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人沉迷于紙牌之中,大明王朝不亡豈不怪哉

作者:清風明月逍遙客

“馬吊”,學名“葉子戲”,是一款起于唐朝的紙牌遊戲,因為其紙牌隻有葉子一般大,是以得名葉子戲,

雖然“打葉子戲”誕生得比較早,但從唐代至元末的幾百年裡,比起諸如“擲錢”“投壺” “猜枚”等老牌賭錢遊戲來,葉子戲流傳範圍也隻限于個别貴族圈。而且明朝開國時,對賭博風氣可謂深惡痛絕,在明太祖朱元璋時代,但凡抓住有人賭博,别管是官是民,一律斷手斷腳。後來雖然沒這麼兇殘,但以明孝宗《問刑條例》規定,抓住也要遊街示衆,官員更得革職查辦,那年頭想摸摸“葉子戲牌”,那真是用生命來打牌。

但是,随着明朝城市經濟的發展,低調了幾百年的葉子戲,終于成了明朝娛樂生活裡的一匹黑馬。明朝成化年間,打葉子戲就在江南蘇州昆山一代十分流行,而且當時火熱起來的《水浒傳》故事,都被葉子戲紙牌加進來惡搞:牌面上不再簡單寫錢數,而是按照牌面金額大小,依次畫上梁山一百零八将的樣貌,牌上的好漢越牛氣,牌面的金額也就越大,一輪子戲打完,就好似梁山好漢大殺一場般過瘾。當然,錢也大把輸出去了。

人人沉迷于紙牌之中,大明王朝不亡豈不怪哉

而且比起之前明朝流行的鬥蛐蛐來,葉子戲顯然更有優勢:參與門檻比較低,不用重金找好蛐蛐,一套紙牌就開打。玩法也更有趣,四個人每人先摸八張牌,圍在一圈以大打小,輪流坐莊狠打,堪稱是既簡單又好玩。于是自成化年間起,就流行于明朝各個城市。一開始還都是各個城裡的賭棍閑人參與,發展到16世紀時,竟連昔日滿嘴聖人訓誡的讀書人們,也紛紛扔下課本,争相投入其中。

明朝嘉靖年間名臣霍韬曾歎息說,那些有着朝廷功名的生員秀才們,本該刻苦讀書,但一瞧見葉子戲,眼睛就放了光。以至于“生員賭博,入市飲酒,大白行儉”。到了萬曆年間以後,秀才打牌都成了小兒科,就連舉人進士們,也都逮着機會就打一把。甚至“以不工賭博為恥”——不會打葉子戲?您在“精英”圈還有臉混嗎?

如此熱潮下,葉子戲的玩法,也是花樣百出。比如寫過《東周列國志》《三言》等名著的明末文豪馮夢龍,就曾忙裡偷閑,寫出了《牌經十三篇》,詳細解讀葉子戲的打法與獲勝技巧,一亮相就賣火,尤其引得各地青年瘋搶,江南當地的秀才舉人們,幾乎是人手一冊——這玩意又好玩又能來錢,當然要瞪紅了眼狠鑽。

當然代價也是慘重,如果說成化年間的葉子戲,還多是“小賭怡情”,到了明末天啟崇祯年間,哪怕四個人湊一起打一桌,也是瘋狂燒錢。《留青日劄》記載,浙江杭州的名門子弟們,經常豪賭一晚上,家裡的婢妾都輸出去好幾位。傾家蕩産更是常見現象。

也正是這越發火熱的葉子戲,連紙牌畫面,都成了明末變遷的縮影,紙牌上印梁山好漢,那時都太俗氣,基本是什麼人物流行,就在牌面上印什麼。崇祯年間李自成農民軍扯起反旗,于是各地葉子戲紙牌上,李自成、張獻忠、劉宗敏等農民軍形象,清一色都上了牌桌。

明朝滅亡後,顧炎武等思想家歎息說,自萬曆年間起,這些本該是國家棟梁的士子們,卻是人人沉迷于紙牌之中,滿腦想着牌桌輸赢,國家有事,又能指望誰?

葉子戲的瘋狂流行,就是明末亡國前夜,這麼一樁叫多少遺民們跺腳歎氣的奇現象。可為什麼這麼一項簡單的活動,竟會火爆到這地步?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上梁不正。

人人沉迷于紙牌之中,大明王朝不亡豈不怪哉

因為,比起好些士大夫對葉子戲的批評來,更叫人無語的事實是:玩葉子戲最瘋狂,玩法最突破尺度的,恰是明末的士大夫們。

明朝官員玩葉子戲,也是由來已久。就連好些名臣清官,都是鐵杆玩家。比如明孝宗年間的大學士謝遷,退休回家後,玩葉子戲能玩通宵。不過他的賭博,也不過是和家裡的孫子孫女們,賭些當地的點心名吃,純屬找個樂。

可随着明朝越發腐敗,這事就不止找樂了。特别是萬曆年間起,拜萬曆皇帝常不上朝所賜,原先被考成法管的服服帖帖的官員們,從此也就撒了歡。外加明朝行政癱瘓,各級官員常無所事事,自然也就湊一起撒開了打牌。還有好些官員,退休回家後也不閑着,直接開了賭坊,召集相熟的同年同僚們一道繼續玩。這又搭錢又耗精力的葉子戲,就是各級官員聯絡感情的手段。不會打自然被瞧不起。

葉子戲在明朝的朝堂高層,自然是無比風靡,是以也上行下效,而且這打牌遊戲還要玩錢,砸錢越多越刺激,放在當時明朝腐敗風氣裡,自然也如魚得水。想給閣老尚書送孝敬?想跑官買官?以前還要跑斷腿求人,這下隻要能混進牌局裡去,一把牌打完,就不動聲色把錢送出去。以《荊園小語》記載,很多士大夫沉迷其中,都是“窮日累夜,癡然如狂”,連呼“極有趣”——又好玩又能撈錢,當然極有趣。

人人沉迷于紙牌之中,大明王朝不亡豈不怪哉

大學士周延儒奉命離京督查軍隊,沒想到剛開動一百多裡,周延儒立刻派親信持令旗快馬返京,這下把全北京城吓了一跳,以為李自成已經打到城下。細一看才發現,原來周延儒大人酷愛葉子戲,上前線才發現忘帶葉子戲牌了,趕快派人回北京來取。

可是,明朝的滅亡真的是葉子戲惹的禍嗎?一個腐敗到骨頭裡的王朝,玩物喪志,無藥可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