1000萬盆以上,年産值可達8000多萬元。”園區營運方上海源怡種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錢海忠說。

日前,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園負責人宋磊向筆者展示了園區裡的機械化種植技術: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内,一張張剛長出大花海棠“超級巨無霸”系列花苗的穴盤正被皮帶運輸通過一條流水線,機器的螢幕上會把空穴自動标上紅框。“種子的發芽率不可能達到100%,這台補苗機可以自動識别出沒發芽的穴孔,随後進行自動補苗,全程不用人工參與。”大花海棠“超級巨無霸”系列比傳統海棠株型更大、花色更亮、花朵更豔,且自潔能力很強:開敗的殘花能自然脫落到地面,不影響觀賞效果。這種品種的海棠花在花博園區内得到了大量應用,今後也将走進千家萬戶。

在建設鎮虹橋村裡,中荷現代園藝中心也正在加緊建設,預計今年10月即可竣工。項目經營方、上海阿斯米爾園藝有限公司董事長姜泳告訴筆者,項目主要建設内容為2000多平方米現代溫室、6間總面積近1.5萬平方米的冷庫和2000多平方米的花坊。“崇明有排水性好的沙質土,适合大量種植球根花卉,這個項目将采用荷蘭最新的種球儲存技術、反季節開花控制技術、高标準生态內建技術,改變國内郁金香大部分依賴進口的現狀。”未來,中荷現代園藝中心内一年四季都可生産郁金香、葡萄風信子等球根花卉,年産值可達8000萬元。

虹橋村黨支部書記黃東告訴筆者,球根花卉的種球生産可交給村民完成,一般為每年12月種下、6月收獲,作物茬口正好和6月底播種、10月底收割的水稻“無縫對接”,可大幅提高土地使用率,還能為村民增收。“花卉産業的産值非常高,畝均比傳統農作物高出六七倍,伴随着農業結構從傳統糧蔬向特色花卉轉變,未來發展前景不可估量!”

日前,在崇明區港沿鎮草港公路合五公路路口處,崇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陳泉生帶着筆者走進全建立設的上海花港。田間道路一路縱深,沿路可見露天種植的各色百合花,朵朵花卉比市面上常見的百合要大上一倍。“我們在這裡打造了一個花卉種源引種實驗基地,去年開始引進了250多個球根花卉品種,目前已優選出20多個适合崇明氣候的品種,未來将推向市場。”

陳泉生告訴筆者,面積達1160畝的上海花港,不久前還是蘆筍大棚——這片土地,原來是港沿鎮蔬菜公司南場,主要由外來種植戶種植蘆筍。蘆筍雖然經濟效益較好,但“大水大肥”的種植模式對生态環境壓力較大。改種花卉後,不僅環境得到了改善,經濟效益也非常顯著:相較于種植蘆筍,種植花卉的産值可以翻約兩番。“花卉種源引種實驗基地的建設,對我們企業來說是個大好事,我們急需将最新的花卉科研成果在田間地頭實作産業化。”上海崇明國際菊花生态園經營機關負責人、上海虹華園藝有限公司總經理姚建軍告訴筆者。

2018年,崇明花卉産業總産值占農業總産值比重為0.59%,2020年這個數字已躍升為15.97%;2018年,崇明花卉産業總交易額為0.96億元,今年已突破10億元,和花卉産業關聯的鄉村建設投資額已超過34億元。目前,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園等8個優質花卉産業項目已在崇明落地,總投資超過25億元,還有一批項目正在對接洽談中。

崇明的花卉産業有這樣的增速,和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有關。早在2019年11月,崇明區就出台了花卉産業扶持政策和配套的實施意見。崇明區推出了國家級、市級重大花卉項目資金補貼50%、自主投資項目配套固定資産補貼20%、種源研發項目獎勵30%、産學研創新項目獎勵200萬元、培育單個新品種獎勵10萬元等舉措,吸引了一批優質花卉項目到崇明投資。

推動花惠生活 讓花卉為更多人帶去美的享受

花博會期間,花博南園裡,有一處竹籬木扉、碧水青葦的世外桃源——占地2000平方米的崇明園。園内一處“酒泉”獨具匠心,幾十隻農家老白酒壇層層堆築,“佳釀”噴湧形成瀑布,水流注入池塘又回流,循環往複。“既有小時候的鄉愁,又展現了環保理念,很有感覺,非常美!”66歲的崇明本地遊客陳水菊說。

花卉固然“仙氣飄飄”、超凡脫俗,但并不曲高和寡、高高在上,而和每個“你我他”都有緊密聯系,花卉之美就藏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裡。一場花博會,讓花卉飛入了尋常百姓家,美化了家居生活,為廣大市民帶去了更多美的享受。

複興館波瀾壯闊、世紀蝶展翅欲飛、竹藤館破繭而出、百花館心心相印、花藝館争奇鬥豔、花栖堂溫潤如玉……花博園區之美,早已“溢出”到了普通崇明農家:為舉辦花博會,崇明數萬個農村家庭拆除了陳舊的棚舍,宅前屋後多了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鄉村風貌整體大幅提升。

“以前,不少村民會在院子裡亂堆亂放,如今,村裡大變樣了。河岸、道路兩側都被清掃得幹幹淨淨,院子裡搭建的廢舊棚舍拆掉後,還種上了菜田花圃。大夥的庭院越變越漂亮了!”談到村裡的變化,家住東平鎮的陳士琴忍不住感慨。

這隻是一個縮影——崇明的城鄉社群,也如花朵一般美好。為深入推進農村社群建設工作,2017年初,崇明創新提出了以“自然生态美、宜居環境美、綠色生産美、鄉風文明美、生活幸福美”為主要内容的農村“五美社群”建設目标,緻力于打造新時代農村社群建設“樣闆間”。2018年起,崇明每年開展一次“五美社群節”系列活動,旨在展示農村社群建設成果。2018年1月,崇明區被民政部列為全國首批農村社群治理試驗區之一。今年5月,崇明區第四屆“五美社群節”暨“百萬居民看花博”活動啟動儀式在建設鎮虹橋花鄉開幕。

“自然生态美”方面,崇明圍繞“水土林氣”綜合治理,堅持黨建引領,發動群衆共同參與,使良好的生态環境成為崇明農村社群最寶貴财富;“宜居環境美”方面,崇明聚焦村莊綜合改造、“五違四必”生态環境綜合整治等領域,最大限度凝聚各方合力,做到生态惠民、生态靠民,提高群衆的參與度;“綠色生産美”方面,崇明大力培育發展生态旅遊、文化體育等新興産業,争取打造更多“無煙工廠”,積極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鄉風文明美”方面,崇明不斷激發農村居民參與自治的熱情,引導農村居民把規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生活幸福美”方面,崇明不斷改善和保障民生,提高廣大村民的生活品質,提升農村社群公共服務水準。

目前,崇明已成功建立1個國家級、22個市級農村社群建設試點示範村,全區268個村實作區級農村社群建設試點示範村建立全覆寫,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建設世界級生态島夯實了社群基礎。

花博之美,還帶動了崇明鄉村旅遊業整體提升,一批花博酒店、花博民宿、花博人家應運而生。

推開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超大庭院,院子裡有修剪精美的景觀苗木;院落中,每個房間都以花卉來命名,有牡丹、玉蘭、玫瑰、虞美人等9種花卉,這是位于崇明區廟鎮的民宿“悅漫花居”。走進大院,你會被水流聲所吸引,循着聲音望去,一座蘇式園林便展現在眼前,樓中有院、院中有樓,還有造型獨特的假山,有蘇州園林的别緻,這是崇明民宿“溪園”。原木色和白色搭配出清新自然的風格,讓來往遊人忍不住多看一眼,屋頂的太陽能發電裝置更增添了一抹生态的亮色,這是崇明民宿“崇明故事”。日前,崇明花卉協會、崇明區文旅局評出了“十佳最美花宿”,這些隻是崇明“花宿”的一部分。

“花博會讓更多人了解到崇明的美,崇明精品民宿是以生意火爆,節假日常一房難求,往往要提前一個月才能訂到。”“知谷1984”的主人、崇明民宿協會會長劉慶告訴筆者。據統計,自2018年4月崇明獲得花博會舉辦權至今,崇明民宿呈“井噴式”增長,共新增民宿330多家,帶動就業近4000人。

你也許曾見過海景房,可你見過田景房嗎?借助花博會的東風,崇明區的廣袤農田裡有了“鄉村酒店”。在位于豎新鎮的東禾九谷開心農場内,建築總面積1.6萬平方米、9棟樓共100多間客房的鄉村酒店正廣迎八方遊客。關上房門,你住的是具有都市品質的精品酒店;推開窗,你卻能看到讓人心曠神怡的農田美景。在那裡,你可以在星空下聞着稻米香進入夢鄉,置身于鄉野田園間,收獲愉悅舒心的慢生活之旅。這種都市風貌和鄉村風貌的結合,已受到越來越多市民遊客的歡迎。

在崇明,花博之美正在更大範圍内“溢出”。一座城市的溫度、人居生活品質,往往展現在一些細節裡。比如咖啡,當城市經濟繁榮、職場氛圍濃厚、服務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咖啡館和咖啡的需求就會提升;再如花卉,愛花之人一定愛美、有閑情逸緻、懂得追求生活,有超脫于“鋼筋水泥森林”之外的精神追求。不論是喜愛玉蘭、水仙還是别的花卉,都是崇明人民懂生活、會生活的展現。一場花博會,是對世界級生态島的展示,也是響應崇明人民對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需求。

弘揚花博精神 在“生态之路”上接續墾拓

一座城市市民的精神與品格,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随着花博會閉幕,“開放創新、追求極緻、拼搏奉獻”的花博精神越發深入人心,為上海的城市軟實力建設提供新動力。

花博會的成功舉辦,離不開每一位花博人的拼搏奉獻。勞工們深夜換花,成就了花博會“花開滿園”的迷人景色;參展商深夜布展,讓遊客常看常新;設計團隊付出數百個日夜的努力,隻為在有限的空間裡,最大程度、最多層次地展現展園展館的魅力……大家拼搏付出,都是為了貢獻一屆精彩絕倫的花博盛會。

世界級生态島建設,同樣離不開每一位崇明人的開放創新、追求極緻、拼搏奉獻,離不開代代建設者的接續墾拓。2021年的花博會之精彩成功,無法不讓人回憶起20年前、2001年這個時間節點——那是崇明走上生态發展之路的開始,是崇明這朵長江口鮮花花苞初綻之時。花卉是一株植物上最美麗、最絢爛、最值得展示的部分;一場花博會,是世界級生态島建設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崇明向世人展示20年生态發展之路成果的視窗。

時至今日,原崇明縣發改委主任陸一依然記得20年前的那個早上。2001年春節後首個工作日,他接到了去市政府開會的通知,一項改變崇明命運的決定正在悄然發芽——那場會議讨論的是崇明島的總體規劃,“生态島”三個字便誕生于那場會議。在當年釋出的《上海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将崇明島建設成為生态島”。

當時的崇明受困于發展路徑上的“剪刀差”:世紀之交,全國房地産市場方興未艾,一場投資建設高潮奔湧而來;反觀崇明,随着市場經濟體制逐漸成熟,企業、資本“用腳投票”,“島嶼經濟”的固有劣勢開始顯現。

面對這種困境,崇明曾嘗試加強觀念和模式創新,試圖扭轉不利局面;也曾嘗試改善投資環境,努力吸引投資;還曾嘗試接受浦東等先行地區的輻射帶動,加大開發力度。但經過多方探索,始終沒能找到一條完全符合崇明實際情況的發展道路。路,在哪裡?從21世紀開始,崇明開始探索生态發展的全新道路。

走這條路,崇明不是沒有受到過質疑,也不是沒有受到過誘惑。但崇明人從未動搖,始終堅信:生态環保并不是不發展,而是一種更高層級、更高能級的發展;“世界級生态島”的目标,絕不是種樹、開河就能實作,而是要在經濟社會發展、人居品質等方面綜合起來達到世界級标準。秉持這個理念,崇明人不斷梳理生态肌理,提升生态品質。花博園區從一張張規劃圖變成實景圖,從土黃色變成綠色,再到五彩斑斓,這過程恰似對崇明20年生态發展路徑越來越清晰、發展信念越來越堅定的隐喻。借助花博會這一平台,崇明這張上海的“生态名片”,正被越來越多人熟知。

20年滄海桑田,崇明已今非昔比。變化的背後不隻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有無數墾拓者的接續奮鬥,崇明人在“世界級生态島”建設之路上接續墾拓,将這顆長江巨龍口中的明珠打磨得越發光亮。

多年來,崇明在提升生态環境品質上頻下苦功,全區劣V類水體100%消除,森林覆寫率超過30%,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标率達100%,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達91.5%,成為全市空氣品質最好的地區之一。2016年,《崇明世界級生态島發展“十三五”規劃》釋出,崇明目标定位由現代化生态島更新為世界級生态島。随着生态環境持續改善,鳥類保護工作力度不斷加大,不少以往罕見的鳥類紛紛到崇明“安家落戶”,或将崇明作為遷徙停歇的“驿站”,占全球種群數量1%以上的水鳥物種數在崇明達14種,東灘濕地成了鳥類天堂。同時,崇明堅持打好長江“十年禁漁”持久戰,并發動廣大群衆,形成全民參與、全民關注、全民監督的合力。

今年上半年,崇明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建成公共綠地19.6公頃、綠道25.5公裡、立體綠化2萬平方米、口袋公園14個。崇明正做好以花美景大文章,不斷彰顯生态價值、提升鄉村美學價值,潛心打造望得見星空、看得見綠水、聞得到花香、聽得到鳥鳴的美麗環境。這些,正是花博會為崇明乃至上海帶來的軟實力。

崇明是特殊的,“上海可持續發展重要戰略空間”的定位,賦予了崇明不斷保護、改善生态的重要使命;崇明是幸運的,立足長三角城市群建設、長江經濟帶戰略和全球對生态環境保護的重視,崇明正面臨着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曆史賦予崇明的時代命題。

回溯曆史,崇明兒女有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雄心壯志;放眼當下,崇明兒女有在經濟社會發展大潮中縱橫馳騁的熱血氣概;面向未來,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征程上,崇明将堅定生态發展方向,成為長三角城市群、長江經濟帶生态大保護的标杆與典範,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供“崇明案例”。

如今,崇明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奇觀還在繼續,崇明人的墾拓還在繼續。新時代發展大幕已經緩緩拉開,新一輪發展浪潮正澎湃而來,不論是籌備、舉辦花博會,還是推進建設世界級生态島,崇明人都在開放創新、追求極緻、拼搏奉獻,以改革再出發的必勝信念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