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百年百将84:汪東興</h1>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55年授銜的開國少将中,隻有三位後來官居"正國級"。
這3位頗具傳奇色彩的将軍都是1916年出生,其中"航母之父"劉華清是湖北黃安人,王近山麾下"三劍客"之一的李德生是河南新縣人,而"紅色大管家"汪東興是江西弋陽人。
作為開國少将群體中的中堅派,劉華清、李德生和汪東興都是少年英雄、大器晚成的代表。十二三歲就參加兒童團、十五六歲參加紅軍并加入組織,長征結束也不過20歲出頭。
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林彪和肖華,20歲年紀就率領千軍萬馬,汪東興、李德生和劉華清參加革命時間雖早,但從士兵到将軍還要一步步來,紅軍時期基本上屬于"年輕人"的角色。
三個人從"年輕人"進入人生快車道,因為具備同樣的特質,都遇到了"伯樂"。

抗戰時期的李德生
李德生在成長過程中,有三大伯樂:陳錫聯、王近山和主席。
李德生,12歲參加兒童團,14歲參加紅軍,16歲入黨。參加了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等戰役,八廟垭戰鬥左手緻殘。1935年5月,因為說真話被開除,到達陝北後重新加入組織。
1937年8月,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李德生的"伯樂"是八路軍769團團長陳錫聯,22歲的"小鋼炮"。李德生任769團通信排長,由于385旅旅部和770團留守陝甘甯,769團就代表了385旅。
和陳赓386旅光芒四射相比,385旅769團就有些默默無聞,除了1937年10月驚豔的陽明堡夜襲機場,大多數時間都在保衛八路軍總部,但是769團和李德生仍然有亮眼的表現。
1940年百團大戰,第一階段陽泉獅垴山戰鬥,769團1營營長李德生帶領3連配合正面部隊兩面夾擊,消滅日軍兩個中隊大部。第二階段榆遼戰役,李德生進攻石閘鎮,全殲日軍2個中隊生俘12人。
1942年4月,李德生合圍攻擊李家堡據點,斃傷敵200多人,俘副團長以下380人。
1943年,太行二分區30團攻打馬坊失利。李德生出任團長後,從軍事訓練上下功夫,投彈、刺殺、射擊,誘敵深入、各個擊破、運動戰等,又通過小的伏擊勝利積累信心。1945年3月,30團再次進攻馬坊據點,全殲日軍30餘人活捉8人,太行二分區根據地連成一片。
解放時期的李德生
解放戰争時期,李德生的伯樂是王近山。李德生在晉冀魯豫野戰軍6縱任17旅旅長,在二野12軍任35師師長。12軍是王近山的老部隊,戰鬥力強悍,是二野的頭等主力師。
抗美援朝後期,李德生任12軍副軍長與15軍浴血奮戰上甘嶺43天,秦基偉的15軍一戰成名,李德生擔任前線總指揮,和老牌12軍甘居人後,成就了志願軍的威名和空降15軍。
從1946年到抗美援朝結束,李德生一直在"瘋子"王近山麾下。
1964年,李德生12軍出現了聞名全軍的"郭興福教學法",但是低調的李德生從不把這項創新加在自己頭上。李德生最大的優勢,不是王近山的勇猛,而是陳錫聯的低調和忠厚。
正因為李德生與世無争,主席晚年對年富力強的李德生信賴有加,不但多次委以重任,還曾戲言:"李德生活到99,上帝請你喝燒酒。"2011年5月8日,李德生上将去世,享年95歲,距離主席給他定下的"小目标"就差了幾歲。
授銜時的劉華清
與李德生相比,劉華清一樣低調,伯樂是"劉鄧"。
劉華清小時讀過幾年書,18歲任紅25軍宣傳科長。在獨樹鎮戰鬥中左腳踝負傷,按規定留在老鄉家,劉華清堅決要求跟部隊走,政治部主任戴季英給了他一匹小馬,得以長征。
抗戰伊始,劉華清任129師師部秘書主任,一個人既是秘書也管宣傳,在"軍神"劉伯承、張浩身邊受益匪淺。1938年2月,劉華清帶一個排到總部接新政委,與鄧政委結下不解之緣。
抗戰期間,劉華清任129師供給部政治部主任,負責給一線部隊輸送軍需物資,後來任冀南軍區、平原軍區的政治組織部部長,還是做保障。1945年2月,任冀魯豫軍區6分區副政委。
抗戰勝利後,劉華清任晉冀魯豫野戰軍2縱6旅政委,與李德生平級。随後擔任二野11軍政治部主任、10軍副政委、第一海軍學校副校長兼副政委。1954年到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留學。
1955年9月,劉華清在留學期間被授予海軍少将軍銜。
劉華清絕對是大器晚成的代表,1976年就上書力主研究航母。1980年5月,64歲的劉華清通路美艦,踮腳學習的瞬間永遠留在國人的腦海中。
1982年,66歲的劉華清被鄧政委點将出任海軍司令員。在海軍任上,大刀闊斧做出很多改革。1992年,76歲的劉華清進入核心層。
2011年,95歲的劉華清上将去世,第二年,遼甯号航母進入測試階段。
1980年5月,劉華清參觀美艦
汪東興沒有劉華清、李德生有名,因為他是做保衛工作的。
汪東興,1932年參加紅軍,到1936年三大主力會師一直和醫院打交道。從蘇區的永坪醫院書記,第二野戰醫院政委,到陝北延長醫院政委,陝甘甯邊區醫院副院長兼政委。
抗日戰争時期,汪東興依然繼續自己的醫院工作,任八路軍醫院副院長兼政委,白求恩醫院政委。抗戰勝利前夕,汪東興到社會部保衛訓練班學習。解放戰争開始後,汪東興轉任機關保衛工作。
1947年3月18日,就在胡宗南大舉進攻延安之際,31歲的汪東興臨危受命,被調任主席的警衛隊隊長,負責保衛毛、周撤離延安,可以說,主席就是汪東興的"貴人"。
6月17日,周副主席、任弼時等人竭力苦勸主席撤離王家坪,但他卻說,等看到胡宗南的兵再撤也不晚。最後雙方各退一步,主席等人先行撤退,汪東興帶一個排,替主席招呼一下"客人"。
汪東興帶領幾十号人利用熟悉的地形和敵軍周旋,他們接連打退敵人兩次進攻。就在準備迎接第三次進攻之際,天降暴雨山洪滾滾,老天爺替汪東興抵擋住了胡宗南的大軍。
6月20日,主席又交給汪東興一個特别任務,到安塞、延安之間掩護老百姓收麥子。一個多月時間,汪東興不但很好地完成任務,保護老百姓多收八百多擔麥子,還繳獲了敵軍的密碼本。
到西柏坡後,主席仍然特别信任汪東興,一直到建國以後進了北平,都是點名讓汪東興負責身邊的警衛工作。如果說,公安部長羅瑞卿是"大警衛員",汪東興就是貼身的護衛隊長。
汪東興有幾大優點:一是為人忠厚,對主席指令從來不打折扣;二是心思缜密,對主席經過的溝溝坎坎安排得滴水不露;三是行事穩妥,從來不做冒險的事情;四是盡職盡責,與主席形影不離。
汪東興學曆低、性格直爽,主席把他稱作現代"周勃"。衆所周知,"周勃"是匡扶漢室的大将,主席的預言在逝世後得到印證,汪東興後來協助華、葉平定江山。
1953年,組建警衛團也就是神秘的"8341"部隊,而這支部隊的主管上司就是汪東興。
1955年,汪東興被授予少将軍銜,這僅僅是開始。1958年,汪東興調任江西副省長兼農墾廳廳長,10年以後又被主席調回身邊。主席晚年,對汪東興的信任甚至超過葉帥、陳錫聯。從1947年3月到1976年9月,汪東興在主席身邊工作了20年。
1980年,被譽為"紅色大管家"的汪東興淡出。
2015年8月21日,汪東興辭世,享年100歲,留下一生的傳奇,藏了一生的秘密。主席送給李德生的話,在汪東興身上兌現,這位忠心耿耿的開國少将,為了建立新中國、保衛新中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深耕戰争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