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北韓戰争爆發,沒多久,中央決定抗美援朝,這也标志着中國軍隊将與世界上最強的軍隊在戰場上兵戎相見,最終,在北韓戰場上志願軍經過五次艱苦卓絕的戰役,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回來了“三八線”以南,這次戰争号稱新中國的立國之戰,志願軍打出了軍威,讓美軍不得不重新審視中國。

北韓戰争已經過去了70多年,到現在為止,對于這場戰争很多人都是津津樂道的,但也有人說,這場戰争留下的最大遺憾就是讓我們錯失了收複台灣的最佳時機,那麼,事情到底是怎樣的呢?
1950年,建國伊始,中央就面臨着兩個選擇,一是支援北韓抗擊美帝國主義,保障我國東北工業基地的安全。二是,不介入北韓戰争,趁着美國深陷北韓戰場之時,迅速出兵解放台灣,一舉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對于這兩個選擇,在解放軍高層中都有讨論過,許多進階将領其實更傾向于第二個選項,因為大家都知道,支援北韓就意味着中國軍隊要與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交鋒,打不打赢,還不好說,至少這場戰争會持續很久。
第二個選項就更好一些,台灣不大,如果解放軍全力解放台灣,是完全有能力收複台灣的;況且,北韓戰争進入持久戰後,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大部分都要派去北韓半島去支援,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美軍對台灣的支援力。
此外,在解放戰争時,解放軍一鼓作氣拿下三大戰役後,強渡長江,揮師南下,很快地解放了全國大部分領土,這時候解放台灣是衆望所謂的;不僅全國人民贊成,在國際上其他國家也沒什麼話可說,畢竟這是我國的内政。
綜上所述,收複台灣在中央和解放軍内部都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
毛主席早在1950年6月就給下達指令,讓粟裕負責攻台計劃,并組織兵力随時準備攻台,指令一下達,解放軍部隊開始向廣東、福建一帶集結。
看到解放軍大規模的集結,一時間整個台灣地區的國民黨反動派,也是人心惶惶,甚至台灣《中央日報》還評論稱“台灣已經到了空前危險的時刻”。
正當一切準備就緒時,北韓戰争爆發,美軍插手半島戰争導緻局勢生變,毛主席不得不将“攻台計劃”暫時擱置而考慮北韓半島問題。
那麼,毛主席為何要擱置“攻台計劃”,轉而去幫助北韓呢?筆者認為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多方面分析演習,我們先從大陸和台灣地區軍事實力以及其他綜合條件來分析。
首先,在1950年,論軍隊規模而言,我解放軍部隊擁有百萬之衆,并随時可以動員起千萬級别的作戰部隊,反觀台灣,因為三大戰役的失敗,國民黨主力損失殆盡,留下的殘兵隻得退往台灣,此時的台灣頂多也就是幾十萬人,就算蔣介石臨時招兵,國民黨也頂多隻有100萬部隊,這與我軍的規模是相差甚遠。
再說說軍隊的士氣,國民黨留台部隊的士氣遠無法與我軍相比,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從編制和武器裝備上看,國民黨軍隊是占有一定優勢的,他們擁有海陸軍三軍,其中海軍就還有幾十艘戰艦,空軍還有幾百架先進美式戰鬥機。
我解放軍海軍部隊就隻有幾十艘破舊的炮艦和一些漁船,空軍部隊隻有一百多架繳獲而來的戰鬥機,海空部隊根本無法與國民黨軍隊相比,我軍也就隻有陸軍可以碾壓國軍,但關鍵是,大陸和台灣相隔一個海峽,沒有大型的船隻,陸軍如何登島戰鬥呢?難道靠遊過去,這明顯是不現實的。
盡管我軍的規模和士氣都遠超國軍,但因為一個台灣海峽的緣故,我海軍缺少大型船隻和艦隊,根本沒有辦法有效運輸大量士兵登島戰鬥,這是從軍事方面相比較,顯然解放軍在短時間内解放台灣是不現實的。
在陣營内部團結問題上,這倒是成了國民黨一大弊病,國民黨内部危機重重,内耗嚴重,從政治上看,國軍退往台灣,所控制的土地就隻有幾個海島,當解放軍大規模集結沿海時,台灣島内的守軍驟感壓力巨大,為此,許多國民黨進階官員不惜抛家舍業逃往海外,台灣島内治安和社會是一片狼藉。
從經濟的角度看,盡管蔣介石退往台灣時,運了不少黃金、銀元、美鈔等财富,但這都解決不了台灣島内人滿為患的窘況,幾百萬人一下子擠到台灣這個小島,這使得島内的經濟生态被徹底破壞,嚴重的通貨膨脹所導緻的經濟問題,使得國民黨負債累累。
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援,或許還沒等到我國解放台灣,國民黨早就倒台了。可以說,1950年的國民黨是處于山窮水盡的境地,這也導緻台灣許多激進分子認為:“台灣沒有未來,國際上也開始放棄台灣,如果解放軍攻台,台灣将迅速崩潰!”
我們回到主題,既然攻打台灣具有如此的優勢,為何我軍沒有選擇先攻打台灣呢?反而選擇抗美援朝呢?
從明面上,國民黨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仿佛我軍隻要能登島,台灣就可以解放。但事實上卻是,在北韓戰争爆發後第二天,美國迅速轉換了對台政策,美國政府認為,台灣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美國無論如何也不能放棄對台灣的控制的。
美國總統杜魯門更是聲稱:“中國共産黨解放台灣将直接威脅到太平洋地區的安全。”不僅如此,美軍最強大的第七艦隊也進駐了台灣海峽,阻撓我軍解放台灣。
其實,就憑當時的大陸海軍力量,就算沒有美國插手,我解放軍當時沒有強大的海軍和空軍,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如果沒有大型船隻載體和飛機做掩護,光靠陸軍渡海登陸作戰是很難的。在美國的強勢幹涉下,我解放軍解放台灣就更加艱難了。
筆者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之前的登島作戰,早在1949年,我軍就曾發起過一次進攻,解放軍在金門一帶發起進攻,三野部隊在金門島上奮戰了三天三夜,卻始終沒有奪下金門島,盡管擊斃了近萬的國民黨守軍,但是三野也陣亡了近萬人之多,要知道三野部隊當時也就一萬多人,這個陣亡比例還是非常大的。
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金門距離大陸是非常近的,之間的海峽也不寬,但就這麼一點的距離,就讓解放軍付出很大的傷亡代價,可見如果沒有空軍和海軍的配合,光靠陸軍渡海登島作戰,可以說是以命搏命。
金門戰役之後,當年的12月份,我軍又開始針對舟山群島展開進攻,解放舟山群島的難度遠低于金門,上面的守軍也沒有金門多,隻有5萬人左右,但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舟山,都讓解放軍倍感壓力,在我軍強大的壓力下,國民黨主動撤出了部隊,這才讓我軍拿到了舟山。
從兩個渡海登島案例,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兩個距離内陸很近的島嶼就能讓解放軍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那麼相隔一個海峽的台灣,我軍又得付出多大的傷亡才能勉強解放呢?沒有人知道,但大家都明白,得用幾十萬戰士的性命才能摸到台灣島的門檻。
1950年,攻台總指揮粟裕制定了一份詳細的攻台計劃,這份計劃打算投入50萬兵力分兩次渡海作戰,這份計劃上,詳細地述說了我國海軍、空軍的不足,并打算用佯攻的方式躲過國軍和美軍的戰艦、戰機攔截,其他部隊搭乘大型漁船迅速沖往台灣。
但台灣海峽全長400多公裡,最窄的地方也有100多公裡,想要解放台灣,就必須依靠海軍和空軍,沒有這兩個兵種的加入,陸軍是很難完成渡海登島任務。
粟裕在攻台計劃上,還預估過我軍如果想快速解放台灣所需要的軍艦數量,攻台人數按照50萬人計算,那麼,再加上人員武器和糧食算上,就有13萬噸重,這就需要600多艘千噸級别的船隻,還需要登陸艦2000艘。
盡管建國後,全國馬上籌備建設海軍,但全國上下海軍船隻加起來也就幾十艘炮艦和一些兵艦,與預估的數量相比,根本就是杯水車薪。而空軍力量更是嚴重不足,解放軍隻有150多架戰機,其中有一半處于維修狀态,飛不起來。
從這些情況上看,大陸按照目前所擁有的空軍、海軍規模根本就無法保障陸軍順利渡海,而粟裕提出的佯攻政策,其實也是他的下策,他明白如果靠佯攻,部隊也是冒着極大的風險,畢竟台灣海峽太長了,就算佯攻部隊能夠拖住敵人1個小時,主攻部隊也不可能抵達台灣本島,甚至連澎湖列島都不太可能抵達。
佯攻政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境,那就是裡應外合,在台灣内部有我中共特工,地下黨員,他們不時地傳送重要情報,這些地下黨還可以從内部争取國民黨人員,進而從内部瓦解敵軍。
當時,時任國民黨國防部“參謀次長”的吳石就主動提出要做内應,吳石被毛主席稱為“密使一号”。他在淮海戰役時,就開始為我黨工作,給我黨提供了許多情報,後來,蔣介石逃往台灣時,吳石還特意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兒待在身邊,為的就是打消蔣介石的顧慮,讓他踏實相信自己。
有吳石這條絕密的情報戰線,解放台灣就有了勝算,然而,陳澤民和蔡孝乾事件,緻使我黨在台灣的情報組織暴露,吳石等1800多名地下黨成員被抓獲而英勇就義,這起事件或許是導緻粟裕的裡應外合政策徹底流産的原因。
就在粟裕左右為難之際,北韓戰争爆發了,在海峽兩岸這邊,美國大力支援蔣介石,而蘇聯态度不明顯,這使得大陸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
在北韓戰争爆發前,毛主席就曾讓劉少奇詢問斯大林,希望蘇聯能夠幫助中國培養1000名飛行員和300名機場勤務從業人員,再賣100到200架戰鬥機和幾十架轟炸機給我國。
斯大林卻是這樣回複:“蘇聯在二戰中也損失極大,自顧不暇,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幫了你們,那麼,美國就将有借口發動新的世界大戰。”這就說明,在解放台灣問題上,蘇聯不想給予更多的幫助。面臨如此之多的困難,毛主席卻依然下達訓示:“解放台灣,勢在必行!”
如果沒有北韓戰争,或許解放軍就會集中精力攻打台灣,雖然,可能會損失大一些,但至少還是有機會解放台灣。可惜,北韓戰争的爆發徹底打亂了黨中央的計劃,中央不得不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定,毛主席親自拍闆志願軍挺進北韓抗美援朝。
等抗美援朝結束後,我軍也失去了解放台灣的最佳時期。毛主席多年後回憶到1950年之時,也會感慨:“當初解放台灣就不能拖,這一拖,就失去了最佳機會。”
後來,毛主席在大會上談起解放台灣的曆史問題之時,他這樣說道:“沒有解放台灣……蔣介石在台灣立足未穩,美國第七艦隊已經撤離,本是解放台灣最好的時候,我們喪失了這次機會,為了消滅胡宗南在西南的部隊,我讓二野去西南,三野還得守備大城市和清掃殘部,沒有把二野和三野的部隊集中起來解放台灣,而是以劣勢的部隊在金門打了敗仗,最終讓蔣介石在台灣的棋盤搞活了起來。”
如果曆史上沒有北韓戰争,我國很可能就會在1950年收回台灣,但北韓戰争的爆發來是那麼猝不及防,沒有人能預測到美國強力幹預,也沒有人會預測到美國的意圖并不僅僅是北韓,而是中國東北。
筆者認為,毛主席站在長遠的角度考慮,在中國東北的安全和台灣問題上,最終還是得選東北安全,畢竟台灣沒有收回,未來還有機會拿回來,一旦讓美國控制了半島,那麼中國東北将永無安甯之日。
曆史沒有辦法重新再來,如今北韓戰争過去了七十多年,寶島台灣遲遲沒能解放,但我們相信在不遠的将來,台灣還是會回到我國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