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上海到南京的高鐵隻要一小時,但在中共剛誕生的1920至1930年代,從上海邁入到南京,對于中共黨員來說,就是跨越生死之門。南京雨花台烈士紀念碑下,埋葬着1517位有名有姓的烈士,更有數以萬計的無名烈士。而曾經在上海工作過的中共黨員,也有數以千計倒在雨花台的血泊裡。
分别了兩個餘月,中國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重返“上圖何建明紅色起點系列黨史”現場,這一次是第四講,他帶來了沉甸甸的新作《雨花台》,白底封面上以暗紋镌刻着53位先烈的名字,紅色的“雨花台”三個字,仿佛是烈士們堅毅目光的彙集。在他的娓娓講述中,那些不為我們所熟知,卻幹着驚天動地偉業的烈士和他們的事迹浮出水面——《從上海灘到南京雨花台》,這是一條“共産黨員的血色之路”,何建明從2014年寫到2021年,描繪了300餘名烈士,他坦言這是40餘年中具有“高難度”的創作過程,“力圖讓鮮為人知的事獲得呈現”,他們的“重于泰山”“永遠成為激勵民族奮進的動力”,何建明後記中的懇切之詞在現場化為樸實的“今人要加倍珍惜烈士換來的生活。”
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在上海圖書館的系列黨史課已經講到第四次
金佛莊(1877-1926):一号烈士,潛伏在蔣介石身邊的共産黨員
在雨花台,穿着北伐軍服的金佛莊英俊灑脫,經過多次考證後,何建明确認“一号烈士”是個非凡人物。“不僅是他犧牲在1926年,時間上最早,而且因為他是少有的國民黨高官,潛伏在蔣介石身邊的共産黨員。”何建明告訴現場聽衆。
但是,金佛莊并不被群眾所知,也不為大多數研究黨史的學者所知,甚至不被他的出生地浙江省東陽縣所知。何建明讓金佛莊回到了應有的公衆視線。“他的故事完全可以拍電影,曲折動人。”
金佛莊有着極高的軍事天賦。
1918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退學又複學的金佛莊在校期間寫成了專著《軍官的心理》;畢業後在杭州警備部隊擔任營長。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後,黨中央派其去擔任第三學生隊隊長,後任教導團第二團第三營營長。平定商團陰謀後,又遇陳炯明叛亂,蔣介石帶領黃埔“學生軍”再次上陣。在淡水門一戰時,6米高城門很高無法上去,第一個報名充當敢死隊的金佛莊,當即指揮隊伍用軍官學校裡蘇聯專家指導過的“疊羅漢戰術”搭成人梯攻克城門。這些都被親自督戰的蔣介石看在眼裡,第二次東征後,出于對軍事人才的喜愛和拉攏老鄉,金佛莊不久就提升為總司令部警衛團少将團長,相當于蔣介石的“禦林軍”長官。
這個官銜有多大?何建明以葉挺和朱德來作比較。葉挺是國民黨北伐軍先鋒,是獨立團團長;朱德在南昌起義時是南昌幹部團(教導團)團長,而金佛莊是少将軍銜的團長
金佛莊就是蔣介石身邊的“錢壯飛”。
1922年杭州一共有三位共産黨員,金佛莊就是其中一位。1924年春國共第一次合作,黃埔軍校籌備建立,金佛莊和很多中共骨幹一同被抽調前往協助建立。蔣介石對他很欣賞,唯獨對他的共産黨員身份不滿意,金佛莊便說:現在國共合作,我也是中國國民黨黨員,讓蔣介石甚為寬心。他在廣州參加了中共三大,當時是中共中央委員的毛澤東找他談話,讓他“要上陣,打仗時應設法儲存實力”。“如果他不犧牲,可能會官至何應欽,對我黨會作多大貢獻。”何建明唏噓。
金佛莊因為間諜出賣而死于孫傳芳之手。
金佛莊烈士紀念碑
北伐軍開始勢如破竹,1926年攻克南昌城時得而複失,金佛莊的警衛團立下功勞攻下南昌城。當時軍閥孫傳芳部隊盤踞在蘇、浙、皖諸省,讓北伐軍難以繼續北上。金佛莊提出了“内聯暗攻”戰術,認為孫傳芳部隊裡有很多保定陸軍學校的同學,不如自己去策反浙軍部隊起義,一則有同學情誼,二則他也是蔣介石的親信,這得到總司令部參謀長的白崇禧和北伐總司令蔣介石的贊同。1926年12月9日,身負共産黨重任的金佛莊帶着黃埔軍校畢業生顧名世,扮成上海洋行買辦,離開南昌,從九江搭乘英商“太古”号輪船的官艙,順流東去。沒料南京一上岸即被抓捕,蔣介石提出用一個軍長來換自己的警衛團團長,孫傳芳聞訊更為氣惱,一不做二不休,第二天晚上12月12日就槍決了兩人。事後知道,原來,英商輪船上有外國間諜,是以,金佛莊剛上船就被盯住了。
“主義之花,日見芬芳”:身份之謎。
1926年12月21日,黃埔軍校校刊《黃埔日刊》刊文悼念。1927年元旦,《申報》上釋出了廣州革命政府就金佛莊遇難通知各軍舉哀的電訊。武漢的《國民日報》也刊發了頌揚金佛莊革命精神的報道。蔣介石以總司令名義挽贈了“為國捐軀”描金紅漆巨匾送至其東陽老家。“這樣一個軍事天才,堅定的革命者,是共産黨的重大損失,也給了國民黨沉重打擊。”何建明評價。
因為1927年國共決裂及以後的長期對峙,金佛莊的真實情況很少被人知道。1956年,金佛莊的母親為此事寫信給周恩來,當年金佛莊代表浙江黨組織常來上海,與周恩來相識,後又在黃埔軍校共事過,1963年,民政部門追認金佛莊為革命烈士。
“主義之花,日見芬芳”,東征的戰友曾寫過這樣的詩,這不就是金佛莊的寫照嗎?他是為國民革命而犧牲的共産黨員,是名副其實的雨花台的“一号烈士”。
從上海派去的“南京市委班子”九人,他們被集體投屍于秦淮河
國共合作第一次大破裂,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的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為标志,但蔣介石的反革命行為在南京更早顯露,史稱“四一〇”慘案。1927年3月,上海勞工第3次武裝起義的成功,加速了蔣介石與中共決裂的決心,他頻頻出手暗中破壞。中共中央對此早已警惕,3月20日,派遣骨幹前往南京帶領市民舉行“反蔣”“罷蔣”活動。4月10 日,由上海派過去的中共南京市委班子九位成員在會中全部被捕,國民黨反動派将他們槍決後,殘忍地割喉斷舌裝入麻袋,為避人耳目在淩晨投入秦淮河。“直到解放後才尋到了烈士們的遺骸。”何建明了解到這段史實後極為震撼。
當時上海是江蘇省管轄的城市,中共江蘇省委負責上海市的工作,陳延年、趙世炎等數位江蘇省省委書記都遭敵人殘殺。 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上海才升為直轄市。中共南京市委班子就是“插在敵人心髒的一把尖刀”,各種抗議活動讓國民黨的反動行為有所顧忌。
侯紹裘,是道地的上海松江人,南洋公學畢業,時任國民黨江蘇省部中共黨團書記。也曾是蘇州市黨的負責人。當時,松江屬于江蘇省蘇州管理範疇。他和朱季恂一起開辦了著名的松江景賢學校,并創辦了《松江評論》,他的入黨介紹人是恽代英。
謝文錦,時任中共南京市地委書記,犧牲時33歲。他是革命搖籃浙江一師的畢業生,陳望道、施存統、俞秀松這些早期黨的發起人都是從浙江一師這個革命學校出來,後留洋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聽聞上海建立共産黨後,本在老家辦校的他趕到上海與師兄弟們彙合。1921年,他和劉少奇、任弼時等在上海參加了俄文補習班後,經過艱難曲折,來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2年回到上海後就負責學生運動和勞工運動。
這九個人中另外七人為
陳君起,時任中共南京地委婦女委員,犧牲時44歲
梁永,時任中共南京市總工會委員,犧牲時23歲
劉重民,時任中共南京地委委員,犧牲時25歲
文化震,時任共青團南京地委書記,犧牲時25歲
許金元,時任國民黨省部委員,犧牲時21歲
張應春,時任國民黨省部執委兼婦女部長,犧牲時26歲
鐘天椒,時任南京市總工會委員,犧牲時22歲
請記住他們的名字。
施滉(1900-1934):清華最早的中共黨員,美國共産黨為他設“施滉日”
施滉來自雲南,白族人,中央特科裡翻譯科元老,1930年至1933年在上海工作長達三年之久。
施滉短暫的一生卻行至多國。1917年進清華學校直到清華大學攻讀了七年,是清華大學學生會會長。在前往美國留學前,他仰慕孫中山之名,為弄清楚中國革命究竟該如何變,寫信要和孫中山對話。1923年他從香港繞道廣州,等待了一個月後,與孫中山先生長談了3小時。
這次談話深深影響了施滉日後的人生軌迹。他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修了東方史,博士論文是《孫中山評傳》,他舉辦的報紙在美國華人中引起巨大反響。1927年3月,加入了美國共産黨。1929年和國内共産黨接上頭後,組織派其去了東方莫斯科大學學習,1930年秋回到上海。此時的中央特科因保衛黨中央機關已設立,下轄陳赓負責的情報科,顧順章負責的行動科,也稱紅隊或暗殺隊,李強負責的通訊科。施滉到來後,就開創了翻譯科。
1933年他赴北京任河北省宣傳部部長,3月後即升任河北省委書記。但1934年卻神秘失蹤。直到解放後才知道,施滉是被國民黨特務所抓,在雨花台被秘密殺害。施滉有着中共黨員和美國黨員的雙重身份。
他是清華最早的紅色種子,也是迄今為止被害的清華最進階别的中共黨員。何建明介紹,美國共産黨聞訊後,将每年1月1日設委“施滉日”以表紀念。而在清華圖書館上他的雕像旁刻着這樣的字:
他是清華最有光榮的兒子
他是清華最早的共産黨員
他為解放事業貢獻了生命
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何寶珍(1902-1934):劉少奇第一任妻子,抵抗誘惑和酷刑,慷慨就義
1933年,在上海任宋慶齡上司下的全國互濟總會營救部部長的何寶珍,因為營救被捕的廖承志被叛徒出賣,判了15年,從上海押到南京監獄。在那裡,大家都叫她“何小大姐”,不久,她是劉少奇妻子的身份被敵人識破。國民黨百般誘惑,企圖讓她脫黨,以此打擊正在江西反圍剿中的中共。但何寶珍義正言辭:要口供,沒有,要命,有一條,革命者是殺不盡的。1934年秋天,被國民黨殺害于雨花台。
何建明分析,何寶珍是中共地下黨員,任務是救援被捕的共産黨人,照顧犧牲的共産黨人家屬。“這樣的工作被暴露也是很必然的。”
1923年,何寶珍和剛從莫斯科回國的劉少奇認識于毛澤東家。何寶珍是楊開慧的閨蜜,而劉少奇又是毛澤東的至交,劉少奇和何寶珍受中共湖南省負責人毛澤東指派,一同在安源路礦搞勞工運動,4月,革命情愫讓兩人結為事業夫妻。此後,一同前往廣州、武漢、華北、東北和上海等地從事革命工作,何寶珍有着豐富的地下工作經驗。兩人養育了三個孩子,最小的毛毛出生在上海,才2歲的孩子,因何寶珍被捕前塞給了鄰居而躲過一劫。後來地下黨花了很大工夫,才在1940年代找尋到在上海灘乞讨長大的毛毛。劉少奇直到走完長征在延安才得到愛妻已犧牲的消息,為此獨身很久。
龔昌榮(1903-1935):在上海灘讓敵人聞風喪膽的特科“打狗隊員”
如果兩個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相打,且在繁華的上海城,是否會讓你驚訝?何建明在現場描述了中共特科神槍手龔昌榮和國民黨頂級高手史濟美對峙的兩個場景。第一場,史濟美追殺在追殺特務的龔昌榮,龔昌榮靈活地連跳幾張桌子逃脫了;第二場,龔昌榮追殺史濟美,将其擊斃。但是,中共中央上海局書記盛忠亮叛變,将這位讓全上海國民黨甚至青幫都聞風喪膽的“打狗隊員”出賣,龔昌榮在住處連同三個夥伴被捕。
“雖然紅隊首任隊長顧順章是叛變了,但是龔昌榮既沒被蔣介石所收買,也沒有為酷刑的百般折磨所吓倒。”何建明特别指出,國民黨對這位鐵漢恨之入骨,最後用了極為罕見的絞刑将其殘害。“這是一個普通的共産黨員,但他保衛了很多黨的進階幹部。”
這位傳奇人物真名叫邝惠安、邝福安,是一位來自廣東的神槍手。特科的行動隊即紅隊也稱暗殺隊,這是在無數進階幹部被叛徒出賣而犧牲後,黨中央痛定思痛,周恩來所成立的中央特科裡早期的三大部門之一,它為中央進階幹部豎起了一道安全防線,尤其讓可恥的叛徒和特務得到應有的下場。在諸多影視鏡頭裡都可以感受到龔昌榮創下的神奇的原型:
紅色殺手在老虎竈前喝水,忽見一個叛徒正在橋頭跟蹤地下黨同志,神槍手沖破人群,越過五六人,槍射叛徒,叛徒被傷,但神槍手卻消失在人群中不見蹤影;而叛徒幾天後在醫院斃命。
這就是保衛廣東、上海黨組織以及黨中央立下赫赫戰功的普通黨員——紅隊隊長龔昌榮,他犧牲在1935年的雨花台。
袁咨桐(1914-1930):16歲少年烈士三次被抓,依然不改初心
這位雨花台的最年輕的烈士家裡,何建明前後去過三次,他出生在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的習水縣土城。父親是位開明而富有遠見的地主,将三個兒子送到貴陽城的教育家黃齊生家。而黃先生比袁咨桐小兩歲的兒子不幸去世,孝順的袁咨桐成了義子。不久便随義父闖蕩上海,後來來到南京安家,袁咨桐進入了陶行知先生創辦的曉莊師範學校,信仰共産主義思想。
1930年4月5日,南京市大、中學生和市民為聲援南京和記洋行勞工的反帝鬥争進行示威遊行。這一年7月至10月,曉莊青年學生遭到瘋狂通緝。袁咨桐第三次被抓。南京政府憲兵司令谷正倫及妻子均為貴州人,黃齊生則是其妻的老師,兩次都放了袁咨桐。第三次,谷正倫親自做說服,“明天就槍斃你,還做共産黨嗎?”少年并不吱聲。“好,我送你去日本留學,你就不要回來了。我也不要你簽字。”少年依然不從。
于是,國民黨槍斃了袁咨桐,因為他才16歲,怕惹起公憤,國民黨偷偷地把6字改為8。
從11年前的《忠誠與背叛》到2019年的《革命者》,到2021年5月的《雨花台》,激情和信仰織就了“革命三部曲”
這些并不為廣大群眾所知道的從上海過去的雨花台烈士的故事,是何建明多次在雨花台參觀、調研随後去走訪核實所得。從1927年4月至1934年8月,從上海派去了8批黨員成立“中共南京市委”,先後被敵人破壞,數百名優秀黨員血灑金陵。每一次走至 長長台階并帶有坡度的雨花台烈士紀念碑前,何建明自述:腿會有些沉重,心情更為沉重,但神聖和莊嚴之心換成了責任和使命,讓他筆耕不辍,從11年前的《忠誠與背叛》到2019年的《革命者》,到2021年5月的《雨花台》,激情和信仰織就了“革命三部曲”。
何建明系列黨史,将更多不為人知的先烈故事還原、頌揚、傳播,作家視角中的人被大寫,每次讓聽者動容,聽後沉思
而駐紮在上海圖書館講座的何建明系列黨史,也将更多不為人知的先烈故事還原、頌揚、傳播,作家視角中的人被大寫,每次讓聽者動容,聽後沉思。“通過人,了解城市,了解城市的氣質”,何建明感慨,站在黃浦江畔,往下看,奔湧不息的水,它的顔色是紅色的,“那是烈士的鮮血”;擡頭看,是絢麗多彩的黃浦江畔燈光秀——今人唯一可做的是,珍惜來之不易的一切,續寫烈士留下的明天。
作者:李念
編輯:錢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