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用哲學來解釋咖啡,感受到的味道僅有0.5%源自咖啡豆茶葉主義與咖啡主義

作者:時髦咖啡人

都柏林聖三一學院的大衛·伯曼(David Berman),這位哲學家花了很多時間來研究思想和意識的複雜原理。他把注意力轉向了自己最喜愛的飲品——咖啡。并撰成書,書名是《咖啡品味背後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Coffee-tasting)

如果用哲學來解釋咖啡,感受到的味道僅有0.5%源自咖啡豆茶葉主義與咖啡主義

咖啡鑒賞家或許會投入很多時間來品嘗這種飲品,但一位哲學家專門抽時間品茗咖啡卻着實令人意外。光是思考柏拉圖和休谟難道還不夠費神嗎?但對伯曼而言,這卻是非常自然的過渡。他最大的興趣之一就是思考不同層次的内心體驗。

通過文字将周遭的世界概念化是所有人共有的傾向,但伯曼和其他人卻認為,這有可能掩蓋潛在的感受,導緻我們無法更好地洞悉思維的細微動向。

如果用哲學來解釋咖啡,感受到的味道僅有0.5%源自咖啡豆茶葉主義與咖啡主義

他認為咖啡的獨特口味僅僅源自0.5%的咖啡豆

這種理念并非哲學界獨有。有證據顯示,像語言那樣的事物的确可以改變觀念,這種現象被稱作“自上而下加工”(top-down processing)。而不同的感覺混合在一起塑造意識的方式,在神經科學領域被稱作“難題”(Hard Problem)。

是以,撥開層層體驗可以幫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像我一樣認真喝咖啡——盡管我不認為一定有必要這麼做——但這種方式可以讓人試着獲得想要的直接感受。”他解釋道。他認為,咖啡與這番追求非常契合。“我們喝咖啡時會攝入咖啡因,進而刺激大腦,使之更加敏銳。這時,你的思維不會懈怠。你處在頭腦清醒的狀态。”

是以,嘗一口咖啡,品味它的滋味。各種味道合奏的交響樂似乎的确更加生動了——仿佛指揮突然調大了樂隊的音量一般。分辨出不同音符的方式——袅袅升起的香氣,劃過舌尖的點點絲滑。當思考大腦該如何建構這許多的“感受性”(qualia——語言無法充分表達的主觀體驗),如何建構我們的意識經驗時,這的确是個“難題”。

伯曼說,所有的咖啡都有一種共同的音符,這種音符來自一滴油——咖啡油。“它在咖啡豆中占的比例很小,隻有0.5%。”然而,如果沒有咖啡油,就完全嘗不出咖啡的味道。相比而言,茶葉中并沒有一種單一的“茶精華”。茶葉由許多種成分組成,但卻沒有一種是必不可少的精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茶葉主義與咖啡主義</h1>

是以,伯曼認為咖啡與茶葉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哲學觀。茶葉是各種味道交融而成,讓人想起萬物相通的東方哲學。相比而言,咖啡則完全由咖啡油這樣一個關鍵成分決定,它與其他味道截然不同——這或許恰如其分地彰顯了西方人将身體與精神區分開來的理念。這番理論未必能說服所有人。

如果用哲學來解釋咖啡,感受到的味道僅有0.5%源自咖啡豆茶葉主義與咖啡主義

然而,咖啡的單一成分卻具有欺騙性。隻要品嘗一小口,就會感覺咖啡油的獨特味道在我的舌尖上引爆——然而,這隻是一種幻覺。為了解釋背後的原因,伯曼讓人捏住鼻子再喝一口。這一次,最初的味道變得非常微弱。“這就是它令人驚訝的地方之一。”他說,“你認為你在品嘗咖啡,但如果展開自省,就會發現你其實是把氣味誤當成了口味。”

咖啡鑒賞家會告訴你,盡管咖啡擁有這種中心化的風味特質,但咖啡師們還是可以圍繞這一核心風味調制出不同種類的咖啡。輕微的烘烤可以讓咖啡裡的酸味表現出來,為其賦予“更爽快”的品質。相比而言,時間更長、火力更大的烘烤則會在咖啡豆裡生成新的蛋白質和酶。這些化學物質組成了咖啡的“身體”,讓它感覺更醇厚、更粘稠,弱化了酸度。

伯曼表示,數十年來,我們的口味總是在酸爽和苦澀之間反複。早期的咖啡都經過濃重的烘烤。後來,第一波工業化生産的咖啡更偏好酸爽的口味(“你年輕時在超市買到的罐裝咖啡”)。之後到了第二波,星巴克和Costa的咖啡又重新開始偏重苦味,而第三波手工咖啡店再次開始推廣更加酸爽而芳香的口味。

如果用哲學來解釋咖啡,感受到的味道僅有0.5%源自咖啡豆茶葉主義與咖啡主義

你偏好苦澀還是芳香的口味?思考口味上的差異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其他的心理差異。

伯曼認為,這兩種極端口味之間的搖擺或許凸顯出了人類更深層次的共性。他懷疑,對苦澀或芳香的偏愛恰恰代表了一種最基本的心理類型——你要麼屬于一個陣營,要麼屬于另一個陣營,而且很難互相了解彼此的觀點。“你會發現,咖啡的口味能夠通過許多重要途徑展現出人們在基本問題上的意見不一。”他說。

我們已經很久沒有從一杯咖啡中得到這麼多的快樂。即便你沒有被他的這番“咖啡哲學”打動,他有關自省和沉思的理論仍然發人深省。在探索自己的内心體驗時,在敞開心扉、打開感官時,最好打起精神,時不時地聞聞咖啡的味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