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建黨百年
我最初認識“楊賢江”這個名字的時候是在中學。
在慈溪,我們這裡大多數高中的名字都是以地名為主,在這種情況下“楊賢江中學”就有點特立獨行的意味了,這也是我對“楊賢江”這個名字的最初印象。機緣巧合之下,當時我的老師布置了一篇小作文,主題是與本地名人相關的事迹。在查閱相關資料以後,我對楊賢江這位中國共産黨早期黨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圖為楊賢江的紀念
楊賢江是浙江慈溪人,是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傑出的青年運動上司人、堅定的共産主義戰士。他自幼品學兼優,對教育事業有着執着的追求,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校長經亨頤非常賞識他,特向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推薦,教師李叔同也向該校的陶行知做了介紹,使楊賢江畢業後能迅速成為該校志願;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楊賢江對此次運動做了冷靜的分析總結,撰寫的《新教訓》一文在《學生雜志》上發表,首次引起了全國知識界的關注;1921年2月,楊賢江受聘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擔任《學生雜志》編輯,商務印書館是當時上海共産主義小組的重要活動場所之一,在這裡楊賢江開始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1922年5月,經沈雁冰和董亦湘介紹,楊賢江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圖為楊賢江
除了他本人優秀的個人生平以外,給我影響最大的還是他在危急形勢下所表現出來的黨員氣質。
一九二七年的夏天,上海仍然籠罩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中。在蔣介石反動派的屠刀之下,大批共産黨人和革命者被投進監獄,送上刑場,也有不少人的靈魂顫抖了,他們公開發表了脫黨啟事、離開了革命的隊伍,以求苟生。
在這種形勢下,楊賢江表現出了一個真正共産黨人的優秀品質——他堅定沉着,對革命事業毫不動搖,仍然有計劃地讀書學習、鍛煉身體、開展黨的工作,還經常與李秋實、張秋人等一起讨論問題、研究工作,用堅定的信念與革命的精神感染和教育着别人。
有一次,張秋人拿着一張登滿了“脫黨啟事”的報紙,指點着對楊賢江說:“這幾個人我早就看出他們是投機分子,他們脫黨并不稀奇,可是——”他指着一個人的名字怒氣沖沖地說:“這個人我把他看作好人,現在也做出這種事來! ”楊賢江隻是淡淡一笑,停了一會,低聲地說:“讓所有的投機分子離開,有什麼壞處?”楊賢江的話語雖不多,但卻使張秋人感到了一種内在的信心與力量。不久,黨中央派張秋人去杭州擔任浙江省委書記,在西湖遭到國民黨逮捕,關在杭州陸軍監獄,營救已經無望。楊賢江得知消息,無法遏止憤怒的感情,一連幾天,他坐卧不安,對革命同志的遇難表現出了極大的痛苦。
在當時複雜的環境中,有許多青年從楊賢江的言行中受到了教育,認清了方向。夏衍曾回憶說:“這一年盛夏,我在一家小書店編輯室中遇見賢江同志的時候,我才從知識分子的革命者中間,發現了一種能夠在最險惡的環境中認清中國革命的光明遠景,堅持對黨的信仰和忠貞,既不焦躁又不悲觀的堅韌踏實的品質,他講得不多,談到一些在困難中退卻的朋友,他也隻淡淡的付之一笑。可是即使在他這極簡短的談話中,我們明确地感受到了他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和一切反動派加之于我們的暴壓,必然會在全人民的反擊面前失敗。在白色恐怖籠罩着整個中國的時候,我從他的這種安詳鎮定的态度中,深切地感到了一個作為共産黨員的革命知識分子的氣概與莊嚴。”
楊賢江是一位對黨無限忠誠的革命旗手,他以堅定的革命理想、忘我的革命意志和無畏的犧牲精神實踐了他在青年時代日記中所寫下的“腳踏一天星鬥,手搖萬裡江山”的誓言,為革命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即使在革命最為緊急的時刻,他也可以立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定自己的入黨初心,以一種黨員的氣質來影響周圍的人,堅持對黨的信仰和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在最初了解到他的相關事迹的時候,我隻将那種犧牲奉獻精神看作是偉人的特質,但是在自己深入了解中國共産黨之後我才意識到,這就是黨員氣質,是中國共産黨黨性的具體表現。
腳踏一天星鬥,手搖萬裡江山”這句話充分反映了他在革命低潮時的不屈精神和淩雲壯志,展現了一個具有淵博知識、勤勤勉勉的革命家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風範,而這也是對楊賢江同志一生的最真實寫照。那麼立足建黨一百周年新時代,我們作為青年黨員更應該立足國内外複雜的大環境,對自己的綜合素質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培養一種黨員氣質,不忘初心,以堅忍不拔的精神砥砺前行,成為身邊群衆信賴、為社會各界服務的先鋒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