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劇照
<h1 class="pgc-h-arrow-right">導語</h1>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如果你看過《被嫌棄的松子一生》,這句話或許你并不陌生。它在整部電影中出現兩次,都伴随着死亡。同時它也是女主松子悲慘一生的寫照。
該影片講述了女主松子的一生。因缺少父愛,她自卑、缺愛,内心極度渴望被愛。因一次無意的鬼臉換來父親難得一笑,是以這輩子一激動,就會條件反射做鬼臉。也是以對于别人無理的需求,都會無底線答應。
一次偶然鬼臉,換得父親絕少的笑容
長大後,因包庇犯盜竊罪的學生而被學校辭退。與立志成為暢銷作家的男友同居。被家暴,男友卧軌自殺,她當上了男友對家的情婦,發現被利用後自暴自棄當上浴室女郎。
再後來遇人不淑,不僅被騙還錯手殺了人,走上逃亡之路。遇上憨厚的理發師,以為終于能安穩度日結果還是被抓,八年牢獄出來後夫妻已結婚生子。
兜兜轉轉遇上當年包庇的學生,原以為能相伴到老,沒曾想學生入獄,出獄後也與松子分手,最後松子一人寡居到53歲,變成一個住在垃圾屋裡的又肥又髒的老太婆,死于小混混的亂棍之下。
電影整體看下來,仿佛命運給松子開了一個玩笑,讓她一直活得悲慘。讓人唏噓。
這樣被命運折磨的好女孩是何其的不幸?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 松子的不幸,無關原生家庭,皆因自己選擇</h1>
許多影評說這是因為松子原生家庭造成的。父親給予生病的妹妹近乎所有的注意力,而忽視了她,并且從來沒有正面回應過松子。
缺失父愛的松子,從父親處沒有學會接納自己,以緻她的整個人生都不自信、缺乏自尊感和安全感。
是以,在面對别人給予的一點點愛和好感,松子都會飛蛾撲火,甯願自己遍體鱗傷,也想用那一點點的愛溫暖自己的心房。
但真正造成她不幸的生活,真的是原生家庭嗎?我不禁反問自己。
影片中有一個場景:
當松子被學校開除,收拾衣物準備離家出走,遭到妹妹阻攔,松子卻惡狠狠地說推倒妹妹說:都是因為你,我的命運才這麼悲慘?可真正的原因,卻是因為松子自己為學生頂缸遭到了學校開除。
如果說因為父愛給了妹妹,那松子的弟弟呢?雖然影片中松子弟弟出現得很少,但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平淡而幸福,也有了孩子,并沒有因為缺少父親關愛,就與松子一樣,走上悲劇。
心理學家三巨頭阿德勒曾說:
你的不幸,皆因自己的選擇。同時,他也否定了心理創傷學說,并認為:
任何經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曆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曆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曆,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曆的意義。
這并不是說遭遇大的災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類的事件對人格形成毫無影響。相反,影響會很大。
但關鍵是經曆本身不會決定什麼。我們給過去的經曆"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才會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
也就是說,雖然松子一生悲慘,并不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傷害,而在于她個人無法正視童年之殇。
松子這一生遭遇的男人,有幾個愛她呢?都是她身上的吸血蟲罷了,不是貪戀她的肉體,就是貪戀她的金錢。她将自己童年缺少的父愛從這幾個男人身上攫取,最後喪失了自我,最後生活在垃圾堆裡,死在小混混亂棒之下。
如果松子能夠正視這份缺失的人生體驗,明白自我的歡愉和幸福不是從幾個男人身上擷取,明白自己想要的關愛不是由别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她的人生是不是可以改寫?
當教導主任對松子說"如果你真要檢討,就給我看你的胸部",松子有原則的拒絕教導主任無理要求;
當作家男友家暴松子并要求她做浴室女郎,可以義正言辭拒絕;
當小混混欺騙松子,松子不會發瘋的殺了他;
當理發師對松子很溫柔的時候,松子不會貪圖那一點點好就會想也不想就與他在一起;
當然,也不會因為當年偷錢的學生一句"我愛你"就二話不說的在一起。
是以,造成松子的不幸,不是童年困境,而是她自我選擇,将自己一步步推入絕境。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 選擇的背後,是缺乏自我認同感與改變的勇氣</h1>
松子一生的不幸,與自己的選擇有關,選擇的背後,卻是缺乏自我認同感和改變的勇氣。
第一,缺乏自我認同感。
影片一開始就介紹松子,她是一位老師,歌唱得很好,在學校也頗受歡迎。
學校的生活,是松子整個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一份體面的職業,也有一位喜歡她的老師。
可是松子卻一直不認可自己。
當遭遇男友家暴,要求她去做浴室女郎,她也會毫不猶豫的答應去做。
當教導主任要求看她胸部,她也毫不猶豫遼起衣服。
對别人的無理要求,她都會毫無底線的答應。深究其因:她害怕男友離她而去,教導主任認為她認錯态度不明顯。
但這恰恰說明:松子太缺乏自我。
阿德勒曾說:想要取得别人認可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采取"滿足别人的期待"這一手段。
這個傻姑娘,太缺乏自我認同感,把自己的一生都活在了别人的認可之下,她可曾午夜夢回想到,你讨好了别人,可曾有片刻想到自己?
有一個朋友跟我說:"以前我很辛苦,因為我太在乎别人對自己的看法了,做什麼事情,都以獲得别人認可為主,結果把自己弄得很辛苦,夫妻也離我而去。現在,我不在乎别人的想法,隻按照自己的原則,相反,我獲得了更多更多的愛。"
的确,一生為尋求别人認可,很累也很愚蠢。
人生是不斷與理想的自己進行比較,而非活在别人的認可之下,我們不是為了滿足别人的期待而活,而是為了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
第二,缺乏改變的勇氣
如果說不認可自己,是松子不幸的開始。那麼缺乏改變的勇氣,則造成了她不幸的結局。
之是以不幸并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隻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阿德勒
從監獄出來的松子,不幸的命運已經被改寫。
她在一家發廊裡做理發師,和自己的好友在一起喝酒聊天,這種生活,是她這輩子過得最從容和幸福的時光。不必為他人而活,單純的日子過得平淡而簡單。
當她遇到之前偷錢的學生向她表白時,她拒絕了,可還是抵不住别人對她散發的一點點溫暖,明明知道學生從事黑社會工作,還義無反顧與糾纏他在一起。
原以為,在得知理發師另娶他人,她已經自我覺醒了,懂得自己想要什麼,發生改變。可最終,她依舊還是過上了以前的生活。
與學生在一起,她和過去過得并無二樣:家暴、渴愛,毫無自我。
朋友讓她離開學生,跟她說:他會把你拖入地獄。可她反駁:不管去地獄還是别的地方,哪裡都要跟他去,這是自己的幸福。生生的把自己來之不易的好的生活攪得一團亂。
但這真的是松子的幸福嗎?我想隻有她關上門自己留下的眼淚清楚,與龍抱頭痛哭的自己清楚,為自己心愛的男人而輾轉于不同男人身下的她清楚。
這一切,都因為她缺乏改變的勇氣。
不想改變,即使改變隻是一個小點,可能生活卻會傾覆。松子怕自己會失敗,夫妻會舍棄自己,離她而去。是以甯願如過往一般存活。
<h1 class="pgc-h-arrow-right">03 你的人生取決于自己,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h1>
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埃克哈特·托利在《當下的力量》一書中寫道:
"在研究中發現,自己如果一直都處在大腦或思維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對時間的永恒焦慮中,就會阻礙你擺脫内心的痛苦。但實際上,我們隻能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當下發生的,而過去和未來隻是一個單純的時間概念。通過向當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獲得平和與甯靜的入口。"
活在當下,不該發生的已經發生了,過去的也終将過去,執着于過去的種種,隻會讓自己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困境。坦然面對自己遭受的一切,才能找到前行的力量。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她的童年生活和遭遇,與松子頗為相似。但結局卻背道而馳,她是劍橋高材生,是暢銷書作家。
她的童年隻有廢銅爛鐵、桃子罐頭、槍支彈藥。沒有讀書聲,更沒有大學的影子。她一度笃信自己的未來就是早早結婚生子,繼承母親的工作去替人接生孩子。
她的人生曾經也遭遇種種不幸,且無法選擇。
一家人傷痕累累,瘀青、擦傷、車禍、墜落、腦震蕩、腿着火、頭開花,但他們僅靠母親收效甚微的草藥治療,将體會苦難視為一種賜福。
可是,随着塔拉一天天的長大,她意識到父親的主張并不是不容置疑的。父親不顧她的安危,一次次将她推向咆哮着的幾乎要将人腦袋咬下來的軋鋼剪刀;一個哥哥屢屢出現暴力傾向,把她的頭按進馬桶,掐住她的脖子叫她妓女;母親無視她所受的委屈而選擇沉默。
她意識到,自己這個家給她的隻有傷痕累累。
等到她看到他的另外一個哥哥通過自學離開了家,那個屬于她自己的聲音漸漸蘇醒:離開家,去上學。那時她隻有十六歲,她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選擇:在替父親工作的間歇偷偷自學,準備大學入學考試。
通過幾個月的努力,她收獲了一個奇迹:大學入學通知書。這也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塔拉的命運,或許帶有傳奇色彩,但也側面說明:自己的人生,恰恰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的人生是幸福還是不幸,都來于自己的選擇。
假使塔拉如同其他兄弟姐妹一樣,選擇了父母安排的一生,可能這一生就會過得貧窮、匮乏、沒有自我意識,也成為不了劍橋博士,也寫不出這本暢銷書,她的命運也會如同父母一樣一直不幸。
與塔拉和松子童年遭受類似的命運的人,其實有很多。但為什麼有些人能夠過得幸福,而有些人過得不幸?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過得幸福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性,他們能夠坦然面對過去遭受的痛苦,正視自身的缺陷,明白自己的人生取決于自己。
例如《奇葩說》的詹青雲。她從國小習成績一直不好,被老師稱之為"笨豬",還有一位老師當着她的面告訴她媽媽:"這孩子将來連高中也考不上的,趁早送去技校吧。"
她也曾經為此煩惱過。但她認識到自己隻是比别人慢一點而已,并不覺得比别人笨。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認可之下。
可如果詹青雲一直沉溺同學和老師罵她是"笨豬"的情境裡,我們是不是就在《奇葩說》的舞台上,看不到她飽讀詩書的樣子,看不到她閃閃發光的樣子。她自己也不會考上香港中文大學。也更不會有大家佩服她在沒有錢的時候,舉債100萬攻讀哈佛的壯舉。
她們的經曆告訴我們一件事實:讓自己走出逆境的,隻有自己,獲得幸福的法寶,靠自己的抉擇。
是以,如果我有幸遇到松子姑娘,我想對她說這樣一番話:
人生不必執着于過去,追求不可求的,裹足不前,讓自己不幸的,是你自己。
選擇為自己而活,不必拘泥與你已經缺失的,拿出勇氣,正視那份缺陷,那樣的你,才有可能獲得幸福。
結束語
在公元前4世紀的馬其頓國王,他在遠征波斯領域呂底亞的時候,神殿裡供奉着一輛戰車。戰車是曾經的過往戈爾迪奧斯捆在神殿支柱上的。當地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說:解開這個繩結的人就會成為亞細亞之王。
這是一個很多技能高超的挑戰者都沒有解開的繩結。而亞曆山大面對這個繩結一看這個繩結很牢固,立馬揮出短劍将其一刀兩斷。
亞曆山大說:"命運不是靠傳說決定而要靠自己的劍開拓出來的。我不需要傳說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劍去開創命運。"
不認命,才是對自己最好的回饋。
希望那些松子女孩們,有一天,會發現自己的可愛之處,坦然面對自己的過去,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改寫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