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 ,朱元璋領兵攻克金華,派人以币帛等禮物前去拜見劉伯溫,請他出山相助。朱元璋的使者,見了劉伯溫後,一番恭維後,信誓旦旦地對他說:“我家主公仁愛惜才,無人能比,先生若能助我家主公一臂之力,不僅可成其大業,亦可讓先生不廢其才,青史有名了。”

朱元璋
劉伯溫不為所動,隻是懶懶地說:“多謝你家主公一番美意,隻是在下浪得虛名,恐令你家主公失望,故不敢從命。”
使者走後,劉伯溫的家人對他說:“你久有大志,常恨不展其才,如今朱元璋相請,你為何又拒絕呢?”劉伯溫臉上一暗,說:”以才侍人,豈能輕率?如遇無德之主,才不堪用,縱才有所施,到頭來也會遭人厭棄,反是惹禍上身了。”
劉伯溫
朱元璋聽到使者回報,面露不悅之色,他悻悻地說:“聽聞劉伯溫有大才在身,卻不想他這樣傲慢,莫非他還在觀望時局待變嗎?“
總之孫炎與劉伯溫有些交情,這時他便向朱元璋進言說:“有人曾把劉伯溫與諸葛亮相提并論,他的才能由此可見。主公正是用人之際,若收劉伯溫在帳下,大事何愁不成?劉伯溫應召不至,想是他對主公不了解。請允許我給他修書一封,懇請他為主公效力。”
于是孫炎找到劉伯溫,好言說盡,但劉伯溫還是拒絕。最後孫炎說:“先生縱不為我家主公分憂,難道還不為天下百姓盡力嗎?如今天下大亂,百姓受苦,幸有我家主公英明雄武,當且消解此難,先生不助他成就偉業,卻顯先生無濟世之心了,這絕不是先生所願啊。”
劉伯溫思忖良久,一聲歎說:“孫炎言盡于此,我若不肯,當真如你所言了,我豈能消受?為了救民于水火,那就勉為其難吧!”
劉伯溫答應後,朱元璋非常高興。劉伯溫向朱元璋陳述時務策十八項,令朱元璋更加佩服他的見識,是以對他禮遇備至,關愛優崇。劉伯溫為朱元璋獻計獻策,屢建大功。
朱元璋當上皇帝後,下令對劉伯溫家鄉的賦稅不許增加,以示對劉伯溫的特殊褒獎。而劉伯溫對此卻并無喜色,憂慮地對家人說:“皇上破例示恩,隻不過看重我的薄才罷了,未必對我信任不二。”
朱元璋要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嘉郡公,還多次要進封劉伯溫爵位,劉伯溫都拒絕了。劉伯溫後來又堅持辭職,回鄉養老。從這其中不難看出,劉伯溫與朱元璋的關系非常一般。如果雙方對彼此很信任,劉伯溫會為朱元璋效忠至死的。
那麼,合作這麼多年,劉伯溫與朱元璋的關系為什麼還如此一般呢?原因分析如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01 朱元璋心胸狹窄,劉伯溫清高氣盛</h1>
如上面所講,朱元璋當初請劉伯溫出山時,一連請了他好幾次,最後還是勉強應召,朱元璋還是有些記恨的。後來封劉伯溫為誠意伯,應當是提示劉基被請出山時的“誠意“。這還是有些諷刺的味道在裡面,說明朱元璋一開始就是對劉伯溫心有不滿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2">02朱元璋得權喜順,劉伯溫性情耿直</h1>
劉伯溫已經看透了朱元璋,在朱元璋沒有得到天下的時候,對手下的謀士能夠做到言聽計從。可是等有了權勢之後,卻喜歡聽那些态度好、順耳的話。而劉伯溫不善于說假話,很難讓朱元璋高興,是以他選擇了退讓。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3">03 二人能力相當,朱元璋提防劉基</h1>
劉伯溫不僅有長遠的戰略眼光,還能超強的軍事謀略,在能力上與朱元璋不相上下。劉基曾力勸朱元璋不營救小明王,而且利用張士誠除掉小明王,展現出劉基的厚黑水準也很深厚。以朱元璋的性格,這種人留在他身邊他是不會安心的。
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在各方面能力相當、勢均力敵的兩個人,特别是君主關系,很難相處的。朱元璋和劉伯溫就是普通的君臣關系,就如我們今天職場的上司與普通下屬的關系,沒有任何差別。
他們之間除了工作,沒有其他,甚至沒有信任。因為朱元璋一開始就對劉伯溫印象不好,源于請劉伯溫出山時,劉的“誠意“,隻是朱元璋當時急需得力的謀士。而劉伯溫,一開始也确實沒有看好朱元璋,隻是在孫炎在的勸說下,勉為其難地輔佐朱元璋。
劉伯溫與朱元璋都是極聰明之人士,這些完全在意會之中,二人沒有兄弟情感和義氣,隻有互相利用。是以說,劉伯溫與朱元璋為什麼關系一般?其實從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這件小事,就已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