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事起,我们麻城人把宴席叫肉糕席。顾名思义,宴席上没了肉糕,就不叫酒席。去喝酒,没有肉糕,那只能说是去吃个便饭。
从我奶奶辈起,旧社会的那些人,结婚的,做屋出水的,为老人做寿的,孩儿出生的,办红白喜事的酒的,一律都叫作吃肉糕席。

肉糕是谁发明的,无从知晓。据我的理解,应该起源于麻城白果这个地方,研制发明人应该是在明山水库周边这一带的厨师。
我这么说,不是没有依据。首先是明山水库盛产鲢鱼,水库里养的鱼,算得上是地方一绝。肉质细白滑嫩,味鲜而不腥,这是别的小水库养的鱼不能比拟的。究其原因是明山水库里的水都是天然的山泉水和雨水汇集而成,清亮又甘甜,晶莹剔透,不象别的小水库的水,都是一潭绿油油的死水,浑浊苦咸。
制作肉糕用的猪肉,大多是人们自养的。而黄冈品种的本地猪,也算是猪肉中的极品,肉质细腻,肥膘薄瘦肉多而纹理细,口感香嫩滑不油腻。这种猪以前都是家庭圈养或牵绳放养,大约要养1年到1年半才能出栏,专供自己家用和过年过节开荤。
麻城肉糕制作的主要原材料是鱼,肉,苕粉,盐,加工精心蒸制而成。(这里不作详细介绍,别的文章再发肉糕的制作工序),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因此,我认为正宗的麻城肉糕原产发明地应该在白果区块,明山水库周边附近几个湾子。
记得母亲常常对我念叨过她儿时吃向口(酒席)合家时的情景,同家族里的老老小小,合家一起吃个三天三夜,那时是儿童最幸福的时刻,让她至死怀念难忘。
麻城是无肉糕不成席,麻城土生土长的人,没人不喜欢吃肉糕,从依依呀呀学语,跌跌撞撞学步的小儿到80岁只剩牙床的老人,都喜爱吃肉糕。去喝酒的人,若是哪家老人没有到场,主人便会打包一块肉糕,带给老人吃,否则,被认为主家不懂事。
麻城肉糕席的第一道菜是洋菜,这是一道狠菜,油腻好吃到上席碗儿底朝天。第二道菜便是肉糕,堆塔式的硬菜,直吃到汤都不剩。第三道菜的鱼丸子,团团圆圆,汤汤水水,好吃到忘了放碗筷。接着上席的是垂鱼(鱼面),鸡鸭鱼肉,青娃,乌龟,鳝鱼,红烧,干炒,清蒸,油炸,各种手法的烹饪,把厨师累得团团转,末了,只等主人封利拾(红包)。
麻城肉糕席,百吃不厌,光我说了不算,你来吃吃就知道,吃一口保你舍不得走,吃一回终身难忘。有来吃的吗?你来吃,我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