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本来想成为牧师、医生或者画家。但是,他对电影的热爱远远超过了一切,于是他成为了一名电影导演。他就是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曾以其毕生作品获得201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荣誉金熊奖。
2005《别来敲门》工作照
某个年轻的德国摄影记者独自横穿美利坚。他开着汽车穿过高速公路,途经一个又一个巨幅广告牌和加油站。这个人的名字叫菲利浦·温特(Philip Winter),他要写一篇关于美国风景的报道,但是无从下笔。
1974《爱丽丝城市漫游记》剧照
他将拍摄不同地点的照片放在一起之后,却无奈地发现,照片没能展现出他真正看到的。这是文德斯电影《爱丽丝城市漫游记》(Alice in den Städten,1974)中的情景。影片讲述的是主角从美国南部漂泊到慕尼黑,并最后找到自我的故事。
这种在逐渐强化的图像世界里对图像本身的质疑,是文德斯此部电影的一大特点,他的作品总是饱含富有诗意和内涵的画面。他的电影多采用漫长且平缓的镜头调度和慎重的剪辑方式,因此看他的电影,观众必须要非常专心。
1974《爱丽丝城市漫游记》片场照
诞生于1974年的《爱丽丝城市漫游记》是维姆·文德斯的第四部电影。拍摄这部电影后,他才真正确认自己是一名导演,并且在这之后拍摄了50多部故事片和纪录片。
维姆· 文德斯,© Donata Wenders
德国电影的革新者
文德斯曾说:“我是一个靠影像感知的人。”1945年,文德斯出生于杜塞尔多夫的一个医生家庭,他并非天生爱好拍电影,而是想成为一名神父。1965年去巴黎学习美术专业之前,文德斯还曾试图在医学、哲学和社会学上有所建树。
1987《柏林苍穹下》工作照
1967年,他来到新成立的慕尼黑电视与电影学院。为了能够自己制作电影,并使之公映,维姆·文德斯在完成毕业作品《城市之夏》(Summer in The City ,1971)之后,与12位导演共同联合创建了“作家电影出版社”。
2005《别来敲门》片场照
当时,慕尼黑那些年轻的作家导演们,除了维姆·文德斯,之外,还有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以及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öndorff)不仅仅想与当时流行的娱乐电影划清界限,还试图探索出一套自己的电影语言。
从左到右:法斯宾德、赫尔佐格、文德斯
就彼时的联邦德国的社会与政治问题以及纳粹历史,他们彼此达成一致,采取批判和质疑的态度。与此相关联的还有个人身份的认同,这也是文德斯不断探讨的主题。
1985《寻找小津》文德斯与赫尔佐格
文德斯早期作品中的主人公是那些受到挫折后转而寻求内心的年轻男人。他们不接受市民阶层的生活理念,但是却无法找到一个可以替代的解决方案。
1976《公路之王》剧照
公路电影《爱丽丝城市漫游记》和《公路之王》(Im Lauf der Zeit,1976)获得成功之后,文德斯根据美国作家派翠西亚·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小说拍摄而成的电影《美国朋友》(Der amerikanische Freund,1977)又取得突破,进而真正走向了世界。
1977《美国朋友》剧照
后来,美国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因一部关于侦探小说作家达希尔·哈梅特(Dashiell Hammett)的电影将文德斯带到好莱坞做导演。但是这部影片的拍摄,对他来说是一次惨败。
德国人在美国
美国对于文德斯来说,就如他自己曾说过的那样,是一个“自由而慷慨的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的国度,让我对自己德国故乡的拘谨和严肃自惭形秽”。
1999《乐士浮生录》工作照
文德斯的作品不断以此作为主题,探讨美国神话和流行文化对他那代人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我们可以在文德斯电影中,通过全景镜头的景致和人物投向这空旷景致的一瞥中找到,就像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所表现的那样。
1982《事物的状态》剧照
尽管如此,他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却是纠结的。文德斯在好莱坞执导电影《哈麦特》(Hammett,1982)的时候,开始直接与美国电影业打交道:这位一直崇尚独立的导演必须不断按照制片人的意愿重新拍摄和剪辑。
1982《哈麦特》剧照
文德斯将他的这个经历在电影《事物的状态》(Der Stand der Dinge,1982)中演绎出来:该片的主人公,一位德国导演,在好莱坞被人射杀。
尽管如此,文德斯还是在洛杉矶和纽约居住了10多年之久。在这期间,他进而在电影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德州巴黎》(Paris, Texas,1984)是一部根据山姆·夏普德(Sam Shepard)创作的剧本改编的公路电影,是一个关于孤独、爱情和寻找自我的永恒故事。
1984《德州巴黎》剧照
回到德国之后,文德斯1987年拍摄了《柏林苍穹下》(Der Himmel über Berlin),该片从天使的角度观察这座分裂的城市,他的这部电影再度取得巨大成功。
文德斯在这部电影中将话语、声音和日常印象以拼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利用富有诗意的、意味深刻的对白,使这个电影拼贴画更加立体。这些对白,源自文德斯的朋友,著名的文学家彼得·汉克(Peter Handke)的笔下。
1987《柏林苍穹下》剧照
影片《德州巴黎》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而《柏林苍穹下》则拿到了戛纳最佳导演。毋庸置疑,这两部作品都是电影中的经典。
但是,文德斯在90年代却无法延续他的辉煌,而是经常遭遇逆境。例如,他雄心勃勃拍摄的科幻电影《直到世界尽头》(Bis ans Ende der Welt,1991)遭到了评论界和观众的冷遇。这部作品被批评成傲慢自负,只会自我引用,被业界视为一部过时了的作家电影。
1991《直到世界尽头》剧照
导演、摄影师、随笔作家
但是文德斯不为批评所动,而是继续以他自己独有的、勤于思考的和充满好奇的方式拍摄他的电影。除了故事片外,文德斯还拍摄了电影、时尚、音乐、建筑和舞蹈题材的纪录片。
歌舞纪录片《皮娜》(Pina , 2011),所讲述的是德国乌珀塔尔(Wuppertal)芭蕾动作设计师皮娜·鲍什(Pina Bausch)的故事。文德斯在该片中,采用3D技术展现舞者的躯体。
2011《皮娜》剧照
与之前的音乐纪录片《乐满哈瓦那》(Buena Vista Social Club,1999)以及《地球之盐》一样,这部纪录片也成功地获得了奥斯卡的提名。
2011《皮娜》片场照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文德斯荣获了所有的重要电影奖项,此外他还参与创办欧洲电影学院,并担任院长。他还是著名的讲师、随笔作家和摄影师。
影片《一切都会好的》(Everything Will Be Fine)讲述了一位处在人生危机中作家的故事,该片曾在201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举办全球首映式。
2015《一切都会好的》剧照
那一年,文德斯年满70岁,但是他从未想过退休。他在一次采访中说:“我承认我是一个工作狂。我无法将我的工作和生活割裂开来。”
作者| 克尔斯滕·泰勒;翻译:祁心
首发| 歌德学院;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9年5月17日至6月30日,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和中国电影资料馆在文德斯基金会的支持下共同主办文德斯先生在中国的首次大型电影专题回顾活动。
21部影片将系统介绍文德斯电影世界的不同侧面和重要组成部分。文德斯先生本人受邀首次来到中国向中国观众介绍他的作品,与中国电影人和专家展开对话。
这场“文德斯电影专题回顾”系列活动将于5月17日以《德州巴黎》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开幕,文德斯先生届时将亲临现场。
维姆· 文德斯,2015年,© 彼得· 林德伯格
维姆·文德斯(生于1945年)作为七十年代“新德国电影”的先驱蜚声国际,被认为是当代德国电影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除斩获各项殊荣的故事片以外,他还作为编剧、导演、制片人、摄影师和作家创作了大量创新纪录片,在世界各地举办摄影展并出版无数专著、电影书籍和文集。他和妻子多纳塔·文德斯在柏林生活和工作。
咫尺天涯——这部1993年的电影名称,或许可以描述中国影迷对文德斯作品的感受。在中国,迄今为止,不论是众多的影迷,还是满腔热情的摄影爱好者,都还未曾与文德斯有过面对面接触的机会。
但他的众多影片——从《德州巴黎》到《皮娜》——无不在中国电影人和电影爱好者心中留下过深刻的烙印,影响了他们“看”的方式。
观众被文德斯影片中的画面深深触动,这些影像结合文德斯作品独有的息声力量,述说着令人过目不忘的故事。尽管这些故事来自不同的地方,中国观众依旧能心领神会、感同身受。
此次大型电影回顾,共将展映文德斯先生的21部影片,举办41场次放映,以介绍文德斯电影创作的全貌:从他的短片到聚焦20世纪70年代西德的批判现实作品,从典范性的公路电影、现代童话到涉猎广泛的纪录影片—— 这些作品多以呈现艺术创作过程和探讨影像创作为核心内容。
文德斯电影专题回展映影片
再射一次(1967)
银色城市(1968)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1971)
爱丽丝城市漫游记(1974)
错误的举动(1975)
公路之王(1975)
左撇子女人(1977)
美国朋友(1977)
事物的状态(1982)
反向角(1982)
德州巴黎(1984)
寻找小津(1985)
都市时装速记(1989)
柏林苍穹下(1987)
咫尺天涯(1993)
里斯本的故事(1995)
光之幻影(1996)
乐士浮生录(1999)
谜失天使城(2004)
皮娜(2011)
地球之盐(2014)
关于维姆·文德斯
维姆·文德斯,© Donata Wenders
文德斯作为电影制作人的职业生涯开始于1967年,那时,他向新成立的慕尼黑电视与电影大学提交了就读申请。在校学习的同时,1967年至1970年,他还担任电影评论人。这一时期他已执导了多部短片。
他在大学学习之余,完成了首部电影作品《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1971),随后,他拍摄了公路三部曲《爱丽丝城市漫游记》(1973)、《错误的举动》(1974)以及《公路之王》(1975),借电影探讨主人公在战后德国面临的漂泊感。
凭借《美国朋友》(1977),他取得了国际上的突破。此后,文德斯在欧洲、美国、拉丁美洲以及亚洲工作,并获得了无数奖项:《事物的状态》(1982)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德州巴黎》(1984)获得金棕榈奖和英国电影学院奖,《柏林苍穹下》(1987)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以及《百万美元酒店》(2000)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1987《柏林苍穹下》片场照
他的纪录片《乐士浮生录》(1999)、《皮娜》(2011)和《地球之盐》(2014)均获得奥斯卡提名。2015 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期间,文德斯被授予“荣誉金熊奖”,以表彰其终身成就。他的故事片《一切都会好的》也入围了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
2018 年,他的三部电影同时首映:修复版《柏林苍穹下》,根据乔纳森· M · 拉加德同名畅销书改编、由奥斯卡得主艾丽西亚· 维坎德和詹姆斯· 麦卡沃伊主演的《淹没》,和关于教皇的纪录片《教皇方济各:言出必行的人》。
除电影创作之外,摄影这一媒介从一开始就伴随并补充了文德斯的艺术创作。摄影系列《西部笔记》是文德斯独立创作摄影作品的起点,这部作品诞生自为筹备《德州巴黎》(1984)的拍摄而穿越美国西部的旅程。
他的第二次大型摄影展《地球表面的图画》指引文德斯前往澳大利亚、古巴、以色列、亚美尼亚和日本等国—— 他始终在找寻能够捕捉一个地方的本质的画面。
维姆·文德斯,2004年,© Donata Wenders
2017年10月,伦敦摄影师画廊举办了第一次维姆·文德斯宝丽来作品系列展览,并随后在柏林C/O 基金会展出(2018年7月至9月)。从1984 年以来,文德斯一直都是柏林艺术学院的委员,他同时还获得巴黎索邦大学(1989)、瑞士弗里堡大学神学院(1995)、比利时鲁汶大学(2005)和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建筑学院(2010)的名誉博士称谓。他作为汉堡艺术大学的教授一直任教至2017 年。维姆· 文德斯曾荣膺德意志功勋奖章,并自1996年起任欧洲电影学会主席。
文德斯和萨尔加多,© Donata Wenders
2012年秋,维姆·文德斯与妻子多纳塔在杜塞尔多夫成立了维姆·文德斯基金会。在基金会框架下,维姆·文德斯的电影、摄影和文学作品将得到统一管理和保护,并通过展示、传播与学术研究的方式持续介绍给公众。此外,在这位电影人的出生地,基金会对追求在电影叙事艺术领域创新的年轻人才进行各个方面的支持,其支持尤其通过北威州电影和媒体基金会的维姆· 文德斯奖学金项目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