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牆裂安利的是一個我跪着看的綜藝《國家寶藏》,央視爸爸一出手,基本沒别人什麼事。能把冷門的文博知識做得嚴謹而好看,也隻有央爸爸了。
我們常說要多帶孩子去博物館,那裡面藏着五千年的文化和曆史,但怎麼給孩子講解,卻難倒了家長。沒有知識儲備,基本上在博物館都是瞎逛。加上很多小地方沒有像樣的博物館,想給孩子科普文博知識更是艱難。好在,我們有網際網路。
寒假漫漫,這部已經出了三季的《國家寶藏》是時候刷起來了。一季比一季評分高,一季比一季好看。(第一季:9.1分,第二季:9.2分,第三季:9.5分)。
好多家長和孩子一起看完節目後,再帶娃去博物館打卡。當你了解了背後故事,現場親眼看這些文物時,會頓時覺得它們活了起來,親近感增加了幾分,仿佛在與你對話。
曆史,不再是一句“上下五千年”平淡的陳述,而是無數人、事、物的交織變幻。而文物,也不再是一個又一個冰冷的器物,它們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思想。
先梳理下三季《國家寶藏》都有哪些内容。
它是一檔“四不像”節目,綜藝的外殼,記錄片的核心,每一期介紹三件國寶,每件國寶的講述分三個環節:
第一,國寶守護人引入(一般由明星或者老一輩的演員擔任)
第二:舞台劇形式,通過故事,講述國寶的前世故事。
第三,尋找國寶今生故事關聯人,進行價值升華,賦予國寶新的生命.....
第一季,央視與九大國家級博物館聯席合作,講述27件頂級國寶重器。
第二季,央視和故宮兩大文化體繼續強強聯手,全新加入了8家地方博物館,講述每家地方博物館裡的鎮館文物,也是27件。
(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山東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雲南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等)
第三季,節目組攜手享譽世界的9座曆史文化遺産,帶你看文物的前世今生,同樣有27件寶貝。
9座曆史文化遺産分别為:600年的紫禁城、930年的西安碑林、1000年的蘇州古典園林、1300年的西藏布達拉宮、1700年的敦煌莫高窟、2200年的秦始皇帝陵、2500年的曲阜孔廟孔林孔府、3200年的廣漢三星堆、3300年的安陽殷墟。
除了看各家博物院的寶貝以外,這檔節目還有什麼看點?
那可真太多了。
文案:神仙文案!!!通篇沒有一句廢話,句句對仗用典,每一句都值得用小本本記下來。寫作文的時候好好學習,請反複誦讀。(後面詳細講)
攝影:各種轉場運鏡,航拍仰拍,如何展示文物古建築的滄桑之美,以後去博物館打開的時候不要再拍千篇一律的旅遊照了。
音樂:為了讓文物故事被更好地展現,節目推出了不少原創國風歌曲,還請了專業的音樂劇演員獻唱。講辛追墓T型帛畫的《帛畫魂》、描寫李白的《抱月入懷》……不僅貼合被講述的文物和曆史故事,還直接将觀衆的情緒推到高點,聽完瞬間飙淚!
舞美燈光:舞台華麗,360度全景屏閃瞎眼。
服飾妝容:衣服都是按照古畫嚴格制作。(後面詳細講)
小劇場:不管是主演還是助演都演技到位,我沒想到看一檔文博綜藝能把自己看哭n次。
彈幕:如果可以,如果你習慣,請打開彈幕,萬千網友一起交流的盛景會讓你有完全不同的觀看體驗。
為什麼國家越來越重視重視對下一代的曆史文化教育,是因為我們要讓孩子們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看完三季《國家寶藏》,這個深刻的哲學問題,或許我們能找到答案。
《國家寶藏》,告訴孩子什麼是家國
“他們并不是知道自己将成為偉大的人,才選擇以生命為代價去愛國”,《國家寶藏》第二季第五期上線,看哭了無數人。
其中有一件由雲南省博物館選送的一件特别的藏品。在《國家寶藏》展出的其他藏品面前它的年紀隻能算是個“弟弟”。
但就是這樣一件誕生于近代的“藏品”,讓全場起立,高唱國歌。
原來這件藏品是《義勇軍進行曲》聶耳先生的遺物。在國寶的前世傳奇中,張若昀飾演的聶耳,為觀衆們講述了這把小提琴的故事。
《國家寶藏》聶耳小提琴簡介
小劇場中,聶耳拿着田漢被捕前未寫完的歌詞,緊皺眉頭,來回踱步。
“這個詞還差了什麼,‘每個人被迫着發出最後的吼聲’,這吼聲是什麼?我們會選擇發出怎樣的吼聲?”
此時東北華北接連淪陷,友人張鶴紅着眼睛嘶吼到“我們要成為亡國奴了!”
聶耳一把抓住張鶴,喊了一句“起來”!
他猛然意識到,國難當頭,每個不願為奴的中國人,嘶吼聲就是“起來”.....
張若昀演繹聶耳小提琴前世故事
看到這裡,整個演播廳鴉雀無聲。隻有畫外音在靜靜講述着一切。
而在後面國寶的今生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全中國指揮中國國歌次數最多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原團長,指揮家于海和國歌的故事。
我們看到了中山站建成後,聽到國歌哭成一片的科考隊員們。
我們看到了利比亞時局動蕩時期,丢失護照的海外遊子,用國歌自證身份。
乘坐祖國轉機回家的他們,跪地親吻土地的那一瞬,成了最催淚的瞬間。
這是我們的國歌!這是我們的國!
這樣的故事,在《國家寶藏》中俯首皆是。
在第一季第一期出場的皿方罍,是無數名心系祖國的愛國人士促成了它的回家。
在第二季出場的金漆木雕大神龛背後,是潮州人宗族觀念,家國情懷的真實寫照。
《國家寶藏》·金漆木雕大神龛
魯迅先生曾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一個人如果内心沒有家國,那他的人生注定沒有方向。
在這個喧嚣的時代,如果還有一種情感能夠讓所有國人團結起來,那一定是刻在我們每個人骨子裡的家國情懷。從小受到家國情懷熏陶長大的孩子,他們的責任感和信念感,會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和孩子一起看《國家寶藏》,一起熱淚盈眶,一起深深地、默默地愛這個國家。
《國家寶藏》,帶孩子看巍巍華夏
第三季《國家寶藏》#楊紫文成公主#,曾沖上過熱搜。
楊紫飾文成公主
美就一個字,我要喊一萬遍!楊紫這一身衣服可是大有講究。
沈從文先生《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高腰,系裙到胸部以上”。
通過這句話可知,高腰裙,其實跟腰沒什麼關系,腰帶直接系在胸口。這是唐代最為流行的女子服飾。
看,是不是幾乎一模一樣。完美切合了文成公主是唐代公主這一人設。
這樣服飾上的設定,在節目中到處可見。
第二季佟麗娅演繹彩人偶的前世傳奇,一襲唐代坦領襦裙,讓觀衆大呼驚豔。
再加上面部花钿、妝容的點綴,活脫脫一個嬌憨可人的唐代貴族少女。
這裡有一個小的知識點,細心的朋友看節目的時候會發現,丫丫的酒窩位置點了兩顆小小的黑痣。
這是唐代女子常見的妝容,後世我們說女孩子“笑靥如花”這個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是不是很有趣~
還有在第三季第一期出場的妹妹張子楓,明代立領對襟襖裙,配上自然清新的發飾。大家閨秀沉靜溫婉的氣質,一下子就出來了。
為什麼《國家寶藏》會在服飾上花如此大的功夫?
《春秋左傳正義》有雲: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我們常說自己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
炎黃是炎帝和黃帝。華夏指的就是我們的服飾和禮儀。
中華上下五千年,24朝風雲變幻。曆朝曆代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服飾、妝容,冠冕。可以說,衣冠是中國人穿在身上的曆史。
《國家寶藏》做的最棒的一點是,他沒有妥協于古裝劇中花裡胡哨的扮相,而是對照史書,壁畫、一點一點還原當時人們的衣食住行。
衣袖上的每一個花紋,都有巧思。真正展現出了我華夏“衣冠上國“的風采。
001号講解員張國立在節目中這樣說道:
服飾是華夏文明的具象載體解開華美衣裳的服飾密碼,追溯禮樂文明的悠久源頭。才能讓我們了解過去和現在,才能找到那個使我們成為我們的答案。
即使最初孩子叫不出這些錦衣華服的名字,認不出他們的朝代。但是,我想這些美麗的衣冠本身,就足以吸引他們去探尋,去了解,去學習。
說完了華夏的“華”,接下來我們來看節目組是怎樣诠釋“夏”。
第二季來自山東博物館的國寶“明衍聖公朝服”本身也能很好地展現儒家思想的傳承。
禮,展現在這朝服的每一個部分。蔽膝,是上古禮儀之始。上衣下裳,是商周禮儀制度的建立。
中單深衣,是先秦兩漢的尊儒之魂。這朝服的每一層,是曆朝曆代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仁義禮智信”是老祖宗留給我們後世最寶貴的财富,也貫穿于《國家寶藏》整個節目。
兼濟天下是為仁,跟随着押韻狂魔朱廣權飾演的夫子,我們去探尋“三聖像”的前生今世。
在舐犢情深、睦鄰友好中明白"仁者無敵“的道理。
不易本心是為義,跟随着湖北博物館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探索越王勾踐生平往事。從小熟背到大的“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不隻是一句名言。
一事千慮是為智,跟随着《孫子兵法》的前世傳奇,我們方知兵家的智慧,中國人的哲學,是對生命與和平最大的尊重。
一諾千金是為信,石鼓輾轉千年,因為一個承諾:“留住中華民族的根”無數人接力保護
......
華夏文明傳承自今來之不易,有些禮能改需因時制宜。有些禮不能改,是因為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了自己從何而來的。
和孩子一起看《國家寶藏》,一起驚呼贊歎,一起驕傲地、自豪地守護這巍巍華夏。
《國家寶藏》,我們能看到的還有很多
黑格爾說:“一個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但一個民族也需要守望曆史的人。
每件國寶的今生故事,與之關聯的都是一段又一段皓首窮經,焚膏繼晷的時光。
在介紹《千裡江山圖》時,那位仇慶年老先生讓我非常感動。
他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國畫顔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顧名思義就是專門制作傳統國畫顔料的。他大半輩子都在找做顔料的材料。最擔心的不是自己的身體,而是原材料越來越稀少。
在介紹《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時,出場的那位景德鎮的修複專家。
拼了大半輩子的碎瓷片。
談到這些,他也隻是說:“我們作為考古人,有責任把這些碎片修複起來,也是修複曆史”
我們無需用生澀拗口的語言教給孩子什麼叫“擇一事,終一生”、什麼叫“信仰”、什麼叫“使命感”。
《國家寶藏》已經為我們做了最好的注解。
精彩遠不止于此。
每提到一個名詞,節目組都會在左下角用白字标注出詳細的曆史事件。讓人不至于帶着疑惑看節目。
舞台舞美更是秒殺其他綜藝節目,舞台黑科技的利用,居然真的造出了一片星空。
美的讓人忍不住贊歎。
雖然每期動辄上百分鐘,但是實際上,每一個國寶的故事,最多半個小時。差不多相當于孩子一集卡通片的時間。分段放給孩子看,又不至于太傷視力。還能培養孩子的文化素養。
最讓我必須給節目組打call的,是《國家寶藏》的文案,令人起一身雞皮疙瘩,品品第三季九大曆史文化遺産的開場白:
感受一下,是不是讓人心潮澎湃、熱淚盈眶的百萬文案?
真是恨不得讓孩子抄下來記下來寫作文用,就連自己都想手抄一份留作紀念好不好!
三季節目,千億文案,黑科技舞美、大國重器輪番上陣。
每一期都賺人眼淚,每一期都引人深思。
這不隻是一堂上給孩子們的國文課、曆史課,更是上給全體中國人的國文課、曆史課,值得每一個人都好好看幾遍。
安利結束,最後,以這檔節目的開場白做結,祝大家觀看愉快:
“這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有多年輕呢?也不過是,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