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俊民:九死一生送補給 捍衛“鐵血”生命線

作者:映象網

編者按: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曆久彌堅。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曆史與未來交彙,黨心與民心共振。

正值建黨百年之際,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之時,映象網推出特别策劃“百名老兵講黨史”系列主題報道,聆聽前輩革命故事,深挖河南紅色資源,回顧來時奮鬥路,鑒照未來奮進路。

視訊加載中...

映象網記者金江濤 見習記者 丁陽光

李俊民,1932年出生于沈丘縣槐店鎮,今年89歲高齡,1949年5月在解放上海時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100師,後改編為高射炮兵63師;1951年3月入朝作戰,1953年10月榮立三等功一次,四等功四次;1955年複員,後經多次工作變動,1986年退休。

李俊民:九死一生送補給 捍衛“鐵血”生命線

積極響應國家号召 随部隊入朝作戰

在周口市沈丘縣城臨近沙河南岸的一座小小院落,李俊民正一個人侍弄花草,今年雖已接近90歲,但老人家精神矍铄,眼不花、耳不聾,談話間條理十厘清晰。

“我很小的時候就走出家門到開封上學,由于戰亂和家人失去聯系,當時生活沒有着落。後來随着學生到了上海,立志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那時候才17歲……”李俊民老人打開了話匣子。

據李俊民介紹,17歲參軍後,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100師。後來,該師改為高射炮兵63師。1951年3月,他積極響應國家号召,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随部隊入朝作戰。

“戰場上,我做後勤保障工作,主要供應部隊藥物、被服、槍械等物資。那時候,後勤運輸很關鍵,畢竟是異地作戰,氣候零下幾十度,道路不平,上面還有敵機轟炸……”作為參加過抗美援朝志願軍的老戰士,說起那場保家衛國的戰争,李俊民記憶猶新。

當時北韓半島天寒地凍,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低溫,對戰士來說都是巨大的考驗。因為入朝作戰武器裝備和美軍有很大差距,志願軍的冬裝主要是棉衣棉褲,雖能保暖,但一旦被水浸濕就會闆結,失去保暖效能,為了避免非戰鬥減員傷亡,是以後勤補給就顯得十分重要。

“當時漫山遍野都是大雪,一走腳就被凍得沒知覺了,就連睡覺都蜷縮在雪地裡。那時美軍擁有制空權,有飛機支援,時常來轟炸,為了不被發現隻有靠夜晚行軍,當時就想着把侵略者徹底趕出去,大家夥早點勝利回家。”李俊民老人動情地說道。

置生死于度外 夜晚行軍搭橋保運輸

“因為缺少維生素等藥物,戰場上很多戰士都患了夜盲症,随時有失明危險,而且糧食和彈藥嚴重短缺,為了防止戰士喪失戰鬥力,急需要到後方運輸彈藥、食物、藥品等物資補給,那時候我身體素質還可以,就挺身而出,保證完成任務。”說到此處,李俊民老人的說話聲陡然升高,思緒又回到了那個硝煙彌漫的生死戰場。

在當時的北韓戰場上,為了切斷志願軍的後勤運輸保障線,美軍不斷派出飛機轟炸橋梁、道路,是以押運物資的任務十分危險,随時都有被飛機轟炸的危險。

“執行任務時,壓根沒想到能活着回來,為了運輸物資,大家都是晚上行軍搭橋保障運輸。”就這樣,李俊民和戰友白天休息晚上駕車,不敢開燈。氣溫低下,冰凍路滑,随時都有掉進懸崖的危險,車速幾乎是“爬行”。在其中一次運輸物資的任務中,李俊民遇上了寒流襲擊,氣溫突降至零下20攝氏度,北韓北部是高原地帶,群山起伏,叢林深密,積雪厚、路面滑,車輪原地打轉,根本爬不上坡,李俊民就和戰友緊跟車輛步行。一發生車輪打滑,他們立即墊上三角木,使運輸車不至于滑下坡去,最終曆經千辛萬苦、九死一生完成運輸任務。

李俊民和戰友多次圓滿完成後勤運輸任務,捍衛後勤生命線,保障補給暢通,為志願軍在前線的勝利做出巨大貢獻,期間榮立三等功一次、四等功四次。

1953年抗美援朝戰争結束後,李俊民所在的部隊并沒有立即撤回國内,一直到1955年6月才從北韓回國。

深切希望

采訪尾聲,李俊民老人翻出了壓在箱底多年的軍功章、榮譽證書,把軍功章小心翼翼戴在胸口展示着,臉上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李俊民雖不是黨員,但早已将一顆滾燙紅心獻給祖國。“有國才有家,沒有共産黨的上司,就沒有現在的幸福生活。現在國家給了我退休工資,生活比較安穩,也很充實,現在的幸福來之不易,是千百萬戰士奮鬥的結果,要珍惜啊!”李俊民老人動情地說道。

他希望,現在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多了解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及抗美援朝等黨和國家的曆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跟着黨走,能使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強大,同時他也希望年輕人要好好學習,增強自身本領,成為棟梁之才,為黨和國家貢獻全部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