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東省創辦最早曆史最長的師範學校

作者:大潮汕灣視點

在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潮州市湘子橋東韓山之麓,屹立着一所氣勢雄偉、風光秀麗的學府——韓山師範學院。這所古老而又新型的學府,是廣東省創辦最早曆史最長的師範學校。 “潮人以思韓之故,而有廟祀,而有書院,匾以韓山”。韓師的前身,是建于宋代的韓山書院,曆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是州(路、府、道)的官辦書院。院址多有變遷,至清康熙三十年(1691),定址于筆架山麓韓文公祠南側,延續至今。

廣東省創辦最早曆史最長的師範學校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欽定師範學堂章程》頒行後,我國開始有了師範教育專門機構,韓山書院遂改為惠潮嘉師範學堂,成為我國第一批、廣東省第一所師範學校。以後,校名相繼稱廣東省立惠潮梅師範學校、省立第二師範學校、省立韓山師範學校等,一直是中等師範學校,抗戰内遷揭陽敵後山區時曾兼辦過初、高中。新中國成立後,韓師迅速發展。五十年代中期,辦學規模擴大至在校生1200多人。1958年,升格為高等師範專科學校。1963年調整為中師和教師進修學校。1978年12月複辦專科,成為省屬普通高等師範專科學校。1993年12月,經國家教委準許升格為高等大學師範學院。1998年4月列為學士學位授予機關。

韓山書院曆史上一再遷徙,屢經興廢。以下按年期概述:

淳禧十一年(1251年),郡守劉希仁捐俸修潮濕殘破的院舍。不久,書院廢。

至元十五年(1278年)城南書莊(原韓山書院舊址)及所附韓祠,經戰亂,亭院無存。廿一年(1284年)由潮州路總管王用文重建,又稱“韓山書院”,祀孔子及諸賢,又以韓祠附。

至順二年(1331年)因“營繕多缺”,總官王允恭令城南書院長陳文子“撤舊構而新之”,曆時四個月,新舍落成。

翌年(1332年)七月臨川吳澄撰《潮州路韓山書院記》,記載書院落成盛事,碑記現存于潮州西湖公園内。

至正十二年(1352年)城南韓山書院地毀于火災,韓祠也随之廢。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巡道史起賢于筆架山麓韓祠左側的明代禦史蔡夢悅祠重建書院。就坊址建構大門,改稱“昌黎書院”,題其堂為“原道堂”。康熙年間立《昌黎書院碑記》,現存于韓山師院。

雍正十年(1732年)九月,知府龍為霖沿舊址擴建,翌年三月完工,複稱“韓山書院”。現有雍正年間立《韓山書院碑記》存于韓山師院。

光緒廿九年(1903年)呈準立案,改“韓山書院”為“惠潮嘉師範學堂”。古書院曆史從此宣告結束。惠潮嘉師範學堂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批效仿西方教育制度培養師資的新式學堂之一。

廣東省創辦最早曆史最長的師範學校
廣東省創辦最早曆史最長的師範學校

辛亥革命勝利後,1911年改“惠潮嘉師範學堂”為“廣東省惠潮梅師範學校”。

1921年10月,改校名為“廣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二師時期學校規模不斷得到擴充。

1935年,改校名為“廣東省立韓山師範學校”。

抗日戰争爆發後,1939年6月潮州淪陷。韓師在日寇鐵蹄踏入汕頭之5月間,被迫舉校遷往原揭陽縣古溝鄉尾寨。當時韓師是潮汕地區“碩果僅存的一所省立中學”。1944年下半年,因戰火燃近,韓師又輾轉遷往地處大北山區的原揭陽縣灰寨鄉下輿村,借崇正國小校址辦學,條件相當困難。

抗戰勝利後,1946年春,韓師搬回潮州原址。中學部移交金山中學。1958年秋,升格為高等師範專科學校,校名為“汕頭韓山師範專科學校”,面向惠潮梅地區招生。1963年秋,師專停辦,返辦為中師和教師進修學校。1978年經國務院準許,複辦師專,校名稱“韓山師範專科學校”。1993年12月,經國家教委準許升格為大學師範學院,稱“韓山師範學院”。

韓師是中國師範教育制度的縮影,從1903年至今近百年經曆了初級師範、中等師範、高等師範專科、高等師範大學的發展過程。辦學連續性這麼長的師範學校,廣東唯此一所,全國也很稀罕。

廣東省創辦最早曆史最長的師範學校
廣東省創辦最早曆史最長的師範學校
廣東省創辦最早曆史最長的師範學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