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講述這位奇女子的故事,不事獵奇,不作演義,試圖将在曆史風煙深處閃爍着幽麗光芒的真實的賽金花還原給讀者。

賽金花本姓趙,名雲飛,原籍安徽黟縣,1872年生于一個士紳家庭。母親病逝後,因避戰亂随父親移居到蘇州落戶。13歲時因家境貧窮無以為生,被祖母賣到“花船”為妓。她在一個叫金雲仙的妓女帶領下,第一次當了清倌,到蘇州河上的花船“出條子”,即出面迎客。那一晚,她和金雲仙一連串了十幾家花船,初出茅廬,收獲不菲。她後來回憶說:“當時每一個清倌的條子是給四塊銀元,這次金雲仙借着我,憑空賺了好幾十元。”
“清倌”是指未“開苞”的處女,隻陪客,不留宿。妓女隻有到了14歲或16歲以上才可開懷接客。嫖客要想拿到初夜權得花大價錢,方可嘗鮮。當嫖客把錢掏幹淨後,老鸨要妓女燒紙,意思是丈夫已死,為其燒紙送終,然後妓女再去接别的客人,可以無牽無挂了。有了這番經曆之後的妓女,便叫做“渾倌”,也叫“紅倌”。而賽金花那時隻在花船上陪客而已,唱唱小曲、昆腔。她特别形容這種花船:“這時候,蘇州花船很多,都在倉橋一帶,往來于闾門虎丘之間。這種船都是雙開門的,四面有玻璃窗,外邊周圍帶欄杆,彩繪很精緻,船裡也夠寬敞,能擺下兩桌筵席。一切布置講究極了,挂着許多華燈,還有用茉莉花插成的花籃,桌椅全是紅木和花梨嵌大理石的。”
花船上有種種規矩,比如是誰叫的條子誰出錢,姑娘就坐在誰身邊;姑娘陪客可以喝茶、吃水果點心,但不準喝酒;姑娘離船時,要把給的條子錢裡的一塊錢壓在茶盤下面,是給下人的分成,叫做“坐艙錢”。等下人來收拾桌子時,把錢拿起來向船闆上一丢,當啷一聲,便喊“某小姐賞”,外面就齊聲大嚷着“謝謝”,語音頗為動聽。
15歲時,賽金花被拐賣到上海。她體态玲珑,膚色姣好,姿容卓然,楚楚動人,開始了賣笑生涯,花名叫傅彩雲,随的是鸨母的姓。因蘇州有位名妓叫“金花”,時人乃送其綽号“賽金花”,奉承其妓藝高超。那時,上海風氣大開,上層社會有的人開始學習英語。賽金花為了賺洋人的錢,也請人教讀英文,這就使她更顯得與衆不同了。
光緒年間,狀元出身的兵部左侍郎洪鈞,奉旨将要出使德國。出國前夕,其屬下為讨好巴結他,請他遊滬,又招來妓女賽金花宥酒伺宿。洪狀元見賽金花甚為歡喜,一夜下來竟收不住腳,于是頻頻照會,以至二人難舍難分。賽金花會說些洋話,更受洪狀元器重,遂有納之為妾之意,而賽金花自然求之不得。洪狀元的屬下集兩千元将賽贖出。時年,洪狀元49歲,賽金花15歲。賽金花纏小腳,小個兒,小眼,小嘴,不肥不瘦,面如瓜子,臉若桃花,兩條欲蹙不蹙的蛾眉,一雙似開非開的鳳眼,真有說不盡的風姿綽約。1889年的正月十四,洪鈞把賽金花迎娶進門,正兒八經地舉辦了熱熱鬧鬧的婚禮。老牛吃嫩草,自然讓洪鈞得意。關于婚禮,賽金花自己說:“婚禮很莊重,坐的是綠呢大轎,前面打着紅色狀元紗燈,儀仗甚多,好不氣派。”
賽金花與洪鈞結婚照
洪鈞家中有兩房太太,大太太是南京人,其父是京城高官陸潤庠之女,生有一個兒子;二太太是揚州人,婚後無出。現在迎娶進門的卻是一名妓女,惹得家人非議洶洶。
洪狀元就要出使德國了。他的元配夫人年老體衰,又是纏的小腳,不敢遠涉重洋。這事隻好讓名分不正的賽金花相伴出洋了。這對老夫少妻在德國柏林度過了四年幸福歡樂的時光。每有外交宴會、社交,賽金花學着洋人的樣子均與洪同往。賽金花在此期間也學會了一些常用的德語,結識了不少德國上層名流。在一次宴會上,她認識了一位德國陸軍軍官瓦德西,瓦德西贊譽賽金花是東方美人,推崇備至。賽金花還到過日内瓦、聖彼得堡等地,使她大開了眼界。她也曾經有過得到俾斯麥首相、德國國王和皇後接見并合影留念的榮光,但大多數時間裡,她隻是在使館裡消磨時光。有一個丫鬟,幫她梳頭打扮,陪她說話。即使是洪大使要在家中設宴請客,她大多時間也隻是在廚房裡幫忙而已。
四年後的1892年,洪鈞因年老應诏回國,仍任兵部左侍郎。不幸的是,回國後的第二年(1893年),洪狀元因病去世。賽金花因是小妾沒有名分,又是妓女出身,被洪家人勸離,不容再踏進洪家門。賽金花送洪鈞靈船剛剛到蘇州(洪鈞的的老家),棺材先停靠在接亭處,還沒有到家門,她就被迫離船,去了上海。在上海,她生下了洪鈞的遺腹子,僅僅活了十一個月就不幸夭折了,這使賽金花的精神倍受打擊。洪鈞留給賽金花的五萬塊錢,分文也沒有落在她的手裡,而被洪鈞家人(其族弟洪銮)私吞了。
不久,賽金花來到北京刑部街,開設她的“金花班”。第二年,她因虐待妓女而入獄,随後被勒令遣送老家。賽金花含悲忍痛,再次傳回十裡洋場的上海,重張豔幟,在其“書寓”挂起“狀元夫人趙夢鸾”的招牌,招攬嫖客,生意紅火,車馬盈門。
1898年夏天,賽金花“轉戰”天津,她的狀元夫人的名牌也就亮到了天津。她不但親自出馬,還招募了一批年輕漂亮的妓女,正式在江岔口胡同組成了南方風味的“金花班”,自己當起了鸨母。其間,賽金花結識了一位要人、戶部尚書楊立山。楊立山把賽金花帶到京城,金花班底也同往,住在李鐵拐斜街的鴻升客棧内營業。不久,又移到陝西巷北口設立“賽寓”。賽金花把上海花界的時尚也帶到了保守的北京,她成了京城一位知名妓女,豔幟所指,當者披靡。賽金花常穿男裝,結發辮,頭戴草帽,足蹬緞靴,别有一股男子英氣,她與客人“拜把子”,稱兄道弟,時人稱之為“賽二爺”。不料,天有不測風雲。1900年8月13日夜,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
“賽二爺”的功德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義和團奮勇抵抗,沒有武器就用石塊打,可那八萬清兵卻不戰而逃。侵略軍終于突進北京城,這些标榜為“世界上最文明的人”的強盜,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即8月16日至18日。這三天裡,聯軍紛紛進入皇宮、頤和園及民宅,大肆燒殺擄掠,入室強奸,無惡不作。尤其英軍、印度兵最為兇惡。将所搶之物堆于使館大屋内,累日拍賣,依軍階高低加以分贓。三天之後,繼之以私人搶劫,各國聯軍官兵惡狼般地四處搜尋,見物必取,見色必辱,毫無顧忌。緻使京中百姓慘遭禍害。
因德國公使克林德被義和團殺死,引起德人仇恨,在永定門至東交民巷一帶,殘殺無辜商民以報複。但對女人殺得相對較少,留下來進行施暴。同治帝的嶽父崇绮的妻、妾、女、媳也遭此厄運,老少十人被幾十名聯軍官兵公開奸污後,被迫自盡。安徽巡撫福潤的九十老母被強盜剝光侮辱,用皮鞭折磨死。德國兵在大街上公開輪奸女性,并将受害者抛入火中。英國兵和印度兵将一民女捆綁發洩後,又将其淩遲處死。甚至砍掉女性的小腳和乳房,其無恥獸行超出常人想象。
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在聯軍入城前夜逃往西安。當時有民謠道:西太後,真不賴,腿兒長,跑得快,長安一住把國賣。賠錢數不清,賣地好大塊。
9月,新任聯軍統帥——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來華上任,此時京城大搶劫已近餘聲。一天,一幫德兵闖進賽金花寓處騷擾,賽金花用德語向他們問話。德兵很是吃驚。賽金花由此知道了聯軍統帥竟然是瓦德西,駐在南海儀鸾殿内(懷仁堂),乃決定前去拜訪。此時北京城的情形,有人形容道:“四十萬人齊俯首,北京無一是男兒!”弱國之民,手無寸鐵,面對洋槍洋炮的血腥屠殺,除了作闆上肉任人宰割,又能有什麼辦法呢!賽金花一介女流,不顧危險,仗義挺身,前去說服瓦德西收斂野蠻行徑。
瓦德西欣然接見賽金花的來訪,還問了她自德國歸來後的生活情況。賽金花要求他限制聯軍不要再殺害無辜百姓。她說:“西方諸國系文明之邦,尤不得出此妄舉,失掉名譽。”在賽金花的自傳中,她說:“那天,一直待到天黑,我要回家了,瓦德西很舍不得叫我走,千叮咛,萬囑咐,希望我能夠常常來他營裡,又親自送出老多遠,我倆才握手而别。從此以後,差不多每天都派人接我,到他營裡一待就是多半天,很少有間斷的日子。”瓦德西下令制止德軍暴行,由此,北京商民始得安穩。
賽金花留在瓦德西處與之同居。在二人相處的三四個月裡,他倆常騎馬并行于北京街頭,市民見之,皆尊稱她“賽二爺”,或道:“給賽二爺請安!”賽笑而納之。許多人拿着名片、提着禮品來見她,甚至那些王公貴族也纡尊降貴來找她,不是拜她認幹娘,就是拜她叫師姐,送她馬匹的人也很多,據說當時她曾經擁有四匹名馬,三匹都是一色純青骒馬,後一匹是小高麗的騾子。
我國學者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經在德國發現瓦德西衛兵的日記,在這本日記中查到了瓦德西與賽金花在北京城交往的記述。在賽金花自傳中關于她和瓦德西的交往,也都是比較真實可靠的。德國公使克林德被害之後,慈禧太後被迫欽派醇親王載沣,親自赴德國大皇帝面前,代表大清國皇帝暨國家賠禮道歉,并為克林德舉行了盛大的葬禮,在其被害處立碑紀念,列叙清皇帝惋惜不幸之詞,以拉丁、德、漢各文字書其上。對此結果各國俱已同意,獨有克林德夫人不甘罷休,提出種種無理要求,并以此阻撓辛醜條約不能簽訂。
賽金花受李鴻章之托,找到了瓦德西通融辛醜條約的簽訂。瓦德西對她說:“我這裡好說,唯克林德夫人那裡不好辦。”賽金花遂請瓦德西搭橋,她要親自去找克林德夫人當一回說客。在賽金花的傳記中,她詳細叙述了她和克林德夫人見面的情景:“我見着了她,她對我的态度還很和藹,先講了旁的閑話,然後我便緩緩地向她解釋說:‘公使之死乃是拳匪不慎為之,非由西太後唆使為之。太後不在宮中,外界世亂,怎麼能知道這件事呢?此是皇家實情,斷非有意設計。為人立碑,是我國最大最高之禮遇,無有再逾此榮耀者’。”賽金花解釋至再,夫人始不反對,辛醜條約得以簽訂,這是她的第二大功勞。
賽金花出面保護群眾的義舉名噪京城,經各報紙渲染,賽之功績更是廣為人知。慈禧回宮,賽金花也在接駕的人群裡。慈禧見群臣接駕中有一陌生女子便問她是何人。有人将賽金花所做義事講給慈禧聽。慈禧遂留其在宮中伺事。後來因其是妓女出身而備受他人歧視,賽辭而出宮。
賽金花從宮中出來頗感失意。為了生存,她在北京買了兩名妓女,再張豔幟。許多人慕賽金花美名,前來捧場。尤其一些上流社會的人士前來結識者絡繹不絕。有的為留宿嫖妓,有的不為嫖妓,僅為慕名。不覺中兩年過去了,賽金花已是31歲,在妓界算是年齡比較大的人了。那一年,她花了一千二百兩銀子買了一個武清縣的姑娘,以為是個雛兒,沒想到早在家裡有相好的,進了她的金花班後思念舊人,吞金自殺,而導緻了一場官司,賽金花被判了虐待妓女罪,坐了一段時間的牢,最後被趕出京城,第二次被遣送原籍。她做夢也不會知道,這樣的結局,是洪鈞的那位老親家陸潤庠,串通好了刑部正堂孫家鼐,讓她有口難辯,吃了個啞巴虧。
賽金花回籍不久,在上海重操舊業,雖年齡漸老,昨日黃花,但昔日名聲還在,老字号異地開張,生意依然不錯。不過,來的客人大多并不是為了欣賞她日益消褪的花容月貌,或撫摸她那皺紋漸起的肉體,而更多的是消費和摩挲她的曆史傳奇了。其間她結識了參議員兼江西民政廳長的魏斯炅(jiǒng),二人于民國七年(1918)六月在上海結婚,賽時年47歲,魏45歲。證婚人是李烈鈞。婚後回北京居住。
真是人事難料,禍不單行。1922年,魏斯炅突然病逝。同年,賽金花的母親也在蘇州去世。雙重打擊之下的賽金花流幹了眼淚。她被迫離開魏家,帶着一直跟着她的保姆顧媽,搬到了北京一條叫做居仁裡的小胡同的一所小院。那是靠近天橋的貧民窟。賽金花的日子如江河日下,八大胡同徹底抛棄了她。這位苦命的女人由此看破紅塵,信了佛教。
轉眼十多年過去,飽經人世滄桑、遍嘗人生酸甜苦辣的賽金花已經步入了老年。她老年無依,靠典當變賣度着清貧的日子,後來甚至要靠人施舍助濟才可維持下去。她深居簡出,沉默寡言,幾乎與外界隔絕。在這個狹窄的小院裡打發着慘淡的時光,每天念佛誦經,此外還養了三隻巴兒狗,兩隻貓,以此來消散孤獨。她看上去面龐黝黑,眼睑深墜,青灰色旗袍長不到足踝,很少更換。她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1933年《大公報》記者通路她時,她說她的租房錢是14.4元,所在區裡為她免掉了房捐,減輕了一點生活負擔。她與女仆每月領20元的生活費,苦得很。舊存的字畫、首飾已全部賣完……
賽金花的生活窘況見諸報端後,引起社會人士的同情。曾駐比利時代辦公使的謝壽康、中法大學教授陳錦,發起并組織了一個“賽會”,為賽金花募集款項。名流張竟生來京時聞其窘境,說她對會群眾有過貢獻,乃呼籲國内人士廣為捐助。張竟生本人回上海後,将募到的25元善款寄到北京賽的手中。賽感激涕零,複函雲:
張先生台賜:日前奉讀來函,很使我感念萬分!閣下足算是熱心之人,替我這樣盡力,使我多麼感佩啊!我現在的境遇不很好,老邁殘顔,不堪言狀,隻是閉門隐度時日。請替我暫且謝謝幫助我的幾位先生。所寄25元現已完全收到,請放心吧。敬祝文麒。魏趙雲飛拜。
此後不斷有人踏進她那扇褪色、緊閉的小門。院中兩棵葡萄架每年都果實累累。幾隻潔白可愛的西洋小狗逡巡左右。每每有人來訪,辄以茶果饷客,贈葡萄盈筐。畫家徐悲鴻曾贈她四副馬圖,她将其中一幅轉贈有恩于她的王青芳先生,另三幅捐助赈災了。劉半農寫的《賽金花本事》,還沒有完成,就暴病而亡了。這事一提起來就令賽金花傷心落淚,後來書是面世了,銷路也很好,可她沒有得到實惠。她的老家也已經沒有什麼人了,隻剩下一個弟婦。賽金花母親的屍骨還寄厝在江蘇義園裡,每每想起,賽金花就落淚不止。
1936年11月4日,一個隆冬的夜晚,賽金花走完了她65年的曲折人生,死在了她在北京的寓所裡。她患的是腹瀉症,屢治屢犯,以至命喪。一代名花就這樣凄涼地走了,她的身邊沒有親人,唯有相随多年的老仆在側。在她自知病笃無日時,常喚她的義子“二興”不止。二興是顧媽所生,可二興此時遠在上海,不能盡義子之孝。顧媽啼泣哀訴道:“願代二興盡孝子之禮!”賽聞言更是感激淚流,哽咽不止……在賽金花水米不進時,那幾隻小狗亦不覓食,卧其身側茫然不動。臨終,她忽然狂笑幾聲,說:“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洪狀元來迎我了!”言畢氣絕。
賽金花的悲慘命運,正是舊中國千百萬妓女們的真實寫照,也是那些處在社會最底層的所謂“下九流”們的必然歸宿。她臨終的幻境,正是她對美好生活的表達和訴求!她雖為地位最卑微的一名妓女,卻有着名媛閨秀都沒有的傳奇。
天明,來這裡巡查的一個叫普玉的片警,聽見了顧媽的哭聲,才走進小院,看到了這樣凄慘的情景。女仆去報喪,鄰人聞訊而來。普玉先通知了報社,接電話的是當時《立言報》的編輯吳宗祜。《立言報》立刻停機改版,以最快的速度發出了獨家新聞。很快,全北京城都知道了賽金花悲慘死亡的消息。賽金花再次走進了北京人的視野,而這一次已由八大胡同變成了居仁裡,身份從一個傳奇人物轉為一個饑寒而死的孤老太太。
第二日,區長王玉樹親赴社會局,拜訪錢仲英秘書長及科長袁祚禅,提議組織“賽金花助葬籌備處”,又到幾所學校商讨勸募之事。時有商會會長孫晉卿聯合商紳多人,籌洋百元,購棺木一口。梁家園的鶴年堂棺材鋪掌櫃一聽死者是賽金花,隻收了半價,壽衣全份奉送。北京各界人士聞其死訊後惋惜不已,人們猶記她對一方市民的功德。
賽金花生前未能葬母,引為憾事。有人說應代其完成遺願,将其母運來一并安葬。衆以為然。對于墓碑碑文的書寫,有五六人争相為之。最後親日派漢奸潘毓桂,以勢壓人,獨自決定自己來寫。賽金花墓最後建在陶然亭慈悲庵東北側的香冢和鹦鹉冢以北的錦秋墩上。墓為大理石砌成,碑為花崗岩,高近兩米。也算氣派。
1952年,北京市政府将賽金花墓及墓碑一并遷出萬安公墓,其墓碑今存于慈悲庵的石刻陳列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