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的出汗其實是保護人體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通過出汗,人體可以排出多餘的水分,驅散熱邪,進而達到身體的陰陽平衡。如天氣炎熱、劇烈活動、飲用熱水或食用辛辣等情況後,汗孔會打開,汗出增多可及時洩熱以保護人體;而當天寒飲冷和安靜夜卧時,汗孔就會關閉,汗出減少,以免損傷陽氣。
中醫認為,若是白天經常出汗,稍一活動就加重者,稱為自汗,多因脾肺氣虛引起,常表現為氣短乏力、身體倦怠、容易感冒、面白少華或伴畏寒等症狀。若在睡眠時出汗,醒後自止者,甚至濕透衣被,則稱為盜汗,多為陰虛所緻。常伴有手腳心燥熱、口幹咽燥、失眠、顴紅等症狀。若出現自汗、盜汗,除了請中醫師辨證治療外,還應做好日常生活的調理。
飲食調養
氣虛自汗者,宜常食蜂蜜、山藥、大棗、黃芪、浮小麥、蓮子、芡實、山藥等補氣固表的食物。陰虛盜汗者應該食用滋陰補腎的食物,如甲魚、豬腎、鴨肉、黑豆、枸杞子、烏梅、銀耳、百合等。
黃芪粥 粳米50克,黃芪25克,将洗淨的粳米與黃芪共入砂鍋,加入适量水煮粥食用。适用于時時自汗,活動後汗出增多,汗出惡風,稍勞加重,感冒,氣短乏力等症狀調理。
石斛西洋參老鴨湯 鴨肉250克,石斛15克,西洋參10克,鹽适量。将鴨肉洗淨切塊,大火燒開去浮沫,加入石斛、西洋參,砂鍋内加水,大火燒開,文火大約煮兩個小時,加鹽調味即可。此藥膳有益氣養陰的功效,适合氣陰虧虛、神疲乏力、口幹舌燥、自汗盜汗等人群。
藥茶調養
黃芪紅棗茶 紅棗6枚,黃芪10克,将上藥加适量水,後煎湯代茶飲,可益氣固表,适用于氣虛自汗,動辄益甚,汗後怕冷等人群。
烏梅棗麥茶 烏梅10克,浮小麥15克,大棗6枚,将上藥加适量水,後煎湯代茶飲,滋陰斂汗,适用于陰虛盜汗,心煩口渴等人群。
穴位按摩
合谷穴和複溜穴是止汗的常用對穴,對于自汗、盜汗均有顯著功效。
合谷穴 在手背,第2掌骨桡側的中點處。操作時用一手的大拇指來用力按揉對側手的合谷穴即可,力度以産生酸脹感為宜。
按揉合谷穴對止手汗效果明顯。“合谷”意指大腸經氣血彙聚于此,形成強盛的水濕風氣場。現代研究表明,按揉合谷可達到使汗腺收縮的效果。
複溜穴 在小腿内側,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緣。操作時用一手的大拇指來用力按揉對側的複溜穴即可,力度以産生酸脹感為宜。
“複溜”一詞中,“複”指反複,“溜”指悄悄散失,意指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蒸發上行。按揉複溜穴有止汗功效,在于刺激複溜能使水分代謝正常。
此外,調理汗證,生活起居應有規律,做到勞逸結合,按時睡覺。衣着應寬松透氣,内衣要選擇棉布材料,注意保暖,出汗後及時擦幹汗液,換上幹淨内衣。出汗時要穩定情緒,不要急躁,更不能貪涼,以防寒邪乘虛而入,引發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