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現:憤怒是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
“我的心情就像一個蓋不住的高壓鍋,很容易碰出熾熱的水蒸氣,發出尖銳震耳的噪音,把周圍弄得亂七八糟。”
白女士在一家公司做市場推廣工作。原先脾氣溫和的她,發現越來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
她會在擁堵的路段拼命按喇叭:
“我又被堵在一個白癡司機後面,下午的會議要趕不上了,這個家夥是怎麼拿到駕照的?
她會因為一點小事和丈夫吵架争執:
”為什麼經過這麼多年,我老公洗碗還是那麼慢,真是氣死人了!”
甚至,媽媽也會被她怒轟。
“為什麼我苦口婆心地說了一次又一次,媽媽仍舊追着孩子喂飯?”
她也覺得,自己的身體也越來越疲憊。曾經的她是一個脾氣很好的人,有時候安排繁重的工作也沒有怨言。可是現在,自己的身心就像堵着什麼東西,很容易磕絆卡住甚至扯裂。
這些火藥味十足的感受,是否你也曾經有過?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憤怒是普遍存在的。它是我們都能感覺到而且都能了解的某種東西。
專門研究憤怒的心理學家斯皮爾伯格稱“憤怒一種處于輕微惱怒到勃然大怒之間的任一情緒狀态。”
事實上我們從嬰兒期就開始感受到憤怒了,比如當我們口渴沒有及時得到滿足就會兩手搖動,兩腳亂踢,滿面漲紅,大聲哭叫,以此表達自己的需求和不滿。
到了青少年期,當我們的想法沒有被傾聽、我們的自由被限制、我們的能力沒有被認可時,很容易會拍桌子宣示主權,甚至對整個世界心懷憤恨。
直到老年,憤怒也會時常光顧,尤其是面對那些還未實作的夢想卻有心無力,進而帶來的挫敗感會讓人滿腹牢騷、大吼大叫、異常暴躁。
憤怒在我們人生中一些最糟糕的時刻都如影随形。這是在我們人生中一種自然且可預見的部分。但是,它在我們人生中某些最好的時刻也同樣相伴左右,比如假期旅行計劃通常被壞天氣幹擾、出差航班的延誤影響工作行程等,在這些時候我們都感覺很糟糕。
從這些普遍的憤怒中我們會發現:我們在令人不愉快的情況下會憤怒,在感到不公時會憤怒,在無法達到目标的情況下會憤怒,在感到無力時也會憤怒。
究因:憤怒背後來自過度苛責
一、不合理認知帶來的憤怒
大部分人對憤怒的感覺是這樣:當我被激怒時,我會變得很生氣。
實際上憤怒的産生是多種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包括當下的狀态,比如你勞累嗎?你對其他事物感到焦慮嗎?你快遲到了嗎?當你感受到了這些事情的時候,你會更容易被刺激因素激怒,但是最重要的不是這些因素,而是我們對刺激事件的認知—如何去了解這些挑釁。
心理學家拉紮勒斯提出情緒的認知評價理論,該理論認為情緒活動必須有認知活動的指導,使得人們了解環境中刺激事件的意義,是以,人們需要不斷地評價刺激事件與自身的關系。
比如當我們遭遇了一些事情時,我們首先會思考,對自己有利還是有害?這是公平的嗎?是應該受到譴責和懲罰的嗎?當你對這件事本身進行評估時,這是初評價。我們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去了解這件事情的意義,我們在考慮,“這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事情嗎?我可以應付得了嗎?”,這就是次評價。
當我們發現很糟糕并且我們無法應付時,這個思考的過程叫做災難化,它是與憤怒聯系在一起的主要思考方式之一。
二、錯誤歸因會導緻憤怒
社會心理學家海德提出的歸因理論指出人們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周圍環境中各種行為進行分析,并找出原因。而錯誤歸因是憤怒的另一個引發因素—憤怒的人們常常責備毫不相關的事情,例如一大早急着上班卻找不到車鑰匙,我們會惱火地說“車鑰匙跑到哪去了?”,聽起來好像是鑰匙自己走丢的。
三、不合理信念會引起憤怒
不合理信念是指人民内心中不切實際的、不合邏輯的、站不住腳的想法,即那些絕對化、過分概括化、極端化的認識。
憤怒的人們常會傾向于過度概括,他們用一些像“從不”,“每一次都”,“這永遠都發生在我身上”,“我今天遇到了路上所有的紅燈!”“她就是這樣一無是處”之類的話。
四、過度苛責、自我的人格
過度苛責的人總會将他們自己的需求放在他人需求之前:“我不關心這個人為什麼開得這麼慢,他需要加速或者挪開,這樣我就可以準時參加會議!”
五、價值觀不同的人們很多容易爆發沖突
例如認為時間和效率更重要的年輕人和認為節儉最重要的父母一起生活很容易彌漫憤怒之火。
解惑:憤怒都是不好的嗎?
也許有些時候人們的想法是不合邏輯的,根本沒必要憤怒,是以很多人會把憤怒看做是一個問題,認為憤怒幹擾了生活,破壞了人際關系,甚至認為憤怒很吓人。憤怒過後甚至後悔自責,覺得自己不該如此大動幹戈。
每當我們談到憤怒的時候,也總是講如何防止生氣。我們告訴其他人要冷靜,要放松,不要動怒。這些都建立在憤怒是不好的,我們不應該去感受到它的假設上。
然而,憤怒作為情緒的一種,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它:憤怒是我們生活中一種強大而又健康的力量,我們需要去感受它。
因為有時人們的想法是完全符合邏輯的,世界上的确有不公平,的确有殘忍的、自私的、掌控欲極強的人,當我們被惡劣地對待時,變得憤怒不僅僅是可以接受的,更是正确的。這時,憤怒是一種信号,它能啟發我們思考、帶給我們力量、激發我們行動。
第一,它具有動機功能,就像你覺得餓了是你去尋找食物的動力,你的憤怒是你對不正義做出反應的動力。
例如性别歧視、校園霸淩等這些事情是真實存在的,也是很可怕的,想要解決它們的唯一辦法,首先就是要憤怒,然後将這種憤怒轉化為回擊的力量。
幾年前,《南方都市報》刊載了一位女士因應聘廚師遭遇性别歧視起訴用人機關勝訴一案的判決書主體内容。該事件起因是
持廚師證的廣州女孩小娜到酒店應聘,而對方的從業人員卻以“廚房從來不招女生”為由,拒絕給予小娜面試的機會。小娜在憤怒和絕望之下選擇了法律途徑,最終為自己讨回了公道。
第二,憤怒具有适應功能,就像你的害怕會讓你對危險保持警惕一樣,你的憤怒讓你對不公正的情況保持警惕。這有利于人的生存和适應周圍的環境。
第三,憤怒能夠幫助人們獲得尊重
同僚小李的媽媽喜歡事事掌控,常把“我都是為你好”挂嘴邊,大到女兒談戀愛對象選擇,小到挑選什麼款式的衣服、三餐的食物搭配,都少不了她的掌控。開始小李還會好言溝通,發現不但沒有作用,倒是引來媽媽更多的長篇大論。
小李覺得自己似乎隻剩下了呼吸自由,最終小李爆發,徹底憤怒了,從家裡搬了出來,自己租房,并明确地告訴媽媽自己的邊界是什麼且不容侵犯。
媽媽在小李的言行中感受到了憤怒的堅決,自此收斂了許多。
第四, 憤怒能夠增加談判的籌碼,有助于理性決策
《狡猾的情感》一書的作者溫特認為,憤怒能夠讓我們散發出“威脅”氣息,而我們憤怒時的情緒狀态增加了這種“威脅”的可信度,日常談判中,适當可信的憤怒能夠幫我們達成對自己更有利的結局。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網絡購物中,假如賣家可以說服買家相信他無法再降低商品售價—甚至不惜以交易泡湯為代價,那麼賣家得逞的機率更高。同理,作為買家,我們也常常以轉身離去的背影讓賣家看到我們憤怒背後的堅決,進而赢得談判。
是以,下一次當你感覺自己在生氣時,與其嘗試平息憤怒,不如去傾聽憤怒在告訴你什麼,把這憤怒轉換成一些積極的,有力量的情緒,引領你開啟幸福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