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霜降,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俗語有“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的說法,“霜降”節氣,冬天的腳步就越來越近了。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到來。到了秋冬季節,天氣将由涼轉冷,很多孩子就容易感冒、咳嗽等。其實霜降過後還沒立冬的時間,是一年中調補的好時機,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我們的影響。如果家長掌握好‘補’的方法,調理效果會很明顯,對一些過敏、易感的孩子是很有好處的。今天就跟大家說說調理的關鍵點以及一些具體的方法。

霜降防好燥,冬季不生病
防涼燥
随着氣溫的下降,霜降後的秋燥,多以涼燥為主。霜降後,孩子的感冒、咳嗽,大部分是因為涼燥所緻。對于是否是因為涼燥引起的感冒、咳嗽,家長可以看看孩子有沒有發熱輕、怕冷、頭痛無汗、咳嗽無痰或少痰,口、鼻、咽幹,總是覺得口渴等症狀。
當孩子屬于涼燥時,家長要給孩子吃些溫潤的食物,比如在早上煮上一碗山藥百合紅棗粥作為早餐,既驅寒又潤燥。具體可以參照以下做法:
山藥百合紅棗粥
材料:
山藥90克,百合40克,大棗15枚、薏苡仁30克
做法:
将山藥90克,百合40克,大棗15枚、薏苡仁30克及大米适量共煮粥。
功效:
山藥具有補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熱潤燥;大棗、薏苡仁健脾和胃,諸物合用具滋陰養胃、清熱潤燥的作用。
宜忌:
◆ 适用于消化不良、大便溏稀的症狀。
◆ 3歲以上辨證合适用;
防内燥
霜降過後,孩子容易出現上火現象。而此時外界的空氣又是相對涼爽一些的,就容易出現外冷内熱的情況,與夏天外熱内冷的情況正好相反。
我經常說孩子大多脾胃虛寒,是以日常飲食要以溫熱為主。但是随着氣溫的降低,孩子本身就是外冷内熱的情況,平常又吃一些溫熱的食物,孩子體内就會熱上加熱,脾胃的“熱”就會積蓄。這時候,一旦吃多一點,就容易加劇内熱。内熱熏灼陰液,孩子就會出現口幹、口臭、咽痛、便秘等“上火”的表現。這樣的孩子,睡覺時會覺得熱,愛踢被,腳總是露在外面,非常容易受寒邪,導緻感冒。
最近有家長在背景問還能不能喝陳皮檸檬汁,其實這段時間,孩子容易内燥,是最适合喝陳皮檸檬汁的。我們說秋檸飲可以潤燥理氣,健脾補中,可以有效化解内燥,預防孩子感冒生病。霜降的兩周是很重要的一段時間,可以隔一天給孩子喝1杯秋檸飲,喝1~2周是沒問題的。
陳皮檸檬汁
陳皮1~2克,新鮮檸檬1~2片,蜂蜜5~10毫升
1. 将陳皮和檸檬放入杯子中;
2. 往杯中加入30~50毫升開水浸泡;
3. 待開水晾溫後,加入适量蜂蜜飲用。
全方在顧護脾胃的基礎上,結合秋季氣候特點,理氣而潤燥,特别适合作為秋季潤燥和胃的飲品。
◆ 适用于口幹咽癢的症狀。
◆ 2歲以上辨證服用。
補冬不如補霜降,平補要用好枸杞
民間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講法。霜降時節,天氣越發寒冷,民間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們認為先“補重陽”後“補霜降”,而且“秋補”比“冬補”更要緊。但是對孩子而言,這個進補有個講究,到了深秋,最适合孩子的方式其實是平補,就是在飲食上既不能太熱,也不能太寒。對此,我比較偏向于枸杞。
枸杞:補益肝腎,益氣明目
枸杞是一味藥食同源的常用中藥,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延年益壽的補益之物。特别是與太子參、麥冬搭配的粥品,養陰、潤肺、補氣的效果更強,能幫助提高孩子的抵抗力,防治秋冬感冒咳嗽。
太子參麥冬枸杞粥
太子參5克,枸杞子8克,麥冬5~8克,大米50克
1. 太子參、麥冬入鍋,加水煮 30 分鐘,去渣取汁;
2. 加入枸杞子和大米煮粥即可。
每次小半碗,1天1~2次,連用不超過3天為宜。
太子參補氣,麥冬養陰補腎,枸杞子補肝腎,共同煮粥,具有補氣養陰,滋肝補腎的功效。
◆ 對于生長發育落後、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孩子尤有助益。
◆ 3 歲以上消化好時用;1~2歲喝粥水不吃渣。
寄
語
最後給家長朋友做個提醒,以上進補的前提是孩子腸胃消化比較正常,如果是經常積食的孩子,不建議進補。家長每天需要了解孩子的消化情況,觀察一下孩子的舌苔、口氣、睡眠等情況。消化不好,及時助消化,停止給孩子進補;消化好、不生病的時候,再适當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