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同治中兴:晚清名臣们力挽狂澜,造就清帝国崩溃前的“回光返照”

若论起古代中国的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康乾时代无疑是最后一个公认的盛世。然而仅仅经过短短40余年后,清帝国持续家道中落,到了咸丰一朝,帝国被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折腾得元气大伤——首都被攻破,皇帝出逃热河,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大半江山沦落……

咸丰纵想励精图治,奈何他摊上了各种几千年难遇的大事。不过,不幸中的万幸是,在他力挽狂澜的举措中,帝国的末代脱颖而出“最后”的一代人才,而且是人才济济。在这些人才的努力下,帝国的生命再度出现了复苏的转机,而这一时代则被称为“同治中兴”。

一、 破败帝国,四面楚歌

清帝国的衰落始于18世纪末叶,而衰败的颓势在19世纪中期时被彻底地彰显了出来。这一现象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爆发于广西的太平天国运动,在短短两三年间就征服了华南和华中的大部分地区,然而清政府这边却是已经拿不出钱饷发给前线将士,导致官军镇压不力。

此时,京城还两次被英法联军威胁,无疑雪上加霜。朝野震动,大清的脸几乎丢干净了,八旗军和吏治的腐朽也尽显无遗。

同治中兴:晚清名臣们力挽狂澜,造就清帝国崩溃前的“回光返照”

对此,咸丰帝为挽救危局,曾试图大力整顿朝政,筹措军费,实行攘夷安内之策。然而历史交给咸丰的,却可谓是清朝建国以来最大的一个烂摊子: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外族袭扰,甚至在1860年被血洗圆明园……

不过算是欣慰的是,他的一番勤奋最后还是换来了好果实,比如在他临终之时,太平天国已渐入尾声,而他在此期间起用的汉臣们在后面也成为了晚清的实力担当。但正所谓评价需客观,咸丰终其一生的努力却并没有给摇摇欲坠的清朝带来实质性的挽回,且他在临终前的举措给了慈禧掌权的可乘之机,给后续的政治格局和一系列变革的因果埋下了伏笔。

二、 恰似太平,重逢生机

咸丰之后,便是同治帝。虽说同治的命好一点,一登场时晚清的时局已经比咸丰在位时好多了。在宫外,安庆之战后的国内局势已经开始明朗,湘军的胜利无疑让中外各方势力都坚定了太平天国已近穷途末路;国际上,远东政局的主导者——英国则在1860年后一改对华政策,采取合作的态度维持外交,帝国得到短暂而宝贵的缓冲时间。

唯一的不幸,可能就是刚上位时就赶上了1861年的祺祥政变,朝廷政局被洗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皇权也因同治年幼而由慈禧代摄。

同治中兴:晚清名臣们力挽狂澜,造就清帝国崩溃前的“回光返照”

但不幸中的万幸,却是祺祥一事还使恭亲王奕?升格为议政王,李鸿章、沈葆桢等汉人得到重用,朝廷中枢一致认识到“师夷长技”的重要性,并开展以洋务派主导的一场自强运动,王朝危机使满汉的间隙趋于消失,一个联合的官员集团在此后诞生,以文祥和曾国藩为代表的中央和地方官员都抓住这次攸关的机会,积极推行各种中兴政策。

而“同治中兴”这场发自朝臣的晚清“自救”行动,就在这样的一番背景下展开了。

三、 变革强政,力挽狂澜

中兴虽以同治帝为名,但却不以同治帝为主导。因为他仅在1873年亲政,但不到一年后去世。整个中兴行动,几乎与他没什么关系。

真正担当起中兴主力军的,是以和硕恭亲王奕訢为中央主导和一系列地方势力,如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湘、淮两系等,这正是咸丰帝所遗留下给后代的政治格局。而慈禧早年并未独揽大权,在同治帝时期依旧不得不依赖地方,而这也是慈禧当年重用洋务派的原因之一。

同治中兴:晚清名臣们力挽狂澜,造就清帝国崩溃前的“回光返照”

在众贤的辅佐下,朝廷先是在奕?的提议下成立“外交部”总理衙门,相当于取代军机处的位置,总理对外关系,在其下设通商大臣主管商埠一事。同时恢复文官政府,如曾国藩等地方将领都是书生带兵,咸丰年间卖官鬻爵的现象也得到遏止,科举招生政策大大扩招,大量的儒生人才被补充进帝国中枢,荐举制也得到积极的提倡鼓励,朝廷一时人才济济。

在“自强”的口号下,以军事改革为主导的洋务运动迅即展开,新的生产技术和军事工业被大量引进,各种先例如第一家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派铺陈而来,新成立的北洋水师据说海军实力排世界前六,铁路、矿业、邮政等近代行业相继出现,湘军和新军逐渐成长起来,逐渐成为国家军事实力的支柱。

同治中兴:晚清名臣们力挽狂澜,造就清帝国崩溃前的“回光返照”

同治新政还产生了第一所新式学堂,这也是北大的前身,学堂的建设不同于传统官学,几乎照抄西方大学的建制,第一批留学的小朋友也于1872年漂洋过海,到美国留学15年之久,在同治年间,大量的西文书籍被翻译,连船厂和兵工厂也自己做学校,教育也开始了它的近代化进程。

清政府在经济方面也力图改革,如通过地税改革减轻农民的负担,有效地鼓励大家垦荒耕作,并且开始将征收商业税的厘金制度纳入赋税里,通货膨胀短暂被稳下来。经过战乱的地区慢慢被整治恢复,除了在盐贸垄断上跟商人们意见不太合,清政府那批杰出的政治家借着近代商业发展的契机挽救了晚清财政雪崩的趋势。

同治中兴:晚清名臣们力挽狂澜,造就清帝国崩溃前的“回光返照”

▲罗伯特·赫德,1861年任外国税务司总税务司监督

其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列强与清政府合办的一个外国税务司,专门帮清政府收取海关关税。这个本是列强想要制衡彼此的机构,没曾想反倒帮晚清政府捋清了海关关税的系统,在19世纪80年代时,有时一年的收入甚至达到2000万两,一度占据清朝财政收入的20%以上。

在这些举措之中,晚清的国力大幅度复苏,苟延残喘的清朝几乎因此被续命了半个世纪,帝国民生得到短暂的复苏。

四、风烛残年,短暂续命

“同治中兴”铸就的,还有晚清四大名臣。

中兴的开创者之一曾国藩,凭借组建的湘军与太平天国鏖战并最终将其覆灭;李鸿章则建立起能在列强中立足的北洋水师;略微次之的左宗棠亦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正是有如此繁星璀璨般的儒臣,以及朝廷的奕?等满王室的联合,撑起了晚清最后一道曙光。

同治中兴:晚清名臣们力挽狂澜,造就清帝国崩溃前的“回光返照”

晚清的政治家几乎是尽了自己的极限,试图引导这个庞大帝国痛苦的近代化转型过程,然而最根本的,这个以儒家理念治天下的准则,必须依赖农业社会为根本,这与商业、工业为主导的西方近代国家迥然不同。清政府经历了数般阵痛后,也没有扭转命运的败局。

同治中兴:晚清名臣们力挽狂澜,造就清帝国崩溃前的“回光返照”

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清政府和列强的蜜月期自此过去,而《阿礼国协定》的否定,又表明英帝国在国家利益的权衡中,还是选择将殖民地作为牺牲。在之后的中法战争中,纵然镇南关大捷,清政府还是不得不赔出对越南的宗主权。在甲午海战中清廷惨败日本,又寓示着在这场对赌国运的战争中,晚清的“同治中兴”最终败给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随着同治帝于1874年的逝世,这次短暂的回光返照被定格在历史的瞬间,接下来它还要面对势头更大的八国联军和义和团运动,以及更加彻骨的民主革命。因而,同治中兴只是将晚清的“急病”转为无可救药的“慢病”,依靠中兴众臣的才能短暂地续命半个世纪。而这个亚洲的庞然大物,这个曾经被英国人讽刺为“破烂大船”的晚清帝国,最终轰然倒在辛亥革命掀起的波澜中,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此寿终正寝。

同治中兴:晚清名臣们力挽狂澜,造就清帝国崩溃前的“回光返照”

无疑,同治中兴也是中国历朝历史中最伟大的中兴之一,然而这种中兴不过是封建王朝最后的“余晖”,纵然清廷后期涌现出一堆治世能臣,但他们本就出身于封建王朝的窠臼,始终没有勇气打破原有的体制,这才以至于最终没有挽救行将木就的清帝国。

往昔的努力因腐朽而失败,而近代中国革新与崛起的传奇,则是在一系列悲痛彻骨却又激动人心的故事中演绎着。在那沉痛的一百年中,我们历经着中华历史上鲜有的磨难,却也让世界见证着何为“睡狮”的觉醒,并终于能在如今这盛世中,安享着比肩汉唐的繁华。但在感恩先人们所付出过的血与泪之时,千万不能忘却我们正是为祖国的崛起“承上启下”的一代。承接先辈的建设,为下一代创造更大的辉煌,必然是我们矢志不渝的使命!

参考资料:

《清史稿》

《同治中兴》

《同治中兴的“二五计划”》(王学斌)

《同治中兴时期的三个外国人》(理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