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有句老話叫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而《芝加哥七君子審判》恰恰就是講了這麼一群秀才造反然後被公開審判的故事。我還特地去搜了下“芝加哥七君子”的這事,不過根據百度百科來看,更像是一場鬧劇。看來電影藝術加工的成份還是很大的,當然這并不影響我極力地推薦這部電影,怎麼說也是今年奧斯卡的大熱門,至少最佳編劇和最佳男配是跑不了的。
簡單介紹下電影内容,故事發生在美國1968年的芝加哥,當時決定在這裡選出美國總統。一群有志之士便決定來這裡集會遊行,希望政府可以結束越戰。集會中發生暴動,當地政府抓了帶頭的七個人進行審判。電影開頭算是介紹美國當局現狀及将要被審判的幾個重要人員,雖然名義上是“七君子”,但實際上審判了八個人,有一個黑人哥們被陰差陽錯的拉進去一起審了,後來發現不是一檔子事就又臨時撤除了對他的審判,也是滑稽。另外審判的七人中,又有兩個屬于跑龍套角色,最終是無罪釋放的,是以電影中更多的鏡頭是留給了剩下來的五個人。
當然,除了五個被審判者外,還有三個人的鏡頭也比較多,一個是可以為所欲為的大法官,演技很好,除了電影中的人物想打他外,我這個局外人也很想捐些闆磚給那些想打他的人。第二位是身不由己的公訴人理查德,這個人物屬于糾結型的,一方面是自己的立場決定了他要做一個起訴人,但是内心深處卻是站被起訴者那邊。最後一個就是正義感爆棚辯方律師比爾,一個原以為法律是公正的老學究式人物。
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審判過程,是以主要場景就是法庭上,另外就是證人陳述時的回憶場景。起訴方和辯護方倒是沒有多少言語沖突,主要沖突集中在了法官和犯人以及律師身上。雖然辯方律師有理有據地表明被告人沒有煽動暴亂,後來也證明是警方先動的手,但是最後在大法官及其他權利機關的共同努力下,還是判了被告人有罪。
故事大概内容就是這些,人物思想行為的前後變化是一大看點,這裡就簡單說下幾個人物前後的變化:(嚴重劇透)
先說下代表學生群體的湯姆,這個人物屬于想法比較多,但是膽子比較小的。他有主見,想通過革命改變美國現狀。剛開始看不起嬉皮士二人組,覺得他們隻是想通過這場示威擷取關注度,謀取利益。湯姆一直的想法應該是明哲保身,電影中也有兩個情節表現了這一點。不過,看到自己的朋友被警察打傷後,之前的觀念發生了改變,尤其是電影最後,當法官瘋狂暗示他,隻要他結案陳詞溫和,剪短就可以對他照顧的時候,他拿出了朋友一直記錄的越戰死亡人員名單,開始大聲朗讀起來,然後法院沸騰,法官氣的瘋狂敲錘讓他停止,卻無濟于事。
第二個前後思想變化比較大的應該是辯方律師比爾,這個學究氣十足的辯方律師一開始是否認所謂政治罪的說法,他覺得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學識來讓被起訴者全身而退。但是當看到傾向他們的陪審員被撤換,大法官對明顯的證據置若罔聞,以及拒絕對己方有利證人出庭的時候,他終于相信了政治罪的說法。為了表達不滿,他氣憤地将厚厚的法典摔在桌子上,得到的卻是藐視法庭罪的警告,他起初表現出來的穩重一下子都沒有了,有的隻有憤怒。
另外一位出現反差的是反越戰動員領袖戴維德,電影開始的時候他一直跟兒子說:非暴力,主張用和平的手段解決問題。但是,當法官拒絕了前美國總檢察長出席作證的時候,他終于忍無可忍站起來指責法官的不公做法。在被警衛制止時,動手打了警衛,打完後發現不對,還連忙道歉。然後看着觀衆席中的兒子,不知所措。看來,面對不公,老好人也會忍不住。不過,話說這演員看着眼熟,好像是《越獄》裡面那個秃頭獄警。
最後一個要說的就是嬉皮士哈夫曼,算是裡面的搞笑擔當,最後為了幫助湯姆出席做了證人。在證人席上,一改往常嘻哈形象,仿佛變成了一個哲人,對于公訴人的問題采用迂回戰術巧妙地回避,最終幫助湯姆躲過了一劫。這個人物在做證人以及當被告這兩種身份所表現出來的形象差别很大,他是很佩服湯姆的,雖然開始的時候互相看不上眼。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最後提醒下,因為人物衆多,大量的對白你可能頂不住,稍不留神就可能不知道剛才那人說的是啥。是以看這電影的時候建議專心一些,否則可能看着看着就會雲裡霧裡,不知所雲。是的,我剛開始看的時候就是這樣,以至于中間有幾次不得不往後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