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在食堂吃了一碗豆湯飯,味道算是不錯,份量也足夠,隻是豬腳上清晰可見的幾根毛發讓人有些不适。

我們學校的食堂可以算的上是既便宜,味道又是不錯的,這樣的一碗豬腳豆湯飯隻需要13元!這樣低的價格似乎讓人能原諒它的一些瑕疵。壓的軟爛的豌豆在炒香後和着熬好的鮮湯泡着米飯,配上一節玉米和幾根青菜,你可曾想過四川人原來會喜歡吃如此清淡的飯菜?
傳統的四川人其實并不能吃太辣的東西,或者說是不喜歡吃太辣的食物,相比于過分的辣,我們更喜歡的是“香辣”、“麻辣”、“酸辣”、“甜辣”這樣的複合滋味。就拿四川非常受歡迎的小吃狼牙洋芋來說,最暢銷的味道永遠都是糖醋麻辣味,這是一種麻辣中混合着酸甜的滋味,不但能有效緩解麻辣所帶來的強烈的刺激感,還能使得味道更加的豐富,也就更加具有層次感。川菜中有一道名揚海外的宮保雞丁,它也不例外,宮保雞丁屬于傳統的糊辣荔枝味,也就是花椒和辣椒被熱油炝香後混合着酸、甜、鹹的滋味,這樣一種複雜的滋味在口腔中能帶來無盡的愉悅,使得人欲罷不能,久久回味。回鍋肉算是在四川家喻戶曉的一道菜品了,也被形象的稱為“家鄉肉”,每一家都會做,每一家也都有自己的味道。但無論如何都離不開豆瓣醬被菜籽油激發的濃厚的醬香與微弱的辣味,就算炝入一些青椒,也會把它炒的脫去水分、起虎皮,變得清鮮可口,再有甜面醬帶來的醬香和起鍋時撒入的幾粒白糖,“回甜”也就是一盤回鍋肉好壞的評價标準之一了!
不過這幾年四川冒出許多以“辣”來取巧的餐廳,“無辣不歡”、“越辣越過瘾”被他們狠狠的貼上了标簽,而這個标簽在川菜走出四川、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時候伴随了出去,川菜瘋狂的輸出,但這股勢頭越大,川菜的負面形象似乎也越來越大。“便宜”、“量大”、“不健康”就這樣成為了許多外省人多川菜的固有認知。我在廈門的時候有許多人和我說,川菜不就是放入辣椒花椒,再澆上一些豆瓣醬就可以了!這是川菜嗎?這是我們的川菜嗎?
前幾天在成都解放西路的一家冒菜館吃冒菜,這是一家比較傳統的冒菜館,隻有牛肉、毛肚、黃喉、鴨腸、火腿腸……十種左右的菜品,牛肉都是自己腌制的資格的黃牛肉,在煮熟後拌上适當的豆豉和大量的花生碎,蔥花和芹菜的香味又交相輝映,看着紅豔豔的一盆,卻沒有太刺激的辣味,花椒的麻與辣椒的辣恰得其分,不經意間三碗米飯就下了肚。
既然不喜歡吃太辣的食物,可是現在為什麼又有如此多的餐廳熱衷于“辣”的追逐呢?我想,除了年輕人對新鮮、刺激的追逐,人們口味的日漸濃厚外,許多餐廳無力制作出“香辣不燥”的食物,既然你覺得沒有滋味,那我給你一勺小米辣吧!這樣的經營方式比潛心專研要簡單的多了。
夜已經深了,沒想到一碗帶毛的豬腳豆湯飯能勾起如此多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