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黃百韬遇挫,粟裕做哪些調整?為何讓譚震林接替陳士榘的指揮?

作者:帥克品讀曆史名人

淮海戰役第一戰便是打黃百韬兵團。這是一塊硬“骨頭”。硬在黃百韬本人極為反共仇共,緻死負隅頑抗;硬在他有李彌留下的完整工事,可以形成一個完備的防禦體系;硬在我不得不由打運動之敵改打為駐止之敵,作戰難度大為增加。基于此,打黃百韬的前幾天,參加圍殲的幾個縱隊傷亡較大,有的縱隊傷亡達三四千人。

針對這一情況,華野代司令員兼政委粟裕決定11月14日晚緊急召開戰時作戰會議,有關縱隊司令全部參加。無疑,這是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一直召開到深夜的這次會議,針對打黃百韬遇挫,至少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調整安排,為爾後的圍殲作戰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打法。

打黃百韬遇挫,粟裕做哪些調整?為何讓譚震林接替陳士榘的指揮?

一是對戰術進行了調整。

就幾大野戰軍實戰而言,華野打大仗的經驗并不少。但這次一下子殲敵五個軍,這樣規模的仗,華野從來也沒有打過。是以在戰術運用上也有個适應和調整的過程。

特别是把黃百韬兵團徹底圍在碾莊之後,有的部隊還是照老樣子猛打猛沖。從前沿陣地回來的參謀向粟裕報告說:“黃百韬難打呀!100米寬的正面就有20多挺機槍,子彈像潑豆子一樣。我們的戰士英勇啊,一波一波地往前沖!”

戰鬥作風絕對是過硬,但戰術打法上的不講究,緻使部隊傷亡很大。粟裕在會上明确:我軍的戰法必須由運動戰轉為村落陣地攻堅戰,用近迫作業的辦法突破敵人的堅固防禦陣地。部隊要充分利用夜暗把交通壕控到敵人陣地前沿,然後突然對敵發起攻擊。粟裕進一步要求:要集中炮火,組織好步炮協同,發揮炮兵對攻堅的最大作戰效益。

打仗要巧打、會打,粟裕這次對戰術的調整安排,無疑就是巧打、會打的一次生動的展現。

二是對指揮進行了調整。

考慮到這次淮海戰役是一次空前的大決戰,粟裕負責全盤統一指揮外,曾于9日明确由華野參謀長陳士榘具體指揮幾個縱隊圍殲黃百韬兵團的作戰。

大會戰、大決戰,這種委托式指揮是很正常的。但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此時陳士榘随聶風智的9縱行動,華野的精幹指揮所一直跟着粟裕和張震。這樣陳士榘隻能依托9縱來實施指揮。顯然這種指揮難免會受到一些限制和影響。

于是,粟裕在會上提出了明确指揮的兩個方案:由譚震林、王建安統一指揮攻擊部隊或者統一指揮打援部隊,征求他們的意見。最終決定由譚震林、王建安統一指揮圍殲黃百韬兵團的6個縱隊。

實際上,攻堅戰指揮,無論是陳士榘,還是譚震林、王建安,都有較豐富的實戰經驗,可以說都比較強。但山東兵團一直有一個完整的指揮機構做依托,改由他們來指揮,這是合情和必要的。

軍史界對打黃百韬兵團的指揮問題,曾有過一些不同的争論,實際上并沒有那麼複雜。作為華野的代司令政委,粟裕的着眼點和落腳點隻有一個:那就是誰來指揮更适應戰局發展、更适合部隊實際情況,那麼就由誰來指揮。

打黃百韬遇挫,粟裕做哪些調整?為何讓譚震林接替陳士榘的指揮?

三是對下步行動進行了部署。

對于接下來的作戰部署,粟裕要求15日晚繼續肅清外圍第25軍和44軍殘部,16日晚以“4、8、9縱會攻碾莊,得手後續殲64軍。13縱待殲44軍、25軍後即集結待命”。

戰場的指揮控制是衡量一個進階指揮員的十分重要的因素。而在這方面,粟裕無疑是屬于“大師”級,可以說是到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程度。

實際上,在粟裕以為,一旦指揮關系明确,戰術運用得當,行動安排缜密,任由黃百韬兵團再硬,再負隅頑抗,殲滅他隻是時間的問題。通過《粟裕談淮海戰役》《粟裕傳》上看,此時的粟裕已開始把他的指揮重心轉向對徐州東援之敵的阻擊作戰上了。作戰會議結束之後,他便決定到西線指揮。毛澤東主席對于粟裕的這種超前謀劃與組織,特别來電稱“粟裕到韋(國清)吉(洛)處指揮極好”。

四是對作戰保障進行了安排。

一下子打5個軍這樣的大戰,一下子又由打運動之敵改為打駐止之敵,華野的作戰消耗,包括彈藥消耗、糧食消耗等,開始難以為繼。

對于這些,粟裕也早有腹案。一方面,他請“華東軍區将第二線彈藥,集中汽馬車,以6個縱隊之兩個基數運到新安鎮及睢甯”。另一方面,他建議請“軍委準許全軍之山、野炮彈,迫擊與六O炮彈炸藥三個基數,美榴彈兩個基數”,保障淮海前線。

透過這些,不難看出,粟裕對于作戰保障問題高度重視,他深知大兵團作戰後勤保障的重要性,甚至精算細算,把整個戰役的後勤和作戰保障安排得妥妥當當。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得出,粟裕組織召開的打黃百韬戰時會議,非常重要、非常及時,確定了爾後圍殲戰的順利實施。但遺憾的是,《大決戰》電視劇,對于這次的重要戰時會議,并未着墨。帥克以為,把這樣的重要會議通過戲份展現出來,無疑會增加電視劇的深度。

打黃百韬遇挫,粟裕做哪些調整?為何讓譚震林接替陳士榘的指揮?

主要參考文獻:《粟裕談淮海戰役》《粟裕文選》《粟裕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