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記事起,我們麻城人把宴席叫肉糕席。顧名思義,宴席上沒了肉糕,就不叫酒席。去喝酒,沒有肉糕,那隻能說是去吃個便飯。
從我奶奶輩起,舊社會的那些人,結婚的,做屋出水的,為老人做壽的,孩兒出生的,辦紅白喜事的酒的,一律都叫作吃肉糕席。

肉糕是誰發明的,無從知曉。據我的了解,應該起源于麻城白果這個地方,研制發明人應該是在明山水庫周邊這一帶的廚師。
我這麼說,不是沒有依據。首先是明山水庫盛産鲢魚,水庫裡養的魚,算得上是地方一絕。肉質細白滑嫩,味鮮而不腥,這是别的小水庫養的魚不能比拟的。究其原因是明山水庫裡的水都是天然的山泉水和雨水彙集而成,清亮又甘甜,晶瑩剔透,不象别的小水庫的水,都是一潭綠油油的死水,渾濁苦鹹。
制作肉糕用的豬肉,大多是人們自養的。而黃岡品種的本地豬,也算是豬肉中的極品,肉質細膩,肥膘薄瘦肉多而紋理細,口感香嫩滑不油膩。這種豬以前都是家庭圈養或牽繩放養,大約要養1年到1年半才能出欄,專供自己家用和過年過節開葷。
麻城肉糕制作的主要原材料是魚,肉,苕粉,鹽,加工精心蒸制而成。(這裡不作詳細介紹,别的文章再發肉糕的制作工序),基于上述種種原因,是以,我認為正宗的麻城肉糕原産發明地應該在白果區塊,明山水庫周邊附近幾個灣子。
記得母親常常對我念叨過她兒時吃向口(酒席)合家時的情景,同家族裡的老老小小,合家一起吃個三天三夜,那時是兒童最幸福的時刻,讓她至死懷念難忘。
麻城是無肉糕不成席,麻城土生土長的人,沒人不喜歡吃肉糕,從依依呀呀學語,跌跌撞撞學步的小兒到80歲隻剩牙床的老人,都喜愛吃肉糕。去喝酒的人,若是哪家老人沒有到場,主人便會打包一塊肉糕,帶給老人吃,否則,被認為主家不懂事。
麻城肉糕席的第一道菜是洋菜,這是一道狠菜,油膩好吃到上席碗兒底朝天。第二道菜便是肉糕,堆塔式的硬菜,直吃到湯都不剩。第三道菜的魚丸子,團團圓圓,湯湯水水,好吃到忘了放碗筷。接着上席的是垂魚(魚面),雞鴨魚肉,青娃,烏龜,鳝魚,紅燒,幹炒,清蒸,油炸,各種手法的烹饪,把廚師累得團團轉,末了,隻等主人封利拾(紅包)。
麻城肉糕席,百吃不厭,光我說了不算,你來吃吃就知道,吃一口保你舍不得走,吃一回終身難忘。有來吃的嗎?你來吃,我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