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小時候看《九品芝麻官》時都覺得這部電影就是在惡搞胡鬧,但為了做影片查了資料才發現,電影裡的許多典故不止其來有自,還很巧妙地融入在劇情裡。
例如片名裡的「九品」為什麼隻是個「芝麻官」,片中的官職誰大誰小,都能從階級上看得出來。而劇情中的戚秦氏被誣陷通奸滅門,「我要寫個慘字」等都是真有其事,尚方寶劍與黃馬褂也都真有其物,甚至方唐鏡、常威等角色也都居然真有其人!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九品芝麻官的5大冷知識」,希望能讓你更加了解為什麼這部電影在大家的心中有這麼崇高的地位!
片名裡的「九品芝麻官」裡的「九品」,其實是中國曆朝曆代裡朝廷官員用來區分高下的等級。曆史上記載,最早的品級制度源自于三國時期曹操的謀臣陳群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會依據官員的背景、才能、功勳等作出九等分級,依序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後來到了元明清時代,品級制度經過千年的沿革,變成了按照數字以及「正、從」區分,以「正一品」為最大、「從一品」次之,依序排列的18個等級。
而包龍星的「候補知縣」是靠着爸爸花錢「捐納」換來的,應該隻有「從九品」,是以是政府階級裡最下層的官,小到不能再小,才會以「芝麻綠豆」作為形容而被稱作「九品芝麻官」。不過後來包龍星受到皇帝賞識,被封為「八府巡撫」并欽點為「欽差大臣」,讓他像坐電梯一樣一次跳了十幾級。
「巡撫」,就是「巡行地方、撫鎮軍民」,負責一個區域的所有事務,包括内政、稅收、甚至還有軍權。一般來說「巡撫」的官階是「從二品」,而包龍星的「八府巡撫」代表他一次負責八個地區,權力可以說是非常大。「欽差大臣」則和品級無關,是一種古時皇帝任命的臨時稱号,受封者等同于代表皇帝,是以通常隻适用于一次性的任務。
片中出現的其他幾位角色,我們推測應該的品級依序如下:尚書大人(花大人)——從一品,水師提督(常坤)——從一品,内務府總管(李蓮英)——正二品,八府巡撫(包龍星)——從二品,縣令(陳百祥)——正九品,候補縣令(包龍星)——從九品,捕頭(雷豹)——無品。
從上述的清單看來,包龍星的巡撫官階其實比尚書大人以及水師提督還來得小,但那是因為通常提督負責的區域不隻一個,而巡撫大多隻負責一個區域,是以包龍星如果身為「八府巡撫」,那應該是比水師提督來得大了。不過雖然純論品級,那麼不管是尚書大人、常坤、甚至是李蓮英,其實都還大過包龍星,但包龍星是代表皇帝的「欽差大臣」,是以在重審案件時他還是擁有最大的權力。
另外電影裡提到李蓮英隻是五品官,但其實清朝時的「内務府總管」是正二品,電影裡應該是為了戲劇效果刻意調低的。
你知道嗎,這部電影裡的許多劇情,其實都是改編自有名的小說或野史,甚至還有些是曆史上的真實事件!
整部電影的主軸環繞在戚家上下一十三口,遭到水師提督常昆的兒子常威滅門,唯一的生還者戚秦氏遭到性侵,後來更被誣陷和家丁來福通奸,因而入獄并被判死罪。這段劇情據傳參考了有名的「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楊乃武與白菜」一案。
公元1873年,一位名叫做葛品連的男子死亡,仵作最初的驗屍結果是毒殺,是以葛品連的妻子葛畢氏被認為是犯人。不隻如此,她還被指控和教她識字的新科舉人楊乃武通奸殺夫,而這也是電影裡家丁來福謊稱「夫人賞識自己文才」的典故。當時的知縣劉錫彤隐瞞證據竄改供詞,又将兩名被告屈打成招并且被判死刑。楊家人不服,一狀告上朝廷,後來曆經七次重審,甚至鬧到了垂簾聽政的兩宮太後那裡,下旨再度重審才終于還兩人清白。
電影裡有許多的橋段都緻敬了這段故事,包括仵作驗屍、嚴刑拷打、藥鋪賣砒霜,上京告狀、皇帝派欽差大臣重審等等。而其中官官相護更是被描寫地微妙微肖,即使是部喜劇,依然讓觀衆對于官僚的各種惡習感到痛恨不已。
在電影裡,包龍星為了躲避追殺,藏身在青樓「飄香院」裡,一面打雜還債一面苦練口技。某天機緣巧合,他遇見了微服出遊的皇帝同治帝,到飄香院裡想要一親當家花牌「如煙」的芳澤。當時包龍星、雷豹原本躲在床底下,聽着皇帝騷擾如煙,沒想到此時協理大臣也來了,逼得同治也躲到床下,兩人才是以結緣。
這段劇情取材自宋朝張端義的《貴耳集》,裡面記載了宋朝知名文人周邦彥,在光顧名妓李師師時,突然道君皇帝也來光顧,逼得周邦彥趕緊躲到床底下的這段野史。
在電影裡包龍星為了要逼常威認罪,偷偷找來了他的親生兒子假冒成戚秦氏的兒子,上演了一場假的「滴血認親」。而「滴血認親」這個時常在影劇中看到的手法其實已經存在許久,并且分為兩種:「合血法」以及「滴骨法」。
其中「合血法」比較常見,就是片中将兩個人的血液滴在清水之中,如果融為一體就代表有血緣關系。在清朝紀曉岚的《閱微草堂筆記》裡就曾記載,有兩兄弟為了争産,采用「合血法」鑒定血緣的故事。
而「滴骨法」則可追溯到三國時期。做法是将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屍骨上,如果血液溶進骨内,代表兩人有血緣關系。不過不管是「合血法」還是「滴骨法」,都隻是古時候醫學不發達時采用的方法,其結果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受到影響,如果要用來當司法判決的證據可以說是毫無參考價值。
原本證據确鑿的常威,在方唐鏡的操弄之下不隻無罪開釋,唯一生還的受害者戚秦氏還遭到誣陷,是跟家丁來福私通,密謀殺死了夫家一十三口,讓好不容易找到了動力當清官的包龍星不敢置信。
當時正值六月初夏,沒想到竟然下起了雪,讓包龍星激動地大喊。後來同治帝聽說此事之後曾說:「六月飛霜代表必有冤情」。而這是源自于元朝知名文人關漢卿的雜劇作品《窦娥冤》中,民女窦娥遭到誣告殺夫又被嚴刑逼供,被斬首示衆之前為了表明自己清白,向天立誓,死後将「血濺白練不沾地、六月飛霜掩其屍」,并詛咒當地大旱三年。後來窦娥的冤屈得到平反,而「六月飛霜」也從此被用來形容極大的冤情。
當包龍星以「八府巡撫」的身份重審案件時,為了要讓證人們說實話,使出了「以毒攻毒」的絕招,找包有為假扮回春堂的老闆,謊稱他被查出收錢做僞證,被包龍星用「狗頭鍘」腰斬,上半身染滿鮮血、爬到來福面前,并在他腳上寫了個「慘」字,吓得來福脫口說出自己不識字的真相。
「腰斬」的刑罰自古以來就有,而據傳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名叫做「俞鴻圖」的官員,因為受賄被判腰斬,但是行刑之後一時不死,上半身在血泊中打滾了好久,甚至還用手指蘸血在地上一連寫了七個「慘」字,才慢慢因失血過多死亡。雖然這件事并沒有正史佐證,但腰斬之刑十分殘忍,到了現代也被用來形容「中途停止」,或是「隻剩下一半」的情況。
除了剛剛提到的曆史或是野史典故之外,電影裡出現的許多角色在曆史上也是真有其人。同治皇帝、李蓮英和隻有被提到的慈禧太後當然不用多說。但你知道嗎,片中令人恨得牙癢癢的方唐鏡和常威,竟然在古籍上也找得到他們!
根據記載,方唐鏡本名潘鏡,1845年生,1900年殁,是清朝末年有名的狀師,還曾經考取舉人,是以一開始在公堂上他曾經說「自己有功名,按例是不用下跪的」。在民間傳說裡,潘鏡本性刁鑽刻薄,時常勾結衙門官府欺壓良善,是以才有了「荒唐鏡」的綽号。不過潘鏡打官司的本領的确高強,和陳夢吉、劉華東、何淡如四人并稱為「廣東四大狀師」。
至于天生神力的常威,則是出現在野史《清稗類鈔》裡。書中記載,清朝名臣左宗棠曾經遇過一位姓常的長沙富豪向他行賄,希望能夠不要追究自己的獨子殺人的案件,但遭到左宗棠拒絕。而這位「常公子」殺人後行賄官府試圖脫罪,是不是跟常威有幾分像呢?
另外電影裡提到,同治皇帝最後因為嫖妓死于花柳病,也和野史中記載的嗜好與死因一樣!
除了人物之外,電影裡也置入了許多有根據的道具,例如「尚方寶劍」、「黃馬褂」和「虎頭鍘」等等。
尚方寶劍又稱「尚方劍」或「勢劍」,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是由朝廷裡負責管理工藝制造的「少府」中的官員「尚方劍」,奉皇帝之命鑄造,有代表天子旨意的象征。持有尚方寶劍的人可以視情況殺人,不必事先上報朝廷,也就是「先斬後奏」的特權。
電影中李蓮英曾說「大清開國以來從來沒聽過什麼尚方寶劍」,但事實上清朝的确有尚方寶劍的紀錄,甚至還有其他類似的物品出現。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遏必隆刀」,曾被乾隆、鹹豐等皇帝賜給下屬,并賦予他們先斬後奏的權力。
李蓮英來旁聽時帶來了老佛爺親賜的「黃馬褂」給常威穿上,表明了沒有人能夠對他用刑。「馬褂」又稱「行褂」,是清朝的一種官方服飾,功能類似外套,通常穿在長袍外面,是以又合稱「長袍馬褂」。
在古代黃色是皇帝專用的顔色,隻有皇帝身邊的侍衛、或是皇帝親賜的人才能穿。是以「黃馬褂」代表着皇帝的寵幸,是極高的榮耀。例如像是《雍正王朝》中,也曾經出現過西北大将年羹堯,在被貶到守城門時,還身穿當年雍正所賜的黃馬褂的片段。
如果你有看過紅極一時的「包青天」的話,一定對于片中包拯的那句:「來人啊,狗頭鍘伺候」印象非常深刻。在電影裡,包龍星身為包拯的後人,也向祖先一樣準備了「龍虎狗」三種鍘刀做為刑具,後來更用「虎頭鍘」将常威就地正法。
其實「龍虎狗」三個鍘刀其實是源自于清朝小說《三俠五義》的虛構物品,書中提到包拯受封為龍圖閣大學士,奉命調查國舅私吞公帑時,他身邊的公孫策将皇帝所賜的禦劄三道改為「禦鍘三道」,并設計了「龍虎狗」三種造型的鍘刀作為刑具。
其中龍頭鍘用來處決皇親國戚、王公諸侯,虎頭鍘用來處決大臣官吏,狗頭鍘則用來處決平民百姓。
很多小夥伴表示,周星馳的電影還是要看原汁原味的粵語版比較有趣,雖然我本人也偏好廣東話,但大部分大陸的觀衆比較熟悉的,還是由知名配音員石班瑜所配音的國語版。而且不得不承認,石班瑜幫星爺配的音真的是太過經典了。
但是因為語言差異的關系,電影裡的部分台詞難免需要做修改。例如賣藝兄妹的名字從原本的「吳廣得」和「吳好缇」,改成了意思相同的「莫再蔣」與「莫再缇」。李蓮英從常威的幹爹變成了幹爺爺等。
看了上面這些内容,你是不是對《九品芝麻官》有了更深的了解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