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法五花八門的“青團”,是廣東人不可替代的家鄉味客家:一“粄”心香潮汕:“粿”真好吃粵西:“籺”赫有名

春天是美食覺醒的季節,櫻花口味零食的風剛刮過,清明前後又迎來了一陣青團上市的熱潮。

一坨通體發青的小團子,看上去普通無比,卻能在衆多食物中獨領風騷,引無數吃貨競折腰,對此隻有兩個字可以評價:

佩服!

關于青團的曆史,宋代就有寒食節用綠汁染飯的記載,到了清代,有着一顆吃貨赤子心的詩人袁枚更是在其著作《随園食單》中記載了青團的做法:

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

可見,那時候的青團和現在的已基本差不多。

做法五花八門的“青團”,是廣東人不可替代的家鄉味客家:一“粄”心香潮汕:“粿”真好吃粵西:“籺”赫有名

可能發明青團的古代勞動人民也沒有想到,他們在沒有人工色素的年代,用從野草裡擠出的青汁做成的食物,竟然成了後代吃貨們的一種充滿自然味道的季節限定美食。

而青團這種食物雖然是從江浙地區開始流行的,但同樣在廣東的美食江湖占據了一席之地,并且不同地區也各有特色,堪稱一個大家族。

<h1 class="pgc-h-arrow-right">客家:一“粄”心香</h1>

北方人吃面,南方人吃飯,客家人吃粄。

對于客家人來說,粄代表的是道地的客家風味,而作為客家人的一大飲食特色,“粄”在客家語境中,基本可以指代一切用大米做的糕點食品,無論外形像餃子、面條還是像饅頭,都通用一個名字——粄。

并且不同的時令節點,客家人會制作不同的粄。

比如過年時吃的是發粄,祭祀用的是紅桃粄,家裡添丁要吃新丁粄,清明時節吃的則是清明粄。

做法五花八門的“青團”,是廣東人不可替代的家鄉味客家:一“粄”心香潮汕:“粿”真好吃粵西:“籺”赫有名

客家人用于做清明粄的青草有很多種,不過還是以艾草居多,是以艾粄也是客家地區最常見的一種清明粄。

經過一冬的枯寂,在一番春雨的澆灌之後,艾草開始散發出最鮮亮動人的顔色,這時候最适合做艾粄。

将艾草和食用堿放鍋中煮爛撈出,與糯米粉和粘米粉一同和成團後分成均勻的小份,裹上餡料壓扁,再用特制的模具印上圖案,就可以放進蒸鍋了。

客家艾粄可鹹可甜,餡料多樣,模具的的花色、形狀亦如此,是以不同人家做的艾粄會有不同的特色。

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時不生病。艾草具有消食健胃、驅寒除濕的功效,是以以艾草做的清明粄還自帶藥用保健價值。

做法五花八門的“青團”,是廣東人不可替代的家鄉味客家:一“粄”心香潮汕:“粿”真好吃粵西:“籺”赫有名

除了艾草做的艾粄,客家清明粄還有用苎麻葉做的苎葉粄、鼠曲草做的田艾粄等。

苎麻四季常綠,是以苎葉粄一年四季均可制作,但以春夏口感最佳,蒸好之後還可以過油鍋炸,外表金黃,口感清香,又是一番風味。

田艾闆的做法與艾粄基本一緻,卻少了艾草的苦澀,多了幾分甘香。

此外,有些地方在制作清明粄的時候還會加一些使君子葉,用來給小孩驅除腸胃的寄生蟲。

雖然食材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是哪種粄,都是客家人創造的誘人美食。

<h1 class="pgc-h-arrow-right">潮汕:“粿”真好吃</h1>

經過上千年的實踐,“粿”類食物已經發展成了一個大家族,而潮汕人則可以算得上是十足的吃粿“專家”。

如果要問潮汕地區到底有多少種粿,恐怕沒有人能立馬答出來,因為在潮汕,凡是用澱粉做的食品,基本都可稱為粿。

事實上,潮汕的粿與客家的粄雖然叫法不同,但在外形、口感、做法等方面卻有諸多相似之處,并且在潮汕地區也是不同的場景節點吃不同的粿,是以,清明前後吃的粿又叫清明粿。

做法五花八門的“青團”,是廣東人不可替代的家鄉味客家:一“粄”心香潮汕:“粿”真好吃粵西:“籺”赫有名

和全國大多數地區一樣,潮汕地區這種類似青團的清明粿,采用的原料主要還是艾草。

春天的艾草尖兒通體翠亮,鮮嫩無比,最适合做清明粿,看上去油綠發亮,吃起來綿軟彈滑。

艾粿雖然常見,但在潮汕地區用鼠曲草做的鼠殼粿卻是幾乎所有潮汕粿類食物中最為久遠的一種,逢年過節吃鼠殼粿,已經成了潮汕地區一種極為重要的食俗。

相比艾粿的油綠,鼠曲草做的清明粿外表更黑,不過賣相雖然差了點意思,口感卻不輸分毫。

除了艾粿和鼠殼粿,潮汕特色最濃郁的清明粿還是要數樸子粿。

清明前後,樸樹發新芽長嫩葉,樸子粿便是以樸樹的新葉為原料,做好之後的樸子粿形似抹茶蛋糕,吃起來味道清爽,帶有樸樹葉特有的香氣,加之樸樹本身可入藥,更有清熱和胃的功效。

做法五花八門的“青團”,是廣東人不可替代的家鄉味客家:一“粄”心香潮汕:“粿”真好吃粵西:“籺”赫有名

遇到樸樹葉不容易采摘的時候,潮汕人也會用有“神仙草”之稱的桑葉來代替,看上去同樣也青翠欲滴。

<h1 class="pgc-h-arrow-right">粵西:“籺”赫有名</h1>

對于湛江、茂名、陽江等粵西城市的人來說,吃籺可以說是過節最古老的習俗,煮湯籺、壽桃籺、古粽籺、糖闆籺、米糙籺……

不同的叫法,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吃法,種類繁多、一年四季都能吃的籺,是構成粵西人飲食記憶的重要部分。

和其他地區一樣,粵西也有“清明食葉,以壓時氣”的習俗。

因為清明天氣轉暖,卻又陰雨不斷,此時恰逢草木初盛,葉新莖嫩,食之可清熱解毒,調理身體,進而更好地抵禦夏季暑熱的到來。

是以,對于粵西人來說,艾籺是清明時節少不了的食物。

在萬物複蘇、草長莺飛的季節,進入生長全盛時期的田艾則會一棵跟着一棵,一紮兒碰着一紮兒,鋪滿一片片等待春耕的田野,乃至屋角村頭都能看到田艾的身影。

做法五花八門的“青團”,是廣東人不可替代的家鄉味客家:一“粄”心香潮汕:“粿”真好吃粵西:“籺”赫有名

相比青團“家族”的其它食物,粵西的艾籺在工序上并未更為複雜,而在外形上,則可根據個人偏好,做成餃子狀、包子狀或者餅狀,從這一點來看,與廣東其他地區的清明吃食倒有些一脈相承的味道。

做法五花八門的“青團”,是廣東人不可替代的家鄉味客家:一“粄”心香潮汕:“粿”真好吃粵西:“籺”赫有名

餡料可葷可素,口感可鹹可甜是粵西艾籺的一大特點,雖然傳統上習慣以椰絲花生和白糖為餡,但韮菜、肉餡、椰絲、木瓜絲、蝦皮等也并無不可。

做成形的艾籺墊上粽葉蒸熟便可入口,軟軟糯糯,令人回味。有的人為圖個好兆頭,還會在籺中間點上一個小紅點。

除了清明節,艾籺也是粵西地區在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日必備傳統食品,成了粵西人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印記。

事實上,在廣東除了客家的粄、潮汕的粿、粵西的籺,江門還有一種用雞屎藤做的餅,也同樣屬于青團“家族”的一員。

做法五花八門的“青團”,是廣東人不可替代的家鄉味客家:一“粄”心香潮汕:“粿”真好吃粵西:“籺”赫有名

雖然雞屎藤餅名字聽着怪,長得也黑黢黢,但卻味帶清香,而作為中藥的一種,雞屎藤則可緩解消化不良、腸胃絞痛等多種症狀,有很好的食療效果。

可見它醜歸它醜,實力總是有。畢竟在食物面前,喜歡養生的廣東人又能有什麼壞心思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