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陝西地形地貌圖

陝西簡稱陝或秦。人們又稱陝西為“三秦”,一般是按從陝西地理特征分為關中、陝北、陝南三個自然區域來了解。陝西地勢特點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嶺把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陝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三秦地名大有來頭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藍天猿人遺址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西安半坡博物館

華夏文明最早發祥于黃河中遊的關中地區。幾十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和大荔猿人姑且不論,至遲在6000多年前,這裡便有我國最早的原始農耕的村落——代表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村。半坡文化以其精美的彩陶和鋤耕農業聞名于世,不僅在我國同時期文化中居領先地位,而且燒陶技術也居世界領先地位。引人注目的是,目前已發現的1000多處仰韶文化遺址,有400多處密布于關中。尤其在距半坡很近的淬水沿岸,僅40公裡地段内,就發現了 13處遺址。可見在母系氏族時代,關中确曾興盛發達。周族是關中一個古老的姬姓部族,與半坡人有一脈相承的關系。從古文獻上看,傳說周族始祖後稷,名棄,棄在部(陝西武功、扶風境内)安家立業。即位于泾渭二水下遊,土地肥沃,利于農耕。棄擅長種植,“播前百谷”,古稱為“後稷”,曾被夏任為“農師” 後稷之後,周人因受“夏後氏政衰”影響,大約在太康失國以後,從部遷到孤(陝西彬縣、旬邑一帶),“複修後稷之業,務耕種”。古公直父時,周人遷歧,來到歧山之下的周原。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扶風縣法門寺

考古發掘證明,今扶風縣的法門鎮和黃堆鄉、歧山縣的京當鄉,便是當時的周原,至今仍稱周原,是關中有名的富庶地區。《詩經 大雅 綿》有“周原航肮,莫茶如治”,歌頌周原肥沃而富饒。從此周族長久定居周原。在古公在父的上司下,周人“築室于茲”,營建城邑,設官司,疆理田地,發展農耕。周原很快興旺起來,粗具國家雛形,是以古公直父從“公”被追尊為“太王”。周人歌頌大王:“後稷之孫,實維太王,居歧之陽,實始錫商。”

以後由于周人東向為商和黃河流域第一個統一王朝的形成,使我國形成了一個以今西安、洛陽為中心的周文化系統。然而真正使陝西關中文化成為全國文化的中心,并對各地産生深刻影響的,卻是秦人,及其以後的漢唐時代。

關中其名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關中四大隘口

這裡的關一般指長城的各個關隘。

關東:指山海關以東地區,主要是東北三省。

關西:1.指玉門關、嘉峪關以西地區,即甘肅一帶;

2.指陝西潼關以西地區。

關中:一般是指西安周邊地區,這裡的關是潼關。

關内:指的是我國長城以南地區,這裡的關是山海關。

關外:指我國長城以北地區。特指東北三省。

關中,或關中平原,指中國陝西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平均海拔約500米,又稱關中盆地,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山地、秦巴山脈,為陝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号稱"八百裡秦川"。

從地理概念講,關中是指“居四關之中”而言。關中之名,始于戰國時期,一般認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取意四關之中(後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關兩座)。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争之地。古人雲:“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關中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溫和,《史記》中稱其為“金城千裡”、“天府之國”和“四塞之國”。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渭河流域

自西周起,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曆時1100多年。此外,中華文明的搖籃在黃河流域,而黃河文明的搖籃是在渭河流域(關中)。從神話、傳說和考古發掘看,出自中國西部的炎帝和黃帝是公認的最早聖王和“人文初祖”。炎帝、黃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關中地區。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黃帝陵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炎帝陵

經考古發掘證明,關中是華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發源地之一。這裡有數十萬年前的藍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如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和寶雞鬥雞台等地是我國最早的原始農業發祥地,形成了最早的農耕、房屋建築、織布、制陶等生産技術,甚至還創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國最早文化的實證,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農漁工具、最早的陶窯、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築、出自何家灣的最早的骨雕人頭像等等。關中平原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明搖籃,也是整個亞洲最重要的人類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陶器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關中地形

關中南部是渭河沖積平原,北部是渭北台地;土地肥沃,易守難攻。“八百裡秦川”關中号稱“金城千裡,天府之國”,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小麥和玉米産區。

關中盆地南倚秦嶺,北界“北山”,介于陝北高原與秦嶺山地之間,西起寶雞峽谷,東迄潼關港口,東西寬約360公裡,西窄東寬,總面積39064.5平方公裡。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關中盆地

關中盆地是由河流沖積和黃土堆積形成的,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豐富,機耕、灌溉條件都很好,是陝西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号稱“八百裡秦川”,基本地貌類型是河流階地和黃土台塬。渭河橫貫盆地入黃河,河槽地勢低平,海拔326~600米。從渭河河槽向南、北南側,地勢呈不對稱性階梯狀增高,由一二級河流沖積階地過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級或二級黃土台塬,階地在北岸呈連續狀分布,南岸則殘缺不全。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應的多級階地。

寬廣的階地平原是關中最肥沃的地帶。渭河北岸二級階地與陝北高原之間,分布着東西延伸的渭北黃土台塬,塬面廣闊,一般海拔460~800米,是關中主要的産糧區。渭河南側的黃土台塬斷續分布,高出渭河約250~400米,呈階梯狀或傾斜的盾狀,由秦嶺北麓向渭河平原緩傾,如寶雞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陽郭原,華縣的高塬原,華陰的盂原等,目前已發展成林、園為主的綜合農業地帶。

功利主義的秦關中文化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秦始皇

秦人的祖先原是流動于黃河下遊地區的遊牧部落。西周王朝建立後不久,他們參加了殷遺民的反叛活動。作為一種嚴厲的懲罰,西周統治者将他們強迫遷往西方的黃土高原。周宣王時,因秦莊公擊退西戎,穩定西北的功績,被封為“西垂大夫”。西周末年,秦人護送平王東遷洛陽有功,封秦襄公為諸侯,并将豐、峻(今陝西峽山)一帶賜予秦人,秦人從此有了立國的根據。此後500餘年,秦人慘淡經營,勵精圖治,“開地千裡,遂霸西戎”,創造出自成一格的區域性文化——秦文化。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秦人統一全國以前,其活動區域在以今陝西關中為中心,東起函谷關,西達隴中,南至秦嶺,北抵賀蘭山的中國西部地區。

春秋時代,中原各族鄙視秦為“夷”。其實,秦人的物質文化并不比中原落後多少。秦立國的歧地,原是周人故居,是古代農業最發達的地區。“周餘民”中,許多人富有農事耕作經驗。秦人學習他們的經驗,利用渭河流域優良的自然條件,迅速地變落後的遊牧經濟為農業經濟。公元前648年,晉向秦借糧,穆公慨然允諾,“以船潔車轉,自雍相望至終”,被稱為“泛舟之役”。秦人畜牧有悠久傳統,尤其擅長養馬。能識“千裡馬”的伯樂,就是“穆公之臣”,比伯樂更高明的相馬專家九方臯,也是秦人。

秦建築業非常發達。秦都鹹陽,規模宏大,布局合理,既有供皇帝和各級官吏之用的宮殿,又有供市民活動的區域,以及廣場、街市、作坊和美化環境、豐富生活的苑、圃、園、池。整個城市布置于渭水兩岸,号稱“渭水貫都,以法牽牛”。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在精神文化方面,秦文化具有鮮明的功利主義特點。“從秦建國到始皇統一天下,秦人津津樂道的問題都是農戰、攻伐、墾荒、開塞、徐民、重本、抑末等對國計民生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事。他們不俏于仁義禮樂的哲學論證,更無心于超越時空、馳騁古今的玄想,對人倫關系的道德要求,也遠遠不如東方各國那樣嚴格”。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在科學文化方面,秦人繼承周人使用的文字,又有所創新。秦人接受周人的篆文(大篆),将其改造為更加整齊、定形化的秦篆(小篆),筆劃簡單,删除異體字,更易于推行。在記載文字的方式上,秦人不同于商、周刻于甲骨、鑄于銅器,而更熱衷于将文字刻在堅固的石體上傳之久遠。流傳至今的石鼓文屬于古潘文,内容多叙漁獵之事,它是我國儲存至今最古老的刻石文字。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車同軌

概括而言,戰國時代,諸侯割據,“田疇異畝,車舉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天下,雷勵風行地掃蕩這種種之“異”,建立統一文化,促成了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基本形成。其内容包括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行同倫、地同域幾方面。而其天治與變法的源地:還是最後形成的統治中心,都在陝西關中。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秦俑

秦中自古帝王都

關中地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而且以它獨特的優越地位,在秦漢迄隋唐時代,發展成中國古代黃河文化的中心。

關中地區黃河支流渭河的下遊沖積平原,自古以來,土地肥沃,物産富饒,又有秦嶺、黃河等山河屏障,是一個極具政治、軍事、經濟意義的優良地區,被稱為“陸海之樞紐”、“天府之富饒”。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西漢初,婁敬在勸告劉邦定都關中時,曾對關中的地理形勢及其與當時新興漢王朝的政治、經濟的密切關系,作了深刻闡述。張良也發表了精辟的論述,他說:“關中左淆函,右隴蜀,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灣維天下,酉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也。”

确實,從秦漢之際的國内形勢來看,關中、關東同為中國人口最多、生産最為發達的地區。

而從政治、經濟、軍事的地位上看,關中處于極其有利的位置。首先,它境内土地肥沃,物産豐富,又有附近巴蜀地區農業和西北畜牧業的支援,經濟發達;其次,它四周為秦嶺、北山山系及黃河所環繞,有四塞為固;北有蕭關,西南有散關,東南有武關,東有函谷關等,形成一個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特殊有利地位。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八水繞長安

從地勢上看,關中又位于天下(全國)上遊,對關東用兵,順黃河河運而下,有如高屋建領,勢如破竹。同時,在微觀地貌上,關中也具備許多建都的優越地理條件。如渭北泾渭之交的原區,特别是豐鎬故都之東、渭水南岸,更是一塊地勢開闊的小平原,東西長達百裡,不僅原照相間,而且有八水環繞。

正是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不僅有助于秦滅了東方六國, 完成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統一,而且也更适應以布衣起家的漢高祖劉邦的立國目的。是以,當劉邦他們為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時,新興的漢王朝便決定建都關中,建長安城,以之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并從此為西漢幾百年的發展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關中的全盛時期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

秦以後,除了東漢遷都洛陽外,從東漢末年國家分裂到隋王朝統一全國,關中長安仍先後作為東漢獻帝、西晉憨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幾個割據王朝的國都,而不失其在中國文化曆史上的特殊地位。隋唐時代,不僅充分認識到關中地區曾長期作為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意義,而且更進一步認識到建都長安對解除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維護國家統一的意義。定都長安,不僅表現了隋唐王朝對内鞏固政權、發展經濟的意志,也表現了對外排除北方突厥等族南下侵擾外患的決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關中在西漢末年因國家分裂等原因一度失去其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以後,再一次作為統一王朝的國都,而發展成為黃河文化的中心。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鄭白渠

作為國都之地,漢唐都十分注重關中地區的經濟開發。先後在關中興修了鄭白渠、龍首渠、成國渠等農業灌溉工程,加上實行其他優惠政策,使關中很快就成為全國最繁華富庶的經濟中心。如《漢書 食貨志》載,漢武帝時“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 在民間“衆庶街巷有馬,肝陌之間成群,乘特此者擯而不得會聚,守癌閻者食粱肉。”在這裡建立了曆史上第一所國立大學——太學,借助它建立了中國獨有的“士一官僚”政權體系;也是在這裡的長樂宮,漢儒學者叔孫通制禮作樂,演習“朝儀”,不僅建立了君主與群眾、君主與上層官僚之間的等級關系,也深刻影響着此後中國社會各種等級尊卑傳統的建立和發展;中國古代官方哲 學儒學傳統的确立,也是在這裡由董仲舒的倡導和漢武帝“罷黜 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下開始發展的。作為國家首都,這裡集中了全國最多圖書和學者,湧現了一大批當時最優秀的文化成果,如劉向和他兒子劉歐校書天祿閣,著成中國第一部目錄學著作——《七略》;司馬遷發憤撰著《史記》,成為中國史學和文學史上的一代豐碑;《周牌算經》、《九章算術》、《記勝之書》等著作,則代表了這一時代科技的新水準。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西都賦

作為漢代文化集中代表的漢長安城建設,也充分展現了它的雄偉氣魄。漢班固在《西都賦》中曾這樣叙述漢長安的情況:說它“連金城其萬雉,近周池而成淵,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内則街街洞達,閻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别隧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闡城溢郭,旁流百厘,紅塵四合,煙雲相連。”城内宮殿更是鱗次栉比,金壁輝煌。如《三輔黃圖》載未央宮前殿:“東西五十丈,深十五大,高三十五丈……以木蘭為禁核,文杏為梁柱;金輔玉戶,華攝(屋椽繪有花紋)壁擋,雕描玉調(柱礎石),重軒樓檻,青瑣丹揮,左械右平,黃金為壁帶,間以和氏珍玉,風至其聲玲現也。”而建章宮更是宮閣台謝相合而成,号稱'“千門萬戶”。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唐朝繁榮景象

隋唐時代,尤其後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作為首都長安,這裡不僅集中了高度發展的手工業、繁榮的商業貿易、四通八達的交通,以及卓越的科技成就,還有從四面八方聚集在長安的少數民族及外國商賈使者,長安不僅僅是唐代黃河文化的中心,而且還是一個重要的國際城市。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隋唐都城

占地84平方公裡的隋唐都城,規模宏大,建築精填。不僅有 “百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的嚴整布局,也有“左翔駕右栖鳳,翹兩阈而為翼,環阿閣以周揮,象龍行之曲直”的統麗豪華宮殿建築。這裡不僅出現了李世民、魏征、賈耽、李吉甫、孫思邂等政治家、科學家,也湧現了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閻立德、閻立本、吳道子、張旭、懷素等文學家、藝術家。同時,精湛的手工藝産品和繁榮的商業活動,更使唐長安生機勃勃。

首都地位的失去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西周建都豐鎬,同時在今洛陽附近營建洛邑,并說明洛邑的優點是“此天下之中,四方人貢道裡均”,是以稱豐鎬為宗周,稱洛邑為成周。西漢、隋、唐則明确地把洛陽、長安定為東、西兩京,雖然政治中心多在長安,但隋唐兩代的皇帝如隋場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女皇帝武則天也都多次前往洛陽,特别是武則天更長期居住在洛陽。這些事實表明,長安雖然在地理上有許多優越條件,但封建王朝為了照顧全國各個方面,以加強其統治,因而在中原一帶這個文化發展較早的地區,也不能不設立一個重點城市,作為長安的輔助。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揚州城

随着漢以後,北方戰亂和南方經濟的發展,漢唐代長安城中百萬居民所需要的食糧,需要依靠江南大量供應。清運江南糧食來長安,在當時是勞民傷财的一大難事。唐代中葉以後,揚州(今江蘇揚州)、益州(今四川成都)成為全國最大的手工業中心,有“揚一”、“益二”之稱,全國經濟中心已南移江南。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絲綢之路

除經濟發展形勢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情況,即漢、唐以來在曆史上有名的“絲綢之路”這條中國以長安為起點的通往亞、歐、非各國的陸路交通線,自從吐番勢力興起後,便逐漸被阻塞。是以,從唐中葉後,對外交通也逐漸由以西域為重點的陸路而轉向海道。當時的重要港口,如浙江的明州(今甯波)、福建的泉州、廣東的廣州等,成為中國和亞、非、歐各地區交通的主要出人門戶。唐代在長安集居的官僚貴族們所珍視的象牙、犀角、珍珠、香料、珍禽異獸等,也都由廣州進口。這些情況表明,長安的地理條件雖未改變,但由于全國形勢的發展,唐代以後這裡已不能再成為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了。是以,北宋建都即放棄長安,選擇了中原的汴梁(今河南開封)。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宋代以後,長安仍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各代的統治階級,一直把長安作為控制西北和西南的軍事重鎮。長安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仍占有重要地位,但無論如何,長安作為全國文明中心的地位已一去不複返。在此後的數百年間它隻能以一個重要的地域文化與區域文化發生着互相交流,交接受以開封、杭州、南京、北京為中心的新的文化中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核心區的多種影響。

關中農村習俗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陝西八大怪

關中的農村有很多習俗,也有很多有趣的現象。“凳子不坐蹲起來”,就是一俗、一景,也是關中八大怪之一。蹲,按咱陝西方言說的更俗一點,就是圪蹴,就像秦腔戲一樣老陝都知道。關中農村人愛圪蹴,愛圪蹴着“曬暖暖”,尤其愛圪蹴着吃飯。

特别是早上,在村子巷口十字老槐樹下圪蹴着一堆人吃飯,除非天氣實在不好,一般天氣時村裡的男人們大都會端一個大粗瓷碗,圪蹴在老槐樹下邊吃邊谝閑傳,不知啥時起,也不知是誰,把這種吃飯谝閑傳的場合稱為“老碗會”。能來“老碗會”的一般飯菜水準都差不多,每人一老碗燒的稠糊糊的苞谷榛,有的在苞谷榛上蓋一坨子漿水菜,手彎子夾兩三個杠子馍或蒸馍,右手捉筷子,邊走邊吃。也有講究的人,左手一個老碗,雖然同樣是苞谷榛,但漿水菜不蓋在苞谷榛上,而是右手除了握着筷子,還端着一個碟子,裡面有不多的漿水菜,邊上圍着幾個蒸馍。也有日子過得殷實的用碟子端着毃的蒜再加些腌蒜薹,或者就是一碟油潑辣子加腌蒜薹,到了秋天有人就端着炒綠辣子,但差不多都吃着半揸厚的苞谷面發糕。

不管是一碗端的還是一碗一碟的,來到“老碗會”同樣沒有坐的,同樣得圪蹴着吃飯。先來後到的人以最早圪蹴在此的人為準,自感與其關系近或者資格差不多的,就圪蹴在左右或對面,後來的人來了就補留下的空子,自動地圍成一圈。開始圍小了,随着來人越來越多,後來的人就不斷地往後退着。當然,不管最後這個圈退到多大,最早來的那個人是不用動的。

“老碗會”的主題永遠是屋裡的婆娘,上學的孩子,後頭的豬娃,地裡的莊稼,日月的辛勞,社會的趣事,當然打趣逗樂也是一項重要内容。吃着各自碗裡的飯,看着人家碗裡的,如果比别人的好,就會有一種自豪感,神氣活現,覺得娶了個好媳婦,飯比别人差的,自覺沒了面子,吃了人家一筷子調了油潑辣子的好漿水菜或腌蒜薹,隻有歎一口氣。莊稼人心裡想的最多的,永遠是莊稼。風調雨順了,飯場上喝個苞谷榛都有勁,吸溜的聲音都跟唱歌一樣。

關中民風民俗文化

關中地區民風古樸,民俗文化豐富濃郁,其中以春節期間的民俗文化活動最具有特色,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祭竈

在農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還有些地方叫“祭竈”,即祭主宰吉兇禍福的“竈王爺”,以求溫飽。

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做準備了,殺豬宰羊、碾米、磨面、做豆腐、購買蔬菜、吊粉條,準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物。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臘月蒸馍

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蒸馍時間,家家戶戶均蒸幾籠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習俗。婦女上街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襪,老人則購買紅紙,年畫、冥币、白麻紙等大年禮儀用品。

大年前兩天,不論城裡還是農村,都要“掃舍”,家家房前屋後連拐角都要打掃得幹幹淨淨,窗戶上重新糊上白紙,貼上大紅窗花。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貼對聯

年三十大早,家家房門上貼對聯和門神,屋裡挂上年畫。

臘月三十夜稱“除夕”,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在外地的親屬千裡迢迢趕回家與家人團聚。入夜後家家戶戶明燈高照,燃放爆竹,達旦不眠,守夜也叫守歲,否則一年都會不吉利。守歲的主要活動内容是包餃子,全家團坐一起,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餡的包餡,歡聲笑語,喜氣洋洋,剛結婚的新媳婦和女婿“回門”,蒸20個大禮馍,帶四包厚禮看望父母,當日傳回,不在娘家住宿,有“正月不空房”的習俗。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除夕夜

過年期間各地都敲鑼打鼓,演戲唱曲,舞社火等各種各樣的活動,熱鬧非凡。

陝西關中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獨特的風土人情和獨有的地域文化,随着現代化社會的飛速發展,民俗文化漸漸的被人們淡忘,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為後人留下了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産,它有待我們繼續傳承發揚廣大。

關中喪葬文化

關中地區喪葬文化源遠流長,文物可以驗證曆史,而民俗則可以直覺地反映曆史。

從民俗角度來看,關中地區的喪葬祭祀文化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中地區農村辦理喪事時所舉行的各項儀式,可以很好地反映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孝悌、習俗、還有崇拜等。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當人故去以後,親屬們則會立即組織起來一班人馬各司其職,分頭向親朋好友報喪、請風水先生、請鼓樂手、聯系廚師、搭設宴棚等。

風水先生則會根據亡者的生辰八字、門族晚輩的身份書寫門牌(也就是訃告< fùgào>),并挂于亡者家門之前,門牌格式遣詞用句十分考究,敬語謙詞恰到好處,而後會用羅盤勾畫墓穴方位,确定喪期等。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迎紙

在為亡者設定靈堂,向親屬晚輩等散發孝布的同時還要置辦陪葬用品,陪葬品中首推石膏彩繪童男女,這是古代隻有貴族才能享受的人殉,演變為當今社會普通人藐視等級制度的一種表現。

除此之外,就是死者的日常用品,男的擺放煙酒茶具,女的擺放梳子鏡子等。無論男女,墓室内都要擺放一個盛酵面中插大蔥的瓦罐,取意為亡者的後代聰慧發财。

在封口字(釘棺材蓋)的時候,如亡者是女性,則必須有娘家人在場,如亡者為男性,則必須有其門長者在場。這一習俗有兩層含義,一來是看亡者是否為正常死亡,二來是做最後的訣别。這一習俗,已延續千年,館罩一般都是紅色的綢緞做成,并繡有龍鳳或者其他吉祥圖案。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在民間,老人壽終正寝是喜事。

喪樂古老、凄美、悲涼。不同階段,其音樂的曲調風格也不一樣。入殓前的晚上,吹鼓手的唢呐聲如泣如訴,伴着親人的哭聲,鄰裡路人無不悲淚盈眶。入殓時,旋律最為悲切,親人聞之都會掩面流淚。而在出殡的路上,音樂則會悠揚,使用來舒緩調節親人幾天來的悲傷,安撫親朋的情緒。

安葬前天的下午,親朋好友如約來吊喪,送禮金、挽帳、花圈、面食等。當天晚上,子女通宵守靈,徹夜不眠,焚香燒紙,燈火不滅。

安葬完後,開宴用餐。席間,孝子賢孫素服向鄉親等鞠躬叩頭緻謝。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自亡者辭世起,每七天為一七,直到七七才算結束,而後為百日,在這樣短的時間裡面反複舉行悼念活動,其意在于加深對亡者的追思、緬懷。此後為頭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立碑)。三年服喪期間,兒子家春節不能貼紅對聯,而鐵紫對聯并書寫懷念辭世親人的内容。此後,每年清明節、寒衣節、除夕夜兒女去墳頭祭司以外,再無約定悼念日。這習俗既符合短期内對親人的懷念心情,又符合人們随時間推移而逐漸淡忘事件的規律。

喪葬文化延續千年,經久不衰,表明其存在的價值,既是喪祭文化,又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喪祭活動不能講究張揚,搞鋪張浪費,悼念親人,不是追神弄鬼,其源于血緣關系上對親人的不盡思念,反映了人們對生命的敬畏,喪祭文化對于社會穩定,增強家庭成員,鄉親關系等具有特殊的意義,其社會功能深遠。

關中廟會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産,關中廟會曆史悠久,内涵豐富,儲存着群眾的精神信仰,是“活着的民俗”。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遠古的神靈祭祀。在先民的意識中,主宰世間萬物的是各路的神靈。

人們禳災求福,祈求風調雨順,都少不了祭祀。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周禮.春官》載:“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若樂八變,則地示(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禮矣;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由此可知,祭祀中還得有舞蹈、音樂,這對後世廟會有着直接影響。由于祭祀的集會性與聚衆性,燒香拜佛者衆,是以商販們發現了其中的商機,于是紛紛聚集在寺廟周圍,經營飲食小吃及小商品等,祭祀漸漸有了“市”的性質,故廟會又稱廟市。傳說黃帝時代“日中為市”,又據《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載:“鄭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可知,春秋時期,廟市就已經形成了。東漢、特别是南北朝時期,由于佛教傳入,道教盛行,寺廟道觀大盛,是以,廟會規模及頻率均盛況空前。随着空祀的經常性與普及性,宗教活動逐漸世俗化不動中的商貿和娛樂性也大大增加,廟會的舉辦更多加入了民間俗衆的色彩。唐以後,廟會成宋時進一步發展。而廟會的真正完善,當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如此,廟會由最初隆重的神靈祭祀活動,漸漸發展成神靈祭祀、商品貿易和交流感情的綜合性社會活動。

廟會的祭祀功能

2000多年前,秦始皇在周至樓觀台建清廟祭祀老子;唐代的李淵認李耳為遠祖,在關中大興土木,修建規模宏大的宗聖宮,舉行隆重的谒祭大典。

寺廟最初莊重的祭祀活動,為以後廟會的主題定下了基調。如今,各地曆史悠久的古廟會,最重要的一項内容就是祭祀。

蒲城縣永豐鎮每年六月初六有後稷廟會,祭祀形式采用宮廷儀式,莊嚴肅穆。清晨,從地方官員到名宦鄉紳,都要沐浴更衣,穿戴齊整,進入後稷廟跪拜農神。大家同唱《永豐之章》“先農播谷,克配彼天。粒我蒸民,于斯萬年。農祥神正,協風滿壇。日子小子,宜稼于田”。

每年的正月十六和六月初七,武功鎮的西坡上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後稷和姜嫄!動,當地人稱為“遊百病”。認為上山祭祀後可消災滅病。祭祀時各秧歌隊、社火隊輪番表演們唱十進香歌,燒香,焚黃表,讀祭文,場面熱烈而莊嚴每。

年四月初一,會期十天的周公廟廟會除盛大的祭祀活動外,還有祈雨、祈娃娃、酬神拜神等各類活動;鳳翔縣城西的靈山廟會,相傳始于唐代。每到會期,鳳翔、千陽、隴縣、武功、扶風、眉縣各地的善男信女們雲集此地燒香拜佛,數日不歇。廟内從早到晚香煙彌漫,鞭炮聲不絕;近年來,農曆四月初八釋迦摩尼的誕辰日,扶風法門寺的佛教廟會吸引了全球僧衆。來自全國和世界各地的遊客蜂擁而至,人流如潮,形成了新的文化和旅遊景觀。

而各地的廟會,大都以廟的名稱命名。如城隍廟會、關帝廟會、西嶽廟會、骊山廟會、樓觀台廟會、八仙庵廟會、白水倉颉廟會、耀縣藥王山廟會、隴縣龍門洞廟會等等。

除此之外,也有以鮮明交易内容命名的廟會。如華縣高塘鎮每年農曆十月一的廟會,由于出售的古衣特别多,故名“賽古會”;又如該縣東南福成山每年二月初八有祭祀少華山山神的廟會,因為當地的農副産品,如耙杖、鍁把等均在此集中銷售,故又号曰“杖拍不會”。

廟會的貿易功能

關中人把上廟會稱作“跟會”、“逛會”,和外地的“趕集”、“趕圩”是一個性質。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中國的市場經濟一直不夠發達,商業在整個社會中所占比例較低。鄉間的物資交流,大都局限在人流彙聚的集鎮或水陸碼頭。但其人流及人氣遠不及規模盛大的廟會。除去祭祀神靈之外,商品貿易在廟會上占據了重要份額。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而廟會的商品貿易可分三大類。一是飲食市場,廟會上,誘人發饞的各種關中吃食應有盡有。布棚、席棚下,是一家家的涼粉、面皮、饸饹、油茶、胡辣湯、雞蛋醪糟、羊肉泡馍、粉湯羊血等等。

家家攤前人頭攢動,滿街香味撲鼻。這時,逛會中最重要的問候就是“吃了沒有?”無論男女老少,人人似乎一定要在會上吃點啥才算逛了會。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許多老漢步行幾十裡,就是為了能在會上吃一碗2毛5一份的紅肉煮馍。也有不少人為了儉省,跟會都是自帶幹糧,掰自己帶的馍煮紅肉。飲食市場在廟會上人氣最旺,也反映了那個年代人們生活的艱辛;此外,廟會上土産市場十分活躍。各種農具,犁、木鍁、扁擔、不頭、鐮刀、篩子、簸箕、掃帚等等,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在戶縣的廟會上,人們喜歡購買村的“端錯錯”(木鍁把)、南羊村的“闆闆薄”(鍁闆子)、(篩子)。東羊村的“眼眼多”(竹篩子)。

而廟會上鍋碗瓢盆生活用品更是令人眼花缭亂;另外,就是豬、羊、馬、牛等家禽牲畜交易,故有的廟會又稱騾馬大會。

總之,整個廟會五彩雜呈,熱鬧異常。先賢們設計各地的廟會時,大都有意安排在農閑時間,或年初、年終,春播夏種之前,或秋收冬藏之後,除了吉慶以外,就是為了便于商品貿易。

從上個世紀末關中廟會的調查來看,影響久遠的廟會在活躍城鄉物資交流方面功績卓著。常常一個大型廟會,三五天就有成百萬的貿易量。許多集鎮的供銷社,廟會期間主動下鄉,四處跟會以增加銷售量。也有不少的個體商販常年在各地的廟會中遊走,甚至還發了家。

廟會的娛樂功能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祭祀、貿易之外,娛樂大衆成為廟會的重要功能。長期以來,關中農村文化生活相對單調,公衆娛樂活動更少。每年,除了春節有一些社演外,整年間缺少文化娛樂,而廟會正好滿足了群衆的需求。各種的雜耍、馬戲、套圈、魔搖彩等,遊人既可觀賞,又可參與。娛樂中,勞作的苦累和心靈的枯燥得到了充分的緩解與潤澤。而這中間,最重要的娛樂形式就是唱秦腔。常常是會期幾天,大戲就連唱幾天。白天折子戲,晚上是本戲。塵土飛揚中,鑼鼓和闆胡高亢激昂,戴着墨鏡、咬着煙嘴的琴師忘情地陶醉着。廟會高潮的時候,常常要唱“天明戲”,樂隊管弦悠揚,觀衆掌聲不斷,如癡如醉的戲迷們徹夜不眠。唱戲一般請附近的劇團,好的請縣劇團,要能請上省上的秦腔團或戲曲研究院的戲,那在方圓幾十裡就“搖了鈴”。開戲那天,鑼鼓一響,人們就沸騰了。遠遠隻見通衢大路、鄉間小道,老漢小夥、婆婆媳婦、紅男綠女呈網狀向廟會處奔湧。不管什麼時候,戲台下總是人山人海,喧騰嘈雜。

開戲以後,常常先要“打場子”。如林的竹棍兒密布在台口兩邊,一旦發生擁擠,竹棍兒齊打,一片喊“坐下!”人浪會在一片喊聲

中被壓制平息。孩子騎在大人的脖子上,婆婆們站在摞起的凳子上,年邁的老漢們站累了,遠遠地蹴在大樹下,閉眼抽煙品着唱味。頑童們叢中穿進穿出,追逐打鬧。姑娘小夥們假裝看戲,眼睛尋找着眼睛說話。也有青年男女,

借廟會見面定親的。“會圓了”的那一天是廟會的高潮。忙碌抽不開身,或路遠來回不便的人,都挑着會圓的這天跟會。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這一天,人流、交易、娛樂以及參會群衆的熱情都會達到頂峰,各種民間藝術活動也紛紛上演:社火、高跷、龍燈、鑼鼓、儀仗、民間舞蹈等。

一年一度的民間廟會,召喚着群衆從四面八方雲集一處,大有喜慶祥和、普天同慶的氣氛,這真稱得上是關中百姓自己的“狂歡節”,自己開的大型“PARTY”。

廟會為城鄉群衆帶來的精神愉悅,是無法用金錢物質來衡量的。

廟會的感情交流功能

小農經濟的封閉與隔絕,使關中人缺乏彼此間的溝通與交流。各地的廟會卻為其提供了機會與友善。常常某地舉辦廟會,某一家就成了衆親戚前來逛廟會的“辦事處”。渴了進家喝水,餓了前去吃飯,路遠的晚上幹脆就住在親戚家。有女子叫娘家媽逛會的,有親家叫親家看戲的,有外甥叫舅看熱鬧的,有女婿請老泰山遊玩的。

一場廟會下來,圍繞着主人縱橫交錯的關系網,平時上的人見了,說不上的話說了,疏遠的感情拉近了,沖突的過節解開了,親朋好友之間的和諧增加了。熱衷廟會的,更有一些鄉裡賢達,他們手執煙杆、眼戴石頭鏡,各地的廟會場場不落。他們跟會,一為散心,二圖看熱鬧。這些人一生躬耕田畝,方圓數裡熟人遍布。于是,廟會成了他們見面閑谝的最佳場所。經常可以在廟會上看見三五個老漢圍蹲在地上,熱情地推讓着煙鍋。

有的老漢熱衷于逛會,僅僅是為了讓人知道他還活着。廟會上他們才打聽出誰誰死了,是幾月。大家就會感慨:某某在去年啥啥會上還看見了麼,人精神得很!老太太們也有一些當年的閨中密友嫁于他鄉,平日難得一見,廟會上意外相逢,都是驚喜地拉着雙手,讓道于路邊,叙說着家長裡短,埋怨着歲月無情。至于未過門的青年男女利用廟會私下見面,互叙衷腸,更是公開的秘密。孝順的兒女,每到廟會時,都會給老人一些零花錢,讓老人們開心地逛會。

廟會為各階層人們的情感交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流提供了機會和場所。廟會的文化底蘊與經濟遠景廟會有着久遠深厚的文化血統。針對廟會貿的民俗現象,清未蒲城文人吳克聯撰有一聯:“看光景即速到場,為買些東東西西,設立三天會;這熱鬧不純是戲,還借它吹吹打打,驚醒二月閑人”。

幾千年後的今天,廟會傳統的精華遺留,具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申報資格。關中地面,周至終南豆村的四月八蠟塑藝術、長安引鎮後官寨正月初十的牛老爺社火、西安西大街的都城隍廟會、正月十五韋曲何家營的古樂演奏、周至樓觀鎮馬台鄉的牛鬥虎、正月十六武功鎮西原的遊百病、正月十七鬥門鎮石婆廟的織女廟會等等,都十分具有傳承與光大價值。

近年來,随着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古老的廟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廟會經濟水漲船高。稍有影響的廟會,動辄人流成千上萬。5到10天會期的廟會天天人山人海。在外來超市大量複制的浪潮下,其實,中國的廟會早就诠釋與實踐着超市的精神與本質。中國的真正市場隐藏在鄉村,而鄉村的廟會正是啟動農村消費的引擎。

廟會經濟存活千年,如今,該是振興它的時候

了。

關中漢子

曲江流飲水不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斷,草堂煙霧緊相連。 骊山晚照紅光顯,太白積雪六月天。 俗話說,“百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陝西的風俗也非常的獨特,經過彙集稱之為:陝西是大怪: 陝西十大怪 面條像褲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關中人大多性格内向,寡言少語,外冷内熱,情感深藏。不知是負重太多,還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的古訓影響深遠,關中的男人一般話很少。對妻子兒女,他們縱然有滿腔的感情,但卻不會形諸臉上挂在嘴上。關中的男人,既不如“老北京”能說會道,幽默風趣;也不像南方人言語和婉,抑揚頓挫。無論老少,言傳起來,可謂底氣十足,高喉嚨大嗓門,直來直去,有時簡直要撞倒南牆。君不見秦腔戲劇舞台上,掙命般的吼叫,就是西安人傳神的寫照。 關中人實誠,豪爽,面冷心熱,與朋友交,義氣為先。脾氣相投,性格合得來,倒也可以和你谝個半宿,把心掏出來;一旦你的人品關中人看不上,那可就對不起了,正眼也不會瞧一下,正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關中人大多性情耿直,甯折不彎。即不善察言觀色,也不愛逢迎,最看不慣那些拍馬溜須之徒,斥之為“溜溝子貨”。因為耿直,年輕人愛發牢騷,愛給上司提意見,埋怨不受重用,自譽為“後娘養的”,無論工作幹得多好,“累死也無功”。是故,二十餘年來,“孔雀東南飛”者衆多。 關中人好面子。請客,必定七碟子八碗,勸酒非讓客人喝個酩酊大醉方肯罷休。常說人生三件大事--- 娶媳婦、蓋房、安頓老人,更是好擺排場,唯恐被人譏為“啬皮”。 關中人講究“咥實活”,一步一個腳印。做事不喜張揚,咋咋虎虎,虛張聲勢。故陝西科教文衛各行各業,英才輩出,成果輝煌。不僅前十幾年的文壇陝軍東征,讓全國大吃一驚;就是近年陝西人整出來的的克隆羊,長征五号,送“神舟上天”,也讓世界矚目。 關中人大多不愛言利,不善經商。許多人信奉的是“萬半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對經濟之途嗤之以鼻,故三秦大地,做大小生意的,以南方人居多。近20年雖有不少西安人“下海”經商,但“嗆水”的多,盈利的少。 關中人辦事謹慎,凡事嚴格遵守“交通規則”,不逾規半步,不像南方人,“綠燈跑,黃燈搶,紅燈繞”。對長輩和上級,總是“不給不鬧,叫來不到,給也不要”,簡直是個“乖孩子”,信奉“窮也要窮個剛闆硬正”。 關中人重閑适,易滿足。在過去,“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其人生理想境界;如今,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屬于自己的房子,收入能過得去,也就挺滿足的。生活上有“油潑辣子褲帶面,羊肉泡,肉加馍,除了神仙就是我”;文化娛樂上,一年四季有秦腔戲看,也就“嘹紮了”。對待工 作,“貢獻不大年年有,步子不大年年走”。 這就是這塊皇天厚土上的關中人。

三秦大地——關中人文曆史

查閱資料少,本文有不詳和錯誤之處請多多包涵[祈禱][祈禱][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