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常生活中的曆史魅力

作者:新福建

《日常生活的曆史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是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常建華先生繼《社會生活的曆史學》《觀念、史料與視野》之後的第三部文集,近八九年來陸續寫成,以“中國社會史研究三探”為副标題,旨在探讨如何從生活的視野認識社會。

全書五章實際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前兩章是學術述評,總結了2007—2016年中國社會史研究理論與實踐的成果,注重宏觀闡發以氣度蓋世;後三章是考證嚴密、具體詳細的個案研究,論述明清時期的日常生活,其中關于明代的研究主要使用族規家訓,讨論宗族制度對于族人生活的影響;關于清代的研究則利用筆記與刑科題本呈現城市生活、鄉村生活。

根據德國曆史學家阿爾斯·呂特克為“日常生活史”所下定義,這一概念強調的是研究視角與方法,而不是一種獨特的研究對象。常見的說法是“小人物的曆史”與“下層曆史”,而呂特克認為:對于日常生活性的強調應被了解為對于批評的批評,日常生活史是一種以行為作導向的視角,日常生活史已經成為大量研究項目與描述作品的一種次元,發現“橫亘”在社會與統治背景下的日常生活性。

一般認為,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常生活史研究在德國興起,随後發散到意、法、美等歐美國家。我國的社會生活史作為獨立的研究領域,大緻是在最近20多年取得突出成就的。常建華認為,社會生活史是以人的生活為核心聯結社會各部分的曆史。生活史研究的最大價值,應當是建立以人為中心的曆史學。生活史立足于群眾的日常活動,鑲嵌于社會組織、物質生活、歲時節日、生命周期、聚落形态中。注意社會分層,了解不同社會群體的生活也必不可少。生活史的研究帶來視角與方法的變化,從習以為常發現曆史,從日常來看國家,挑戰傳統史料認識,從生活方式的轉變可以考察民族關系與進行不同文明的比較,闡述社會變遷。是以,社會生活史研究應當向日常生活史轉變,這是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再出發。

常建華以此為準繩,展開了“新世紀的中國社會史研究”和“日常生活史研究的視野”的探讨。這兩章視野寬闊,高瞻遠矚,既有對國際史學動态的周密分析,也包括國内日常生活史領域的回顧,學術情景與學術成果融會貫通,涉及全方位的學人成果展示和淵源沿革,從煩瑣細碎、頭緒繁雜的材料中梳理出線索脈絡,深具綜合剖解、鑒别比較的功力。常建華之采納,并無門派分别,亦不沾染意識形态,而是秉持學術的真谛,盡力呈現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學界氣象,尤其強調對社會學、人類學的借鑒與吸收,可見博通周瞻的态度與胸懷。

後三章表明了以上思想指導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且提供了具體而微的方法論上的觀察。霍韬《家訓》孕育于中國傳統文化特别是西樵文化,反映了一個受到儒家思想滲透的基層社會的家族,在經濟上升期,如何從經濟富有家族轉化為文化家族,或者說做望族的努力過程。《巢林筆談》接近自傳的性質,據此可以考察作者龔炜的個人生活史,了解他的政治立場、人生經曆、生活态度、家庭生活以及家族關系,看到他的性情愛好、文化品位、治學情況以及絕意科舉的思想轉折,一個鮮活的士人形象通過筆記呈現在幾百年後的讀者面前。

這些個案生動地呈現了日常生活史的魅力。常建華十分注意微觀與宏觀的關系,仍然會把具體研究與學界動态聯系起來。常建華關注中外學者各種各樣的獨特視角,有的擅長從物質文化消費切入,有的是從社會性别研究進入生育醫療、婚姻家庭、社會交往的領域社會史,有的巧妙利用日用類書研究個體生命史,有的借助年鑒學派的方法以翔實的資料深挖背後的邏輯……日常生活包羅萬象,這類研究還可以與新文化史、思想史、心态史、情感史等領域聯系在一起,積極地從民間文獻裡發現史料,展開新的曆史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