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際網路+長征”:萬水千山在雲端

作者:中國青年報
“網際網路+長征”:萬水千山在雲端
“網際網路+長征”:萬水千山在雲端
“網際網路+長征”:萬水千山在雲端
“網際網路+長征”:萬水千山在雲端
“網際網路+長征”:萬水千山在雲端

圖①:“長征文物地圖”小程式界面。

圖②:遊客與3D模組化制作的“紅軍戰士”合影留念。

圖③:四川省石棉縣安順場八一希望國小學生參觀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遺址。

圖④:遊客在四渡赤水VR戰争體驗中心使用VR眼鏡看到的場景。

圖⑤:遊客在四渡赤水VR戰争體驗中心體驗VR裝置。

本版照片由“網際網路+長征”教育體驗示範項目組提供

制圖:扈碩

10月22日,貴州遵義東風國小,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研學活動如期舉行。在老師的指導下,五年級學生李子玉通過手機和投屏,與長征展開“親密接觸”。

由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的“網際網路+長征”教育體驗示範項目上線百日,已在網絡上掀起“雲遊長征”的熱潮。不用前往現地,隻需在微信搜尋小程式,長征文物、重要博物館、紀念館地理位置資訊均實作可視化,所在位置附近的長征文物點一目了然;點開紀念館網頁,線上就能為烈士送花并舉行一次簡單而莊重的祭奠儀式……

近年來,随着數字技術發展,“雲旅遊”“雲看展”“雲賞劇”等線上模式逐漸被大衆接受,也為長征文物的展示傳播和紅色旅遊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網際網路+長征”的方式成為保護革命文物、弘揚長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以科技賦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一次全新探索。

頂層設計,珍貴遺存重放光芒

來自四川的文物工作者李蓓,每年都要重走長征路。今年,她手裡多了些“電子裝備”——“長征文物地圖”小程式、“強渡天險”APP、研學活動電子手冊。“有了數字技術的助力,去各地的長征遺址友善多了。”

打開“長征文物地圖”,點開代表每一個長征文物點的圓點,文物背後的長征故事躍然屏上。小小一張電子地圖,記錄了紅軍長征所經曆的600餘次戰役戰鬥,跨越的近百條江河,攀越的40餘座高山險峰。

曾幾何時,李蓓這樣的文物工作者開展長征文物保護工作,看到長征沿線的遺址遺迹出現不同程度損毀,頗感心痛。

矗立在赤水河畔的茅台渡口紀念碑、在夕陽下散發着金色光芒的松潘紅軍長征紀念總碑、俯瞰遵義老城的鄧萍烈士墓……随着黨和國家對革命文物保護的日益重視及各級對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加強,一處處分布在廣袤中華大地、綿延于歲月長河的珍貴遺存,串聯彙聚成一條鮮豔的紅飄帶,鼓舞着更多人在新長征路上續寫新篇章。

一系列頂層設計擘畫了長征曆史文化遺産保護的發展藍圖:2016年,國家文物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網際網路+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2018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将“長征文化線路整體保護工程”列為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六大重點項目之一。

2019年7月,習主席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

“近年來,長征文物保護展示以及紅色文化傳播水準日益提升,但現留存的長征文物由于展示手段較單一,往往嚴肅有餘、體驗不足。”“網際網路+長征”項目負責人畢毅說,如何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增強長征文物的吸引力,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今年8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上司小組印發《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整合長征沿線15個省區市文物和文化資源,根據紅軍長征曆程和行軍線路建構總體空間架構。其中,數字再現作為“六大重點工程”之一,強調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和網際網路思維,多手段全方位提升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的展示和傳播效果。

在新技術支撐下,各地長征遺址保護有了新載體:在貴州遵義會議紀念館,數字全景展廳能夠實作讓觀衆在家中“漫遊”;在陝西延安寶塔山下,1.5萬平方米的山體崖壁已成巨幅銀幕,利用幻影成像、3D技術,中央紅軍長征的曆史畫卷在《延安頌》《保衛黃河》等歌曲聲中徐徐展開;在甘肅白銀會甯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雲遊”紅色教育基地系列活動火熱展開,百萬網友通過收看直播“重走”長征路……

科技賦能,紅色文物“開口說話”

碧空如洗的天空綴着朵朵白雲,大渡河水洶湧澎湃,石走雷奔,戰鬥一觸即發。

這是第77集團軍某合成旅“滿堂紅炮兵連”中士蔡旺手機上的場景。隻見他手指輕點,畫面顯示紅軍的迫擊炮瞄準了對岸的工事,“嗵嗵”兩聲,畫面上敵人的碉堡飛向半空……

86年前也是在這裡,連隊老連長趙章成在前方戰士受阻的情況下,3發3中,扭轉了戰局。

在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神炮手趙章成”體驗點,遊客們打開“強渡天險”APP,掃描眼前的紅軍強渡大渡河遺址,便能看到虛拟的紅軍戰士強渡大渡河的場景。震撼的音效、變幻的燈光以及三維動态影像,全景展示趙章成炮轟碉堡的故事,讓遊客們身臨其境。

體驗當年先輩的壯舉,感受臨危受命的心情,蔡旺心情澎湃:“當時革命先輩曆經艱難險阻,立下奇功。我們要像他們那樣練精手中武器裝備,英勇善戰、敢于勝利!”

作為“網際網路+長征”項目的重要内容,“強渡天險”APP是AR技術在戰場遺址展示應用中的一次探索。該APP是一款專為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遺址開發的場景體驗應用,依托5G、AR技術和3D數字内容,實作遺址現場與虛拟曆史場景的疊合再現。

“這為如何在不重建、不擾動革命遺址的前提下,提升遺址展示的直覺性和吸引力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參與該項目建設的電信企業負責人韋廣林介紹,該APP還包含了基于AR技術的“尋寶打卡”“拍照合影”“緻敬先烈”等可互動内容,讓遊客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長征精神。

紅軍長征曆時兩年,縱橫十餘省,長驅二萬五千裡。作為這段壯闊史詩的重要見證,豐富多樣的長征文物散布在沿線15個省區市的廣袤土地上。近年來,随着紅色旅遊不斷升溫,江西于都、貴州黎平、四川古蔺、湖南道縣等紅軍長征沿線舉行了形式多樣的“重走長征路”活動。參觀者走紅軍小道、聽長征故事,紅色教育入情入境、入腦入心。

長征沿線掀起紅色旅遊熱的同時,也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現存長征文物多數地處偏遠、分布零散、單體規模小,如何友善從業人員做好這些長征文物的保護管理,同時讓遊客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每個長征遺址背後的故事?

一幅上線一個月便實作近萬浏覽量的“時空地圖”給出了答案。

打開微信小程式“長征文物地圖”,在紅軍長征線路上,1600餘處不可移動文物點星羅棋布。搜尋“強渡烏江”,除了事件的簡介,頁面還會顯示所有與之關聯的重要文物點,讓使用者能夠在“時空地圖”中更清晰全面地了解長征曆史。它不僅實作了長征文物、重要博物館、紀念館地理位置資訊的可視化,以及便捷的分類搜尋、查詢和定位,還把長征文物與重大事件、代表性故事相關聯,以時空結合的方式呈現偉大遠征。

“該應用還設定了‘文物資訊上報’等使用者互動功能,以及長征文物保護相關知識科普專欄,期待能引導更多人參與長征文物的保護監管。”畢毅告訴記者。

紅色追尋,切身體驗感悟長征精神

“戰士張桂成。”

“到!”

“戰士陳萬清。”

“二連連長熊尚林。”

……

盛夏時節,四川省石棉縣安順場大渡河河畔,一次特殊的點名儀式正在舉行。老師念到的是強渡大渡河十七勇士的名字,齊聲答“到”的是安順場八一希望國小的學生們。他們的身後是一幅醒目的智語:“我們是紅軍的血脈,我們是革命的後代。”

“站在大渡河邊,參加點名儀式,我感覺書本上那一個個戰鬥故事和英雄人物都鮮活起來,自己仿佛也走進了那段峥嵘歲月。”學生毛一貝深有感觸地說。

重走長征路,在浸入式體驗中緬懷先烈。

在研學活動出發地四川省石棉縣安順彜族鄉新場村,學生們身着軍服、頭戴八角帽踏上征途;停留點馬鞍山垭口,學生們感受紅軍急行軍的艱辛;終點安順場,學生們了解體驗紅軍強渡大渡河的英勇……

這些置身其中、深受觸動的細節,通過跟拍直播,在多個媒體平台同步投放播出。

安順場八一希望國小學生們參與的紅軍強渡大渡河研學課程,充分考慮了中國小生的認知基礎和興趣點,将紅軍長征曆史融入有人有物、有血有肉的故事中,并以“重走長征路”徒步體驗、現場教學為主要形式,邊遊邊講、邊看邊學。

“我們希望能引導學生在跨越時空的互動中,既了解長征曆史,又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參與研學項目的從業人員賈玥介紹,他們精心設計了“小小指揮官”“學習神炮手”“新時代長征”等深入淺出、生動有趣的教學内容,結合AR體驗點設定了互動環節,并通過手繪地圖、知識問答、負重競賽等方式,讓學生們在行進中感悟長征精神。

不久前,距石棉700餘公裡的貴州遵義,一場“線上長征”雲徒步活動火熱進行。

貴州遵義利用網際網路技術還原遍及貴州的紅軍長征路線圖,在地圖顯示入選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的66個縣(市、區)。參賽選手通過線下打卡的方式點亮線上地名,同時彈出地名背後的紅軍長征曆史事件。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活動,吸引衆多參與者重返長征故地,重溫峥嵘歲月。

此外,遵義市還圍繞遵義會議會址、紅軍山、婁山關、四渡赤水等紅軍長征遺址,開辟多條研學旅行精品線路,遵義已成為紅色研學的熱門打卡地。

遵義軍分區政委文木海表示,近年來,遵義市開辟多條紅色研學路線,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史學習教育。“未來,遵義軍地将攜手用好紅色資源,傳承長征精神,傳播長征文化,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來源:解放軍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