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麻城肉糕小记

说起麻城肉糕,绝对会勾起每一个麻城人内心深处的情愫。每逢重大节日,或者家有喜事,“肉糕席”就会闪亮登场,“肉糕席”是我们这里最隆重的宴席:那一块块长条状的,黄嫩黄嫩的肉糕,一层一层垒在白色菜盘中间,上面撒着绿色葱花,红色枸杞,淋上亮亮的勾芡,让任何一个麻城人都无法抑制住喉咙里的诱惑。当然,麻城是孝善之乡,虽然美味当前,一桌子人依然是礼让有先,大家都是让桌子上年长者先动筷子,然后其他人都谦让着开始美食之旅。而且自己的筷子只动面朝自己那一方的食材,绝对不能在盘子里搅动一气,专挑自己中意的下手,这样就会被旁人唾弃:这是谁家孩子,怎么一点礼数没有!如果是自家小孩,肯定是一筷子敲到头上,小声呵斥:要懂规矩!这就是我们麻城人,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麻城肉糕小记

春节来临,孩子们即将从四面八方赶回家里团聚。小年(腊月二十四)前后,家家户户厨房传来熟悉的“咚咚咚咚”的声响,我们知道,这是在开始制作家乡美食—肉糕。

麻城肉糕小记

肉糕制作有些讲究的,猪肉要用五花肉,鱼肉用的是鲢子鱼,粉用的是苕粉。猪肉、鱼肉都要切碎,一般要人工用刀细细剁碎,味道比用机械搅碎要好的多。猪肉、鱼肉、苕粉按照6:10:4的比例调和,最重要的是搅拌调和环节,我们称之为“打芡”,要家里最有力气的人用手搅拌,把肉鱼粉按照比例放入一个大钵中,一边兑水,一边搅动,搅动的越均匀有弹性就越好。

麻城肉糕小记

然后是用柴火灶蒸煮,用的是竹蒸笼。把打好芡的鱼肉粉倒进蒸笼后一层一层码好,然后大火蒸煮。待到30分钟后,一股香气扑鼻而来,打开笼盖,哇!肉糕蓬松,高高的鼓起,据说,肉糕越是鼓的高,预示着新的一年运气连连。

麻城肉糕小记
麻城肉糕小记

每次第一笼肉糕蒸熟后,父亲总是亲自动手,切下方方正正的一块肉糕,放在盘子里,插上一根筷子,恭恭敬敬的端到堂屋的案桌上上供,点燃香烛,祭祀祖宗,显得很神圣。祭祀完毕,我们才开始享受肉糕美食。父母亲还会切下一块送到隔壁家,让大家都来尝一尝热肉糕,大家都会赞不绝口,父母就在称赞中伸直了辛劳的腰杆,欣慰的笑了起来。每每问起上供时为什么要插根筷子,原来这是先人留下的规矩,叫我们不要忘了本:我们麻城市大多数人是从江西筷子巷移民过来的。难怪,我们一直称呼江西人为老表,原来是有这么一段割舍不了的辛酸历史。一笼麻城肉糕,寄托多少乡思之情,无论走到哪里,不能忘本,因为在你的身后,是父老乡亲满满的祝福和殷切的期望。

麻城肉糕小记

  在父母亲的时代,物质生活非常贫乏,但是精神文化生活充裕。大年初一,邻里之间,串门拜年,相互祝福新年的到来,我们都要用一杯清茶道谢。大年初二,则是亲戚之间拜年了。亲戚来了,母亲总是要把肉糕切成长条状,在锅里煮熟了,撒上葱花,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盛在碗里,用一个木制红漆方盘端出来,然后一碗一碗摆在八仙桌上,招呼大家来品尝。亲戚们会自觉按照长幼有序的顺序依次坐下:一般最长者坐在八仙桌右手方,其次是左手方,上方和下方,几千年的尊老爱幼的美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按照习俗,品尝肉糕时,不能吃相难看,每个人只是尝一两块,然后喝口汤,放下碗筷,名曰“回碗”。千万不能全部吃光喝光,显得没有家教(当然后来这一习俗随着卫生习惯有了很大改进)。尝完肉糕后,出于礼貌,一定要对肉糕的味道赞不绝口,这是对美食肉糕制作者的一种尊重,让辛劳的母亲有一种的成功满足感。而长辈们在尝完美味肉糕后,临出门前,一定会从兜里掏出预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塞到家里的小孩手里。母亲一定会谦让,孩子呢,内心里盼望着压岁钱,眼巴巴的一会儿看着母亲,一会看着长辈,一边摇头说不要不要,一边期待赶紧“到我碗里来”。长辈们笑嗔说不要看不起,硬是塞给了我压岁钱,我呢,按耐住内心的喜悦,依依不舍把长辈送到门口离别。然后迅速转身钻进卧室,把压岁钱数了一遍又一遍,脑海里反复着自己的购物计划,最终还是上交到母亲手里。母亲呢,把压岁钱放在我的枕头下,待到晚上带着新年诸多想象,美美进入梦乡。……

麻城肉糕小记

这就是我们的麻城,一个礼仪之乡,那香香的肉糕美食中充满家乡的味道。使得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总是能够记得住自己的家乡,“日暮乡关何处是,最美麻城肉糕席”!

(文章原创作者:麻城市鼓楼中心学校 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