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第一次去日本,降落在啟用甫滿周年的關西國際機場。迄今依然清晰記得透過舷窗俯瞰這座大阪灣甯靜藍海中的長方形人工島,在初冬的和煦陽光下閃耀着未來世界的光芒,對當時那個少年旅人所産生的強大震撼——那一瞬間自己仿佛化身阿童木翺翔藍天,來到了機器貓的奇幻國度!
如今再去大阪已不會聯想到阿童木和機器貓,我總會選左側的舷窗位,飛越九州之後,眼前就會出現一片山海相間的優雅景觀:群山如黛,延伸至天際;碧海如緞,靜靜地鋪陳,偶有渡輪駛過,拉出一道長長的放射線軌迹。夢幻般的景觀一路相随,直至抵達那座人工島。

從小豆島俯瞰濑戶内海(攝影/王在田)
<h3>李鴻章傷身傷心地</h3>
無論從北上廣深哪個城市出發,飛往大阪都會經過這片甯靜之海:濑戶内海。
顧名思義,濑戶内海是陸地環繞的海域。它的北面是本州島的中國地方(日本地名,指本州島西部),東面是本州最大的半島紀伊半島,南面是日本四島中最小的四國島,西面則是九州島。濑戶内海的面積将近兩萬平方公裡,約略接近成都所在的川西壩子。
在地質構造上,這裡原本是本州、九州和四國之間的一塊窪地,在冰河時代日本列島彼此相連,并向西通過北韓半島、向北通過庫頁島與歐亞大陸連通形成大陸橋。大和民族的先祖繩文人、彌生人陸續從歐亞大陸遷徙至此定居,在盆地東部紀伊半島的大和地區萌發了早期日本文明。約一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海水灌入這塊盆地,将三島隔斷,形成了今天的濑戶内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把濑戶内海視為一個大号的千島湖。正是因為這裡風平浪靜,才能放心将關西國際機場建在填海造陸所得的人工島上。
關西國際機場 (供圖/王在田)
濑戶内海位于三島之間,是以具有三個出口。第一個出口向西通往日本海,即本州與九州之間的關門海峽,其最窄處僅600米,自古以來是日本的海陸鎖鑰。1864年,“尊王攘夷”的長州藩日軍曾在此炮擊英、法、荷、美四國聯合艦隊,阻止歐洲商船與軍艦進入濑戶内海。
關門海峽南側為北九州市,北側為下關市。下關有個舊名更為耳熟能詳:馬關——這裡是李鴻章的傷身地暨傷心地,台灣就是在這裡被他代表清政府簽署《馬關條約》割讓給了日本。經曆了近一個月的談判——遇刺——療傷——談判之後,李鴻章立誓終身不複履日本國土一步。一年後他作為欽差頭等出使大臣環球出訪,最後橫渡太平洋回國,經過橫濱港換船時,他在兩條客輪之間搭了塊木闆踏過去,終究沒有違背自己的誓言。
另外兩個出口均向南通往太平洋,東面是四國與紀伊半島之間的紀伊水道,這是古代日本與外部世界之間最重要的通道,大阪灣就位于紀伊水道東北端,由此登陸可沿山陽道、大和街道兩條古道前往古都京都、奈良;西面則是四國與九州之間的豐後水道,這是太平洋戰争中日本聯合艦隊蹈海出陣的門戶,也是美軍潛艇反複探查,試圖進入濑戶内海的關鍵水域。
豐後水道之是以如此重要,原因在于聯合艦隊的母港就設于濑戶内海北岸廣島灣的吳港,這裡曾擁有亞洲最大的海軍造船廠,迄今仍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第二大基地。吳港對面的小島上曾建有江田島海軍兵學校,一度與不列颠皇家海軍學院、美國海軍學院并稱世界三大海軍軍校,是日本帝國海軍多任主官的母校。美軍在廣島投放第一顆原子彈,目的就在于打擊吳港海軍基地及其周邊軍工設施,摧毀日本海軍戰力,而豐後水道恰恰是日本海軍由吳港出發後前往太平洋最快捷的通道。
江田島海軍兵學校的紅磚運自英國(供圖/王在田)
<h3>寂滅無常觀“渦潮”</h3>
作為連通三島的海上通道,濑戶内海也可以被了解為貫穿日本列島西南部的一條超級大運河。
除了東北側的關西地區以外,濑戶内海沿岸原本屬于經濟較為落後的農業區,既沒有原料與能源,也談不上像樣的市場消化能力。二戰後,這裡依托航運之利建成了濑戶内工業帶,大力發展加工貿易,通過“大運河”運入原料,運出成品,進而成為日本舉足輕重的新興工業帶。
濑戶内工業帶的物資運輸主要通過東西向的濑戶内海實作便利而廉價的水運,而人員流動則需要在大海上建構南北向的客運通道。1955年5月11日,縱貫濑戶内海的渡輪紫雲丸号在女木島附近因大霧與貨輪相撞沉沒,造成168人喪生,其中有整整100名修學旅行中的中國小生。這次悲劇促使日本政府大力推動當地的道路交通設施建設。經過四十年努力,當時的“基建狂魔”日本依托濑戶内海衆多島嶼,建構了由三組跨海橋梁構成的本州四國聯絡橋路網,将南北兩岸用公路和鐵路便捷地連為一體。
濑戶内海及周邊縣市位置圖 (南方周末資料圖)
大鳴門橋-明石大橋位于濑戶内海的東段入口,海中橫亘着日本第九大島淡路島,分别由大鳴門橋連接配接四國的德島縣,明石大橋連接配接本州的兵庫縣。明石大橋是阪神地區的地标性建築,聞者衆多,不表。且說說比較鮮為國人知曉的大鳴門橋。
大鳴門橋—明石大橋位置圖(南方周末資料圖)
鳴門是德島縣東北端的小城。德島古名阿波,以阿波舞狂歡、大步危溪谷和鳴門渦潮聞名,後者就在鳴門,而且就在大鳴門橋下。
大鳴門橋建成于1985年,橋長1.6公裡,縱跨鳴門海峽。前面說過,淡路島兩邊的鳴門海峽與明石海峽是紀伊水道通往濑戶内海的兩條通路,每天漲潮時,從太平洋湧來的海水經紀伊水道進入濑戶内海,到退潮時,由于鳴門海峽内外特殊的水文條件,海峽寬僅1.4公裡,而濑戶内海與紀伊水道的水位落差則高達1.5米,“海量”潮水在重力作用下需要通過這段咽喉要道向南流回大洋,遂造成時速20公裡的快速潮流,位列全球第三。這股潮水闖入鳴門海峽中央,沖擊海峽兩岸流速相對較慢的潮水,便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漩渦,日本人稱為“渦潮”,吸引全世界的地理愛好者們掐着每日的退潮時間來此一飽眼福。
大鳴門橋下的漩渦 (南方周末資料圖)
在大鳴門橋西北側有兩座碼頭,可供遊人乘坐大船或小艇駛向鳴門海峽觀景。我乘坐的是小型汽艇,雖然較大船颠簸,但勝在輕便靈活,可以抵近觀察;而大船轉向較慢,漩渦從生成到消散僅幾十秒時間,來不及靠近,隻能停在稍遠處觀察。坐汽艇從北側進入鳴門海峽,可以明顯感覺到落差,仿佛經過了一片激流淺灘。這是由于鳴門海峽内的海深僅90米,而北側濑戶内海深達200米,相當于濑戶内盆地在鳴門遇到了一個缺口,海水在缺口前稍一遲滞,随即加速流出,奔騰而下,在大鳴門橋下形成無數漩渦,它們并無一定位置,随生随滅,旋即化為泡沫。
愛看櫻花飄落的日本民族,也一定愛看這寂滅無常的“渦潮”吧!
歌川廣重繪鳴門漩渦 (南方周末資料圖)
<h3>騎行跨海大橋</h3>
濑戶内海上的另外兩組跨海大橋,一是連接配接四國愛媛縣今治市與本州廣島縣尾道市的濑戶内島波海道,這是一條跨越六座海島的公路橋鍊,令人想起我國東海之濱跨越五座海島的舟山跨海大橋。島波海道全長70公裡,其引人注目之處在于全程設定自行車道,是自行車愛好者們騎行于海天之間的聖地。騎行穿越濑戶内海,全程約需5~10個小時,沿途各島設有13個自行車租還點,不想騎完全程的話可以随時還車,再坐公交回到大陸。
濑戶内島波海道的自行車專用引橋 (南方周末資料圖)
另一組跨海大橋是四國香川縣坂出市與本州岡山縣倉敷市之間的濑戶大橋。它由跨越5座海島的兩座斜拉橋、三座懸索橋和一座桁架橋組成,是世界最長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四國的鐵路網就通過這座大橋聯入本州。
我從四國西北部的松山坐特急列車去本州的岡山,這班車共有8節車廂,1-5号車廂去岡山,6-8号車廂去四國的高松,在濑戶大橋西南側的宇多津站拆分,各赴前程。由于日鐵的自由席車票不指定座位,乘客需要自行确定去自己的目的地應坐在哪幾節車廂,如果坐錯去了高松,就得重買車票等下一班車才能撥亂反正了。這一做法想必是從鐵路老大哥英國那裡學來的,很适合路網發達、客流量不太大但仍需保持一定發車頻率的國家,對于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就暫無此必要了。
濑戶大橋 (南方周末資料圖)
岡山是濑戶内海北岸的名城,由此可乘坐渡輪前往星羅棋布于内海的大小島嶼。我上了一班駛向小豆島的渡輪,客艙周圍設有車廂座,中央區域鋪着地毯,可供乘客跣足坐卧,甚是惬意。我走上空無一人的甲闆,在獵獵海風中憑欄眺望,随渡輪由濑戶内海北岸駛向大海的腹心。千百年來習慣于追随漁船覓食的海鷗跟着渡輪翺翔,于我而言仿佛定格在了空中,眉目清晰可見;夕陽漸漸落在豐島身後,給這座以水滴狀美術館聞名的藝術之島畫上了一道金色的輪廓……
王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