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半狄的小窩》亮相武漢美術館,你想來這裡聊天放松嗎?

作者:極目新聞

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

攝影記者 蕭颢

通訊員 李霞

地上鋪滿了厚厚的竹葉,竹葉散發着香氣,穿過一個口罩形的吊床,有一個用毛竹搭建的窩棚,裡面是藝術家趙半狄的一件小幅油畫——畫面中,一隻手緊抓着另一隻戴着透明手套的手。厚厚的竹葉上鋪着一張地墊,觀衆可以坐在墊子上,或者吊床上,與藝術家趙半狄吐露心聲或者閑聊。觀衆也可以在窩棚裡自己組織小型派對,促膝而談……

《趙半狄的小窩》亮相武漢美術館,你想來這裡聊天放松嗎?

3月28日下午,行為藝術《趙半狄的小窩》亮相武漢美術館5号展廳,作為該館《言語之外——藝術與療愈》展覽的公共教育活動,向公衆開放,一直與觀衆互動到6月15日。

趙半狄,1966年生于北京,現工作、生活于北京,其創作涉及行為、繪畫、影像、時裝、電影、社會介入等。早年,趙半狄從事繪畫創作,以“古典時期”風格油畫受到關注。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趙半狄因與“熊貓”相關的一系列藝術活動為大衆所知,成為充滿争議但也足夠吸睛的當代藝術家。

記者走進展廳,印象最深的是竹葉散發的香氣,給人一種置身自然的放松感。随着來賓進入此地,一個個拿起酒杯,互相攀談,現場變成了一個小型的派對。

《趙半狄的小窩》亮相武漢美術館,你想來這裡聊天放松嗎?

為什麼要做《趙半狄的小窩》這樣一個行為藝術?這與我們生活中找個地方聊天有何不同?策展人杜曦雲回答記者提問說,趙半狄過去的藝術都是和熊貓相關,這次沒有了熊貓,但有竹子、竹葉與熊貓相關,因為遭遇新冠疫情,趙半狄漂泊在海外半年,去年才回國,對這次疫情感受頗深。趙半狄相信藝術是同情和解脫的方式。他用審美的方式,營造了一種氛圍,搭建了一個超現實的“小窩”——“荒島餘生”般的窩棚、吊床、草坪,開放地面對疫情後的來賓,歡迎大家前來卧坐輾轉。它的功能,取決于每個前來“小窩”的人的方式和狀态。

《趙半狄的小窩》亮相武漢美術館,你想來這裡聊天放松嗎?

《趙半狄的小窩》此前亮相上海昊美術館,吸引了許多觀衆前往,小窩裡已經舉辦了多場派對,參與者們的表達都很豐富,而且各自不同。多場派對中,它被參與者們使用為襁褓、避難所、告解室、咨詢處、辯論場……小窩開放地迎接不可控、偶然、突發、沖突、尴尬等,在難以預料中随機應變,尊重不可測度的事實。

趙半狄說,他這三個月都将計劃待在武漢,期待在“小窩”裡遇到更多武漢人的故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

極目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将奉酬謝。報料微信請關注:ctdsbgfwx,24小時新聞熱線:(027)8677777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