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腳尖上的革命故事

腳尖上的革命故事

第一代瓊花,舞蹈家白淑香(右二)排練了芭蕾舞劇《紅娘子軍》。(檔案照片)

腳尖上的革命故事

第二代瓊花,舞蹈家薛偉華演繹了經典動作《踢紫金王冠》。(檔案照片)

腳尖上的革命故事

2021年6月19日,中央芭蕾舞團新一代演員在國家大劇院演出了芭蕾舞劇《紅娘子》。攝影:劉芳正

作者:劉曉珍(中國美術學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員)

1964年首演的革命性現代芭蕾舞劇《紅娘子》和1961年上映的同名劇情片,是紅色經典之作中的兩部。1971年,芭蕾舞劇《紅娘子》也搬上了大銀幕,廣為流傳。半個多世紀前,通過這部經典重溫中國紅軍的革命曆程、理想信念和鬥志,我們依然可以體會到它的藝術魅力和創作高度。

芭蕾舞劇《紅娘子》以芭蕾舞的形式講述了一個革命性的故事。舞劇在情節和角色設定上比同名電影更精緻,這是舞台叙事所必需的。舞蹈中的角色無法像劇情片中的角色那樣自我報告自己的身份,過多的關系會造成舞台叙事的負擔。對于編舞來說,利用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等基本形式來塑造人物形象,促進劇情的發展,需要發揮空間,是以,主要沖突和典型場景的選擇尤為重要。一方面,瓊華與洪長清、瓊華與南巴田構成了主角關系,為獨舞、雙人舞提供了沖突的基礎,另一方面,蘇區明亮歡快的基調與南壩田樓陰郁壓抑的背景色對比,為群舞編排提供了情感背景。

謝瑾片中的《常青方向》隻是一個叙事的橋梁片段,洪長青和瓊華共同面對通往蘇聯女軍連的道路,鏡頭一閃而過。但在芭蕾舞劇中,《常青方向》是劇情的轉折點,也是極具象征意義的場景。瓊花逃離南方省,與洪長清和小龐在椰林中第一次相遇,心理上從戒備、猶豫不決到接受,一步一步地改變,最後在紅娘子軍音樂主題的暗示和烘烤下,三人一起面對着蘇軍地區的方向。這是瓊華決定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時刻,它已成為舞劇的經典造型之一。此外,在戲劇版舞劇的結尾,洪長青被敵人放火燒,國際歌曲響起,革命精神在火中升起。在這兩個場景中,革命精神的靈感和動作語言的講述達到了統一,這是舞劇中思想與藝術高度融合的典範。

芭蕾舞劇《紅娘子軍》為世界芭蕾舞史提供的革命性體驗,是對西方古典芭蕾美學的挑戰,也是将芭蕾創作與中國傳統肢體語言相結合的有益嘗試。西方古典芭蕾的美學根植于宮廷文化,以系統完善的腳趾技術為支撐,手勢、造型也有特定的規範。在此前提下,形象的仙女、公主、淑女等形象的造型和舞蹈技術展現了餐桌的統一性,形成了一種特有的優雅風格。顯然,古典芭蕾固有的模式限制了《瓊花》内在的情感張力,優雅的風格無法與瓊的身份和強烈的表達相比對,是以芭蕾舞劇《紅娘子》需要為傳統古典芭蕾進行重塑。

在因傷逃離南府後,瓊花在椰林裡有抒情的獨舞——緊握拳頭和中國傳統戲曲動作中各種巧妙的翻轉,都發洩了瓊花心中的憤怒和仇恨,大規模的動作,有時在釋放積壓的苦澀感情。這一切用尖端技巧完美嫁接融合,讓瓊花這個角色形象得到了飽滿生動的塑造,也為芭蕾舞界的女性增添了紅色革命的形象。

對于突出腳趾和腿部技巧的古典芭蕾來說,上半身的表現相對較弱,這在《紅娘子》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女軍訓練》和《軍民音樂》兩個場景中,女兵練槍組舞、女兵練刀組舞、男刀組舞、格鬥舞等都加入了滿足劇情的道具,在技術上豐富了古典芭蕾舞語言,也為芭蕾舞團的舞蹈編排提供了經典案例。把女兵的端槍的動作和形狀向前瞄準,其實這不僅是對經典腳趾技能的挑戰,要求演員具備腳趾的優秀技術,還必須具備端槍的臂力和平衡能力,否則就不可能有效地呈現出勇敢堅強的女兵形象。此外,在"萬泉河清澈夭央"的悠揚音樂中,舞蹈不僅傳達了軍民音樂的優美氛圍,也為芭蕾舞與民間舞蹈的結合提供了典範,藝術風格鮮明。

重溫芭蕾舞劇《紅娘子》,是欣賞其思想藝術本質有機融合和高度統一的好方法。該劇不僅凝聚了曆屆藝術家精心創作的集體智慧,更展現了世界内外情感的革命精神。重溫紅色經典,其意義在于以審美的方式學習革命史,傳承革命精神,不忘初心,不斷前進。

經典播放

芭蕾舞劇《紅娘子軍》以梁心集體創作同名電影為基礎,由李成祥、姜祖慧、王錫賢擔任編舞,吳祖強、杜明新、戴宏偉、石萬春、王彥璇擔任作曲家,馬雲紅擔任舞蹈設計,梁洪洲擔任燈光設計。這部芭蕾舞劇在創作了許多令人難忘的舞蹈段落和流行音樂旋律中,包括黃俊的主題曲《少女軍歌》和《萬泉河清澈》等歌曲中唱得最為廣泛。自1964年首演以來,芭蕾舞劇《紅娘子》已演出4000多場,是中國芭蕾舞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