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婁王氏家族明清兩朝功德人物簡介

六世祖王嵓 創立族譜勒碑族茔

王嵓乃始祖的小兒王信的五服孫,秀才功名,那時家族繁衍已八世之多,在世族人近百人,并散居各處,修譜之舉勢在必行,王岩既擔當起此重任。于明天順壬午年(公元1462年),創立了孫婁店王氏家譜,并勒碑祖瑩。至今吾孫婁店王氏世系之清,皆公之力也。

十二世王複 第一個登科得中舉人

王夢鲛,更名複,其父諱學詩,祖父諱邊。公是吾孫婁店王氏家族第一個登科中舉之人。青州府志記載:王夢鲛,臨淄孫婁店人,明萬曆丁酉科(公元1597年)舉人,授懷慶府推官,四舉卓異,遷延安府同知署府篆,興利除弊、陋規盡革。

十二世王孔範、十三世王九人 二人皆舉人

王孔範,孫婁店人,明萬曆壬子科舉人,曆任平定州知州,山西太原府知府,授朝議大夫。

王九人,居博興王海寨,明萬曆壬子舉人,博平縣教谕。

十三世王繍 順治己醜進士 戶部觀政

王繍,字性宇,居淄川崔軍莊,順治戊子己醜聯捷進士,戶部觀政,授浙江慈谷縣知縣,甲午科浙江鄉試同考官,授文林郎,緻仕回籍,邑舉鄉飲大賓,族中最高名望。其父諱士英。

十三世王廷獻、王作新 二人皆歲進士

王廷獻,孫婁店人,順治丙午歲進士,初任嘉祥縣教谕,改曲阜縣教谕。王作新,臨淄北羅村人,康熙壬巳歲進士,授文登縣教谕

十三世王璲 康熙壬戌科進士

王璲,字公佩,号淄霞,居臨淄西鄉南霸王莊,康熙壬子拔貢,順天鄉試舉人,壬戌科進士及第,既用知縣,公學問赅博,隐居以教授終。其父諱夢庚,邑廪生。

十三世王成 诰授廣武将軍

王成,孫婁店人,清開國功臣,诰授廣武将軍,鑲藍旗牛祿,拖拉沙哈驸馬。王成,少失怙,靠其母撫養成人,中等個頭,身體強壯,吃的特多,據說一次能吃一柱餅。明朝末年,兵荒馬亂,王成賒谟充饑,賣馍的老頭來要賬,他說錢在東邊菩薩廟内大鐘底下,王成領賣馍老頭,來到五百多斤重的大鐘旁,他雙手把大鐘掀起,叫老頭取錢,當老頭探頭往裡看,同時兩手向裡摸錢時,他又往上一掀同時用腿腳将老頭揣到鐘底下,既将賣馍老頭扣在鐘内,從此離開老家逃往東北,賣馍老頭多虧香士相救。王成則一直跑到漠河既今黑龍江,當了伐木工,他很有力氣,可一人執大鋸伐木,順山溪水運木時,他一人撐一棵,顧主很滿意,顧主會武功,看王成力大就教他武功,

要他幫着看管木場。時值明末,清軍不斷與明軍在此打仗,伐木場被毀。王成為混飯吃參加了清軍,因他力大又有武功,得到長官的賞識,提升為衛士,當清軍打敗明軍進入東北時,因王成熟悉南進道路,調到開路先鋒營,立下了汗馬功勞。

清朝建立後,王成诰授為廣武将軍,鑲藍旗牛録,并被招為拖拉哈番驸馬,過上了宮廷生活。飽暖生閑事,好強惹是非。王成這天朝散回家,與公主閑談,說起朝中武的功勞大,還是文的功勞大時,公主說文的功勞大,王成說武的功勞大,兩人争執不下,互相争吵起來,王太子路過聽到争吵,過來一看,也站在公主一邊與王成說理,

後來兩人竟然打了起來,王成不慎失手将王太子踢成重傷,此事報于皇上,将王成打入死牢,候審發落。

王成打入死牢不多時日,北國來了個大力士,在京城打擂台,揚言說若打不過他,他的國家就不向清廷進貢,三四天來無人相敵,有的大臣就向皇上推薦王成,皇上即将王成從死牢中提出,告知他說若打赢了,就免其死罪。王成經三天養息精力大增,身穿綢緞緊身褲褂,飛身躍上擂台,與北國大力士展開搏鬥,論個頭王成比北國大力士矮一頭,論氣力比大力士差一點,但他好不膽怯,發揮自己矮小竄挪靈活之優勢,前後左右竄動之身影,使大力士眼花缭亂之際,身體一蹲,竄入大力士胯下,猛的将大力士頂下擂台,取得了勝利。皇上免其死罪,貶為庶民,趕出京城。

王成死後葬于臨淄西鄉梁家莊前,自此梁家莊内姓梁的不斷傷亡男丁,疑王成葬于莊南有關,意思是,王成是帶兵将軍,兵要吃糧,姓梁的被吃掉了。請求王成老家孫婁族人搬遷其墳墓,是以既将其墳墓遷至孫婁莊西,其南面二裡許既有朱營、程營、孫營三個村莊。廣武将軍王成帶領三營兵守衛着孫婁店,使孫婁店王氏,更加安定團結興旺發達起來。

王成之子王治國,清順治丁戌,授冀州知州,後升戶部員外郎,其子孫居北京王府井大街。居孫婁店王成的後人隻有一家,至二十三世俊才、俊祥、俊國兄弟三人,

各有男孩一個。

十三世王命錫、十四世王建中 二人皆舉人

王命錫,孫婁店人,字性宇,明天啟甲子科舉人,試用知縣,授文林郎。

王建中,字協公,臨淄蔡店人,邑廪生,康熙丁卯科舉人,任兖州金鄉縣教谕。授修職郎,

十四世王帥 吾族第一位登武圍之人

王帥,字日生,号華東,家父廷英由孫婁店徙居溡水之右王家橋,弟兄八個,公行四,明末遷居溡水之左王家莊,由文庠改武,順治丁酉武舉,是吾族第一個得中武舉之人,侯選千總,授武略騎尉。公磊落英偉、重義氣,善排解,邑裡倚以為重。其八弟名威,字震東,也由文庠改武,順治甲午武舉。其孫王瀛,字文州,康熙辛卯壬辰聯捷進士。

十四世王常家 一門七進士

吾家族十四世祖王常一家,既是一門七進士之家。常祖生于明末,其父諱廷輯,兄弟五人,居孫婁店中心,家有千畝地,騾馬成群,家奴院工三、四十人,廷輯祖是族中很有名望的人。明末清初,土匪猖獗,常祖一家慘遭匪害,其父及二弟皆被匪害,同遇害者三十多人,是臨淄最大的慘案。幸好常祖之妻齊氏太太和其三個兒、三個弟弟免遭塗炭。齊氏太太含辛茹苦,竭力撐挂,仰事孀姑,撫育三稚子及三弱弟,覆巢遺卵辛苦萬狀。

常祖之四弟王猶龍聰慧能幹,與齊氏太太共同支撐家業,使遇難之家很快發展起來,又成為千畝地、百頭牛、四座大樓的族中富戶,供奉和培育子孫念書成才,登科成名。齊氏太太百年後,八位進士(一子四孫二曾孫,還有一個孫女婿)送葬。其三兒王穎士,康熙戊午己未聯捷進士,内黃縣知縣;長孫王克昌,康熙丁卯舉人辛未進士,保德州知州升刑部員外郎;孫王克讓,康熙乙酉聯捷進士,樂清縣知縣;孫王克寬,康熙丁卯中舉辛未進士,于潛縣知縣;孫王克家,康熙辛未舉人癸酉進士,開原縣知縣;曾孫王曰庚,乾隆甲子舉人壬申進士,淩雲縣知縣;曾孫王勳,乾隆庚午辛未聯捷進

士,黎平府知府升浙江金衢嚴道。王常一家,成為一門七進士之家。

常祖七代孫王雲岫,清嘉慶己卯成進士,翰林院編修,,雲岫的長子王緒曾,同治癸亥成進士,翰林院編修,雲岫的五兒王懷曾,同治甲戌癸酉聯捷進士。這父子二翰林三進士,另有傳記。

十四世王渟 康熙丁卯武舉 王綏五 歲進士

王 渟,字潛公,孫婁店人,康熙丁卯武舉,侯選衛千總,授武略騎尉。

王綏五,博興王海寨人,明天啟五年歲進士,侯選訓導。

十五世王穎士 授内黃縣知縣

王穎士,字慧先,臨淄孫婁店人,康熙十八年進士,授直隸大名府内黃縣知縣,庚午順天鄉試同考官。其父王常,明崇祯末為土寇所害,母齊氏含辛茹苦,撫育他成人。

公少年英俊聰慧,鄉親們至今還傳頌着他在塾苦讀時,所作“烏梅詩”的故事,意思是說,他少年在莊北耿王村《私塾》念書時,因家中貧寒,尤缺吃的,秋天高粱打包秀穗時,好幾天他沒有回家吃午飯,引起老師的懷疑,當時他作了一首“烏梅詩”解開了老師之疑,原來他中午到高粱地内吃烏梅充饑,受到老師的贊賞。還有一段迷信故事,他在塾讀書時,有個富戶家的姑娘愛上了他,在繡樓上目送他去上學和來家,當放學晚天黑時,看到他身後總有一個小燈籠相送,有一天,放學晚,天也黑了,卻沒有看到他身後小燈籠相送,姑娘認為他一定做了虧心的事,真是不差,他為人寫了一紙修書,回家被其母知道後教導他,要勸人家和好,不應給人家寫修書,他找到那人,撕了修書,好言相勸,果然那人,與妻和好。後來姑娘又看到了他身後的小燈籠,得到人們的稱贊,都說他必有前程。果然得中進士,做了知縣,他公正嚴明,諸弊盡

剔,得到民人的愛戴。

他做内黃知縣時,縣内多豪猾,舊令往往為其所制,莫可誰何,穎士至,得其主名,按律治之,而推誠以喻其餘,于是群豪斂迹。公尤重講約,朔望必親詣約所講之。鄉有幹犯名教者,注其姓名,列其罪狀于簿并捉拿,令其跪聽改之。其甚者,令其唱謠拜鄉民以愧之,而于胥役待之尤嚴,絲粒不許擾民,獎節孝禁賭博,懲蠹役,尤長于聽訟,屢決疑獄,境内竊盜已經呈報,無不破獲,号曰神君,期年,囹圄幾空,賦役無逋逃,暇辄一車一仆行田間,以時問疾苦,過鄉塾辄下,集生徒誨迪之,于是人人皆知向學。邑中信奉每逢子歲始發科,鹹為風水使然,穎士力斥其說,爰集多士笃訓之,于庚午、癸酉、己卯各科多獲隽者,甲戌癸己、捷南宮者踵相接也。年饑,公出廉俸倡捐赈,事無巨細,皆親任之,故胥吏無所侵漁。活民無算,行取部主事,卒于官,士民莫不流涕,内黃人思其德秉其政績,名曰“治黃紀略”。而經紀其喪以歸,複立祠祀之。

十六世王克昌 康熙三十年進士

王克昌,穎士侄,字燕及,号澹園,由增生以易經中式康熙丁卯舉人,辛未進士,授貴州貴陽府貴定縣知縣,調黎平府永從縣知縣,己卯貴州文武鄉試同考官,所治縣漢苗雜居,公寬嚴并用,頌聲載道,大計卓異,升山西太原府保德州知州,戊子山西鄉試同考官,轉刑部員外郎,工部虞衡司郎中,辛卯順天鄉試同考官,例授奉政大夫,卒于官。着有“澹園文稿”藏于家。其後裔居臨淄南關。

十六世王克讓 康熙乙酉丙戌聯捷進士

王克讓,穎士侄,字允恭,号文思,由廪生中式康熙乙酉丙戌聯捷進士,授廣東南雄府始興縣知縣,甲午廣東鄉試同考官,始興地處衡要,皇華使節及台司按臨,往來無虛日,所需夫役千計,舊例按戶抽丁,驅策供事。克讓遇公牒至,則選窮人以待,捐廉酬其值,公私便之。奧東風氣強悍,匪徒多遊戈江面和盤踞深山,負隅拒捕,莫敢向迩。克讓到任,決意為民除害,設法捕緝,終得其魁首置于法,盜始斂迹。邑中逋賊甚多,曆任因循隐蔽,以博寬厚名,克讓則分限提追,積逋漸理,獨西鄉著名痞棍有高雲若、陳福臣者,鼓衆抗糧久成慣例,至是倡言有敢完納者必火其處,鄉愚揣揣莫敢違,縣差鈎攝欠戶,多被毆撃,克讓親至其地,以理谕之,高、陳不逞大肆咆哮,形同叛徒,乃立擒之,告于當路并重懲。

然公存心仁恕,劫案必反複推鞫,冤者多所平反,先是有強劫油賈之獄,盜首反誣多人,前令已定案,克讓疑有冤情,提案研訊至再,果有良民六七人,橫懼句冤酷,立即釋之。衆服其神明。邑之愚民,迷于風水,每穴他人之冢,以葬其先,且山野蠢頑,一朝紛争,辄服斷腸草一死,冀傾怨家之産,克讓委轉開導,敝俗始革。始興縣科第久絕,公以興學為己任,月有課,季有考,文風始振,列芳蘭登甲乙始于此。乙未四月,内艱去職,士民攀轅泣送者不可勝數。服阕,補浙江溫州府樂清縣知縣,縣境兩面環海,兼有蕃民,頑如猺獞,不可化誨,捕魚為業閑偷運米鹽接濟奸匪,而私以厚利啖令長,名曰漁稅,克讓至吏進漁稅三百兩,峻卻之,漁舟出入明定賞禁約,漁人畏威莫敢犯。克讓清廉伉直,上官素嗛隻不過之,至是吹求靡己,遂辭官歸隐。

其兄克仁,博學善易,性慈愛,喜醫術,家素封,振貧濟乏,無所文惜,病者求藥,雖夜分必給,設醫院,内有房舍數十楹,為遠來就診者治療養病之所,所内設夫役供使令,時稱善人,子孫昌盛。

十六世王克寬 康熙辛未進士,子孫科第綿延

王克寬,穎士子,字德涵,号毅齋,康熙丁卯與從兄克昌同榜舉人,辛未同榜進士,授浙江杭州府于潛縣知縣,己卯浙江鄉試同考官,為官清廉,性孝友,父殁,養祖母歸。析筋時,任諸弟取沃産及先世遺橐,獨取南馬場為業,詩賦曰:“少與堂兄共硯窗,春秋桂杏又同芳,上追淡墨題名榜,下盼紅绫賜餅香,弟舉孝廉能侍養,房分叔季足衣糧,宦橐美産餘無取,牧馬場中學牧羊”。敕授文林郎,诰贈中憲大夫。

其三子王勳,乾隆庚午辛未聯捷進士,官至黎平府知府。治理苗彜有功,升浙江分巡金衢嚴道。克寬之孫王朝绂,字方來,号松田,邑廪生乾隆壬子舉人,任嘉祥縣、鄒縣訓導,能文工詩,着有“松田詩文集”,仁德至教,誘以孝悌,繩繩綿綿,子孫滿堂,朝绂一人之身綿延八代,現有在世後裔二百五十多人,居住在孫婁店,自十八世祖來說,是吾族最大的支系。

清末明初,此支系還出了兩位著名的舉人,朝绂的曾孫王煃焯,光緒壬午舉人,民國時修臨淄縣志的監定人。 朝绂的玄孫王若钰,光緒庚子辛醜恩并科舉人,曾任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步兵科科長和戰術教官長,少将軍銜,另有傳記。

十六世王克家 歲進士,子孫五代任教谕

王克家,穎士子,字柔接,号義剛,太學生,以易經中式康熙癸酉舉人,甲戌歲進士,授奉天府開原縣知縣。其子王暹邑廪生,乾隆丙辰恩科副舉人,武定府商河縣

教谕,敕授修職郎。

克家之曾孫王心清,邑廪生,居齊都西門,幼有夙慧,年十八入邑庠,笃于孝友,待人以誠,不為世故周旋,乾隆己亥恩科鄉魁,授齊河教谕,丁内艱居家教授,并肆力于吟詠,着有《竹堂詩集》及《竹堂雜記》藏于家,再補蓬萊教谕,嘉慶辛未年,登萊大饑,瘟疫流行,登守奉文赈恤,委心清助理,朝夕排程,事事有法,所全活者衆,竟以勤勞染病不起,登人素重其文行,又感其劬勞以殁,經紀其喪以歸,私谥曰:

毅正先生。心清之父諱茂楷,太學生,任蓬萊縣教谕。

心清之孫金诰,字綸堂,優廪生,鹹豐辛亥恩科舉人,為學刻苦自勵,尤潛心訓诂,着有《周易義傳合抄》藏于家,治家有方,子侄九人各安耕讀,與人無貴賤,鹹接以誠。同治年間撚軍至擾,金诰任齊都西門團長,竭力捍衛,難民集城下,衆疑之,不敢放入,金诰曰,此皆避難而來,棄城外,非仁也,力請于縣令許入城,獲全者千計,金诰晝夜守城,無閑寒暑,因得濕疾。壬戌大挑,以教職用,曆署茌平、鄒平,終補曹州府朝城縣訓導,山城僻遠,文風未振,聞金诰至,争請受業,教澤所涵,文

風為之一變。後以舊疾屢發,告歸。

此一家祖孫五代任教職,稱得起教授之家。

十六世王友詢 康熙辛卯壬辰聯捷武進士

禦前侍衛實授貴州安籠鎮總兵官

王友詢,字梅若,号連溪,其曾祖諱廷英,由孫婁店遷居本邑溡水之濱湧泉别墅,既今王家橋,祖諱威,清順治甲午科武舉,父諱玉林清康熙癸酉武舉,其母謝氏,晉贈夫人,壽103歲,敕建貞壽之門。謝氏有五子,長子友譚,清康熙癸巳恩科武亞元。次子既友詢公,公幼從師讀,性穎敏且臂力過人,好言騎射,父知之,則循其才志,讓其棄文習武,康熙辛卯、壬辰(1712年)聯捷武進士及第。

公武進士及第後,由外調興漢鎮遊擊。清康熙五十九年用兵西藏,公奉命建直達西藏的台站。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羅蔔藏丹津昌亂,奉提督嶽鐘琪命,駐防青茶漢哈達,因招降一千六百人,論功賞加都督佥事銜。雍正五年用為參将,随軍入藏,公身先士卒,克敵制勝,連戰皆捷。回軍升為潼關副将,代署興漢鎮總兵。乾隆元年調署西甯鎮總兵,統領督标、固原、延綏、甯夏、河州五标鎮官兵,駐防赤靖,欽賜禦書“福”字。期滿陛見,實授貴州安籠鎮總兵, 安籠一地,漢苗雜居,公廣加恩柔

安撫,以緻境内安然,乾隆六年又調古州鎮總兵。

公自仕任以來,武以定禍亂,恩以結民心,鎮撫南邦,為國家所倚重。當地人民感其恩德,将其事迹編成戲曲,頌其功德 以表示對他的感激和永久的懷念。友詢公臨敵剛毅過人,但性愛工書善畫,且長于詩歌,其詩詞蒼涼悲壯,有岑嘉州遺風,着有《征西紀略》《苗蠻全圖》《教練輯要》和《閱史約紀》等,當時稱為儒将。其孫啟剛,字仲條,乾隆己亥武舉,衛守禦受武略騎尉。五服曾孫引年,字孝典,嘉慶戊辰武舉,侯選衛千總,授武略騎尉。成為一家四名武舉、一名武亞元、一名武進士之家,威震臨淄西疆,當地傳為佳話,為人稱贊。

友詢公乾隆七年十月卒于官,例階榮祿大夫,葬于湧泉别墅,既今王家橋東北隅溡水西岸,禦賜祭葬,并遣官緻祭,石人石馬站班護衛,功績牌坊匾額上書有《大總戎》和《績茂黔南》”七個大字。此匾額現存于王橋村委大院。

友詢公為國戎馬一生,屢建戰功,為吾族增添了光彩,友詢墓,其“禦賜祭葬”是臨淄一大文物景觀,供千載共仰英烈,可惜現在封土被平,墓室被毀,景物全非,

隻有《績茂黔南》匾額尤在,在激勵着後人,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王友詢誓師詩

漠漠風沙獨立營,昨朝先自請長纓,

平明隊伍須齊整,秣馬加刍厲勁兵。

十六世王瀛 康熙辛卯壬辰聯捷進士

王瀛,臨淄王家莊人,字文洲,号愚谷,康熙辛卯壬辰聯捷進士,留部觀政,補内閣中書,改授威海衛教授,丁外艱,服阕,再補萊州府教授,冷署蕭閑益得沉酣經史,旁及詩歌古文詞,鹹窺其奧,卓然成一家言,東方學者多宗之。升河南郾城縣知縣,乾隆戊戊河南鄉試同考官,公勸農興學,悉本經術為吏治,大有古良牧風。

王瀛,稱病歸裡,為綿延族中科第,結文社于蕭寺,親甲乙之,族人争自淬厲,于是族中王檀(舉人)、王勳(進士)、王曰赓(進士)等人,相繼登甲乙榜,皆公培植之力也。

瀛的父親諱甲士,甲士之墓在王家莊東,既現在國小位址,六十年代文革時,其墓志碑被挖出,上刻家族史,是吾族珍貴的曆史文物,現存于本村23世族人王錦書家後鄰家中。

十六世王友譚 康熙癸巳武亞元 三修族譜有功

王友譚,字敬齋,号荊樵,臨淄王家橋人,康熙癸巳武亞元,揀選一等,候補守禦所掌印守禦。公素孄略,兼擅文藝,讀書專務實用,每究心于山川形勢,及往代成敗治亂之迹。文章樸茂淵懿,為世所稱,秉性坦直,頗好客,堂上恒無虛坐,遇人緩急,傾囊赒濟,排難解紛,鄉人皆倚重,孝以事親,人無閑言。

吾族譜之修,始于天順壬午,再修于順治丁酉,康熙庚子荊樵公踵而續之,考世系,參文獻,删僞補漏,勞怨兼之,吾族三修族譜告竣,現謹存兩本,成為吾族最早最珍貴的族史資料。吾族三修族譜多虧荊樵公,即十六世友譚祖也。

十七世王曰赓 乾隆十七年進士

王曰赓,克讓子,字韶南,号槐亭,居齊都南門,邑廪生,雍正乙卯拔貢,鑲藍旗教習,新城縣教谕,乾隆甲子舉人,壬申恩科進士,授廣西桂林府興安縣知縣,縣界楚奧之衡,疲于輸挽,動數千人,曰赓至,盡以窮人之食力者應之,而償之值,民以大悅。故有陡河,陡門三十六,常患水淺,舟不得行,曰赓出資治理,而舟通利于船運。歲大旱,稻谷失收,曰赓教以種荞麥之法,并助耕牛,荞麥豐收,民度過災荒,公且倡建臨源書院,捐膏火以養士,文風大起。四舉卓異調泗城府淩雲縣知縣,興安縣民焚香相送,數十裡不絕。

公至淩雲治民有方,境民安居樂業,次歲劉墉奉旨南巡,将至該縣,為表鄉情,曰赓紮彩門、擺酒宴迎接,劉墉懷疑其是貪官,用銅頭鍘鍘下頭顱,後知錯鍘,鑄一鍍金頭,放于棺内,運于家厚葬。至今居齊都南門其後裔族人,傳頌着“沒頭進士”金頭被盜的故事。

十七世王勳 乾隆十八年進士官至浙江金衢嚴道

王勳,孫婁店人,字赓堂,号愚莊,克寬子,邑廪生,乾隆庚午辛未(乾隆十八年)聯捷進士,授陝西甘泉縣知縣,再捏韓城、周至,授山西同州府大荔縣知縣,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敕命書上寫:“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分符百裡,必遴出宰之材,報晨三年,授重懋官之典,爾陝西大荔縣知縣王勳,雅擅才能,不忘顧複斯民之責。茲以覃恩,授爾為文林朗,茲錫之敕命,于戲,前勞已茂,用褒制錦之能,來轸方有遒,益勵飲水之操”。此“敕命書”現藏于臨淄博物館。以才調西安府渭南縣知縣,多有政績,改授雲南武定府知州,别捏永昌府。時滇南用兵,助理軍務三年,馳驅夷

境,半旅食道上,不專府事,軍旋,以勞增一級,改補貴州黎平府知府,境内回黎峒苗香要者,煽其類為變,穴箐壑中,持險,官不能讨。總督檄勳捕之,勳得檄馳至,即偵得實,以卒三百人兼程進,直插其穴擒之,散諸脅從,救出被掠者苗民男婦數百人,境以大安。此功為他人所冒,公無愠容,其僚佐或不平,有問者,勳以他語亂之。公慷慨有大節,為子弟醇謹甚,行誼過人,好學問,九歲能屬文,長益笃,著述皆可傳,官大荔,創豐康書院,聚生徒以素所得者,口授而指畫之,士風益振。與人坦易,所至信着于民,吏不忍欺,遇事名決有氣力。公素有抱負,皆天下政治之大原,确然必可見諸世也,使其志得竟,民被澤當益遠。後擢升浙江分巡金衢嚴道,诰授中憲大夫。浙為内地,公剔弊移風,化甫行而公病,旋以病歸家。

公自少不問生産,喜施予,急周恤,家以故貧,晚益甚,歸時囊橐蕭然,唯市花木數本,葺草堂以居,仕官二十載,自奉儉約如諸生,享年六十有六,乾隆三十九年九月卒,卒後三年始克葬。至今族中傳聞的“道台轶事”,令人敬佩。

十七世王檀、王霁雲、乾隆年間二人皆舉人

王檀,字仲旃,孫婁店人,乾隆庚辰科舉人,侯選知縣,授文林郎。王霁雲,字瞻岚,孫婁店人,乾隆丙午舉人,任博平縣教谕,授修職郎。王檀、王霁雲二位舉人,屬于十四世猶龍祖支系,該支系居住在孫婁店的中心,現有在世族人近百人,猶龍祖的墓茔,就在莊南,人稱“南墓田”。王猶龍,清順治年間族中富戶,家有千畝地,百頭牛,四座大樓,是族中很有名望和權威的人物,至今其四座大樓的遺迹尚可考查。猶龍祖的名譽官銜是:直隸州州同知,例受儒林郎。

十七世王本恪 乾隆丁醜欽賜舉人

王本恪,字敬亭,孫婁店人,歲貢生,乾隆丁醜欽賜舉人,侯選教谕。

十七世王潤玉 乾隆辛酉順天舉人 “桂殿奇葩”

王潤玉,字溫若,号敬亭,居西老王莊,乾隆辛酉以邑廪生考取拔貢,以易經中

式辛酉順天舉人,揀選知縣,例授文林郎。公自幼聰慧非凡,才思過人。傳說,他與清代名臣劉墉,和江南才子窦光鼐同科應試時,主考官巡視至王潤玉的考房,浏覽他的考卷後,與同僚贊許道:此生華年才學橫溢,真乃“桂殿奇葩”也。後來他果然得中第一百零六名舉人。據傳,不知是王潤玉的同年,還是他的主考官,感其才學出衆,特制成藍地金字“桂殿奇葩”四字匾額,從北京遠道送至他的府第,此匾曆經滄桑,現存本村族人24世孫王毅家中,相傳此匾乃窦光鼐手筆,可惜署名被毀,然一方戳印

尚存,半邊滿文,半邊象形漢文,從戳印的位置和“滿漢文并列”上分析,此匾乃京師官府贈賜之物。所謂“辛酉拔貢”既乾隆六年,選考入京師(北京)國子監(全國最高學府)肄業的貢生(貢獻出的人才)中的一種。所謂“順天舉人”,是清沿明制,直隸鄉試在順天(即北京)舉行,除全直隸生員優者可參加外,國子監肄業的生員,和未入流的(也就是沒有通過科舉考試的)京師官員也可參加,這叫“北闱”中第者,稱“順天舉人”。這樣說“順天舉人”比其它各省鄉試考取的舉人,無論在資格上,還是在學識上均高一籌。王潤玉竟能在乾隆六年,一年之内接連考中“拔貢”和“順天

舉人”,足見其才學出衆。

潤玉之父仲美公與王家莊十六世族人王瀛(字文洲)創修《王氏薪傳》,初編文字訓言,悉道德所流露,迄今猶有存者。

十八世王時發 乾隆乙亥順天舉人 其次子沅舉人

王時發,曰赓子,字毖齋,号春圃,少穎悟,乾隆乙亥順天舉人,曆任安徽盧江、

合肥、英山等縣知縣,屬安慶府通判、鳳陽府同知,皆有政績,年四十四卒于官。

王時發的次子王沅,字文芷,号荊圃,嘉慶丙子舉人,非公不履縣官之庭,日與名

流以文行相砥砺,居鄉詢詢,遠近無閑言,以大挑授東平州學正,教士有方。

十八世王建本 鹹豐進士 刑部河南司主事

王建本,字樹堂,家居淄川崔軍莊,鹹豐乙卯經魁,庚申恩科進士,刑部河南司主事,簡放吉林理刑司,五品銜,升福建司員外郎中,總核恩诏減等秋審處坐辦,律例館提調,管理飯銀庫,京察一等截取,引見以繁缺知府用,诰授朝議大夫,晉封通奉大夫。建本子王譽,增貢生,光緒戊子科舉人,揀選知縣,授文林郎。

十八世王時亮 曆任河南裕州知州、汝甯知府

王時亮,字菊圃,号寅蒼,别号西閑主人,居孫婁店。乾隆癸酉拔貢舉人,大挑一等,授直隸保定府新城縣知縣,号曰神君,他縣有疑獄,請時亮鞠之,年歲既理清,以同知補用,交軍機處記名。秋值臨清逆賊之變,奉檄從兵備道單某,守清河縣城,城去賊近,兵僅十七人,時總督住故城,單某令時亮急往請益兵,公馳至軍門,于稠人中見一人形貌詭異,縛之審問,乃賊之密探,謀于是夜犯故城,遣以窺城中虛實者,制軍嘉其才,賊滅,議軍功加一級。次年升河南裕州知州,署汝甯府知府,百姓攀轅相送數十裡。至裕州,盡逐蠹胥之害民者,州人大悅,數月又獲巨盜,旋以知府補用,特授衛輝府知府。屬邑饑謹相仍,河且決民,輸工料力益備,至夏複發大水,屬邑憚以災聞,時亮親尋察,至延津平地水及馬腹,時亮乃請于上憲,緩征賦、罷河役,開倉以赈。

其冬,複檄委總理河工北壩,結草舍栖沙土中,或風雪交作,或暴雨飛沙,艱苦異常,凡二百日始告成,自是移病以歸,士民送者至滑縣始返。明歲卒,年五十有五。

時亮之長子王汧,授福建興化縣經曆,署連江縣知縣。次子王淦,幼嗜學,與弟冠石,争自磨砺,經術淹通,尤邃于易,乾隆甲寅副舉人,授即墨縣教谕,實學課士,縣内文風為之一振。三兒王洛,号筠園,榜名冠石,幼秉至性,事親以孝聞,才質聰敏,克承家學,尤精易學,着有“周易注”二卷,例貢生,乾隆乙卯順天舉人,考取覺羅官學教習,期滿引見,授直隸趙州府甯晉縣知縣。時亮之孫王雲岫,成為一門三

進士,父子二翰林之家,另有傳記。

十八世王者壽乾隆乙亥武舉

王者壽,字漢雲,号松齡,居泰安新莊,乾隆乙亥武舉,揀選衛千總,授武略騎尉,父諱國安。者壽的堂侄王啟芳,字春圃,嘉慶丙子武亞元,任章邱縣司廳,其父王儒,字蘭谷,贈武略騎尉。

十九世王桐 鹹豐乙未舉人

王桐,字鳳岡,居臨淄王家寨,鹹豐乙未舉人,任肥城縣教谕,授修職郎。桐之父諱元龍,太學生。桐之子諱予符,字星階,邑廪生,光緒丙子舉人,己醜恩科進士,既用知縣,簽分廣西,改授兖州教授,诰授奉直大夫。予符長孫慕琦,國民

高等大學畢業,曆任山東教育廳咨議,山東憲兵司令部副官,青島警察局局長等職。桐之侄孫鴻湘,曾任約長兼團總,治理有方,民人收益,山東巡安使賜以《旱災禦忠》四字匾額,旌表門闾。鴻湘次子葆團,國民桑蠶學校畢業,曾任區長職務。

二十世王櫃香 廪貢生 倡建《聞韶書院》

王櫃香,号厘廷,齊都南門人,援例萊蕪縣教谕,在任六載,勤于訓悔,士論翁服,上憲嘉許,保升曹州府教授,以親老告終養歸。縣境貧瘠,故無書院,縣令課士,辄于縣署招集,地狹人衆,每遇風雨祁寒,鹹稱弗便,櫃香既倡修書院,請于邑令,以龍華觀西隙地為基址,首捐二百缗,以為之倡,城鄉紳富,依次募集,建立講堂三楹,茅屋數間。請壽光劉象久為主講,雖規模草創,而衡文有地,校士以時,阖邑便

之。此書院既齊都聞韶書院,現已成為齊都中學,舊貌已換新顔。

二十世王炳蕖 軍功五品 保舉縣丞

王炳蕖,副貢生,候選縣丞,分發河南,軍功五品。鹹豐辛酉春,撚軍滋擾,與族侄緒曾(進士)等倡議築圩,有阻擾者,婉言勸導,代出工役,以私财犒築者,年底于成,賊凡五至,炳蕖督衆堅守,阖村獲全,他村聞風繼起者起者,鹹頌創始之功,又以屢助饷,獎五品銜,光緒丁醜大饑,縣設粥廠以赈,邀炳蕖襄辦,凡所籌劃切實可行,入廠領粥者,務使男女有别,井井有序。并緻力于建立城中書院試院,辛巳助成城工,保舉縣丞,不赴年六十九卒,公慷慨好義,排難解紛,鄉谥敏果。

王炳蕖的長子煃焯,舉人,署廣東新安縣知縣。次子煃耀署中江巡檢,省議會議員,皆有政績。

二十世王振魁、王殿魁 二人皆武進士

王振魁,字樞元,臨淄西葦河人,光緒己醜庚寅聯捷進士,欽點藍翎,庚子河工,保舉都司,例授昭武都尉。

王殿魁,臨淄南伯王村,同治壬辰武進士,但喜于文士遊,既登第,以守備待用,公恥于奔競,竟不赴任,隐于鄉

二十世王基發家設《榮春堂》家庭醫院

救死扶傷 其次子樹芬“孔府醫官”

王基發,孫婁店人,例貢生,考取師範,公秉性剛方,做事明哲而慷慨,為人解紛,息人争頌,救人急難,曾任商河、臨朐等縣教谕,公善文墨,精醫道,救死扶傷,名譽鄉裡,開有《榮春堂》家庭醫院。

基發的長子王樹屏,民國德華大學畢業,宣統二年侯選縣丞,保舉五品銜,民國二十年任河北省交河縣知縣。

基發的次子王樹芬,警監學校畢業,又考取中醫學校,曾任民國陸軍騎兵一營軍醫長,五等陸軍軍醫文憑,後在曲阜任孔府醫官,承其父業,救死扶傷,濟世活人。

二十世王雲岫 一門三進士父子二翰林之家

十四世常祖的七代孫王雲岫,臨淄區志(88年修)載,王雲岫,孫婁店人,清嘉慶丙子舉于鄉,己卯成進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館編修,有清以來臨淄入翰苑者實自雲岫始,道光辛巳充順天鄉試官,轉禦史掌福建道。區志(88)603頁又載孫婁店王緒曾,雲岫子,鹹豐乙未京闱中舉,同治癸亥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編修,庚午充湖南鄉試正考官,授淮慶府知府,其弟王懷曾同治甲戌癸酉聯捷進士。這父子二翰林三進士,在族中傳為佳話。

王雲岫,字雯谷,号矞堂,孫婁店人,嘉慶己卯成進士,翰林院編修。雲岫的三兒緒曾,同治癸亥成進士,翰林院編修,五兒懷曾同治甲戌癸酉聯捷進士。雲岫一家成為一門三進士父子二翰林之家。雲岫有兩位夫人,都是桓台新城辛巳武進士王震俸的孫女,王允杠的閨女,是胞姐妹,她們的叔父允樞乙未武進士、允楚乙醜武進士,也是一門三進士之家。真可是門當戶對,佳話連篇。

雲岫,自幼聰慧,有俊才,博覽強記,經書湛深,嘉慶癸酉拔貢,朝考以教職用,選福山訓導,冷署蕭閑肆力于學,矻矻不少休,丙子舉于鄉,己卯成進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館編修,辛巳充順天鄉試同考官,掌福建道監察禦史,稽查太常寺事務,疏請申明海防,以濟清莊,利船運,得旨允行,親臨海防,督察執行。裕豐倉多積弊,所報恒隐漏不實,雲岫疏情,得旨查處,欽命巡視裕豐倉,稽查大通橋俸米處。雲岫公廉潔奉公且性誠孝,少孤,友于兄弟,年三十盡于遺産與諸兄弟,獨以祿入奉母居京師,諸弟來京省母者依依不忍離,後移病屏居野寺,行李蕭然,同年劉耀春廉訪,歎其孤介自持,素惡奔兢,又以自居風憲故,杜請托,絕苞苴,由是升擢蹇滞,而貧幾無以自存,公生平務經世之學,日讀憲廟聖訓,并熟于曆代名臣奏疏,及靳文奏議諸書,故不為迂闊難行之言,年四十四卒于京師,卒之日,東人之仕于朝者,争經紀

其喪,德州盧相國蔭溥,尤痛惜之,為之倡醵金,歸其榇焉。

王緒曾,雲岫的三兒,字柳亭,五歲侍父京邸,諸翰詹宴集,使其誦唐詩,至低頭思故鄉句時,某太史戲之曰:君故鄉在何處,亦解思否。緒曾正容對曰:山東我所誕生地,豈敢忘耶。鹹稱吐屬不凡,必為大器,雲岫亦鐘愛焉,緒曾八歲失怙奉母訓唯謹,從塾師讀,穎悟絕人,年十三以府試第一入邑庠,成童食饩,肄業泺源書院,時本邑宋蘭芳、朱廷幹等諸名士,睤睨一切,少所許可,獨推服緒曾,曰柳亭文有華貴氣,非吾輩所及也。文名藉其,而屢踬場屋,乃橐筆遊幕,奔走四方,手不釋卷,詩文益工,鹹豐戊午入秋闱,其考卷詩題為‘湖田稻熟雁來時’,他的文章中有句雲:啄殘鹦鹉粒,飛破鹭鸶煙。主司鄭敦謹,歎其工絕,以文有微癖置副車第一,後知謄錄誤也,惋惜者久之。鹹豐乙未京闱中舉,同治癸亥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庚午充湖南鄉試正考官,辛未殿試彌縫官,京察一等,所取士如張百熙、翟鴻機,後皆為名臣,一時稱得人焉。旋擢福建道監察禦史,父子同任風憲官,有伉直聲,都人傳為佳話。甲戌特授河南開封府知府,署淮慶府知府,廉俸所入,族人戚黨,鹹分餘潤,以修河工,欽加鹽運使銜。淮慶饑荒,緒曾查民情,籌赈務,事必躬親,積勞成疾,卒于官。诰授中議大夫,晉封通奉大夫。

王緒曾人稱少翰林,自幼聰慧,能詩善對,其夫人出身書香門第,亦能出口成對,少翰林相親和成婚時對“巧聯”的故事,傳為佳話。少翰林去相親,老泰山相迎接待,女兒在其身邊,男仆捧盤送上茶來,茶盤中亮出了一幅“西湖山水畫”,老泰山對女兒說:就以“男仆送茶”為題你作一上聯,請王少爺對下聯,其女兒随即吟到:“獻茶仆雙手托出西湖景”,少翰林打開自己的素白紙扇,扇面上畫有一個賣花郎擔着盛開的牡丹,随即高聲頌道:“賣花人一肩擔盡洛陽春”,老泰山拍手贊道“少爺不愧為蜚聲翰苑的三才子,一個‘盡’字把春天洛陽牡丹花開的盛況說絕了,賢婿請喝茶”親事就這樣定下了。少翰林成婚時與其夫人的“複字對”更為诙諧有趣,少翰林成婚的大喜日子,正值端午節,至晚掌燈十分,少翰林夫婦到堂屋給老翰林夫婦請晚安,可巧,其五弟也急匆匆地趕來送粽子,昏暗中與新嫂子沖過滿懷,當着公婆的面,新嫂子羞愧難言。新婚夫婦回新房吃過交杯酒,已交三更,少翰林夫人,便将晚間五弟相撞之事,編成一聯,朝少翰林嗔到:“五月端午日,五弟急送端午粽,撞撞撞,是瞎眼小叔不對”。少翰林輕樓新人的腰肢,親昵地吟道;“三更子時刻,三郎緊摟處子腰,親親親,乃如意郎君多情”。少翰林緒曾及夫人不愧為是才子配佳人。

王懷曾,雲岫的五兒,字德亭,号幼雯,道光辛卯八月十三日生,少失怙,備曆難苦,年十八奮志讀書,思成親志,食饩後,筆耕為業,遊曆四方,複從其兄緒曾居京師,得于賢士大夫遊,文乃益工,考取國史館謄錄,文宗實錄成,議叙鹽顆大使,分發四川,未赴。同治癸酉甲戌聯捷進士,授刑部主事,主講河南濟源書院,及淄川書院。同治癸酉甲戌《鄉會聯捷朱卷》記載:會試中式第一百四十名進士王懷曾的家鄉住址和九代祖孫的功名,以及其受業恩師、他的考卷、考官大人和閱卷大人的批語,是很有曆史價值的資料(現存于内祥家)。其兄緒曾殁後,他灰心仕進,諸改教職,補泰安府儒學教授,授五品銜,诰授奉直大夫。公捐俸倡修孔廟,啟迪有方,諸生從遊者甚衆。懷曾其文工也很出衆,白塔寺《重修地藏殿》碑文既是他的文筆,文理氣勢,可與範仲淹的名著《嶽陽樓記》媲美。此碑現儲存完好,聳立于臨朐嵩山白塔寺。

王雲岫父子三人,成為遠近聞名的,一門三進士父子二翰林之家,為我族赢得了最高聲譽。王雲岫人稱老翰林,他的“誇官碑”和王緒曾人稱少翰林的“墓道碑”,皆存于孫婁店東村,本村24世族人王内祥和22世王淑謙之孫既知道存放地點。

二十一世王繹曾 軍功五品銜授《好義可風》匾額

王繹曾,字子敷,附貢生,五品銜,賞戴藍翎。其祖父王洛,乾隆乙卯舉人。其子之惠光緒癸巳舉人。雲岫是其堂叔。繹曾公,少失怙,性至孝,奉事慈闱,能得歡心,侍病母,三年無稍懈,母殁,适值撚軍之亂,喪葬未盡如禮,憾之終身。孫婁店‘村堡’未建,比年匪至,飄忽糜常,繹曾思需捍禦之,與堂兄緒曾、懷曾分督村衆,朝夕修築村堡,首捐千缗以助工役,版築剛峻,而寇已逼,又督堅守,方免于丁卯八月之難。時局稍定,下帏攻讀,潛心經史,旁及諸子百家之書,浏覽糜遺,為文能深造,不蹈恒蹊,試京省闱,屢薦不售,遂絕意進取,精研醫理,且以著述自娛。從弟複曾,無力求學,公教之啟蒙,訓子之惠,克傳家學,教授鄉塾,主講溡陽文社,從遊日衆,各因其才,施以教育,知名士多出其門。

繹曾公,性喜好客,每于月夕風辰,與良友作詩酒之會,又喜作山水遊,嘗攜笠屐,登泰嶽及防尼諸名勝,所至流覽雲物,俯仰古今,辄作為詩歌,留題石壁間,閱者知其胸懷坦蕩,超然世俗外也。生平尤熱心公益,邑建立聞韶書院暨改建考院,皆捐資助之。歲甲午東方不靖,奉劄委辦團練出力,李撫憲秉衡,給予《好義可風》匾額旌其門,叙功加五品銜。敕封文林郎,着有《師古齋文集》和《茶餘詩話》藏于家。

二十一世王煃焯 光緒壬午舉人 修《民國縣志》鑒定人

王煃焯,孫婁店人,清末民初本邑知名人士,原名垣瑸,字少蓮又字午山,優廪生,同治拔貢,光緒壬午舉人,丙戌考取正黃旗覺羅官學漢滿教習,壬辰差滿,引以知縣用,候補廣東新安縣知縣,庚子辛醜廣東鄉試同考官,欽加同知銜,敕授文林郎。煃焯公,民國初期既與本邑知名人士倡修《臨淄縣志》,在縣知事舒孝先的主導下,民國九年完成了縣志的修續工作,煃焯任修續縣志的鑒定人。其父諱炳蕖,軍功五品銜。

其弟煃耀,字子明,廪貢生,署四川中江縣巡檢,山東省參議院議員。

二十二世王之惠 光緒癸巳舉人 吾族《科名錄》撰寫人

王之惠,孫婁店人,字仿僑,号莜敷,優廪生,光緒癸巳科舉人,揀選知縣,授文林郎,曆充本縣官高國小乙種實業校長,宣統庚戌會考二等,改授安徽藩大使,任直隸督署軍務課書記官。之惠是吾孫婁店王氏家族,清末民初《四才子》之一(四才子是:20世基發 21世煃焯、若钰、22世之惠),光緒二十九年吾族修續家譜,之惠積極參與編輯,并開始搜集家族曆史資料編寫族史,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他編輯的家族科第史“王氏薪傳續編”和“王氏科名錄”梓行于世,本書有專章介紹。

o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