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在青岩
青岩,一座古鎮的名字。離 貴州 省會 貴陽 僅29公裡,卻難得的出淤泥而不染,現代都市文明在這29公裡的距離間被很大限度的隔離,流傳600年,古鎮依舊充分保留着自我。青岩,由此顯得十分珍貴。

明洪武年間,作為軍事用途的青岩正式興建,因為地近苗鄉,這裡最早的用途是為了鎮壓和監督當地少數名族,但建成後它成了遠到川、湘、滇、桂的通衢,往來的商賈都要由此經過。後來,軍事價值慢慢減弱,青岩從軍事要沖,逐漸發展為繁華的城鎮,人丁興旺、商業繁榮,于是,軍事和經濟的雙重需要,青岩不斷發展,成就了這座古鎮。
邂逅兩“趙”
去青岩那天,因為趕早的緣故,8點多就進入了小鎮,順着蜿蜒的石闆路前行,因為青岩是依山而建,走着走着就上了小坡。突然間,前面豁然開朗,出現一座雄偉建築,一看訓示牌,才知道,這便是青岩的驕傲 大名 鼎鼎的趙公專祠。這位趙公,叫趙國澍,是清朝統治年間青岩最有 威信 的人,他在世隻有37歲,卻做了幾件響當當的大事,一是他27歲時散家财重修青岩城,鞏固了 貴陽 南面的防線,在十年間,他四處剿匪,累立戰功,朝廷任命他為 貴州 團練事務,青岩團務總理。 鹹豐 五年(公元1855年)石達開六次攻打青岩城也未攻破。
清同治二年(1863年)趙國澍奉命攻打民族燈花教在百宜被圍,走到當今的烏當區徐家堰的時候力竭而亡。享年37歲,朝廷追封他為太常世卿,賞騎都尉,準世襲。在國史中為他立傳。這座雄偉的祠堂便是青岩百姓為感恩他而專門為他修建的。在大門左右兩旁寫有金湯柱石,金湯象征攻不破的青岩城,固若金湯;柱石表征青岩以文化興鎮,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才。在正殿内可看到一尊銅像,老百姓會經常來祭拜他,漸漸成了一方保護神。
青岩除了這位趙國澍,還有另外一位 大名 鼎鼎的趙姓男人。他就是雲貴高原上第一位狀元:趙以炯。他的故居就坐落在青岩狀元街1号,這就是狀元府。這是一座小鎮帶給一個區域的榮耀時刻,當科舉的車輪滾過一千多年,雲貴這片土地,才在清朝誕生了首位狀元,這的确是一個曆史時刻。這也難怪,如今的狀元故居裡總是有來來往往的遊客身影,畢竟誰又不想金榜題名呢?
三座牌坊
順着青岩的主街道明清街由北向南,會經過三座石牌坊。舊時青岩四城門内共有八座牌坊,如今隻留下三座,顯得十分珍貴。現存的這三座牌坊,都是按“聖旨”而立的,最早的是“趙彩章百壽坊”,建于 清道 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趙理倫百壽坊”建于 清道 光二十三年(1843年),相隔四年。“周王氏媳劉氏節孝坊”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距“趙彩章百壽坊”修建時間26年。這三座牌坊的建築造型基本相同,均呈四柱三間、三樓四阿項式,高9米5、寬9米,面北背南,屬清朝石牌坊建築風格。驚奇的是,三牌坊都沒有基槽,靠四個長方形柱基直接立在地面上,且一豎就一百多年。趙彩章百壽坊 ,中門上方北面是道光皇帝欽賜的“七葉衍祥”題額,梁柱上是一些栩栩如生的花草浮雕,梁上有五個墊背梯形石墩,正中間是一個空雕龍鳌圖,北南兩面嵌聖旨:立匾。左右石墩上北面對稱陰刻“百歲有一”,南面對稱陰刻“升平人瑞”。這座牌坊是為了趙彩章的百歲大壽而建,古時候能活到一百歲的人很少,且又得到皇帝聖旨立匾的确實是鳳毛麟角。誰知,四年後古鎮又其出了一個百歲老人——趙理倫。這個人就是那位青岩狀元的高祖。皇帝照樣傳來聖旨:立匾。于是有了趙理倫百壽坊。同樣錫“七葉衍祥”、“升平人瑞”題額。由此可見,趙家在朝廷的影響之大。
此牌坊的造型較趙彩章坊豪華多了:牌坊正中橫梁上有“二龍搶寶”空雕,橫匾上下兩方墊石為空雕雙百果欄,上方有梯形墊背石墩五個,正中為空雕“龍鳌圖”,裡嵌聖旨:立匾(與彩章坊一樣)。左右四個石墩是神态各異、惟妙惟肖的 中國 神話人物浮雕。石墩 阿壩 頂為“雙含貝空欄”狀,整個石坊有不少棱形圖案和“雙鳌圖案”空雕。百果、鳌均代表 長壽 老人,雙即兩 長壽 老人。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四對護柱下山獅,與全國各地 獅子 造型截然不同。各地 獅子 或蹲或卧,此處的 獅子 卻頭朝下腳向上,公獅壓寶、母獅抱崽。實屬罕見。和這兩座牌坊不同的是,周王氏媳劉氏節孝坊表彰的不是百歲老人而是一對婆媳,周王氏媳劉氏節孝坊,四柱均有抱鼓護柱,正中橫梁上有精緻的“二龍搶寶”空雕。匾額上方梁柱有浮雕“荷花圖”,意出污泥而不染。墊背石正中空雕“五龍圖”中嵌“聖旨”立匾。左右四礅南北兩面配有浮雕花瓶圖案。整座石坊有數幅古書、花瓶圖案,想來婆媳倆也是讀書之人。石坊頂呈“雙鳌卧背含壽”狀。牌坊有楹聯五副。其中,北面一副楹聯是:
節孝萃一門,母儀足式,婦道能完,念茲京室微星,繼繼繩繩,尚為黔疆扶正氣。
絲綸褒兩世,花诰重擎, 龍崗 再表,荷到天朝曠典,轟轟烈烈,長于寶 吐祥光。
這幅楹聯說的就是這對婆媳的故事:周朝忠之妻王氏和兒媳劉氏。王氏含茹苦拉扯兒子,兒媳劉氏劉氏17歲定親,尚未過門丈夫就去世了,于是她就為“丈夫”守節到90多歲,這期間還将婆婆伺候到耄耋之年,且為周家撫養子孫,教育成長傳為佳話。節和孝萃于一門,博得皇帝一喜嘉獎婆媳兩世,被贊為“為黔疆扶正氣”。
宗教博物館
在青岩走街竄巷,總會發現一些宗教場所。據說青岩曆史上就是個宗教發達的地方,切宗教種類豐富,小小一鎮,竟然雲集着佛家的慈雲寺、壽佛寺、迎祥寺,道家的萬壽宮( 江西 會館),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儒家的 文昌 閣,還有兵家的個人崇拜場所孫膑廟,川人的信仰崇拜川祖廟……俨然一座宗教博物館。這些宗教,數百年來在青岩和諧共生,才得以儲存下如今衆多的宗教遺迹。雖然,這裡曾發生過反對天主教傳教士的著名曆史事件“青岩教案”,但今天天主教堂依然安坐,所有的教内活動開展的依舊紅火,閑逛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一位賣菜的老伯閑暇之餘居然在看《聖經》,看了百年前那些西方傳教士的努力,終于有了回報。
撥動心弦的背街
背街,其實是青岩鎮中心的一條巷子,街邊都是層層的白色片石壘起的院牆,路窄而幽靜,沿山勢起伏。和許多旅人一樣,第一次見到背街,就被它所吸引,這裡就是會不經意間撥動人的心弦,讓人遐想聯翩。在這條蜿蜒的小道上,你似乎可以想起所有關于浪漫的情景和元素,總會遐想在這條窄巷裡會和某位姑娘不期而遇;總會在白牆上的野草中聯想到各種小清新的元素;如果下雨,它又像極了戴望舒筆下的雨巷,總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在巷子裡來來回回,碰到許多拍照的小情侶,他們大多小清新的裝扮,想必也是提前領會了背街的精髓。
背街很靜,安靜得你不敢大聲說話,也不知道幾百年前,它到底什麼樣?是否也是個充滿了情愫的地方呢?是否又撥動過多少人的心呢?看到很多人進來,也和我一樣許久不想離去,這其中除了心弦被撥動,被撥動的還有味覺,因為古鎮最有名的田園餐館古道遺風就坐落到巷子中段,這家餐館可是青岩的老字号,囊括了青岩所有的美食:雞辣角、清明粑、青岩豬腳、鴨腳闆、楊梅湯、豆腐果……沖着名号,忍不住到裡面吃了晚飯,點了幾乎所有的青岩特色,隻覺得比中午在其它地方吃的可口,仔細想想,背街應該為這的食物加分不少吧!
夜歸青岩
因為在背街吃晚飯,又喝了幾杯當地的桂花米酒,是以八點多才動身前往南門外的客棧休息。踏上夜歸之路,發現青岩在八點鐘竟已經安靜下來,有些店鋪已經關門,開着的也已經開始收拾準備打烊。住家門口,有老人在繡花,牌坊下面坐着聊天的人群,有隻花貓慵懶的躺在城門前的路中間,一點不顧及旁人的腳步和目光。如果說白天的青岩還有遊客的喧嚣的話,這時的青岩才真正恢複到它本來的面目,這是真實的青岩生活青岩節奏,它沒有 麗江 大理 的喧嚣嘈雜,隻有最原汁原味的生活狀态,你所要做的,就是跟着它一起安靜下來,也完全可以融入到青岩居民中間去,和他們一起拉家常,聽他們給你講更多的青岩故事。如果有心,也可以像我一樣端瓶啤酒爬山定廣門的城牆(南城門),聽城門外傳來的陣陣蛙鳴,聞一聞田地裡傳來的稻香,看着古驿道發發小呆,雖在城牆眼前卻沒有金戈鐵馬的情景,有的隻有這古鎮珍貴的自然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