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第一次去日本,降落在启用甫满周年的关西国际机场。迄今依然清晰记得透过舷窗俯瞰这座大阪湾宁静蓝海中的长方形人工岛,在初冬的和煦阳光下闪耀着未来世界的光芒,对当时那个少年旅人所产生的强大震撼——那一瞬间自己仿佛化身阿童木翱翔蓝天,来到了机器猫的奇幻国度!
如今再去大阪已不会联想到阿童木和机器猫,我总会选左侧的舷窗位,飞越九州之后,眼前就会出现一片山海相间的优雅景观:群山如黛,延伸至天际;碧海如缎,静静地铺陈,偶有渡轮驶过,拉出一道长长的放射线轨迹。梦幻般的景观一路相随,直至抵达那座人工岛。

从小豆岛俯瞰濑户内海(摄影/王在田)
<h3>李鸿章伤身伤心地</h3>
无论从北上广深哪个城市出发,飞往大阪都会经过这片宁静之海:濑户内海。
顾名思义,濑户内海是陆地环绕的海域。它的北面是本州岛的中国地方(日本地名,指本州岛西部),东面是本州最大的半岛纪伊半岛,南面是日本四岛中最小的四国岛,西面则是九州岛。濑户内海的面积将近两万平方公里,约略接近成都所在的川西坝子。
在地质构造上,这里原本是本州、九州和四国之间的一块洼地,在冰河时代日本列岛彼此相连,并向西通过朝鲜半岛、向北通过库页岛与欧亚大陆连通形成大陆桥。大和民族的先祖绳文人、弥生人陆续从欧亚大陆迁徙至此定居,在盆地东部纪伊半岛的大和地区萌发了早期日本文明。约一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海水灌入这块盆地,将三岛隔断,形成了今天的濑户内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把濑户内海视为一个大号的千岛湖。正是因为这里风平浪静,才能放心将关西国际机场建在填海造陆所得的人工岛上。
关西国际机场 (供图/王在田)
濑户内海位于三岛之间,因此具有三个出口。第一个出口向西通往日本海,即本州与九州之间的关门海峡,其最窄处仅600米,自古以来是日本的海陆锁钥。1864年,“尊王攘夷”的长州藩日军曾在此炮击英、法、荷、美四国联合舰队,阻止欧洲商船与军舰进入濑户内海。
关门海峡南侧为北九州市,北侧为下关市。下关有个旧名更为耳熟能详:马关——这里是李鸿章的伤身地暨伤心地,台湾就是在这里被他代表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割让给了日本。经历了近一个月的谈判——遇刺——疗伤——谈判之后,李鸿章立誓终身不复履日本国土一步。一年后他作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环球出访,最后横渡太平洋回国,经过横滨港换船时,他在两条客轮之间搭了块木板踏过去,终究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
另外两个出口均向南通往太平洋,东面是四国与纪伊半岛之间的纪伊水道,这是古代日本与外部世界之间最重要的通道,大阪湾就位于纪伊水道东北端,由此登陆可沿山阳道、大和街道两条古道前往古都京都、奈良;西面则是四国与九州之间的丰后水道,这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联合舰队蹈海出阵的门户,也是美军潜艇反复探查,试图进入濑户内海的关键水域。
丰后水道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在于联合舰队的母港就设于濑户内海北岸广岛湾的吴港,这里曾拥有亚洲最大的海军造船厂,迄今仍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第二大基地。吴港对面的小岛上曾建有江田岛海军兵学校,一度与不列颠皇家海军学院、美国海军学院并称世界三大海军军校,是日本帝国海军多任主官的母校。美军在广岛投放第一颗原子弹,目的就在于打击吴港海军基地及其周边军工设施,摧毁日本海军战力,而丰后水道恰恰是日本海军由吴港出发后前往太平洋最快捷的通道。
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的红砖运自英国(供图/王在田)
<h3>寂灭无常观“涡潮”</h3>
作为连通三岛的海上通道,濑户内海也可以被理解为贯穿日本列岛西南部的一条超级大运河。
除了东北侧的关西地区以外,濑户内海沿岸原本属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农业区,既没有原料与能源,也谈不上像样的市场消化能力。二战后,这里依托航运之利建成了濑户内工业带,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通过“大运河”运入原料,运出成品,从而成为日本举足轻重的新兴工业带。
濑户内工业带的物资运输主要通过东西向的濑户内海实现便利而廉价的水运,而人员流动则需要在大海上构建南北向的客运通道。1955年5月11日,纵贯濑户内海的渡轮紫云丸号在女木岛附近因大雾与货轮相撞沉没,造成168人丧生,其中有整整100名修学旅行中的中小学生。这次悲剧促使日本政府大力推动当地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经过四十年努力,当时的“基建狂魔”日本依托濑户内海众多岛屿,构建了由三组跨海桥梁构成的本州四国联络桥路网,将南北两岸用公路和铁路便捷地连为一体。
濑户内海及周边县市位置图 (南方周末资料图)
大鸣门桥-明石大桥位于濑户内海的东段入口,海中横亘着日本第九大岛淡路岛,分别由大鸣门桥连接四国的德岛县,明石大桥连接本州的兵库县。明石大桥是阪神地区的地标性建筑,闻者众多,不表。且说说比较鲜为国人知晓的大鸣门桥。
大鸣门桥—明石大桥位置图(南方周末资料图)
鸣门是德岛县东北端的小城。德岛古名阿波,以阿波舞狂欢、大步危溪谷和鸣门涡潮闻名,后者就在鸣门,而且就在大鸣门桥下。
大鸣门桥建成于1985年,桥长1.6公里,纵跨鸣门海峡。前面说过,淡路岛两边的鸣门海峡与明石海峡是纪伊水道通往濑户内海的两条通路,每天涨潮时,从太平洋涌来的海水经纪伊水道进入濑户内海,到退潮时,由于鸣门海峡内外特殊的水文条件,海峡宽仅1.4公里,而濑户内海与纪伊水道的水位落差则高达1.5米,“海量”潮水在重力作用下需要通过这段咽喉要道向南流回大洋,遂造成时速20公里的快速潮流,位列全球第三。这股潮水闯入鸣门海峡中央,冲击海峡两岸流速相对较慢的潮水,便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漩涡,日本人称为“涡潮”,吸引全世界的地理爱好者们掐着每日的退潮时间来此一饱眼福。
大鸣门桥下的漩涡 (南方周末资料图)
在大鸣门桥西北侧有两座码头,可供游人乘坐大船或小艇驶向鸣门海峡观景。我乘坐的是小型汽艇,虽然较大船颠簸,但胜在轻便灵活,可以抵近观察;而大船转向较慢,漩涡从生成到消散仅几十秒时间,来不及靠近,只能停在稍远处观察。坐汽艇从北侧进入鸣门海峡,可以明显感觉到落差,仿佛经过了一片激流浅滩。这是由于鸣门海峡内的海深仅90米,而北侧濑户内海深达200米,相当于濑户内盆地在鸣门遇到了一个缺口,海水在缺口前稍一迟滞,随即加速流出,奔腾而下,在大鸣门桥下形成无数漩涡,它们并无一定位置,随生随灭,旋即化为泡沫。
爱看樱花飘落的日本民族,也一定爱看这寂灭无常的“涡潮”吧!
歌川广重绘鸣门漩涡 (南方周末资料图)
<h3>骑行跨海大桥</h3>
濑户内海上的另外两组跨海大桥,一是连接四国爱媛县今治市与本州广岛县尾道市的濑户内岛波海道,这是一条跨越六座海岛的公路桥链,令人想起我国东海之滨跨越五座海岛的舟山跨海大桥。岛波海道全长70公里,其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全程设置自行车道,是自行车爱好者们骑行于海天之间的圣地。骑行穿越濑户内海,全程约需5~10个小时,沿途各岛设有13个自行车租还点,不想骑完全程的话可以随时还车,再坐公交回到大陆。
濑户内岛波海道的自行车专用引桥 (南方周末资料图)
另一组跨海大桥是四国香川县坂出市与本州冈山县仓敷市之间的濑户大桥。它由跨越5座海岛的两座斜拉桥、三座悬索桥和一座桁架桥组成,是世界最长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四国的铁路网就通过这座大桥联入本州。
我从四国西北部的松山坐特急列车去本州的冈山,这班车共有8节车厢,1-5号车厢去冈山,6-8号车厢去四国的高松,在濑户大桥西南侧的宇多津站拆分,各赴前程。由于日铁的自由席车票不指定座位,乘客需要自行确定去自己的目的地应坐在哪几节车厢,如果坐错去了高松,就得重买车票等下一班车才能拨乱反正了。这一做法想必是从铁路老大哥英国那里学来的,很适合路网发达、客流量不太大但仍需保持一定发车频率的国家,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就暂无此必要了。
濑户大桥 (南方周末资料图)
冈山是濑户内海北岸的名城,由此可乘坐渡轮前往星罗棋布于内海的大小岛屿。我上了一班驶向小豆岛的渡轮,客舱周围设有车厢座,中央区域铺着地毯,可供乘客跣足坐卧,甚是惬意。我走上空无一人的甲板,在猎猎海风中凭栏眺望,随渡轮由濑户内海北岸驶向大海的腹心。千百年来习惯于追随渔船觅食的海鸥跟着渡轮翱翔,于我而言仿佛定格在了空中,眉目清晰可见;夕阳渐渐落在丰岛身后,给这座以水滴状美术馆闻名的艺术之岛画上了一道金色的轮廓……
王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