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連環套”——鹹豐帝臨終前的權力布局皇太後與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皇太後之間的互相制衡

鹹豐十一年,清文宗鹹豐帝病逝于避暑山莊,年僅三十歲。彼時,鹹豐帝唯一活着的兒子兼皇位繼承人清穆宗同治帝才五歲!如何安排自己身後的權力格局,成為了病中的鹹豐帝無法回避的一個重要問題。

“連環套”——鹹豐帝臨終前的權力布局皇太後與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皇太後之間的互相制衡

清文宗鹹豐帝奕詝(畫像)

在中國古代,非特殊情況(如權臣篡位之前)下幼主臨朝時的權利格局無非幾種模式:一、宗室攝政。二、異姓大臣輔政。三、皇太後臨朝稱制。這三種模式在鹹豐帝之前已經清王朝已經使用了兩種,但效果似乎都不是很好……

“連環套”——鹹豐帝臨終前的權力布局皇太後與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皇太後之間的互相制衡

明王朝的輔政權相張居正(劇照)

首先是宗室攝政,這是清王朝入關之前就已經搞起來了的,也就是清王朝所謂“成也攝政王、敗也攝政王”魔咒中提到的攝政王。多爾衮在與清太宗皇太極的嫡長子、肅武親王豪格争位未果之後選擇了以“虛位換實權”的政策,退出皇位的角逐并成為了清王朝的攝政王。結果,這位攝政王直接把攝政變成了理所當然地行使皇權,索性徹底架空了清世祖順治帝!即便是在順治帝已經可以親政時,多爾衮也絲毫沒有交權的意思!如果不是老天爺收了多爾衮、讓他三十多歲時就墜馬身亡,清王朝的曆史或許就要改寫了……

“連環套”——鹹豐帝臨終前的權力布局皇太後與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皇太後之間的互相制衡

攝政王、睿忠親王多爾衮(畫像)

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清王朝再也沒皇帝敢試水宗室攝政,這其中也包括前面提到的鹹豐帝。直到清末,清王朝才再次出現了另外一位攝政王,不過這一次的攝政王與多爾衮那位攝政王的情況完全不同,攝政王載沣是小皇帝溥儀的親生父親!皇位本就是載沣家的,他根本沒有篡位的必要。

“連環套”——鹹豐帝臨終前的權力布局皇太後與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皇太後之間的互相制衡

攝政王、醇親王載沣(照片)

“連環套”——鹹豐帝臨終前的權力布局皇太後與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皇太後之間的互相制衡

末代皇帝溥儀(照片)

因為自己曾經受過宗室攝政的害,在面對兒子即将幼主臨朝的情況時,清世祖順治帝果斷摒棄了宗室攝政,轉而以異姓大臣輔政來解決幼主臨朝無法親政的問題,但效果同樣非常的不理想。首先是輔政大臣的内鬥,在順治帝駕崩之後不久,四個輔政大臣便開始了無休無止的内鬥!最後,蘇克薩哈丢了性命,遏必隆“自費武功”、當起了牆頭草,索尼年邁直接挂了……鳌拜漸成一家獨大之勢。雖然鳌拜本人沒有野心、并不想篡位,對清王朝也還算忠心,但他的行事作風過于霸道,嚴重掣肘到了清聖祖康熙帝收回并行使皇權!最終的結果衆所周知……康熙帝不得不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直接擒拿并幽禁了鳌拜!之後直到鹹豐年間,清王朝再也沒有幼主臨朝,後來鄂爾泰、張廷玉等人的所謂“輔政大臣”與鳌拜等人并不是一回事。

“連環套”——鹹豐帝臨終前的權力布局皇太後與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皇太後之間的互相制衡

清王朝的輔政權臣鳌拜(畫像)

因為鳌拜的前車之鑒,鹹豐帝顯然也太想搞異姓大臣輔政。但是,沒有辦法呀!皇太後臨朝稱制,架空皇帝的事情在中國曆史上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鹹豐帝更怕呂後、武則天這樣的角色出現……在思來想去、權衡利弊之後,鹹豐帝最終硬是搞出了一套非常微妙的權利平衡體系!這套體系相當有意思,完全可以用“連環套”來形容。

“連環套”——鹹豐帝臨終前的權力布局皇太後與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皇太後之間的互相制衡

臨朝稱制、甚至稱帝取皇帝兒子而代之的武則天(畫像)

<h1 class="pgc-h-arrow-right">皇太後與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h1>

單純從形式上講,清文宗鹹豐帝搞出來的其實還是異姓大臣輔政。但是,有鑒于鳌拜弄權的曆史,鹹豐帝給輔政“八大臣”套上了一個“緊箍咒”,那就是皇太後!鹹豐帝分别賜給了慈安太後一枚“禦賞”印、慈禧太後一枚“同道堂”印,并規定:輔政八大臣頒布的政令,必須加蓋這兩方印方可生效。換句話說,如果慈安太後和慈禧太後不蓋印,輔政“八大臣”頒布的政令就是廢紙一張!

“連環套”——鹹豐帝臨終前的權力布局皇太後與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皇太後之間的互相制衡

“禦賞”印和“同道堂”印

反過來講,兩宮皇太後隻有“拍闆權”,卻沒有直接插手政務的權力!所有政令,必須出自輔政“八大臣”之手,兩宮皇太後繞開輔政“八大臣”而直接釋出的“政令”同樣無效!于是,一種微妙的平衡出現了,隻有在兩宮皇太後與輔政“八大臣”一緻同意的情況下,所頒布的政令才是有效的。既防止了皇太後弄權,又避免了異姓輔政大臣做大,進而建立起一種微妙的權利平衡。

“連環套”——鹹豐帝臨終前的權力布局皇太後與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皇太後之間的互相制衡

孝欽顯皇後(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照片)

這種權利平衡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但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不可避免的互相扯皮,進而導緻行政效率低下。但對于鹹豐帝而言,效率低下總比兒子将來被架空要好,不是嗎?隻要能維持國家機器的基本運轉,安安穩穩等到同治帝親政,鹹豐帝此舉目的也就算達到了。至于其他的一切,都必須為這個目的作出讓步!

“連環套”——鹹豐帝臨終前的權力布局皇太後與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皇太後之間的互相制衡

清穆宗同治帝載淳(畫像)

<h1 class="pgc-h-arrow-right">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h1>

輔政大臣一家獨大帶來的危害在鳌拜身上表現得淋漓盡緻,也給鹹豐帝内心增加了許多不安因素。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鹹豐帝采取了“分權”的政策,一口氣設定了八位輔政大臣。其中有宗室、有外戚,有在旗的、有不在旗的……以三位遠支宗室為主。為何同時設定三位宗室來輔政呢?同樣是因為不放心,為了使之形成一種互相制衡。同時,出于對這三位遠支宗室的不放心,鹹豐帝又用了固倫額驸景壽等外戚和異姓大臣來制衡三位宗室,進而建立起另一個微妙的權力平衡。

“連環套”——鹹豐帝臨終前的權力布局皇太後與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皇太後之間的互相制衡

輔政“八大臣”之一——一等公、固倫額驸景壽(畫像)

至于為何要選擇遠支宗室,原因更加不難了解,他們是小宗旁支、而且與大宗的血緣關系非常疏遠。除了怡親王載垣相對還近一些,鄭親王端華和肅順兄弟這一脈,從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始就已經是小宗旁支了!如果按照皇位的順位繼承原則,怎麼輪恐怕也輪不上莊親王舒爾哈齊的後代,不是嗎?再說直白一些,其實就是鹹豐帝擔心由近支宗室、如恭忠親王奕訢之流來輔政,會出現第二個多爾衮!遠支宗室用起來更加放心一些。

“連環套”——鹹豐帝臨終前的權力布局皇太後與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皇太後之間的互相制衡

輔政“八大臣”之一——怡親王載垣(畫像)

<h1 class="pgc-h-arrow-right">皇太後之間的互相制衡</h1>

對于兩宮皇太後,鹹豐帝更加不放心,尤其是慈禧太後!是以,鹹豐帝才下令,必須有兩位皇太後同時蓋印,政令才能生效。說白了,其實就是讓兩宮皇太後去互相制衡。但是,相對于慈安太後,鹹豐帝更加不放心慈禧太後。是以,他在賞賜“禦賞”印和“同道堂”印給二人時又耍了一個心眼,“禦賞”印是直接賞給時任皇後、也就是慈安太後的,而“同道堂”印則是賞給兒子同治帝的,由他的生母慈禧太後負責儲存。換句話說,如果将來慈禧太後因為權力跟兒子翻臉,同治帝便可以借助嫡母慈安太後與生母慈禧太後去争權!畢竟,那枚“同道堂”印名義上的主人本就是同治帝,不是嗎?反過來,如果慈安太後弄權,單靠她手裡的那枚“禦賞”印則同樣沒用。事實也的确如此,同治帝親政前後,賴以與生母慈禧太後争權的,正是嫡母慈安太後和六叔恭忠親王奕訢。試想,如果同治帝沒有英年早逝,假以時日,恐怕也未見得就一定收不回本該屬于自己的皇權,不是嗎?隻可惜,曆史沒用如果……

“連環套”——鹹豐帝臨終前的權力布局皇太後與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皇太後之間的互相制衡

孝貞顯皇後(慈安太後)鈕祜祿氏(畫像)

總而言之,清文宗鹹豐帝臨終前所設定的這套權力平衡體系一環扣一環,絕對堪稱“連環套”。如果按照這套平衡體系正常地運轉下去,雖說對清王朝的發展無益,但最起碼能夠保證同治帝順利親政、收回并獨立行使皇權。可鹹豐帝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人不是機器,是不會按照預定程式一成不變地走下去的。越是複雜精密的東西,就越容易出問題!隻要其中任何一環出現問題,整個“大廈”就可能會轟然倒塌……

“連環套”——鹹豐帝臨終前的權力布局皇太後與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皇太後之間的互相制衡

“祺祥政變”的發動者之一——恭忠親王奕訢(照片)

果不其然,鹹豐帝前腳剛去見閻王爺,輔政“八大臣”就坐不住了,急于掙脫套在自己頭上的那圈“緊箍咒”、想把兩宮皇太後變成自己的“橡皮圖章”!而兩宮皇太後也同樣不是安分守己之人,見有人想要架空自己,索性先下手為強、私下裡串聯近支的宗室恭忠親王奕訢等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了著名的“祺祥政變”!短短幾個月時間,鹹豐帝煞費苦心搭建起來的權利平衡“連環套”便徹底崩塌了!接下來的事情衆所周知,這裡就不鋪開贅述了。

“連環套”——鹹豐帝臨終前的權力布局皇太後與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輔政大臣之間的互相制衡皇太後之間的互相制衡

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劇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