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连环套”——咸丰帝临终前的权力布局皇太后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皇太后之间的相互制衡

作者:农民工歪说古今

咸丰十一年,清文宗咸丰帝病逝于避暑山庄,年仅三十岁。彼时,咸丰帝唯一活着的儿子兼皇位继承人清穆宗同治帝才五岁!如何安排自己身后的权力格局,成为了病中的咸丰帝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连环套”——咸丰帝临终前的权力布局皇太后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皇太后之间的相互制衡

清文宗咸丰帝奕詝(画像)

在中国古代,非特殊情况(如权臣篡位之前)下幼主临朝时的权利格局无非几种模式:一、宗室摄政。二、异姓大臣辅政。三、皇太后临朝称制。这三种模式在咸丰帝之前已经清王朝已经使用了两种,但效果似乎都不是很好……

“连环套”——咸丰帝临终前的权力布局皇太后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皇太后之间的相互制衡

明王朝的辅政权相张居正(剧照)

首先是宗室摄政,这是清王朝入关之前就已经搞起来了的,也就是清王朝所谓“成也摄政王、败也摄政王”魔咒中提到的摄政王。多尔衮在与清太宗皇太极的嫡长子、肃武亲王豪格争位未果之后选择了以“虚位换实权”的策略,退出皇位的角逐并成为了清王朝的摄政王。结果,这位摄政王直接把摄政变成了理所当然地行使皇权,索性彻底架空了清世祖顺治帝!即便是在顺治帝已经可以亲政时,多尔衮也丝毫没有交权的意思!如果不是老天爷收了多尔衮、让他三十多岁时就坠马身亡,清王朝的历史或许就要改写了……

“连环套”——咸丰帝临终前的权力布局皇太后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皇太后之间的相互制衡

摄政王、睿忠亲王多尔衮(画像)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清王朝再也没皇帝敢试水宗室摄政,这其中也包括前面提到的咸丰帝。直到清末,清王朝才再次出现了另外一位摄政王,不过这一次的摄政王与多尔衮那位摄政王的情况完全不同,摄政王载沣是小皇帝溥仪的亲生父亲!皇位本就是载沣家的,他根本没有篡位的必要。

“连环套”——咸丰帝临终前的权力布局皇太后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皇太后之间的相互制衡

摄政王、醇亲王载沣(照片)

“连环套”——咸丰帝临终前的权力布局皇太后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皇太后之间的相互制衡

末代皇帝溥仪(照片)

因为自己曾经受过宗室摄政的害,在面对儿子即将幼主临朝的情况时,清世祖顺治帝果断摒弃了宗室摄政,转而以异姓大臣辅政来解决幼主临朝无法亲政的问题,但效果同样非常的不理想。首先是辅政大臣的内斗,在顺治帝驾崩之后不久,四个辅政大臣便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内斗!最后,苏克萨哈丢了性命,遏必隆“自费武功”、当起了墙头草,索尼年迈直接挂了……鳌拜渐成一家独大之势。虽然鳌拜本人没有野心、并不想篡位,对清王朝也还算忠心,但他的行事作风过于霸道,严重掣肘到了清圣祖康熙帝收回并行使皇权!最终的结果众所周知……康熙帝不得不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直接擒拿并幽禁了鳌拜!之后直到咸丰年间,清王朝再也没有幼主临朝,后来鄂尔泰、张廷玉等人的所谓“辅政大臣”与鳌拜等人并不是一回事。

“连环套”——咸丰帝临终前的权力布局皇太后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皇太后之间的相互制衡

清王朝的辅政权臣鳌拜(画像)

因为鳌拜的前车之鉴,咸丰帝显然也太想搞异姓大臣辅政。但是,没有办法呀!皇太后临朝称制,架空皇帝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咸丰帝更怕吕后、武则天这样的角色出现……在思来想去、权衡利弊之后,咸丰帝最终硬是搞出了一套非常微妙的权利平衡体系!这套体系相当有意思,完全可以用“连环套”来形容。

“连环套”——咸丰帝临终前的权力布局皇太后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皇太后之间的相互制衡

临朝称制、甚至称帝取皇帝儿子而代之的武则天(画像)

<h1 class="pgc-h-arrow-right">皇太后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h1>

单纯从形式上讲,清文宗咸丰帝搞出来的其实还是异姓大臣辅政。但是,有鉴于鳌拜弄权的历史,咸丰帝给辅政“八大臣”套上了一个“紧箍咒”,那就是皇太后!咸丰帝分别赐给了慈安太后一枚“御赏”印、慈禧太后一枚“同道堂”印,并规定:辅政八大臣颁布的政令,必须加盖这两方印方可生效。换句话说,如果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不盖印,辅政“八大臣”颁布的政令就是废纸一张!

“连环套”——咸丰帝临终前的权力布局皇太后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皇太后之间的相互制衡

“御赏”印和“同道堂”印

反过来讲,两宫皇太后只有“拍板权”,却没有直接插手政务的权力!所有政令,必须出自辅政“八大臣”之手,两宫皇太后绕开辅政“八大臣”而直接发布的“政令”同样无效!于是,一种微妙的平衡出现了,只有在两宫皇太后与辅政“八大臣”一致同意的情况下,所颁布的政令才是有效的。既防止了皇太后弄权,又避免了异姓辅政大臣做大,从而建立起一种微妙的权利平衡。

“连环套”——咸丰帝临终前的权力布局皇太后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皇太后之间的相互制衡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照片)

这种权利平衡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不可避免的相互扯皮,从而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但对于咸丰帝而言,效率低下总比儿子将来被架空要好,不是吗?只要能维持国家机器的基本运转,安安稳稳等到同治帝亲政,咸丰帝此举目的也就算达到了。至于其他的一切,都必须为这个目的作出让步!

“连环套”——咸丰帝临终前的权力布局皇太后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皇太后之间的相互制衡

清穆宗同治帝载淳(画像)

<h1 class="pgc-h-arrow-right">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h1>

辅政大臣一家独大带来的危害在鳌拜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也给咸丰帝内心增加了许多不安因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咸丰帝采取了“分权”的策略,一口气设置了八位辅政大臣。其中有宗室、有外戚,有在旗的、有不在旗的……以三位远支宗室为主。为何同时设置三位宗室来辅政呢?同样是因为不放心,为了使之形成一种相互制衡。同时,出于对这三位远支宗室的不放心,咸丰帝又用了固伦额驸景寿等外戚和异姓大臣来制衡三位宗室,从而建立起另一个微妙的权力平衡。

“连环套”——咸丰帝临终前的权力布局皇太后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皇太后之间的相互制衡

辅政“八大臣”之一——一等公、固伦额驸景寿(画像)

至于为何要选择远支宗室,原因更加不难理解,他们是小宗旁支、而且与大宗的血缘关系非常疏远。除了怡亲王载垣相对还近一些,郑亲王端华和肃顺兄弟这一脉,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就已经是小宗旁支了!如果按照皇位的顺位继承原则,怎么轮恐怕也轮不上庄亲王舒尔哈齐的后代,不是吗?再说直白一些,其实就是咸丰帝担心由近支宗室、如恭忠亲王奕訢之流来辅政,会出现第二个多尔衮!远支宗室用起来更加放心一些。

“连环套”——咸丰帝临终前的权力布局皇太后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皇太后之间的相互制衡

辅政“八大臣”之一——怡亲王载垣(画像)

<h1 class="pgc-h-arrow-right">皇太后之间的相互制衡</h1>

对于两宫皇太后,咸丰帝更加不放心,尤其是慈禧太后!所以,咸丰帝才下令,必须有两位皇太后同时盖印,政令才能生效。说白了,其实就是让两宫皇太后去相互制衡。但是,相对于慈安太后,咸丰帝更加不放心慈禧太后。所以,他在赏赐“御赏”印和“同道堂”印给二人时又耍了一个心眼,“御赏”印是直接赏给时任皇后、也就是慈安太后的,而“同道堂”印则是赏给儿子同治帝的,由他的生母慈禧太后负责保存。换句话说,如果将来慈禧太后因为权力跟儿子翻脸,同治帝便可以借助嫡母慈安太后与生母慈禧太后去争权!毕竟,那枚“同道堂”印名义上的主人本就是同治帝,不是吗?反过来,如果慈安太后弄权,单靠她手里的那枚“御赏”印则同样没用。事实也的确如此,同治帝亲政前后,赖以与生母慈禧太后争权的,正是嫡母慈安太后和六叔恭忠亲王奕訢。试想,如果同治帝没有英年早逝,假以时日,恐怕也未见得就一定收不回本该属于自己的皇权,不是吗?只可惜,历史没用如果……

“连环套”——咸丰帝临终前的权力布局皇太后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皇太后之间的相互制衡

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钮祜禄氏(画像)

总而言之,清文宗咸丰帝临终前所设置的这套权力平衡体系一环扣一环,绝对堪称“连环套”。如果按照这套平衡体系正常地运转下去,虽说对清王朝的发展无益,但最起码能够保证同治帝顺利亲政、收回并独立行使皇权。可咸丰帝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人不是机器,是不会按照预定程序一成不变地走下去的。越是复杂精密的东西,就越容易出问题!只要其中任何一环出现问题,整个“大厦”就可能会轰然倒塌……

“连环套”——咸丰帝临终前的权力布局皇太后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皇太后之间的相互制衡

“祺祥政变”的发动者之一——恭忠亲王奕訢(照片)

果不其然,咸丰帝前脚刚去见阎王爷,辅政“八大臣”就坐不住了,急于挣脱套在自己头上的那圈“紧箍咒”、想把两宫皇太后变成自己的“橡皮图章”!而两宫皇太后也同样不是安分守己之人,见有人想要架空自己,索性先下手为强、私下里串联近支的宗室恭忠亲王奕訢等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著名的“祺祥政变”!短短几个月时间,咸丰帝煞费苦心搭建起来的权利平衡“连环套”便彻底崩塌了!接下来的事情众所周知,这里就不铺开赘述了。

“连环套”——咸丰帝临终前的权力布局皇太后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辅政大臣之间的相互制衡皇太后之间的相互制衡

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剧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