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麻城肉糕小記

說起麻城肉糕,絕對會勾起每一個麻城人内心深處的情愫。每逢重大節日,或者家有喜事,“肉糕席”就會閃亮登場,“肉糕席”是我們這裡最隆重的宴席:那一塊塊長條狀的,黃嫩黃嫩的肉糕,一層一層壘在白色菜盤中間,上面撒着綠色蔥花,紅色枸杞,淋上亮亮的勾芡,讓任何一個麻城人都無法抑制住喉嚨裡的誘惑。當然,麻城是孝善之鄉,雖然美味目前,一桌子人依然是禮讓有先,大家都是讓桌子上年長者先動筷子,然後其他人都謙讓着開始美食之旅。而且自己的筷子隻動面朝自己那一方的食材,絕對不能在盤子裡攪動一氣,專挑自己中意的下手,這樣就會被旁人唾棄:這是誰家孩子,怎麼一點禮數沒有!如果是自家小孩,肯定是一筷子敲到頭上,小聲呵斥:要懂規矩!這就是我們麻城人,一個有着濃厚文化底蘊的城市。

麻城肉糕小記

春節來臨,孩子們即将從四面八方趕回家裡團聚。小年(臘月二十四)前後,家家戶戶廚房傳來熟悉的“咚咚咚咚”的聲響,我們知道,這是在開始制作家鄉美食—肉糕。

麻城肉糕小記

肉糕制作有些講究的,豬肉要用五花肉,魚肉用的是鲢子魚,粉用的是苕粉。豬肉、魚肉都要切碎,一般要人工用刀細細剁碎,味道比用機械攪碎要好的多。豬肉、魚肉、苕粉按照6:10:4的比例調和,最重要的是攪拌調和環節,我們稱之為“打芡”,要家裡最有力氣的人用手攪拌,把肉魚粉按照比例放入一個大缽中,一邊兌水,一邊攪動,攪動的越均勻有彈性就越好。

麻城肉糕小記

然後是用柴火竈蒸煮,用的是竹蒸籠。把打好芡的魚肉粉倒進蒸籠後一層一層碼好,然後大火蒸煮。待到30分鐘後,一股香氣撲鼻而來,打開籠蓋,哇!肉糕蓬松,高高的鼓起,據說,肉糕越是鼓的高,預示着新的一年運氣連連。

麻城肉糕小記
麻城肉糕小記

每次第一籠肉糕蒸熟後,父親總是親自動手,切下方方正正的一塊肉糕,放在盤子裡,插上一根筷子,恭恭敬敬的端到堂屋的案桌上上供,點燃香燭,祭祀祖宗,顯得很神聖。祭祀完畢,我們才開始享受肉糕美食。父母親還會切下一塊送到隔壁家,讓大家都來嘗一嘗熱肉糕,大家都會贊不絕口,父母就在稱贊中伸直了辛勞的腰杆,欣慰的笑了起來。每每問起上供時為什麼要插根筷子,原來這是先人留下的規矩,叫我們不要忘了本:我們麻城市大多數人是從江西筷子巷移民過來的。難怪,我們一直稱呼江西人為老表,原來是有這麼一段割舍不了的辛酸曆史。一籠麻城肉糕,寄托多少鄉思之情,無論走到哪裡,不能忘本,因為在你的身後,是父老鄉親滿滿的祝福和殷切的期望。

麻城肉糕小記

  在父母親的時代,物質生活非常貧乏,但是精神文化生活充裕。大年初一,鄰裡之間,串門拜年,互相祝福新年的到來,我們都要用一杯清茶道謝。大年初二,則是親戚之間拜年了。親戚來了,母親總是要把肉糕切成長條狀,在鍋裡煮熟了,撒上蔥花,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盛在碗裡,用一個木制紅漆方盤端出來,然後一碗一碗擺在八仙桌上,招呼大家來品嘗。親戚們會自覺按照長幼有序的順序依次坐下:一般最長者坐在八仙桌右手方,其次是左手方,上方和下方,幾千年的尊老愛幼的美德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按照習俗,品嘗肉糕時,不能吃相難看,每個人隻是嘗一兩塊,然後喝口湯,放下碗筷,名曰“回碗”。千萬不能全部吃光喝光,顯得沒有家教(當然後來這一習俗随着衛生習慣有了很大改進)。嘗完肉糕後,出于禮貌,一定要對肉糕的味道贊不絕口,這是對美食肉糕制作者的一種尊重,讓辛勞的母親有一種的成功滿足感。而長輩們在嘗完美味肉糕後,臨出門前,一定會從兜裡掏出預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塞到家裡的小孩手裡。母親一定會謙讓,孩子呢,内心裡盼望着壓歲錢,眼巴巴的一會兒看着母親,一會看着長輩,一邊搖頭說不要不要,一邊期待趕緊“到我碗裡來”。長輩們笑嗔說不要看不起,硬是塞給了我壓歲錢,我呢,按耐住内心的喜悅,依依不舍把長輩送到門口離别。然後迅速轉身鑽進卧室,把壓歲錢數了一遍又一遍,腦海裡反複着自己的購物計劃,最終還是上交到母親手裡。母親呢,把壓歲錢放在我的枕頭下,待到晚上帶着新年諸多想象,美美進入夢鄉。……

麻城肉糕小記

這就是我們的麻城,一個禮儀之鄉,那香香的肉糕美食中充滿家鄉的味道。使得我們無論走到哪裡,總是能夠記得住自己的家鄉,“日暮鄉關何處是,最美麻城肉糕席”!

(文章原創作者:麻城市鼓樓中心學校 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