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懷遠古鎮 文德懷遠品古董

出成都沿323國道,西行四十裡,隻見南北是重疊蜿蜒的山峰,東西是高低錯落的丘嶺,形似長廊。龍江水自西南逶迤而下,中州河從西北蜿蜒而來,一大一小,兩江會合,懷遠鎮就坐落在這風水寶地之三角嘴上。

懷遠原名“橫原”,音相似,但“懷遠”更上口,更響亮。最終“橫原”被懷遠取而代之。在清乾隆年間,古鎮已有東南西北四條街道,并均設栅門,清光緒初年又增至八條街道,到解放初期,懷遠街巷已有21條、後又陸續建立拓寬了不少街道,加上有廟宇、宗祠、會館、教堂等古建築,其規模在川西壩子都堪稱一流。及至今天,不少老街已然沉寂,行進其間,随意走進任何一處的街巷庭院,都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六街燈火連文井、漢原花影滿琴堂”的盛世遺迹及古風。

懷遠已有千餘年的曆史。現今尚存的懷遠老街便是浸透着曆史瘢痕和移民風情。懷遠首東尾西,兩頭高中間低,依山水地勢延伸近3裡,中間是一條狹長的街道,兩旁是清一色的瓦頂一重騎樓。站在高處俯視古鎮,恰似一條窄長的船兒,向着龍江,翹首擺尾,破浪乘風,故稱之為龍舟寶地。

最使懷遠人自诩的還是河與船。然而最先看中這“寶船”,啟動他的卻是廣東人,接着是貴州人、湖南人、江西人等紛至沓來,開發懷遠,設鋪經商。于是原先落寞落寞的小鎮迅速地興旺起來。大約從清道光年間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懷遠曾有百餘年商貿繁榮的曆史。那時節,街道上鋪面林立,兩河之上,大小船隻日停泊好幾百艘。

然而,懷遠本地人得意之餘,一下才猛然發現外地佬實在了不得!建立的幾個大碼頭都屬于外來人,還分别豎起各省籍的界碑;街道上又多了好幾座外省人的大會館,樓台亭角雕龍畫鳳,十分風光;就連遠近的坡嶺也先後改姓更名,異鄉人買下一座座山頭安居落戶,占據懷遠的青山秀水。好在懷遠并不排外,就像那江河與碼頭笑納四方客船。

懷遠古鎮 文德懷遠品古董

枯水季節 寬闊的河道幾乎已沒有船的蹤影

最得懷遠人親近的是河水和碼頭,天天親吻着懷遠人的光腳闆。除了幾個貨運大碼頭外,那河邊的岩石上還被踩出條條小徑,留下光滑的腳窩印子,一個個小碼頭也就形成。清早傍晚,釣魚撈蝦;晌午時分,淘米洗菜;初一十五,殺雞殺鴨;遇上陽光明媚的日子,小孩子不分男女光着屁股跳水戲耍,這邊一個“秤砣落水”,那邊一個“鯉魚翻身”,水聲、歡笑聲在陽光和水花中綻放開來。

不少姑娘媳婦洗衣滌被,晾紅曬綠,來時一大包,去時一竹籃,曬幹的衣被疊得齊齊整整,洗淨的長發随風輕飄,三三兩兩,有說有笑,那河邊便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端午節的河邊就更熱鬧非凡。一大清早,那河面上的霧氣便蕩漾着糯米和竹葉的清香。中午時分,河岸上站滿了人,岩石上,竹林邊,呼朋引伴,比肩接踵,隻聽得号炮一響,鑼鼓齊鳴,龍舟競發,大河也就沸騰起來。

懷遠古鎮 文德懷遠品古董

因為有了河,岸上的人也就有了盎然生機

因為有河,才有了懷遠。河流、碼頭、船隻、民生、民風、民俗與一座古鎮的誕生、繁榮和衰落息息相關。由這一角度看,懷遠的曆史就是一部關于河流淌過的曆史。有河便有船,也就有了船家,航運的、打魚的、擺渡的,成為一股頗有勢力的懷遠水族。鎮子大了,百業俱興,手藝人也就不少。外地人多了,鎮上的事情就不再僅是本土人說了算,久而久之大家都是懷遠人。如今這鎮上千來戶人家大都有連帶關系,江西老表、湖南姨媽、貴州舅爺、廣東伯娘,親戚朋友,連須帶根,抓起來一大把,扯起來一大串。凡有紅事白事,不請自來,一家有事大家幫,這叫做“大街石闆衆人擡”。

民風古樸的懷遠鎮簡直就是這樣一張人際關系融融的網絡,一個儒家文化浸潤的禮儀之鄉。懷遠人生性好事好熱鬧,其風俗應有盡有:正月“偷青”,二月結社,三月三趕歌圩,四月八蒸糯飯,五月賽龍舟,六月祭婆媽,七月供鬼神,八月拜月亮,九月九“打并夥”,十二月“打牙祭”,都有吃,幾乎月月都過節,漢、壯、水、瑤,互相同化,難分彼此。平日裡,有人打陀螺,有人說書,有人唱戲。過年時,龍獅會舞,台閣頂馬,排燈拳棒……從初一鬧到初三。若論懷遠屬哪一地域文化背景,一時間還真不好說清,五花八門,相容并包,算得上多遠雜交,集各地之大成,權且稱之為“懷遠文化”也罷。

懷遠古鎮 文德懷遠品古董

古老的商業街依然五花八門生意興隆

古鎮有一條古意盎然、情趣别樣的老街,那就是離正西街和上西街不遠的棕繩街。據說這條老街建于清朝中期,以街上居民均從事棕編生産、銷售而得名。街道長不過百十米,成色較舊,房屋形制、高度基本相同,街沿柱排列整齊,和下新街有些相似,但不同的是街道兩邊多了許多樹木。漫步老街.徜徉在那色調沉郁、樸實無華的山牆、吊腳樓和柱子之間,在明暗動靜的張弛中獲得的是一種别樣的心情。

品味懷遠古鎮,就想鑒賞一件老古董,很需要的是一種包容的心态,因為在古鎮中樹立着很多現代化的混凝土樓房會不時打斷你的思緒。這是一種現實,沒有理由去怪罪任何人,與時則需俱進。在老街上,好幾個老人提議說讓我到大順街口的老年文化站去看一看,用他們的話說:那兒有很多老古董。古鎮人把過去祖先遺留下來的一切統統稱為“老古董”,既籠統又形象,因為好多“老古董”連他們也說不出具體的名字,隻能概而言之了。

成溫邛高速貫通後,汽車來往如梭,遊客川流不息,都沖着懷遠美食三絕、街子古鎮、元通鎮而來,懷遠又熱鬧了起來。然而在懷遠人眼裡,尤為是老人們心底,懷遠是一首凝固的古詩,處變而不驚,淡然微笑,注視着目不暇接的各種時尚與風潮。老街依舊在,古風依稀存,隻是往日作為“商賈都會”的懷遠已不複存在,那許多距今越來越遠的故事與傳說,也就成為懷遠人茶前飯後的話題,一代傳承一代。那些遠久的故事與傳說似乎就是古鎮的靈魂,卻之不得,揮之不去。

懷遠古鎮 文德懷遠品古董

懷遠人總是靜靜地守候着自己的古鎮

懷遠三編揚古今

在川西壩子,懷遠自來有“三編””“三絕”,“三編”即藤、竹、棕三項民間手工編織技藝,已有200多年曆史。來到懷遠,采購藤編、竹編、棕編工藝品和日常起居用品,是一件令人感到舒心愉悅的經曆,更令人悅目賞心的是,這些鄉風濃郁的手編民間工藝品,會給你的巢穴增添更多的溫馨和美好。

竹編:川西壩子翠竹成蔭,傳承了幾千年古風雅韻的各種竹編、竹雕自然成了鄉間民間藝人的拿手巧活。懷遠竹編品種繁多,除竹兜、竹籃、竹盤、竹碗、竹扇、竹燈籠、竹盒外,有竹淨百圓鑼、竹套三花提籃、竹筷簍、竹紙簍、竹花插、竹通花稀綽碗、竹船型書兜、竹花兜等。另外,還有竹編玩具,花色品種達200多種。竹編具有結構緊密,結實耐用的特點,采用竹子本色編織的産品雅緻大方。竹編富有彈性,能經受一定的壓力,且有濾水的優點,有的還可以盛上食物放鍋裡蒸煮。

懷遠古鎮 文德懷遠品古董

琳琅滿目的竹編木器店,給人一絲親切與溫馨

竹編通常以經緯編織法為主,貫以穿、插、釘、鎖、纏、套多種技巧,産品現有各種、籃、盤、碗、燈、扇、盆、椅、畫等近百個大類、八百多個花色品種、近年來又開發出主題藝術竹編,有壁挂、花插、茶具、涼帽、竹包、仿古家具、竹絲彩繪等品種。如此,竹編制品是當地古風雅韻特色濃郁的傳統特産。300多年間,一代代民間竹編藝人,以其與竹子的靈性和智慧,不斷創造和完善了讓人賞心悅目的竹編工藝,完美地再現了竹編的曆史。

懷遠古鎮 文德懷遠品古董

每日在鎮街上編制竹器的匠人,已成為稀罕

棕編:是利用棕絲制成的工藝品,是中國編制工藝的主要品類之一,堪稱中華手工編織藝術的一枝奇葩,已有近兩千年曆史。大約起源于三國時代,被我國文化部譽為“中國民間一絕”。棕編制品細緻精巧,樸實大方,品種類繁多,亦能按需制作,也可任意造型,永久儲存。尤為是動物、昆蟲編織品,更是神形各異,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情趣極濃。集藝術性、觀賞性、收藏性于一體,是旅遊景區、社會各界極佳饋贈禮品和旅遊紀念品。

棕編的魅力主要不在原料的本身,而是在于巧妙地利用原材料的天然色澤及質感。棕編以打扣為主,綜合運用草編、竹編中的一些編織技巧。通過撕、拉、繞、穿、刺等方法,進行藝術創作。棕編的創作題材多以十二生肖、魚、蝦、昆蟲等動物為主。它既是孩子們喜愛的玩具,也是一種居家生活的裝飾品,藝術欣賞品,從中折射出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審美情趣。

到了今天,棕編這項古老而頗有人情味的民間工藝已差不多委身隐退,面臨失傳斷代的境遇。鄉村裡的年輕人大多不是在外做生意,就是到外地打工去了,沒有人願意學習和傳承,在他們眼看來是既土氣又不賺錢的手藝活。我在朋友的帶領下轉悠了好幾個村子,方才看到這對老夫妻還在執著地守望着,堅持着這門上輩傳下來的手藝。大娘無奈地說:“唉,沒辦法,不做又能幹啥呢?娃娃們都願學,丢了又可惜啊!”我心裡一陣發熱,不知是感動還感歎。

懷遠古鎮 文德懷遠品古董

棕編已成為一種少見的景觀和旅遊商品

藤編:懷遠藤編起源于三國時期,據晉代崇州籍的著名史學家常戡在《華陽國志》中記載,說是三國時期,懷遠鎮有一個馬姓工匠,心靈手巧,善于手工制作各種器具。一次上山打柴,發現山上的野生藤條特别光滑堅韌,很适合編織東西。于是他就砍了很多藤條回家,嘗試編織各種各樣的器具。經過反複實驗,他發現使用曬幹的藤條來編織器物效果不佳,于是發明了水泡藤條法。他手工編織成形的第一件産品,是一件龍塌式的座具,裡面的支架使用的是高山翠竹,外面則是細密而纏繞有方的藤條。這個座具經過馬氏熏蒸,顔色變得金黃透亮,就跟皇帝龍塌差不多。

懷遠古鎮 文德懷遠品古董

藤編是“三編”中保護和發展得最好的手工藝

懷遠古鎮曆來被譽為“藤編之鄉”,人們起初用藤條編織各種器物籃、筐、篼等生産生活用具,逐漸形成了藤編産品的交易市場。藤編首先是要采集野生藤條,再把藤條放進水裡浸泡若幹時日,然後用竹作為器皿的骨架,再用柔軟光潔的藤條進行編織,最後對成形的器物進行熏蒸,使它的顔色變得金黃奪目。

樓台煙雨,歲月如風,今天的懷遠仍然和“藤”字牢牢纏繞在一起。長期以來,當地人繼承馬氏藤編的技法,把它作為家庭副業。在風景秀麗的懷遠鎮,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農家小院,時常可以見到藤編藝人坐在小闆凳上編織的生動情景。藤編使衆多男女在家門口創業,拒絕做農民工,既學到了獨門技藝,又輕松讓無數農家緻了富,更重要的是一家老小不用為了生存而痛苦分離,孩子快樂學習健康成長。今日崇州藤編,一應生活用品,尤為是進階藤編家具早已是享譽海内外,成為辦公、居家的優雅奢侈品。

懷遠古鎮 文德懷遠品古董

崇州藤編依然是國内外聞名

美食三絕饕客樂

懷遠更是一座空氣裡彌漫着美味香風的小吃名鎮,而品嘗“懷遠三絕”:凍糕、葉兒粑、豆腐簾子更是開心的美食體驗,會讓你餘味渺渺,久久難以忘懷。

懷遠三絕:在懷遠鎮街上,前些年滿街幾十上百家的凍糕、葉兒粑店,現已僅存段葉兒粑、唐葉兒粑、黃記葉兒粑等幾家老店,且仍堅持傳統手工制作,通常是前店後作坊,當街面市加工蒸制、由人參觀。

像凍糕,依然按傳統配方制作糯米漿、加化豬油、白糖或黃糖調制,用新鮮包谷葉經煮至晾幹,做凍糕包裝葉子。加白糖的凍糕雪白松泡,加黃糖的凍糕,則呈淺黃色;葉兒粑也依然采用新鮮柑橘葉,煮至晾幹後包裹葉兒粑,餡心多以新鮮五花肉調制,亦有鄉村風味的臘肉作餡心的。像段葉兒粑店,已是第五代傳人,堪為百年老店,其“懷遠三絕”、臘肉粽子、傳統川菜、家常鄉風濃醇,真真是價廉味美,女店主亦如其葉兒粑與凍糕,十分純樸厚道、溫馨可人、熱情大方,頗受本地食客和遊客青睐。

懷遠古鎮 文德懷遠品古董

凍糕、葉兒粑,是遊客去懷遠和街子古鎮必買的鄉土美食

在懷遠古鎮長大的孩子們,忘不了童年時代那聲聲“凍糕、葉兒粑、豆腐簾子”的吆喝,而這三種小吃也慢慢成了懷遠古鎮的代名詞。走進位于崇州、大邑、都江堰三地交界的古鎮懷遠,道路兩旁的飲食店幾乎家家都打着“懷遠三絕”的招牌。到了街口,一幅幅紅底黃字、跨越公路的橫幅,醒目地打出了“唐記”、“段記”、“黃記”等“三絕”辨別,有些橫幅上還專門用其他顔色誇張地标出“曾經接受XX媒體XX次專訪”的字樣。那陣陣裹着鮮肉味和柚子葉的清香随風飄來。各家紅底白邊的大幅店招迎風招展,上面都清晰地印有自己的品牌、商标和經營者頭像,而“正宗三絕”這幾個字幾乎在每個店招上都少不了。店招下則是成堆積的葉兒粑、凍糕和豆腐簾子,商家們正在将客人購買的小吃裝進同樣印有店招和老闆頭像的包裝盒内。

“老闆,來兩個甜的葉兒粑。”“給我拿箱凍糕,再來盒鮮肉葉兒粑”,“哇!這個豆腐簾子,好辣、好麻、好香啊!”……在街子古鎮上,各個賣凍糕、葉兒粑、豆腐簾子的店鋪你都能聽見這樣快樂的叫喊聲,随處可見喜笑顔開吃凍糕、葉兒粑,或大包小包,提箱拎盒的遊人。每逢節假日,不管天氣熱還是冷,懷遠和街子古鎮每天都擠滿了遊客。走在古鎮街上、欣賞美景的同時,吃着熱乎乎的凍糕、葉兒粑,這種休閑時光不是一般的舒适!

凍糕在懷遠已有200多年曆史。正宗凍糕為大米漿自然發酵,加上品豬油精制而成,入口化渣,滿口清香;“葉兒粑”的曆史則可追溯到西晉時代,前身是家喻戶曉的“菜扁子”;“豆腐簾子”更有有500多年曆史,可見其美味香風之源遠流長。

凍糕、葉兒粑、豆腐簾子,百年小吃從走街串巷到規模化經營,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這三款發源于懷遠古鎮的小吃,百餘年來就有個統一的名字———“懷遠三絕”。

懷遠古鎮 文德懷遠品古董

擺在街面上的人氣騰騰,香氣四溢,很誘惑欲望

凍糕,原叫凍馍馍,是鄉鎮人家新春佳節祭祀先祖的節日食品。三十年代,崇州廚師蔣仲宇在原料和技術上加以改進提高,在色香味形上形成了它的獨特風格。蔣仲宇排行老三,且是個麻臉,于是人們就就把它制作售賣的凍糕戲稱為“蔣三麻子凍糕”。 起先,蔣三麻子他在場鎮上做賣醪糟湯圓的小生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勤經營,省吃儉用做了兩年下來,手頭有了些積蓄。那年臘月,蔣仲宇帶上家制的凍糕到成都走親戚,親友們品嘗了都誇他做得很好吃,很有風味特色,勸他幹脆做凍糕賣。他在民間制作方法上作了進一步改良,在紅糖凍糕的基礎上,創制了加白糖,豬油、芝麻油、花生油的豬油凍糕。使其成品色澤白亮、滋潤綿軟、富有彈性、松泡化渣,油而不膩、香甜微酸、久放不壞。

懷遠古鎮 文德懷遠品古董

豬油白糖凍糕,泡松滋潤,口感特别舒爽

葉兒粑,雖說在川西壩子各地都有,但懷遠的葉兒粑,在制作與風味上卻獨顯地方特色與風情。是1920年代由懷遠一宗姓老人創制,時名“野棉花卷子”,俗稱艾馍馍。采用大米、糯米加适量鮮豌豆混合磨制吊漿,并用柑葉調制皮子顔色,不僅色帶嫩綠,成品光潔明亮,且鄉土風味醇濃,吃來是滋糯爽口,清香柔潤,加上不沾盤、不沾筷、不沾牙的特點,故又叫“三不沾”葉兒粑。其餡有兩種,一是帶四川香腸風味的鹹味,二是帶橘柑清香的甜味。其成品因以柑子葉包裹,其形如耳,故名“葉耳粑”,日後人們叫順口了,便成了“葉兒粑”。

在懷遠人的記憶中,小時候隻有要過年時,家裡才會做葉兒粑、凍糕和豆腐簾子,平時偶爾才有貨郎挑着擔子沿街叫賣。“小時候最喜歡聽到‘葉兒粑咧’這個叫賣聲。葉兒粑包得有肉,平常很難得沾點肉香味的孩子們,每次都要纏到父母買,打下牙祭,安逸得很。

懷遠古鎮 文德懷遠品古董

傳統特色民間小吃已不多見了

豆腐簾子:豆腐簾子,可說是懷遠之土特産,始創于明朝成化年間,已有500多年曆史。由于水土特質的緣故,須用懷遠獨有的“九龍池”山泉水,故而僅崇州懷遠方圓幾公裡方能出此獨特美馔。此外,豆腐簾子制作工藝特殊,要采用優質黃豆制作豆漿後,投入适量鹵水,使之濃凝,再用刷把攪勻,然後将紗布浸濕,鋪入木匣,一層細布,一層漿汁,濾幹成腐皮。因其狀如門窗布簾,故名“豆腐簾子”。

豆腐簾子有“幹簾”和“水簾”兩種。幹簾是将拆匣取出的簾狀豆腐卷為圓筒,攤晾木匣中,讓其自然生黴發酵,4天左右即可上案,稱為黴簾子。豆腐簾子吃法甚多,鮮簾子、黴簾子都别具風味。黴簾子可油炸、烘、燒、炖、蒸、焖、燴,葷素皆宜。煎炸後烹成魚香簾子、五香簾子、麻辣簾子、果味簾子等,既是旅遊休閑美味,又是筵宴精美小吃和饋贈之佳品。水簾是将拆匣取出的簾狀豆腐直接烹煮,可做成清炖簾子、鮮簾絲等,煎煮葷素皆宜,質地細膩,風味獨具,有雞湯之鮮味,而無雞湯之油膩。近年來,懷遠豆腐簾子廠将簾子用食油炸酥,拌以芝麻、甜醬等香料,密封儲存,半年後食用,色、香、味仍如鮮品。近二十年來,懷遠的豆腐簾子銷勢盛旺,行銷中華各地,并出口歐美,東南亞等地。懷遠“三絕”,川西壩子響當當的傳統名小吃。

懷遠古鎮 文德懷遠品古董

麻辣風味的豆腐簾子最有賣相和吃口

汪師擔擔面,在懷遠鎮老街上,我偶然而意外地發現了一家古董級的擔擔面,巴掌大的鋪面破舊簡陋得不行,看着很讓人心酸,可擔擔上的袖珍餃子和手工面條又美味得讓人口水暴湧。這家無招牌、無營業執照、無衛生許可證的小面店卻在當地百姓中享有盛譽。黑乎乎店堂隻有兩張小矮桌,全部家當就是那副靠牆邊的,很是讓我驚訝又驚喜的擔擔面挑子。成都名小吃傳說中的擔擔面居然就是如此古樸和溫馨。這副完全稱得上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挑擔,少說也有百多年經曆了,至少于我也有五六十年未見過。單就那副擔子而言,其收藏價值至少也得數萬元計吧。

所謂“擔擔面”,是特指過去那種沿街走巷,挑擔叫賣的面條擔子。擔擔面的挑擔是很講究的,前頭是個一門關進分三格的木櫃子,漆成紅黑色,上面兩櫃是抽屜,一個裝面條、抄手皮,一個裝碗筷;最下面一格稍寬大些,用來放各種調料、臊子缸缽。櫃頂則寬出一截,形成一個小方桌面。桌面上還豎起一架構,釘上幾顆大釘子,用作挂筷子籠、撈面竹簍及油燈。另一頭形狀相同,隻是桌面中央有個圓洞,下面櫃子上格裡面是一個焦炭火爐,下格放着吹火的風箱和焦炭,桌面圓洞上則放有一個成兩格的銅鍋兒,一格炖雞湯或豬腳豆芽湯,一格燒着水煮面條。

擔擔面遊走四方,吆吆喝喝送面上門,有人要吃面,立馬将擔擔放在街邊,擺開行頭,呼啦呼啦抽動風箱,火旺水開面下鍋,片刻撈面入碗,放上調料、臊子就搞定,很是娴熟精幹。客人吃完,兩三下就收拾好,挑起擔擔吆喝一聲:“擔擔——面咧!”又開走了。

懷遠古鎮 文德懷遠品古董

這樣老式的擔擔面,我也有幾十年未見到過了

那時,擔擔面分别賣有雞絲豆花面、紅油素面、臊子面、素澆雜醬、清湯雜醬面及抄手。到清末民初,僅成都這種挑擔吆喝的“擔擔面”就有數百個,清早夜晚,陋街深巷裡都能見到其身影,看到那忽悠忽悠的油燈。其中有在自貢擔擔面制作基礎上添加了肉臊子,其面條細薄、柔韌爽滑、臊子酥香,鹹辣酸甜、香鮮味濃,吃口舒爽而名聲大噪獨享美名。

這副原始級的擔擔面挑子古樸蒼桑,看似破舊髒兮兮的,卻是功能齊備,店中操作的那五六十歲的店主,精明強健,黑黝黝的面容透出一股無言的情感與執着。他說:“這是從祖上傳下來的挑子,靠它在風雨裡、烈日下,養活了兩三代人,現在雖然不再靠它為生,但我實在是割舍不下啊!要傳承下去是不可能了,如今我也年紀大了,反正無事可做,讓他繼續發揮餘熱吧。”

懷遠古鎮 文德懷遠品古董

這副堪稱古董的老擔擔已傳承了三代人

擔子桌面上放着袖珍餃子,一隻隻猶如蝴蝶的翅膀,雪白柔韌的甜水面條非常勁道,架子上錯落有緻的調料碗放着白糖、蒜水、紅油、醬油等,砂鍋裡骨頭湯香風熱氣騰騰。不時有年輕父母帶着年幼小孩來吃餃子,也有一些淑女來吃甜水面,一些中老年人來吃擔擔面和抄手或水餃。看着這副依然鮮活生動的擔擔面擔子和主人,我真的好感動,無言以對,隻是發呆地癡癡看着,貪婪地吞吸着股股鮮香……

端詳着這副古老的擔擔面,嗅着它的鮮美香味,我默默地思想着,他還能生存多久呢?擔擔的主人因為年紀大了,已不可能挑着沉重的它穿大街走小巷,是以在這個狹小破舊的屋面繼續着他生命的餘熱和美味傳奇,自得其樂的了卻他生命中的千千情結。

懷遠古鎮 文德懷遠品古董

手工制作的蝴蝶水餃和甜水面是男女老少的最愛

交通:乘車路線:從成都出發,經崇州、到懷遠鎮。從成都茶店子車站(市内有5路、17路、801路、47路、78路、69路到達)出發;另有發往崇州的大巴車,每四分鐘一趟,票價為6.5元/人,不到一小時即抵達。

自駕:出成都西門經成溫邛高速公路,到崇州出口下高速,再到懷遠。

川菜文化學者《四川省志•川菜志》編委會副主編《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作者

圖文原創·江湖饕客 向東 2020.09.10 成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