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嬌征文大賽#
麻城是湖北省26個縣級市之一,地處華中腹地、大别山南麓。著名的“黃麻起義”即源于此。麻城之名源于“獻壽仙子”的麻姑,1400多年前的隋朝就設立了麻城縣,是以麻城又稱千年古縣。
麻城是明清的進士縣。明清兩朝:麻城籍文武舉人共754人,文武進士共162人。僅《明史》中就有10位麻城籍高官列傳。麻城人不光會讀書,曆來在吃的方面也很講究。善吃也是麻城人的特色之一。
過年了,各家各戶必會準備肉糕、捶魚、糍粑、老米酒等美食待客。今天我詳細聊聊麻城這些美食的曆史。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麻城白果肉糕</h1>

麻城特産肉糕例圖
麻城肉糕是湖北麻城傳統的名吃,有着非常悠久的曆史。相傳源于春秋時期的楚國。其制作工藝十分精細,選用鮮魚、五花肉為主要原料,将鮮魚剔除魚刺、剁碎再配以麻城本地的蕃薯粉、食用鹽等各種調料。攪拌成漿然後放入蒸格内大火蒸熟。采用傳統的制作方法制作而成,所制作出來的麻城肉糕鮮美可口,且易于消化,營養豐富。
剛剛蒸熟的肉糕
提起麻城肉糕,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楚王嗜魚成性,但又時常因魚刺卡喉嚨而惱火,許多廚師是以喪命。
後來,有一麻城籍廚師在剖魚時意外發現魚刺很容易和魚肉分離開來。于是把分離出來的魚肉和豬肉混合,配上佐料剁成泥,蒸成塊型。楚王吃後,驚喜不已。肉糕從此問世,而且盛名譽滿楚宮。
從那時起,廚師告老還鄉把技藝傳流到民間後,人們把肉糕捧為“天子宴席”的佼佼者,是以麻城直到現在喜愛吃肉糕的習慣隻興不衰。
據了解,麻城人吃肉糕一般喜歡将它切成長方形,在盤裡整齊有序的加以排列,然後在肉糕表面撒上一層蔥花,蒸熟後還未端上桌面,便已清香撲鼻。細眼觀去,黃、白、綠三色相間,非常好看;嘗之,則更是清香滑膩、唇齒流芳。在麻城紅白事席間必備肉糕。更有“無肉糕不成席”的說法,宴席頭幾道菜必會有肉糕。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夫子河捶魚</h1>
麻城夫子河鎮的特産:捶魚,又稱魚面。
夫子河魚面是湖北麻城的傳統名吃,有着非常悠久的曆史,創制于清道光十五年。其制作工藝精細,選用鮮魚、精苕粉、食鹽為原料,采用傳統的制作方法制作而成,所制作出來的夫子魚河面味道鮮美,口感滑嫩,營養豐富。麻城“捶魚”常被錯寫成“垂魚”。
麻城捶魚的來曆:最早做捶魚不是拿刀剁魚肉,而是用木捶砸出來。且不加水,就像福建汕頭砸牛肉丸子那樣,魚肉泥加苕粉(蕃薯粉)還不加水,還是捶,魚肉的蛋白質越捶越稀,加苕粉捶揉成面團擀開卷起蒸熟切片曬幹最後做成可以久放的捶魚。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麻城糍粑</h1>
麻城糍粑是湖北麻城的傳統名吃,打糍粑,在麻城,過去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隻有過大年、立夏、中秋幾個大的節日才能吃到,其制作方法非常精細,采用上等的糯米為主要原料,經過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所制作出來的糍粑吃法多種多樣,可烤、可煮。味道鮮美,可口。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4">麻城東山老米酒</h1>
在麻城東部素有“老米酒,蔸子火,過了皇帝就數我”的說法。東山老米酒是麻城市東部山區的木子店、東古城等地用糯米釀造的一種特殊醇酒,色澤清亮,味道淳甜,質濃而不傷脾胃,淡而不乏後勁。麻城東山老米酒已獲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麻城東山老米酒,源自巴水之源:木子店
經有關部門化驗,該酒含有多糖及還原糖、蛋白質、16種氨基酸,以及鈣、鈉、鎂、鋅、錳、鐵和維生素B等營養價值相當豐富。老米酒與人們的生活非常密切。
關于麻城的美食其實還有不少,就不逐一列舉了。
☞ 麻城福白菊
☞ 麻城龜峰山岩綠茶
歡迎來湖北麻城品嘗麻城美食!
#麻城文史#
更多精彩,請關注我@孝感鄉熊正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