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經曆漫長的戰争後,終于在東方覺醒,一個新的國家誕生,中國以頑強不息的精神屹立于世界之林,成為世界強國之一。那些曾經為國家抛灑熱血的英雄們,他們為中國的解放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從南到北到,從東到西,每一處都有着他們骁勇善戰的身影。
我們知道,東北野戰軍編成了12個主力縱隊,到第四野戰軍成立,縱隊改編成軍,有一部分愛國将領則是國民黨投誠而來,有一部分則是我們是己的老黨員因工作需要的調動,每一個軍的情況都各不相同,從番号上來說,即從38軍開始,一直到49軍。可是四野最強盛的時候有150萬大軍,前後編成了18軍,那麼這十八個軍,都是哪十八個軍。
軍長都是誰?下面咱們就聊聊這18位軍長是誰?有何功績
第三十八軍軍長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原縱隊司令員李天佑任軍長,李天佑成了人民解放軍第38軍首任軍長。
1914年1月8日,李天佑生于廣西臨桂縣六塘圩高坡寨,192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29年參與了百色起義、紅軍第七軍成立,後又參加了多次“反圍剿”1935年先後參加了攻占婁山關、襲取遵義城、四渡赤水、飛越大渡河等戰鬥,抗日戰争時期率部參加了平型關戰鬥。解放戰争時期參加遼沈戰役、渡(長)江、解放湖北等戰役,為全國解放立下赫赫功勳。
李天佑38軍曾經在抗美援朝中血戰三所裡,阻敵松骨峰,打出了人民軍隊的威風,被彭老總稱為“萬歲軍”,獲得了最可愛的人的稱号,當時的軍長梁興初,也是一戰揚名世界。其實第38軍首任軍長并不是梁興初,而是李天佑,李天佑是四野一員戰功赫赫的上将,曾經指揮過解放四平、解放天津等戰役,于1955年被授予上将軍銜。
第三十九軍軍長劉震
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于1948年11月17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原縱隊司令員劉震任軍長,劉震為39軍首任軍長。
1915年3月3日,劉震出生在湖北省孝感孝昌縣,1931年9月加入紅軍次年加入共産黨,1934年參加長征。後又帶領部隊先後參加了陝北勞山、榆林橋戰役。抗日戰争時期,劉震指揮部隊先後進行了高溝戰役、楊口戰役、林公渡戰鬥和葉圩子戰鬥。他還參加了阜甯戰役。解放戰争時期,劉震随林帥參加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兩廣戰役等幾乎所有的大戰,是四野一員戰功赫赫的虎将,1955年,劉震被授予上将軍銜
第四十軍軍長韓先楚
1948年11月17日,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軍,原縱隊司令員韓先楚任軍長,韓先楚成了人民解放軍第40軍首任軍長。
韓先楚1913年出生于湖北省紅安縣(原黃安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韓先楚的成名之戰是獨樹鎮戰鬥。他随後又參加了第三次反“圍剿”的勞山、榆林橋戰鬥。
韓先楚在解放戰争中顯示了自己出神入化的戰場指揮藝術,功績是解放海南島,打出了“旋風司令”的赫赫威名。授銜時,韓先楚的資曆本來是中将資格,主席親自把韓先楚提升為上将,以表彰他的赫赫戰功。
第四十一軍吳克華
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于1948年11月17日接到改編指令,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原縱隊司令員吳克華為41軍首任軍長。
吳克華出生于江西省弋陽縣。。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他還參加贛東北和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解放戰争時期,吳克華指揮過著名的塔山阻擊戰,後率部參加平津、渡江、衡寶、廣西等戰役,為解放戰争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55年授予開國中将。
第四十二軍軍長萬毅
1948年11月5日,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開進義縣休整,休整期間,第五縱隊接到指令,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軍,原縱隊司令員萬毅為首任軍長。
萬毅(1907年8月8日~1997年10月31日),男,滿族,原名萬允和,字傾波,遼甯大連人,曾參加南京保衛戰,全團戰殁,隻身幸免。因為思想進步被老蔣逮捕過,成功脫身後。于1938年3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産黨,成長為人民軍隊中的著名将領。解放戰争時期,參加“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攻占四平、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等戰役戰鬥,萬毅擔任過東野七縱司令員、一縱司令員、是四野的一員王牌戰将。1955年,萬毅被授予中将軍銜。
第四十三軍軍長洪學智
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上幹大隊大隊長洪學智回到老部隊,任43軍首任軍長。
洪學智(1913—2006),安徽金寨人。1929年3月參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産黨。他還參加了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鬥争,以及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戰役,抗日戰争參加了百團大戰和粉碎日僞軍大規模“掃蕩”的戰役戰鬥。解放戰争時期參加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等。新中國成立後參與指揮了解放海南島戰役、萬山群島戰役、抗美援朝等。1955年和1988年兩次被授予上将軍銜。
第四十四軍軍長鄧華
東北野戰軍第七縱隊也是于1948年11月17日接到改編指令,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4軍,原縱隊司令員鄧華任44軍首任軍長。
鄧華(1910年4月28日-1980年7月3日) ,湖南郴縣人。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29年參加古田會議,後又參加了中央蘇區曆次反“圍剿”。1934年參加長征。到陝北後,任紅1軍團第2師政治部主任、紅1師政治委員、紅2師政治委員,參加了直羅鎮、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抗日戰争時期參加參加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解放戰争時期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湘贛戰役、廣東戰役等,組織指揮了海南島戰役。後協助彭德懷指揮抗美援朝第一至第五次戰役,組織指揮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上甘嶺戰役及1953年夏季反擊戰。1955年被授予上将軍銜。
第四十五軍軍長黃永勝
1948年11月18日,東北野戰軍第八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5軍,第六縱隊司令員黃永勝任軍長
黃永勝(1910年11月17日—1983年4月26日),原名黃叙全,湖北鹹甯人,1927年加入共産黨,參加過中央蘇區曆次反“圍剿”和長征。1933年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頒發的三等紅星獎章。抗日戰争時期,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3分區副司令員、司令員,陝甘甯晉綏聯防軍教導第2旅旅長。解放戰争時期,曆任熱河軍區、熱遼軍區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第8縱隊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45軍軍長和第14、13兵團副司令員,參加了遼沈、平津和衡寶等戰役。1955年被授予上将軍銜
第四十六軍軍長詹才芳
東北野戰軍第九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軍,原縱隊司令詹才芳任46軍軍長
詹才芳(1907年9月12日-1992年12月2日),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先後參加了黃麻起義、鄂豫皖蘇區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 、建立川陝蘇區鬥争、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強渡嘉陵江、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湘贛戰役、衡寶戰役等戰役戰鬥。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
第四十七軍軍長梁興初
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十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原縱隊司令員梁興初任軍長,梁興初成了人民解放軍第47軍首任軍長。
梁興初(1912年8月23日—1985年10月5日),男,江西吉安人。1930年加入共産黨。參加過曆次反圍剿,後又參加長征。抗日戰争時期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鬥、廣陽伏擊、汾離公路三戰三捷。因作戰勇猛有“梁老虎”之稱。
解放戰争時期指揮了著名的黑山阻擊戰。後協同兄弟部隊勝利地進行了宜昌戰役、渡江作戰和衡寶戰役,接着進軍廣西,解放百色。在解放戰争中,梁興初同志率領部隊由山東打到東北,從東北打到廣西,打了許多硬仗、惡仗、勝仗,多次受到嘉獎。羅榮桓同志曾贊譽他為“虎将”。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
第四十八軍軍長賀晉年
東北野戰軍第十一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軍,原縱隊司令員賀晉年任48軍首任軍長。
賀晉年(1910.10.1~2003.05.11),男,陝西省安定(今子長)縣賀家灣人,陝北紅軍建立人之一,192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土地革命戰争時期,曆任陝甘遊擊隊騎兵大隊副大隊長、一支隊政委、總指揮部參謀長、總指揮,中國工農紅軍團長、師長、軍長等職,率部參加了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第一、二、三次反“圍剿”鬥争。後參加了崂山、榆林橋、直羅鎮等戰鬥和東征、西征戰役,率部參加了1947年東北秋季、冬季攻勢和遼沈戰役、平津戰役。。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第四十九軍軍長鐘偉
東北野戰軍第十二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9軍,原縱隊司令鐘偉任軍長,
鐘偉(1911年10月26日—1984年6月24日)湖南平江人;原名鐘步雲,又名鐘德泰;1929年入團,1930年入黨。他先後參加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
1936年10月,任第七十三師政治部主任;參加東征、西征戰役; 解放戰争時期先後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三師第十旅旅長,第二縱隊第五師師長。
1948年4月,成立東北野戰軍第十二縱隊,任司令員。11月任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九軍軍長。率部參加解放東北和進軍中南的多次重要戰役。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第五十軍軍長曾澤生
1949年1月2日,中央軍委命:曾澤生将軍率領起義的前國民黨第60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歸四野建制,并任命曾澤生為50軍首任軍長。
曾澤生(1902年10月-1973年2月22日)1902年10月生于雲南省永善縣大興鎮,參加過抗日戰争時血戰禹王山的戰鬥,是滇軍中的一員名将。遼沈戰役時,曾澤生擔任第60軍軍長,率部起義,投入了人民軍隊的陣營。
但是,對于曾澤生來說參加長春起義并不是他一生中唯一的"高光時刻"。在國民黨内從軍時期,他自己也有一定建樹,這也是他為何在長春發動起義時,部下雲集響應的重要原因。在1924年,他曾于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并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畢業,最終于1925年擔任黃埔軍校區隊長,負責整軍。1938年,他親自跟随李宗仁部參與台兒莊會戰,将台兒莊一帶日軍擊潰。
1945年,日本投降之際,他又以中國戰勝國将軍的身份,到越南參與國際日軍的受降,可以說,曾澤生的一輩子是見過幾次世面的。
但是,在國民黨内從軍期間,曾澤生也多次深感國民黨的腐敗,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他曾立志要"當個好人",但是因為家境貧寒,他不得不在當時參與國民黨軍隊以謀求軍饷,渾噩度日。在他的自傳中,不止一次提及自己後悔最初投靠了國民黨。但幸運的是,黨給予了他一生中改過自新的機會,長春起義讓他的人生從此得到了救贖,也算是實作了自己少年從學時的願望。
抗美援朝中,50軍血戰漢江南岸,表現非常出色,雖然是舊軍隊改造過來,卻依然打出了人民軍隊的赫赫威風。1955年,曾澤生被授予中将軍銜。
第五十一軍軍長張轸
1949年5月20日,張轸率部在金口起義,所部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1軍,隸屬四野指揮,張轸被任命為51軍首任軍長
張轸也是國民黨愛國将領投誠而來,第51軍的軍長是國民黨進階将領張轸,相比其他将領而言,張轸是那個年代為數不多的高材生。1908年,他考入河南陸軍國小,自少年時便立下志向要成為一名軍人,後又因成績優異轉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9年他成為了同屆人中少數被派遣往日本進修的中國留學生,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進行學習,蔡锷、蔣百裡、孫傳芳、閻錫山等将領和軍閥均畢業于此。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明日将星"在北伐戰争期間,卻最先被程潛挖走,成為了程潛麾下的一名愛将。北伐戰争期間,張轸曾和程潛率北伐第六軍攻克南昌,直逼孫傳芳腹地。
然而後方坐鎮的蔣介石看到張轸和程潛在前線屢立戰功,名望越來越大,心中産生不快,在修水戰役之際,蔣介石命本支援張轸、程潛的北伐第二、第三軍駐紮修整,緻使被孫傳芳抓住破綻,夜襲程潛第六軍。最終使程潛在慌亂之際隻能佯裝放牛翁出逃,而張轸也隻好在潰軍中化身漁民,才保住一條性命,從此以後張轸和蔣介石便結下了梁子,也為他後來投誠埋下了伏筆。
最終在1949年渡江戰役之際,張轸迎來了自己的人生轉折,率部下2.5萬人發起了金口起義,打開了國民黨長江天塹的重要一環。事實上,當時張轸的起義計劃已經敗露,顧祝同、白崇禧二人随時準備圍剿張轸起義率領部隊,但幸運的是在解放軍第十二兵團蕭勁光和四野副政委鄧子恢的接應下,張轸和其麾下的2萬餘人最終平安投奔我軍。
第五十二軍軍長王勁修
王勁修 生于 1900年5月24日(清光緒二十九年四月十七)。湖南長沙人,字健飛;長沙講武堂、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畢業,是正兒八經的"老黃埔人",相比其他軍長而言更富有資曆,1929年之際他就擔任了國民黨新編第五師的副師長,堪稱是升值最快的一位,1932年他又調到第十四軍第十師擔任副師長一職,隸屬"能文能武"的李默庵一部。
當時,蔣介石之是以把王勁修調來,是因為想讓這名具有老牌資曆的軍人來對付紅軍。但是,王勁修雖然在黃埔進修多年,卻也不是紅軍的對手。當時和王勁修交手的是陳赓,是以輸了也不算冤枉——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陳赓的紅十二師直接摸到了王勁修的指揮部,并将其炸毀。在飛沙走石的指揮部廢墟當中,王勁修萬幸撿了一條性命,而紅軍也并沒有追趕。
從戰敗于紅軍之後,王勁修的仕途便開始不順起來,政敵衛立煌多次借他戰敗來諷刺挖苦王勁修,而王勁修因與其不和,也最終未能在後來的仕途中順利升遷。直到1948年,王勁修才被授予國民黨中将軍銜——但這個時期授銜,對國民黨内部而言已堪稱是狗尾續貂。
最終走投無路的王勁修在湖南随程潛、陳明仁等人一起發動起義,并擔任了四野的52軍軍長一職。然而王勁修卻在起義九個月後開槍自殺,沒有等到授銜的那天。
第五十三軍軍長陳明仁
陳明仁(1903—1974),湖南省醴陵市洪源鄉洪源村(今南橋鎮洪源村)陳家嶺人。
陳明仁也堪稱是福大命大,具體表現在他自己曾公開頂撞過蔣介石上。1941年,陳明仁負責修築西山防禦工事,蔣介石前來督查。在督查過程中,蔣介石發現陳明仁所帶的士兵個個衣衫褴褛,便把當時身為中将陳明仁叫來,問他為什麼士兵穿得和叫花子一樣。要是以往的長官,早就點頭哈腰向蔣介石承認錯誤了。但陳明仁卻在當時無不譏諷地說,還不是委員長要讓我們穿成這樣,中央給的布料一個星期就破了,現在我們也就隻能這樣——這是蔣介石為數不多在巡查時受到軍官的頂撞,蔣介石連忙大罵令憲兵隊把陳明仁綁了,押送到重慶去審訊他。但是,因為當時蔣介石有公務在身,于是便最終沒有把陳明仁逮捕,後來雖然也屢下殺心,但因其他的事情在忙于是也就隻好作罷。
1949年8月4日,程潛、陳明仁率湖南保安部隊及國民黨第一兵團兩個軍六個師七萬七千官兵在長沙舉行起義,為和平解放長沙作出傑出貢獻。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專電嘉勵“義聲昭著,全國歡迎,南望湘雲,謹緻祝賀。
在新中國成立後,陳明仁也曾擔任湖南省臨時政府主席職務,并最終授予上将軍銜。後來,他又被授予擔任第55軍軍長,坐鎮湛江拱衛中國的南大門,并參與了廣西剿匪的任務,為新中國戎馬一生。
第五十四軍軍長丁盛
第54軍是由第44軍、第45軍的一部分合并編制而成,44軍是鄧華帶出來的部隊,45軍則是由黃永勝帶出來的部隊,兩軍堪稱是我軍當中的精銳和王牌。是以在合并編制的過程中,兩支不同的軍隊誰也不讓誰,都想各自保留着自己的番号,
是以上司便采用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取"5"和"4"各一個數字,第54軍便應運而生。
(第54軍軍長丁盛)
丁盛(1913-1999.9.25),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将,江西省于都縣人,也是出身于紅軍的将領,從1930年開始,丁盛便加入了中國紅軍,投身革命。從班長、連指導員幹起,一直從基層摸爬滾打做到了第54軍軍長的職位,堪稱是一名"基層走出來的軍事幹部"。他自己也參與過不少戰鬥,先後參加了長征、百團大戰、保衛四平、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等。
在擔任第54軍軍長之前,丁盛擔任的是原45軍135師師長一職,考慮到他曾經在合并前的45軍主持過多年工作,又有着豐富的基層經驗,于是國家便讓第一代54軍軍長由他來擔任。
而在擔任第54軍軍長之後,他又參加抗美援朝戰争,1953年7月13日,丁盛率部重創南北韓軍“首都師”、第六師和第八師,殲南北韓軍1.4萬餘人。讓南韓士兵聽到丁盛的威名都望風而逃。
在1953年6月,他又率領部下參與金城戰役,擊退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共計有5.3萬人,讓戰區延展160多平方公裡,打開了北韓戰場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韓戰争結束後,他又主持了1962年的對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共殲滅印軍1.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