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美食觉醒的季节,樱花口味零食的风刚刮过,清明前后又迎来了一阵青团上市的热潮。
一坨通体发青的小团子,看上去普通无比,却能在众多食物中独领风骚,引无数吃货竞折腰,对此只有两个字可以评价:
佩服!
关于青团的历史,宋代就有寒食节用绿汁染饭的记载,到了清代,有着一颗吃货赤子心的诗人袁枚更是在其著作《随园食单》中记载了青团的做法:
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
可见,那时候的青团和现在的已基本差不多。

可能发明青团的古代劳动人民也没有想到,他们在没有人工色素的年代,用从野草里挤出的青汁做成的食物,竟然成了后代吃货们的一种充满自然味道的季节限定美食。
而青团这种食物虽然是从江浙地区开始流行的,但同样在广东的美食江湖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不同地区也各有特色,堪称一个大家族。
<h1 class="pgc-h-arrow-right">客家:一“粄”心香</h1>
北方人吃面,南方人吃饭,客家人吃粄。
对于客家人来说,粄代表的是地道的客家风味,而作为客家人的一大饮食特色,“粄”在客家语境中,基本可以指代一切用大米做的糕点食品,无论外形像饺子、面条还是像馒头,都通用一个名字——粄。
并且不同的时令节点,客家人会制作不同的粄。
比如过年时吃的是发粄,祭祀用的是红桃粄,家里添丁要吃新丁粄,清明时节吃的则是清明粄。
客家人用于做清明粄的青草有很多种,不过还是以艾草居多,因此艾粄也是客家地区最常见的一种清明粄。
经过一冬的枯寂,在一番春雨的浇灌之后,艾草开始散发出最鲜亮动人的颜色,这时候最适合做艾粄。
将艾草和食用碱放锅中煮烂捞出,与糯米粉和粘米粉一同和成团后分成均匀的小份,裹上馅料压扁,再用特制的模具印上图案,就可以放进蒸锅了。
客家艾粄可咸可甜,馅料多样,模具的的花色、形状亦如此,因此不同人家做的艾粄会有不同的特色。
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时不生病。艾草具有消食健胃、驱寒除湿的功效,所以以艾草做的清明粄还自带药用保健价值。
除了艾草做的艾粄,客家清明粄还有用苎麻叶做的苎叶粄、鼠曲草做的田艾粄等。
苎麻四季常绿,所以苎叶粄一年四季均可制作,但以春夏口感最佳,蒸好之后还可以过油锅炸,外表金黄,口感清香,又是一番风味。
田艾板的做法与艾粄基本一致,却少了艾草的苦涩,多了几分甘香。
此外,有些地方在制作清明粄的时候还会加一些使君子叶,用来给小孩驱除肠胃的寄生虫。
虽然食材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哪种粄,都是客家人创造的诱人美食。
<h1 class="pgc-h-arrow-right">潮汕:“粿”真好吃</h1>
经过上千年的实践,“粿”类食物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大家族,而潮汕人则可以算得上是十足的吃粿“专家”。
如果要问潮汕地区到底有多少种粿,恐怕没有人能立马答出来,因为在潮汕,凡是用淀粉做的食品,基本都可称为粿。
事实上,潮汕的粿与客家的粄虽然叫法不同,但在外形、口感、做法等方面却有诸多相似之处,并且在潮汕地区也是不同的场景节点吃不同的粿,因此,清明前后吃的粿又叫清明粿。
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潮汕地区这种类似青团的清明粿,采用的原料主要还是艾草。
春天的艾草尖儿通体翠亮,鲜嫩无比,最适合做清明粿,看上去油绿发亮,吃起来绵软弹滑。
艾粿虽然常见,但在潮汕地区用鼠曲草做的鼠壳粿却是几乎所有潮汕粿类食物中最为久远的一种,逢年过节吃鼠壳粿,已经成了潮汕地区一种极为重要的食俗。
相比艾粿的油绿,鼠曲草做的清明粿外表更黑,不过卖相虽然差了点意思,口感却不输分毫。
除了艾粿和鼠壳粿,潮汕特色最浓郁的清明粿还是要数朴子粿。
清明前后,朴树发新芽长嫩叶,朴子粿便是以朴树的新叶为原料,做好之后的朴子粿形似抹茶蛋糕,吃起来味道清爽,带有朴树叶特有的香气,加之朴树本身可入药,更有清热和胃的功效。
遇到朴树叶不容易采摘的时候,潮汕人也会用有“神仙草”之称的桑叶来代替,看上去同样也青翠欲滴。
<h1 class="pgc-h-arrow-right">粤西:“籺”赫有名</h1>
对于湛江、茂名、阳江等粤西城市的人来说,吃籺可以说是过节最古老的习俗,煮汤籺、寿桃籺、古粽籺、糖板籺、米糙籺……
不同的叫法,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吃法,种类繁多、一年四季都能吃的籺,是构成粤西人饮食记忆的重要部分。
和其他地区一样,粤西也有“清明食叶,以压时气”的习俗。
因为清明天气转暖,却又阴雨不断,此时恰逢草木初盛,叶新茎嫩,食之可清热解毒,调理身体,从而更好地抵御夏季暑热的到来。
所以,对于粤西人来说,艾籺是清明时节少不了的食物。
在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进入生长全盛时期的田艾则会一棵跟着一棵,一扎儿碰着一扎儿,铺满一片片等待春耕的田野,乃至屋角村头都能看到田艾的身影。
相比青团“家族”的其它食物,粤西的艾籺在工序上并未更为复杂,而在外形上,则可根据个人偏好,做成饺子状、包子状或者饼状,从这一点来看,与广东其他地区的清明吃食倒有些一脉相承的味道。
馅料可荤可素,口感可咸可甜是粤西艾籺的一大特点,虽然传统上习惯以椰丝花生和白糖为馅,但韮菜、肉馅、椰丝、木瓜丝、虾皮等也并无不可。
做成形的艾籺垫上粽叶蒸熟便可入口,软软糯糯,令人回味。有的人为图个好兆头,还会在籺中间点上一个小红点。
除了清明节,艾籺也是粤西地区在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必备传统食品,成了粤西人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印记。
事实上,在广东除了客家的粄、潮汕的粿、粤西的籺,江门还有一种用鸡屎藤做的饼,也同样属于青团“家族”的一员。
虽然鸡屎藤饼名字听着怪,长得也黑黢黢,但却味带清香,而作为中药的一种,鸡屎藤则可缓解消化不良、肠胃绞痛等多种症状,有很好的食疗效果。
可见它丑归它丑,实力总是有。毕竟在食物面前,喜欢养生的广东人又能有什么坏心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