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童之夏》:心懷敬畏感恩,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将生命延續面對自然界的未知,應心存敬畏與善意、莫要惡意去殺戮應感恩自然的饋贈,切忌索求無度結語

人類與大自然之間微妙的關系,一直是環保題材電影中,經常涉及到的話題。動畫電影也不例外,光是宮崎駿的作品中,就有許多探讨過這方面的問題。

不過今天我們要聊的,卻不是吉蔔力工作室出品的電影,而是參與過十多部《蠟筆小新》劇場版制作的動畫制作人原惠一擔任編劇和監督的《河童之夏》。

雖然并沒有宮崎駿電影那樣令人驚豔的絢麗色彩,和天馬行空的精彩想象,人物也并不美型,甚至初看之下還顯得有些平淡,但這一切,卻絲毫無法掩蓋《河童之夏》的優秀氣質。

它就像一根新鮮碧綠的小黃瓜,外表樸實接地氣,卻又清香撲鼻,沁人心脾。在炎炎夏日裡咬上一口,爽脆多汁,清涼解暑的同時,又能使人們在都市沙漠中日漸幹涸的心靈,得到無聲的浸潤。

為何要以黃瓜做比喻呢?因為在日本的傳說中,黃瓜是河童最喜愛的食物之一。而電影的主人公河童小酷,它大口嚼着黃瓜的樣子,也着實惹人喜愛。

電影讓河童這種傳說的生物,十分自然的出現在人類世界中。通過對小酷與人類朋友康一及家人之間的關系描寫,引發觀衆對于“該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考。

《河童之夏》:心懷敬畏感恩,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将生命延續面對自然界的未知,應心存敬畏與善意、莫要惡意去殺戮應感恩自然的饋贈,切忌索求無度結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面對自然界的未知,應心存敬畏與善意、莫要惡意去殺戮</h1>

關于河童,這邊不想再給大家科普贅述了。簡言之,它就像我國《山海經》中的那些“異獸”一樣,是日本神話傳說中的生物。嘴似鳥喙,手有蛙蹼,身似猿猴,背負龜甲,也可以說是生活在水裡的“四不像”。

對于河童,雖然從未見過,但人們也從未停止通過自己的想象,去将它描繪。并且傳說也越傳越邪,甚至在江戶時代,河童還一度被訛傳成了,由人類工匠的咒術所幻化成的、會去危害人畜的邪惡妖怪。

這也就是為什麼,電影開頭的江戶時代,兩位武士大人,在聽完河童爸爸的請求之後,仍吓得魂不附體,對它拔刀相向了。

一方面是因為,在他們腦海裡,有這樣的固有偏見:“河童=咒術所化的妖怪=害人之物”。

另一方面則是,他們自己心中有鬼,以為河童爸爸聽到了自己剛才關于“做假賬”的秘密談話。

而說到底,這兩方面,都還是人類自己在作惡。内心本就邪惡,對自然界的未知,又抱有強烈的敵意。

《河童之夏》:心懷敬畏感恩,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将生命延續面對自然界的未知,應心存敬畏與善意、莫要惡意去殺戮應感恩自然的饋贈,切忌索求無度結語

同樣的,世上可能本沒有河童,至少本沒有這些武士認知中那種害人的壞河童。但因為人心之惡,是以他們看到河童攔路,第一反應就是——對方要害人。

可實際上呢?善良的河童爸爸,隻想求他們不要把沼澤改成水田,不要讓自己和家人,還有這沼澤中安居的無數生靈,失去自己賴以生存的家罷了。

他通曉人情世故,為了求人,還特點準備了在自己看來最珍貴的禮物——巨大的鯉魚,言談話語間充滿了誠意的懇求,完全沒有人類想象中作為妖怪的神氣活現。

然而河童爸爸卻被武士殺害了。這一刻,兩個人類男人膽小又自大的醜惡嘴臉,在和善謙卑的河童面前展露無遺。這一切也給小酷幼小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和傷害。

随後,被鮮血浸染的大地震怒了,裂開了。它将小酷吞了下去,卻也是無形中保護了他,讓他免于被人類追殺,讓他就這樣靜靜的在地下沉睡了兩百多年。

《河童之夏》:心懷敬畏感恩,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将生命延續面對自然界的未知,應心存敬畏與善意、莫要惡意去殺戮應感恩自然的饋贈,切忌索求無度結語

不過,那兩個作惡之人,卻沒有掉入地縫裡,似乎也沒有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不僅如此,其中一人還将自己“勇鬥河童”的事迹,連同河童爸爸的幹枯手臂,一同傳給了自己的子孫。

大自然并不是沒有懲罰人類的力量。相反的,若是它真的遷怒于人,肯定比人類踩死一隻螞蟻還要容易得多。

但本片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沒有去竭力渲染這種“惡有惡報”、“惹怒大自然,必将承受惡果”的因果報應論。相反卻專注着力描寫,善良的孩子與善良的河童及狗狗之間,善念與善念的互相作用。

<h1 class="pgc-h-arrow-right">應感恩自然的饋贈,切忌索求無度</h1>

在這部電影中,大多數的人,比起河童小酷父子來,都應該自愧不如。

前面說過了河童父親在人類面前的謙遜有禮,那麼這裡,我們再來看看小酷的表現吧。

剛剛被康一君撿回家時,從康一媽媽那裡得到食物和照顧,虛弱到動彈不得的小酷,卻仍不忘對照料自己的女主人說一句“謝謝”。

身體完全恢複後,小酷就向上原一家十分鄭重的叩首道謝,措辭鄭重誠懇,比一般的人類小孩、甚至很多成年人都要強太多了。他承諾日後必将為恩公奉上大魚作為謝禮,然後馬上起身離開,準備動身回到自己印象中的家“龍神沼澤”,不願再給恩人一家添麻煩。

《河童之夏》:心懷敬畏感恩,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将生命延續面對自然界的未知,應心存敬畏與善意、莫要惡意去殺戮應感恩自然的饋贈,切忌索求無度結語

他吃了康一的妹妹小瞳養的蝸牛,就找機會撿了漂亮的石頭(玻璃),送給妹妹作為補償。

他受大黃狗阿伯的照顧,與阿伯親密無間。在阿伯為救自己被車撞死之後,小酷終于再也無法壓抑内心的悲憤,不受控制的巨大神秘力量,震碎了在場所有記者的相機鏡頭,同時也将觊觎阿伯屍體的烏鴉瞬間撕碎。

即便擁有這樣強大的實力,他卻仍沒有報複人類,隻是默默抱起爸爸幹枯的手臂,孤單又無助的爬上了東京鐵塔。在走投無路之下,甚至想要跳下去,去天堂與老爸團聚。

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之中,在灼人的熱浪之下,小酷頭頂上的盤子逐漸幹涸,他的心也随之漸漸枯萎。

過往的曆史長河中,河童都被人類殺死了。如今,小酷再找不到一個沒有人類居住的地方,再找不到一個可以共同生活的夥伴。原本照顧他的人類一家,因社會壓力和虛榮而向電視台妥協,唯一的動物夥伴也因救助自己而慘死。

更讓人淚目的是,即使這樣,小酷心中的善念,仍然沒有改變。

在大自然面前,甚至在自大的人類面前,小酷顯得那麼的卑微,謹慎又小心。正是因為他和父親一樣,都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時刻感恩着自然的饋贈。

實在是太醜陋了!

《河童之夏》:心懷敬畏感恩,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将生命延續面對自然界的未知,應心存敬畏與善意、莫要惡意去殺戮應感恩自然的饋贈,切忌索求無度結語

不過所幸,還有像上原一家這樣的人類存在。雖然他們一時被上電視的風光所迷惑,忽略了小酷的感受,但在小酷生死存亡的關頭,他們還是幡然悔悟了。

人與河童互相喜愛,又互相尊重,一起吃着最後一頓團圓飯,感恩着大自然的饋贈,将這一幕用相機永遠記錄下來。此時,小酷沒有再懼怕閃光燈,因為這是他與康一,與上原一家友情的鑒證。人類裡也有善良的存在,而恰好被他遇到了,懂得知足的小酷,覺得自己很幸運。

但是他們并沒有真的像童話一樣生活在一起,小酷不想放棄對其他同類的尋找,也不想丢棄祖先的生活方式。他想像個真正的河童那樣生活,也想像個真正的河童那樣死去。

而上原一家也尊重小酷的想法。他們感恩與小酷在一起的時光,對于像小酷這樣大自然未知的存在,既抱有好奇,又充滿了善意與敬畏——這才是最值得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

《河童之夏》:心懷敬畏感恩,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将生命延續面對自然界的未知,應心存敬畏與善意、莫要惡意去殺戮應感恩自然的饋贈,切忌索求無度結語

在康一和家人的幫助之下,小酷終于來到了一片少有人踏足的土地,投靠到一位善良的妖怪大叔門下,開始了遠離人類、重新回歸自然的河童生活。

而即便是在這片無人打擾的靜谧河川,小酷仍心存感恩與敬畏,不忘先向土地公公禱告,希望這片土地能接納小小的他和他父親的靈魂。

“請允許我在這條河裡抓魚,隻抓一點能填飽肚子就行”。

這句話,讓生而為人的我深感慚愧。在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巴不得,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希望自己得到多多的收益,而得到以後,卻又忍不住再去追求更多,更多。

然而,在追求的同時,我們是否應該多去思考思考,自己是否做得太過分了,有沒有竭澤而漁,有沒有冒犯到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有沒有為自己和後世的子孫留有一定的餘地。

《河童之夏》:心懷敬畏感恩,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将生命延續面對自然界的未知,應心存敬畏與善意、莫要惡意去殺戮應感恩自然的饋贈,切忌索求無度結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語</h1>

《河童之夏》沒有什麼氣勢恢宏的大場面,也沒有關于大自然遷怒于人的“天罰”描寫。淡淡的筆觸,就像片尾小酷面對的這條河流一般,乍看清澈見底,實則靜水流深。它在不知不覺中,将對自然應有的态度,潛移默化、緩緩注入到我們每個人心底。

面對人類的破壞行徑,大自然可以選擇“毀滅你,與你何幹”這樣雷霆萬鈞的強烈打擊,但它并沒有這樣做,它仍給了我們無數次改過重來的機會。

是以人類也應像片中的河童父子那樣,對自然心懷感恩與敬畏。在思考人類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同樣應該考慮到自然界的其他生命。

畢竟,人類從來都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隻是這茫茫宇宙、大千世界、芸芸衆生中的滄海一粟。卻也是生物鍊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和其他生命一樣,從自然中來,最終,也将回到大自然母親的懷抱中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