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本來想成為牧師、醫生或者畫家。但是,他對電影的熱愛遠遠超過了一切,于是他成為了一名電影導演。他就是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曾以其畢生作品獲得2015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榮譽金熊獎。
2005《别來敲門》工作照
某個年輕的德國攝影記者獨自橫穿美利堅。他開着汽車穿過高速公路,途經一個又一個巨幅廣告牌和加油站。這個人的名字叫菲利浦·溫特(Philip Winter),他要寫一篇關于美國風景的報道,但是無從下筆。
1974《愛麗絲城市漫遊記》劇照
他将拍攝不同地點的照片放在一起之後,卻無奈地發現,照片沒能展現出他真正看到的。這是文德斯電影《愛麗絲城市漫遊記》(Alice in den Städten,1974)中的情景。影片講述的是主角從美國南部漂泊到慕尼黑,并最後找到自我的故事。
這種在逐漸強化的圖像世界裡對圖像本身的質疑,是文德斯此部電影的一大特點,他的作品總是飽含富有詩意和内涵的畫面。他的電影多采用漫長且平緩的鏡頭排程和慎重的剪輯方式,是以看他的電影,觀衆必須要非常專心。
1974《愛麗絲城市漫遊記》片場照
誕生于1974年的《愛麗絲城市漫遊記》是維姆·文德斯的第四部電影。拍攝這部電影後,他才真正确認自己是一名導演,并且在這之後拍攝了50多部劇情片和紀錄片。
維姆· 文德斯,© Donata Wenders
德國電影的革新者
文德斯曾說:“我是一個靠影像感覺的人。”1945年,文德斯出生于杜塞爾多夫的一個醫生家庭,他并非天生愛好拍電影,而是想成為一名神父。1965年去巴黎學習美術專業之前,文德斯還曾試圖在醫學、哲學和社會學上有所建樹。
1987《柏林蒼穹下》工作照
1967年,他來到新成立的慕尼黑電視與電影學院。為了能夠自己制作電影,并使之公映,維姆·文德斯在完成畢業作品《城市之夏》(Summer in The City ,1971)之後,與12位導演共同聯合建立了“作家電影出版社”。
2005《别來敲門》片場照
當時,慕尼黑那些年輕的作家導演們,除了維姆·文德斯,之外,還有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沃納·赫爾佐格(Werner Herzog),以及沃爾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öndorff)不僅僅想與當時流行的娛樂電影劃清界限,還試圖探索出一套自己的電影語言。
從左到右:法斯賓德、赫爾佐格、文德斯
就彼時的聯邦德國的社會與政治問題以及納粹曆史,他們彼此達成一緻,采取批判和質疑的态度。與此相關聯的還有個人身份的認同,這也是文德斯不斷探讨的主題。
1985《尋找小津》文德斯與赫爾佐格
文德斯早期作品中的主人公是那些受到挫折後轉而尋求内心的年輕男人。他們不接受市民階層的生活理念,但是卻無法找到一個可以替代的解決方案。
1976《公路之王》劇照
公路電影《愛麗絲城市漫遊記》和《公路之王》(Im Lauf der Zeit,1976)獲得成功之後,文德斯根據美國作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小說拍攝而成的電影《美國朋友》(Der amerikanische Freund,1977)又取得突破,進而真正走向了世界。
1977《美國朋友》劇照
後來,美國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因一部關于偵探小說作家達希爾·哈梅特(Dashiell Hammett)的電影将文德斯帶到好萊塢做導演。但是這部影片的拍攝,對他來說是一次慘敗。
德國人在美國
美國對于文德斯來說,就如他自己曾說過的那樣,是一個“自由而慷慨的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的國度,讓我對自己德國故鄉的拘謹和嚴肅自慚形穢”。
1999《樂士浮生錄》工作照
文德斯的作品不斷以此作為主題,探讨美國神話和流行文化對他那代人産生的影響。這種影響我們可以在文德斯電影中,通過全景鏡頭的景緻和人物投向這空曠景緻的一瞥中找到,就像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在他的作品中經常所表現的那樣。
1982《事物的狀态》劇照
盡管如此,他與美國之間的關系卻是糾結的。文德斯在好萊塢執導電影《哈麥特》(Hammett,1982)的時候,開始直接與美國電影業打交道:這位一直崇尚獨立的導演必須不斷按照制片人的意願重新拍攝和剪輯。
1982《哈麥特》劇照
文德斯将他的這個經曆在電影《事物的狀态》(Der Stand der Dinge,1982)中演繹出來:該片的主人公,一位德國導演,在好萊塢被人射殺。
盡管如此,文德斯還是在洛杉矶和紐約居住了10多年之久。在這期間,他進而在電影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德州巴黎》(Paris, Texas,1984)是一部根據山姆·夏普德(Sam Shepard)創作的劇本改編的公路電影,是一個關于孤獨、愛情和尋找自我的永恒故事。
1984《德州巴黎》劇照
回到德國之後,文德斯1987年拍攝了《柏林蒼穹下》(Der Himmel über Berlin),該片從天使的角度觀察這座分裂的城市,他的這部電影再度取得巨大成功。
文德斯在這部電影中将話語、聲音和日常印象以拼貼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利用富有詩意的、意味深刻的對白,使這個電影拼貼畫更加立體。這些對白,源自文德斯的朋友,著名的文學家彼得·漢克(Peter Handke)的筆下。
1987《柏林蒼穹下》劇照
影片《德州巴黎》獲得了戛納電影節金棕榈大獎,而《柏林蒼穹下》則拿到了戛納最佳導演。毋庸置疑,這兩部作品都是電影中的經典。
但是,文德斯在90年代卻無法延續他的輝煌,而是經常遭遇逆境。例如,他雄心勃勃拍攝的科幻電影《直到世界盡頭》(Bis ans Ende der Welt,1991)遭到了評論界和觀衆的冷遇。這部作品被批評成傲慢自負,隻會自我引用,被業界視為一部過時了的作家電影。
1991《直到世界盡頭》劇照
導演、攝影師、随筆作家
但是文德斯不為批評所動,而是繼續以他自己獨有的、勤于思考的和充滿好奇的方式拍攝他的電影。除了劇情片外,文德斯還拍攝了電影、時尚、音樂、建築和舞蹈題材的紀錄片。
歌舞紀錄片《皮娜》(Pina , 2011),所講述的是德國烏珀塔爾(Wuppertal)芭蕾動作設計師皮娜·鮑什(Pina Bausch)的故事。文德斯在該片中,采用3D技術展現舞者的軀體。
2011《皮娜》劇照
與之前的音樂紀錄片《樂滿哈瓦那》(Buena Vista Social Club,1999)以及《地球之鹽》一樣,這部紀錄片也成功地獲得了奧斯卡的提名。
2011《皮娜》片場照
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文德斯榮獲了所有的重要電影獎項,此外他還參與創辦歐洲電影學院,并擔任院長。他還是著名的講師、随筆作家和攝影師。
影片《一切都會好的》(Everything Will Be Fine)講述了一位處在人生危機中作家的故事,該片曾在2015年柏林國際電影節舉辦全球首映式。
2015《一切都會好的》劇照
那一年,文德斯年滿70歲,但是他從未想過退休。他在一次采訪中說:“我承認我是一個工作狂。我無法将我的工作和生活割裂開來。”
作者| 克爾斯滕·泰勒;翻譯:祁心
首發| 歌德學院;轉載請注明出處
2019年5月17日至6月30日,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和中國電影資料館在文德斯基金會的支援下共同主辦文德斯先生在中國的首次大型電影專題回顧活動。
21部影片将系統介紹文德斯電影世界的不同側面和重要組成部分。文德斯先生本人受邀首次來到中國向中國觀衆介紹他的作品,與中國電影人和專家展開對話。
這場“文德斯電影專題回顧”系列活動将于5月17日以《德州巴黎》在中國電影資料館開幕,文德斯先生屆時将親臨現場。
維姆· 文德斯,2015年,© 彼得· 林德伯格
維姆·文德斯(生于1945年)作為七十年代“新德國電影”的先驅蜚聲國際,被認為是當代德國電影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除斬獲各項殊榮的劇情片以外,他還作為編劇、導演、制片人、攝影師和作家創作了大量創新紀錄片,在世界各地舉辦攝影展并出版無數專著、電影書籍和文集。他和妻子多納塔·文德斯在柏林生活和工作。
咫尺天涯——這部1993年的電影名稱,或許可以描述中國影迷對文德斯作品的感受。在中國,迄今為止,不論是衆多的影迷,還是滿腔熱情的攝影愛好者,都還未曾與文德斯有過面對面接觸的機會。
但他的衆多影片——從《德州巴黎》到《皮娜》——無不在中國電影人和電影愛好者心中留下過深刻的烙印,影響了他們“看”的方式。
觀衆被文德斯影片中的畫面深深觸動,這些影像結合文德斯作品獨有的息聲力量,述說着令人過目不忘的故事。盡管這些故事來自不同的地方,中國觀衆依舊能心領神會、感同身受。
此次大型電影回顧,共将展映文德斯先生的21部影片,舉辦41場次放映,以介紹文德斯電影創作的全貌:從他的短片到聚焦20世紀70年代西德的批判現實作品,從典範性的公路電影、現代童話到涉獵廣泛的紀錄影片—— 這些作品多以呈現藝術創作過程和探讨影像創作為核心内容。
文德斯電影專題回展映影片
再射一次(1967)
銀色城市(1968)
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1971)
愛麗絲城市漫遊記(1974)
錯誤的舉動(1975)
公路之王(1975)
左撇子女人(1977)
美國朋友(1977)
事物的狀态(1982)
反向角(1982)
德州巴黎(1984)
尋找小津(1985)
都市時裝速記(1989)
柏林蒼穹下(1987)
咫尺天涯(1993)
裡斯本的故事(1995)
光之幻影(1996)
樂士浮生錄(1999)
謎失天使城(2004)
皮娜(2011)
地球之鹽(2014)
關于維姆·文德斯
維姆·文德斯,© Donata Wenders
文德斯作為電影制作人的職業生涯開始于1967年,那時,他向新成立的慕尼黑電視與電影大學送出了就讀申請。在校學習的同時,1967年至1970年,他還擔任電影評論人。這一時期他已執導了多部短片。
他在大學學習之餘,完成了首部電影作品《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1971),随後,他拍攝了公路三部曲《愛麗絲城市漫遊記》(1973)、《錯誤的舉動》(1974)以及《公路之王》(1975),借電影探讨主人公在戰後德國面臨的漂泊感。
憑借《美國朋友》(1977),他取得了國際上的突破。此後,文德斯在歐洲、美國、拉丁美洲以及亞洲工作,并獲得了無數獎項:《事物的狀态》(1982)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德州巴黎》(1984)獲得金棕榈獎和英國電影學院獎,《柏林蒼穹下》(1987)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以及《百萬美元酒店》(2000)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1987《柏林蒼穹下》片場照
他的紀錄片《樂士浮生錄》(1999)、《皮娜》(2011)和《地球之鹽》(2014)均獲得奧斯卡提名。2015 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期間,文德斯被授予“榮譽金熊獎”,以表彰其終身成就。他的劇情片《一切都會好的》也入圍了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
2018 年,他的三部電影同時首映:修複版《柏林蒼穹下》,根據喬納森· M · 拉加德同名暢銷書改編、由奧斯卡得主艾麗西亞· 維坎德和詹姆斯· 麥卡沃伊主演的《淹沒》,和關于教皇的紀錄片《教皇方濟各:言出必行的人》。
除電影創作之外,攝影這一媒介從一開始就伴随并補充了文德斯的藝術創作。攝影系列《西部筆記》是文德斯獨立創作攝影作品的起點,這部作品誕生自為籌備《德州巴黎》(1984)的拍攝而穿越美國西部的旅程。
他的第二次大型攝影展《地球表面的圖畫》指引文德斯前往澳洲、古巴、以色列、亞美尼亞和日本等國—— 他始終在找尋能夠捕捉一個地方的本質的畫面。
維姆·文德斯,2004年,© Donata Wenders
2017年10月,倫敦攝影師畫廊舉辦了第一次維姆·文德斯寶麗來作品系列展覽,并随後在柏林C/O 基金會展出(2018年7月至9月)。從1984 年以來,文德斯一直都是柏林藝術學院的委員,他同時還獲得巴黎索邦大學(1989)、瑞士弗裡堡大學神學院(1995)、比利時魯汶大學(2005)和意大利卡塔尼亞大學建築學院(2010)的名譽博士稱謂。他作為漢堡藝術大學的教授一直任教至2017 年。維姆· 文德斯曾榮膺德意志功勳獎章,并自1996年起任歐洲電影學會主席。
文德斯和薩爾加多,© Donata Wenders
2012年秋,維姆·文德斯與妻子多納塔在杜塞爾多夫成立了維姆·文德斯基金會。在基金會架構下,維姆·文德斯的電影、攝影和文學作品将得到統一管理和保護,并通過展示、傳播與學術研究的方式持續介紹給公衆。此外,在這位電影人的出生地,基金會對追求在電影叙事藝術領域創新的年輕人才進行各個方面的支援,其支援尤其通過北威州電影和媒體基金會的維姆· 文德斯獎學金項目來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