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關注我,為你解決情感難題</h1>

作者:愈姑娘
有人說,《半生緣》裡面,造成悲劇的恰恰是那些長輩。
讀了原著,對這點感觸很深。
那些看起來人畜無害的老頭老太太,背後卻藏着人性最大的惡。這些惡,用吃人來形容都不為過。今天主要來寫寫顧太太,她是曼桢和曼璐的母親。
你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兩姐妹的悲劇命運,幕後推手就是顧太太。
她的愚昧無知,狹隘自私,令人不寒而栗。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女兒的寄生蟲</h1>
總有人诟病對父母過分依賴的孩子,形容他們是“媽寶”“巨嬰”。但是有一種父母,卻格外依賴孩子。她撐不起自己的人生,便要依附到孩子身上。
顧太太就是這種寄生蟲。她生了六個孩子,顧先生去世的時候,孩子都還小,最大的曼璐也還沒有成年。
按道理來說,顧太太應該撐起這個家,不管賺多賺少,都得養活幾個孩子。但顧太太沒有,她還是沉浸在被人供養的世界裡。
得虧曼璐,不然他們這個家早就完了。令人不解的是,顧太太甯願讓曼璐去當舞女賺錢,也不願意自己出去找事做。
有人說,顧太太要照顧幾個孩子。要知道,曼璐還有奶奶,身體健朗,完全可以幫忙照顧孩子。
在那時候,顧太太和曼璐兩個都出去工作,要養活一家人不成問題,何嘗要走到讓曼璐去當舞女的份上呢。
更惡毒的是,曼璐被迫當了舞女,顧太太這個當媽的對她沒有任何感激之心,反而想要讓她養自己一輩子。
曼璐和祝鴻才結婚後,曼桢提出,不要再讓曼璐出錢了,她來養家。顧太太卻說:
“靠你那點薪水哪夠呀,我們自己再省點都不要緊,幾個小的還要上學,這筆學費該要多少呀?”
你看,在顧太太心中,曼璐是家裡的搖錢樹。同樣是自己的孩子,她的偏心令人憤怒。
曼璐婚後身體不好,顧太太每次回來,都會帶着曼璐給她的錢。
曼桢再三強調不要再拿曼璐的錢,可是顧太太總有理由,要麼就是說“人家現在闊了,不見得這麼小氣”,又說“我實在看你太辛苦了。”
顧太太的借口,每次都很完美,實際上她根本沒有為曼璐考慮過。曼璐年齡大了,她一味的唠叨她的婚事,卻不知道曼璐舞女的身份,怎麼能讓她嫁出去。
真想為曼璐好,就别再讓她養家了。祝鴻才根本不是個良人,在鄉下有老婆孩子,顧太太卻覺得曼璐嫁給他是好的,因為祝鴻才能養得起他們一大家子。
張豫瑾和曼璐曾經有過婚約,顧太太卻要撮合張豫瑾和曼桢,她何嘗想過曼璐的感受呢?
顧太太對曼璐所做之事看起來沒什麼,實際上都是軟暴力,讓曼璐變得匮乏和不安。
顧太太和曼璐關系不是很好,常常說不了幾句話就吵起來了。
其實,曼璐表面上孝順,實際上她内心對顧太太是有恨意的。隻是這種恨,被曼璐掩蓋起來了。
為什麼恨?因為顧太太的偏心讓她心裡失去平衡。
顧太太為每個兒女的前程考慮,唯獨沒有為曼璐考慮。
曼璐就像家裡的老黃牛,做得越多,得到的越少。這種失衡讓曼璐變得偏執和扭曲,是以才會有後續一系列荒誕的事情。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荒誕的價值觀</h1>
顧太太的價值觀完全是舊式的,愚蠢的,而且她根本不自知。
曼璐和祝鴻才的感情不好,祝鴻才發了點小财,便整日花天酒地。同時,曼璐又久久沒能懷孕。
原著裡,顧太太說:
“姑爺今年幾歲了,也望四十了吧?别說男人不稀罕小孩子,到了一個年紀,也想要得狠!我想着,你别的沒什麼對不起他,就隻有這一樁。”
說實話,要說對不起,也是顧家的事。曼璐為什麼不能懷孕?因為之前流過兩次孩子。顧太太根本想不到這一層,她覺得生不了孩子就是曼璐的錯。
想來顧太太生了6個孩子,就是她的馭夫術吧。
面對曼璐的困境,顧太太又出了一個馊主意:
“說來說去還是那句話,你要是有個兒子就好了!這要是從前就又好辦了,太太做主給老爺弄個人,借别人的肚子養個孩子。”
顧太太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這個點子會在曼桢身上驗證。可以說,顧太太是毀掉曼桢的間接兇手,當然這隻是第一步。
在撮合張豫瑾和曼桢的事情上,她更是愚蠢到極點,當然她考慮的根本不是曼桢的幸福,而是自己的利益。
“她嫁給豫瑾多好哇,你想!那她也用不着這樣累了,老太太一直想回家鄉去的,老太太也稱心了。我們兩家并成一家,好在本來是老親,也不能說是我們靠上去。”
在這件事上,她更是完全把曼璐當成了外人。對顧太太來說,隻要對自己家庭有利的人和事,都是值得争取的,至于兒女的幸福,她從來不是放在第一位的。
直到曼桢被祝鴻才糟踐,顧太太的真面目徹底被撕開了。
顧太太明明知道曼璐和祝鴻才對曼桢做了什麼,她沒有絲毫要救曼桢概念,反而還責怪曼桢:
“這孩子就是這樣不懂事,這種事怎麼能嚷嚷出去,自己也沒臉哪。”
自己女兒都要被害死了,還覺得她活該,這種母親簡直連畜生都不如。她想到的唯一解決辦法是,讓曼桢嫁給了祝鴻才。
“顧太太這時心裡難過,也是因為曼桢,叫她從此跟了祝鴻才,她一定是不願意的,但是事到如今,也隻好委曲求全了。”
後來,曼璐給了顧太太一筆錢,讓她搬到南京去住,她毫不猶豫的答應了。至于曼桢的死活,她壓根沒放在心上。直到離開上海,她也沒有去看曼桢一眼,還把世鈞寫給曼桢的信上交給了曼璐。
曼桢的悲劇,曼璐和祝鴻才是主謀,而顧太太就是幫兇。在她的價值觀裡,充斥着功利和自私的惡臭氣息。她看重利益,要面子,同時還有一套女人有罪論。
有這樣的母親,你别奢望能得到庇護,大風大雨面前,她會把你趕出家門,還會上把鎖。
<h1 class="pgc-h-arrow-right">03舊社會的産物</h1>
顧太太是舊時代女性的一個代表,她們的惡是因為整個大環境的扭曲。你想想,在那個年代,物質匮乏,男權思想盛行,女人沒地位。
各種困頓的局面,讓女性在逼仄的空間中生存,自然形成了狹隘自私的價值觀。因為文化水有限,認知能力又很微弱,想要得到二次成長根本不可能。
于是,她隻能帶着别人灌輸給她的思想生活。這些思想包括:女人要聽丈夫的話,女人必須生孩子,被糟蹋的女人是髒的,女人到了年齡必須結婚……
從這個次元上看,就不難了解顧太太所做的一切荒誕事情。
最可惡的是,她對曼璐的種種,一邊享受着她當舞女賺來的錢,一邊又厭惡她舞女這個身份。
在顧太太的内心深處,是看不起這個女兒的,她覺得曼璐掉價了,隻要有個人願意娶她就夠了。而曼璐又是一個内心很高傲的人,顧太太的許多話語,都讓她自尊心受傷害。
曼璐選擇祝鴻才,頗有一種“報複”心理,她想要證明自己,通過個人價值的實作,得到家人的寵愛。可是,顧太太對曼璐始終是疏離的。
這份梳離讓曼璐内心有了一個缺口,她自卑敏感,又極度缺愛,才會被祝鴻才這樣的渣男騙了去。
曾經有人問,曼璐和《情深深雨濛濛》中的依萍都是在舞廳工作,為何結局完全不同?
不可忽略的一個原因是,依萍有個好媽媽。依萍的母親甯願餓死也不願意讓依萍唱歌養家,她的眼光長遠,她怕依萍在那種環境下會堕落,進而失去人生的可能性。
後來,依萍說服了母親,母親對她也是愧疚又感恩。依萍工作很晚回家,桌子上都是熱氣騰騰的宵夜。害怕依萍回來晚了,路上不安全,就讓車夫去接她。
依萍母親對女兒是全方位的愛和呵護。
無論遇到任何難題,她都是站在依萍這一邊的。在愛裡長大的依萍,内心沒有那麼多不平衡和不安感,更多的時候是甘之如饴。
可是顧太太為曼璐做過什麼呢?情感的關懷沒有,物質上的幫助更談不上。她隻有無止盡的剝削和榨取,曼璐前腳嫁人,她後腳就把曼璐的房間租出去了。
曼璐結婚了,顧太太也沒有考慮到不拖累她,還變着法想要得到錢。
曼璐遇到難題,她都認為是曼璐自己有問題。在她看來,這個女兒是倔強又任性的,根本不值得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東西。
對曼桢呢,表面上看起來還不錯,可是在關鍵問題上,她卻當了逃兵。那時候,曼桢被關在房間裡,滿身傷痕,絕望至死,顧太太就和她一步之遙,她沒有看一眼。
這一點,曼桢後來才意識到:
“她母親究竟是什麼态度也還不知道,不然怎麼她失去自由快一年裡也不設法營救她?這一點是她最覺得痛心的,想不到她自己母親對她竟是這樣,倒反而不及像蔡金芳這樣一個陌路相逢的人。”
顧太太作為一個母親,别說母親的偉大,連一個人基本的善意都不具備,這才是人性深處的惡。她始終是一個自私的人,同時又膽小怕事,懦弱無能。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的可悲,是整個舊社會女性的可悲。
她們的一生,隻是在渾渾噩噩的過,從來沒有過自我。那些舊社會的價值觀,成了她們的牢籠,而她們又将這種牢籠施加到了自己孩子身上。更可悲的是,她們對此毫無察覺。若要一個解釋,她們隻會告訴你:這是命!
END.
今日話題:
舊社會女性的惡,你體驗過嗎?
歡迎留言讨論。
愈姑娘:情感作者,專注新時代女性的成長和情感。
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