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許昌城曾叫西梁城?蘇轍舊寓在許昌長店

作者:老家許昌
許昌城曾叫西梁城?蘇轍舊寓在許昌長店

【周末,跟着老梁逛許昌】

第213站:長店

文·圖‖梁耀國

以前去長店,想走好路的話,必須繞道許南公路,至九公裡路橛兒後,右拐到去機場的專用公路上,過引汝灌渠橋,就是東長店村。穿過東長店,再走一裡地,是長店村。因為害怕把倆村弄混淆,長店村幹脆稱為西長店。(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兒?歡迎點選以下連結欣賞:低調的許昌此村,被譽為中原水鄉。走嘞,賞美去)

我這回來長店,走的是許繼大道,過西環後,走賀莊、葉莊,然後沿引汝灌渠邊新修的路就能到長店,比繞道許南路要省好幾裡地。

許昌自來水廠用的汝河水就是從長店閘口引過去的,經過過濾、淨化、加壓後,流到了千家萬戶。長店水閘作為長店的一個景點,我特意停下車子,将其拍了下來,好讓全市人民知道,我們曾經吃的自來水,都取自此閘。

下圖:引汝灌渠和禹亳鐵路橋、永登高速公路橋。

許昌城曾叫西梁城?蘇轍舊寓在許昌長店

一座學校,一座機場,帶起了一街的繁華。

師生達六千多人的建安區二高,以及許昌軍用機場,使得東長店臨機場路兩側變成了一條熱鬧的商業街,賣吃的,賣喝的,賣用的,店鋪一家挨一家。在一家店鋪門口,我見到了八十整的王天興老人。

下圖:建安區二高。

許昌城曾叫西梁城?蘇轍舊寓在許昌長店

據老人說,長店最早叫大莊店,其地處許昌到南陽的老官道上。老官道的位置在鐵張村北、長店村南的大路溝裡。新許(昌)南(陽)路修通以後,這條廢棄的老官道改為引水澆地的水溝,取名長勝河。如今,東長店屬鐵張大隊,西長店自己一個大隊。(欲欣賞梁耀國老師寫的其它佳作,歡迎點選以下連結:文化符号都沒了,千年聖地還能稱為“遺址”嗎?)

許昌機場(19)52年勘察,53年建,56年進部隊,進教練機。長店莊大,嫌好找,是以老百姓習慣稱機場為長店機場。

随後,建安區二高(原許昌縣二高)開始籌建。到58年,為解決許昌市民的吃水問題,政府号召開挖引汝灌渠。那時,沒機械,全靠人上,抓鈎刨,鐵鍬鏟,扁擔挑,架子車拉,一村包一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在下面全是賴礓石的平地上,硬是挖成這條近五十公裡長的引水渠。幸虧人們的思想覺悟高,這麼大的工程,即使不給工錢,隻給工分,照樣幹得熱火朝天。要是放現在,估計積極幹的人不多。

下圖:村民正在收姜,遠處即機場。

許昌城曾叫西梁城?蘇轍舊寓在許昌長店

謝過王天興老人,我繼續西行。

介于東長店和西長店之間,路南有座小廟。見臨路的小門開着,我推車走了進去。

廟院的東半部是塊豆地,一耄耋老人正彎腰割豆子。我不想驚動他,想進來看看有沒有老碑,若沒有的話,打算扭頭就走.

讓人驚喜的是,玉皇殿門口西側,真豎着兩通缺棱少角的老碑。我連忙紮下車子湊近看,字迹雖模糊,卻尚可辨認出來。其中一通碑的碑文是:

許州府西梁縣城西大莊店,舊有玉皇廟,雍正癸醜年,衆社人張養正統籌重修,已經百載。至乾隆丁巳年,适由國學吳□生來廟中見未金,慨然布施。凡居茲土者,感□之樂布施,亦□□□□資繪□□。又念主持僧多,供養不足,施地一十三畝五分。工成立石以志。

生員楊樃(lang)書

主持僧玄

大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歲次戊午五月仲夏吉旦

由此碑文得知,清乾隆年間,許昌縣叫西梁縣,許昌城叫西梁城。大莊店的玉皇廟由張養正統籌重修。

并排而立的另一通石碑上,碑文内容是《玉皇廟重修碑記》:

許治西南二十裡大莊店,舊有玉皇廟,其中正殿三楹,以及關帝殿、辇袖殿、道房、廚房、戲樓,曆年久遠,罅漏傾頹,無以妥神靈而肅觀瞻。首事等各捐資财,募化四方,鸠工重修,煥然聿新。将捐施姓字勒諸石,以志不朽雲。

舉人張于慶撰文書丹

首事張廷棟

大清道光□□年歲次乙亥桂月上浣

在這通碑的碑文裡,我第一次見到“辇袖”一詞。辇袖何意?辇袖殿裡敬的何方神聖?均不得而知。

下圖:《玉皇廟重修碑記》。

許昌城曾叫西梁城?蘇轍舊寓在許昌長店

抄完碑文,我借玉皇殿門縫朝裡看,殿内黑咕隆咚的,根本看不清神像的面目,隻好作罷。回頭再看門框上貼的對聯,倒還有點意思:

無物可酬天地德

全憑早晚一爐香

我怪異的舉止,想必引起了老人的注意。不知何時,他手裡拎着明晃晃的鐮刀,笑眯眯地站在我的身後。四目相碰的刹那,着實把我吓了一跳。

你是弄啥哩?老人和顔悅色地問我。

我不敢怠慢,揀稠的把我的情況說了一遍。

老人叫王丙申,八十三歲。弄清楚我的本意後,思路清晰的老人用精煉的語言,給我講述了長店的許多陳年舊事。

下圖:王丙申老人。

許昌城曾叫西梁城?蘇轍舊寓在許昌長店

長店一開始叫蘇家莊,宋朝的大文學家蘇轍蘇子由曾住在這裡,後來不知因為啥搬到了蘇橋。能證明蘇子由在我們村住過的老碑,就放在村部。隻不過,現在俺村沒有一戶姓蘇的。

蘇家莊地處老官道之上,蘇家搬走以後,姓張的、姓楊的等雜姓陸續搬過來,一街兩行,有開飯店的,有開幹店的,還有開雜貨店的,人慢慢越聚越多,逐漸形成一個大村子,于是改名大莊店。

下圖:被水淹沒的老官道。

許昌城曾叫西梁城?蘇轍舊寓在許昌長店

再後來,土匪橫行,四處禍害百姓。人們為了自保,萬般無奈之下,在大莊店四周開挖寨河,打起寨牆。

老官道穿村而過,從東寨門進,從西門寨出。為便于出行,除東西寨門外,還開有南北兩個寨門。寨子打成後,東西長,南北窄,村子應形勢再次改名長店。

過去五裡設一堡,十裡設一鋪一亭。長店離城剛好二十裡,我記事時,東寨門裡面有座亭子,我們叫它東閣。

東長店早先叫街東頭,長店有了官稱後,才改叫東長店。

玉皇廟舊址在西寨門内,它的西邊是楊家祠堂。“蘇子由舊寓”碑就倒在楊家祠堂東山牆根,破四舊時,此碑被砸,碎為數塊,碑頭上的“子”字已不知弄丢哪兒了。

一解放,社會平安了,寨牆就沒有了用處,失去了價值。昨天你拉土墊房基,今天我拉土墊牲口屋,明天他拉土積高溫肥,不知不覺,将寨牆夷為平地。

下圖:寨河。

許昌城曾叫西梁城?蘇轍舊寓在許昌長店

提及積高溫肥,還有個形象的笑話,稱它是倆樹葉夾一土坷垃。說白了,就是鋪一層樹葉,鋪一層土,再鋪一層樹葉,然後潑上水漚上月兒四十,變成肥料上地用。其實,咱中國主要是缺化肥所緻,後來先有氨水,接着是碳铵、尿素。當時化肥緊張,想買買不來。最近二十年,種莊稼都用上了複合肥,隻要有錢,想買多少買多少。

我原是北王莊的,54年修機場,俺村整體并入長店,轉眼将近七十年,成了真正的長店人。

離開三皇廟,我騎進了長店村,并找到了被水淹沒的老官道,找到了流水潺潺的老寨河。村街兩旁的庭院門口、菜地邊,石磙、磨盤、蒜臼等石器随處可見。随後,我找到了村委會,央村幹部打開庫房,看到了“(蘇子)由舊寓”殘碑。落款僅剩“秋之月上澣糓旦”字樣。

下圖:蘇子由舊寓殘碑。

許昌城曾叫西梁城?蘇轍舊寓在許昌長店

拍照完畢出來時,村幹部把我叫進辦公室,拿出一份由蘇青龍先生整理撰寫的資料。我撷取了其中部分内容:

蘇轍,字子由,号颍濱遺老。嘉佑二年(1057年),蘇轍與兄蘇轼同中進士第,累官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文學成就超衆,與父蘇洵,兄蘇轼被譽為唐宋八大家。後因蘇轼反對王安石變法受株連,從汝州貶袁州。行至許昌西,在颍河之濱的長店村置地築屋,留次子蘇适、三子蘇遠暫居。崇甯元年(1102年),蔡京當權,蘇轍被罷官,寓居長店村。

清乾隆《許州志》古迹篇中說,“宋蘇子由舊寓在州西大莊店村”。

《民國許昌縣志》載:龍曲保東部有子由崗峻起,以宋子由舊寓于此,而得名蘇大莊鎮。原為大莊店,後改為複興寨,為許襄大道要沖,為本保集市。子由舊寓在大莊店村西門内路南。蘇轍逝後,大莊店村民為了懷念蘇轍,遂在大莊店前加一蘇字,改村名為蘇大莊。

資料最後,附有蘇青龍先生繪制的蘇子由舊寓平面圖。

下圖:蘇子由舊寓平面圖。

許昌城曾叫西梁城?蘇轍舊寓在許昌長店

老人說的和蘇先生寫的,盡管有些出入,但基本意思一緻,可以互相印證。

一次誤打誤撞的尋訪,竟然找到了蘇轍在許昌生活過的史料和史迹,實乃幸事一樁,不虛此行。

下圖:村委會大院曬滿了紅辣椒。(文首圖:長店水閘)

許昌城曾叫西梁城?蘇轍舊寓在許昌長店

【作者簡介】梁耀國,現就職于許昌市房産交易租賃管理處,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雜文學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今日頭條号立場。

2、文中圖檔由作者提供,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檔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号立即删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号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