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鍋頭:從大曲到麸曲的衍變,一部中國白酒近現代史二鍋頭的誕生背景麸曲的曆史

作者:四度酒話

在我的文章《 打着“大曲”名号,卻賣酒精和香精:這是白酒行業的悲哀》中很多人問起二鍋頭是大曲還是小曲。我一時有些摸不着頭腦,因為二鍋頭的曆史這樣講的:源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源升号”酒坊的工藝改良。既然始于清早期,那麼它一定是:大曲清香了。

不過理性告訴我沒有那麼簡單,于是查了一堆資料和資訊。

二鍋頭:從大曲到麸曲的衍變,一部中國白酒近現代史二鍋頭的誕生背景麸曲的曆史

二鍋頭團體标準

上圖是紅星、牛欄山等共同編寫的二鍋頭團體标準。可以看到:麸曲、酒母這些都是人工純種的糖化發酵劑,并不是絕對的大曲工藝酒。

二鍋頭:從大曲到麸曲的衍變,一部中國白酒近現代史二鍋頭的誕生背景麸曲的曆史

地理标志産品-牛欄山二鍋頭

上圖是牛欄山二鍋頭的地理标志産品的國标,依然醒目地看到:現代生物技術。

是以,可以肯定現在的二鍋頭,不是大曲工藝了。如果是純大曲工藝,各個二鍋頭廠家也不用去藏着掖着了。具體是什麼酒曲,二鍋頭廠家不會告訴你的。還得從二鍋頭産生到轉變的浩瀚曆史中尋找蛛絲馬迹了。

在研究二鍋頭和麸曲的同時:也展開了我國白酒的近現代史,喜歡的朋友們可以往下看看。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鍋頭的誕生背景</h1>

清王朝和晉商有着複雜的利益關系,明末就在物資上支援過後金政權。在清王朝建立之初,晉商又給予了大量的财力資助。晉商在邊境經商的同時兼做清朝邊境的軍需物資采買、販運生意。這種晉商與朝廷的互相利益關系讓晉商得到了很多特權,晉商在清代被朝野視為:“皇商”。

二鍋頭:從大曲到麸曲的衍變,一部中國白酒近現代史二鍋頭的誕生背景麸曲的曆史

最輝煌的時候,清朝戶部國庫,王公貴族的家産,都交給晉商經營打點的,甚至在慈禧西逃的時候,路費都是晉商出的。這裡的故事就不細表了。主要就是想說,當時京城晉商的宴席上必有清王朝的達官顯貴。而有晉商的地方必然有汾酒,是以山西汾酒就這樣在京城非富即貴的階層中流傳起來。

汾酒的釀造工藝在全國四處開花,京城的燒酒坊必然也有正統汾酒工藝的燒酒。但是價格依然不是老百姓能問津的。

二鍋頭:從大曲到麸曲的衍變,一部中國白酒近現代史二鍋頭的誕生背景麸曲的曆史

于是一些工藝簡單的“汾酒”就出現在京城,專門生産給普通勞苦大衆的燒酒。比如,汾酒在蒸餾出酒時,将蒸餾出來的酒分為三段取酒,并進行相應的處理。當時沒有儀器裝置,怎麼精确地分成三段,這就得靠酒師的豐富經驗了。而京城普通的燒坊哪裡請得起經驗豐富的汾酒酒師來進行精細的釀造和蒸酒。那就直接安裝冷卻水的天鍋換冷卻水的次數來分三段,取第二鍋冷卻水時間段蒸餾出來的酒,這樣簡單省事,也不需要什麼技術含量。這就是二鍋頭在發展曆史上的第一次“減配”。

二鍋頭:從大曲到麸曲的衍變,一部中國白酒近現代史二鍋頭的誕生背景麸曲的曆史

雖然二鍋頭說隻取第二鍋的酒,其實酒頭、酒尾都具有相應的獨特風味物質。白酒釀造工藝中都不會真的隻要中段的酒,丢棄酒頭和酒尾。酒頭和酒尾要麼回鍋同下一批次複蒸,要麼回缸發酵,或者當做特定的調味酒。總之,我覺得二鍋頭不可能真的隻是第二鍋的酒,其實和所有的白酒蒸餾按段取酒工藝一樣,在把各段的酒相應處理或勾調。

關于二鍋頭早年間的工藝細節很難探究,但可以肯定整個清代的二鍋頭一定是大曲清香“汾酒”一脈,因為其他純種人工酒曲還沒有出來。是否是小曲清香型,從白酒曆史和流派上來看小曲清香型主要分布在四川、貴州、重慶、雲南等地,基本沒有在京津冀等地出現過。

二鍋頭早年就叫:燒酒。

1949 年 5 月,負責解放區酒類專營的華北酒業專賣公司從石家莊遷往北京,以北京十餘家燒鍋作坊為基礎在東郊組建了華北酒業專賣公司實驗廠(紅星的前身)。1949年9月,第一批燒酒問世,産量僅為20.5噸,實驗廠把“紅星”作為商标,并依據當時燒鍋取酒工藝,以“二鍋頭”為這批酒命名。

二鍋頭:從大曲到麸曲的衍變,一部中國白酒近現代史二鍋頭的誕生背景麸曲的曆史

紅星二鍋頭是新中國建國的第一家酒廠,紅星二鍋頭則是新中國的獻禮酒,那時他還是大曲工藝的酒。有些資料講過當時喝過這批紅星二鍋頭的人,之後則很難在現在的二鍋頭上找到當時的味道了。

二鍋頭:從大曲到麸曲的衍變,一部中國白酒近現代史二鍋頭的誕生背景麸曲的曆史

紅星二鍋頭獻禮酒

這個就是因為,就在短短幾年後,二鍋頭開始用麸曲工藝了。具體是怎麼回事?那麼還得從麸曲的曆史講起。

<h1 class="pgc-h-arrow-right">麸曲的曆史</h1>

1922年8月15日,我國民族化工業創始者、中國化工科學研究的先驅,天津民族資本家範旭東先生在天津塘沽創辦了黃海工業研究社。

二鍋頭:從大曲到麸曲的衍變,一部中國白酒近現代史二鍋頭的誕生背景麸曲的曆史

黃海工業研究社也是我國第一個化工科研機構。其科研帶頭人兼社長是孫學悟(字,穎川)博士。社長孫學悟和研究員方心芳于1932年率先進行散曲(即麸曲)代替大曲提高出酒率、節約糧食的試驗,開創了我國釀酒工藝改革的先河。

1951 年,我國實行酒類國家公營專賣,各地的大小燒酒作坊也紛紛合并起來實作工業化生産。1952年黃海化工研究社的發酵與菌學研究室劃入中國科學院,即今天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前身,第一任所長,仍是孫學悟先生。黃海社的研究成果也将在新時代找到播種的土壤。

傳統大曲釀酒工藝出酒率低需要耗費大量的糧食,大曲本身也需要糧谷豆類作為原料。為了節省糧食,提高産量,滿足勞動人民的白酒需求。1955 年3~7月間,開展了白酒曆史上著名的煙台試點,在吸取煙台和威海地區的薯類釀酒經驗基礎上,科技攻關小組确定了“煙台操作法”作為白酒生産的新工藝。用甘薯作為原料替代糧食,選用糖化力較高的黃曲黴菌和發酵力較強的酵母菌,以純培養菌種替代自然培養大曲作為釀酒糖化發酵劑,既可以大量節省糧食,又能多出酒。黃海社研究的課題,解放前首先在威海酒廠進行試驗,取得成功,這一成果是煙台試點的基礎。

二鍋頭:從大曲到麸曲的衍變,一部中國白酒近現代史二鍋頭的誕生背景麸曲的曆史

煙台釀酒操作法立即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僅在1956 年就節省糧食 12.5 萬噸。當時的北京釀酒廠(紅星二鍋頭的前身)就率先采用煙台釀酒法,利用甘薯生産紅星二鍋頭。不過因為甘薯生産的二鍋頭口感并不好,最終并沒有得到廣大群衆的喜愛。

在1963 年,當時的輕工業部又組織有關機關對煙台操作法實施第二次試點予以改進。形成了“煙台釀制白酒操作法修訂”:這次試點終于把曾經的麸曲工藝搬上了曆史舞台,将“黃曲黴菌”改為“麸曲”。

二鍋頭就開始采用麸曲工藝,并且也回到了用谷物釀酒的行列。這是二鍋頭發展史上的第二次“減配”。

因為大曲的糖化發酵能力不高,汾酒需要兩次蒸糧、發酵和蒸酒,在發酵時間上大約需要40-60天時間。二鍋頭采用麸曲工藝:以谷糠作為主要制曲原料,既可以節省糧食,還能保持一定程度的釀造風味。不需要反複蒸糧、發酵和蒸酒,整個過程一次完成。這樣生産周期短(7天左右),出酒率高,真是:多快省!

到1965 年前後,國家糧食也逐漸豐富起來,機械裝置慢慢都用上了,産量大步提升。但是二鍋頭也離傳統固态大曲工藝越來越遠。當時全國酒業一盤棋,北京釀酒總廠受政府委托,歸口管理順義牛欄山酒廠、昌平酒廠等19家郊縣酒廠。傳授輸出麸曲二鍋頭工藝,北京及周邊的各種二鍋頭都采用了麸曲工藝釀造。試想一下,如果不是新的釀造工藝,需要紅星傳授什麼呢?

時間來到近些年,微生物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在發酵工藝上,麸曲隻負責糖化,再添加純種酵母進行發酵。在發酵和蒸餾容器上,更多地引進不鏽鋼容器代替傳統容易,以獲得更高的生産效率。

二鍋頭:從大曲到麸曲的衍變,一部中國白酒近現代史二鍋頭的誕生背景麸曲的曆史

“二鍋頭”傳統的木甑天鍋,早就不複存在了,因為改麸曲工藝,就沒有必要用傳統容器了。改成不鏽鋼的導汽管和冷卻器,用上循環水了。傳統的天鍋都沒有了,那冷卻水哪裡還分一鍋、二鍋和三鍋呢。

二鍋頭:從大曲到麸曲的衍變,一部中國白酒近現代史二鍋頭的誕生背景麸曲的曆史

我們沒有必要去鄙視這種簡配,畢竟二鍋頭的減配就是滿足最普通和廣大群衆喝到白酒。這也是“二鍋頭”産生的初衷和使命。

以上内容均為本人收集相關資料總結的個人觀點,并不一定與真實情況對等,僅供酒友之間探讨。本号已經申請“原創保護”,轉發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