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西問|何軍:龍舟“出海”如何搭起中美民間交流之橋?

來源:中國新聞網

(東西問)何軍:龍舟“出海”如何搭起中美民間交流之橋?

中新社杭州12月18日電 題:龍舟“出海”如何搭起中美民間交流之橋?

——專訪公羊會聯席會議理事會主席何軍

作者 柴燕菲 張煜歡 魏嫣然

東西問|何軍:龍舟“出海”如何搭起中美民間交流之橋?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時代,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應為正道。在中國,民間力量正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着愈發重要的作用。其中,民間公益組織——公羊會即是積極踐行者。近年,公羊會通過舉辦“中華傳統龍舟全球競演”,将龍舟文化帶到美國,架起中美文化交流橋梁,後推動該活動在西方多國落地,取得積極交流成果。公羊會聯席會議理事會主席何軍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講述“一條龍舟”何以推動東西方文明互鑒。

現将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公羊會為何選擇以龍舟形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何軍:大多數熟悉公羊會的人,或許更了解其在全球廣泛開展的人道救援行動,如在尼泊爾、巴基斯坦、厄瓜多、意大利等國的地震救援,在泰國普吉島的沉船搜救等。其實公羊會名稱之由來,也和羊的奉獻、善良有關。救援所展現的“以人為本”理念背後,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貫延續。兼濟天下、和平友好的人道主義精神,與中華傳統文化中“仁”與“愛”一脈相承。

每當公羊會在全球各地參與救援時,我們也在思考:如何将這份和平友好的理念與精神,以文化交流形式傳遞至世界,推動西方更好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此,我們不斷豐富公羊會的職責使命,使其不單單成為一家救援組織,還是一家以優秀傳統文化推廣、生命安全教育等多種公益慈善事業為己任的民間公益組織。

在文化交流過程中,要更有效地傳播中華文化,不僅文化本身要富有特色,還要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帶動大衆的新鮮感和參與感。龍舟便具備這樣的特色。

龍舟有兩千多年曆史,流行于中國各地,其起源各不相同,如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自古以來,百姓通過賽龍舟的方式祈求風調雨順、安居樂業,其背後亦展現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生生不息的農耕文明,也蘊含着同舟共濟的和合精神。

東西問|何軍:龍舟“出海”如何搭起中美民間交流之橋?

2016年美國達拉斯國際龍舟大賽吸引當地嘉賓參與。龍舟起源于百姓祈求風調雨順的祭祀,展現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也蘊含着同舟共濟的和合精神。中新社發 公羊會供圖

中新社記者:公羊會推動龍舟“出海”的第一步是如何邁出的?

何軍:賽龍舟是中國的傳統民俗之一,常見于江浙一帶的民間。20世紀80、90年代,随着官方對傳統文化不斷重視,龍舟文化被再度廣泛挖掘,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賽事規模也越來越大。1980年,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2010年成為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龍舟逐漸進入國際視野。

東西問|何軍:龍舟“出海”如何搭起中美民間交流之橋?

2010年廣州亞運會龍舟賽,南韓選手(前)參加男子1000米競速賽。中新社記者 金碩 攝

2009年伊始,公羊會嘗試以浙江杭州的蔣村龍舟為載體,在杭州組織賽龍舟活動。為更好推廣龍舟文化,先在國内“熱身”,首次将江南水鄉的龍舟帶到新疆,手把手教當地蒙古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朋友學劃龍舟,在天山腳下上演了“百舸争渡”的壯觀場景。

公羊會還邀請來自美國、奧地利、意大利等國的觀摩團來國内觀賽參賽。當時不少美國嘉賓告訴我,龍舟賽在美國也很受歡迎,并對公羊會能“跨洋”赴會表示期待。

2016年,公羊會帶着傳統龍舟起航“出海”,抵達美國達拉斯,與美國馬可波羅世界基金會攜手舉辦2016年美國達拉斯國際龍舟大賽。在達拉斯,愛好運動是當地人的天性,也常能見到他們參加龍舟活動,但更多人将其作為一項休閑的體育活動,把它了解成普通的劃船比賽。

開賽前,我特别向美國得克薩斯州參議員、衆議員、達拉斯市長及當地群眾介紹了中國的龍舟文化。我首先用英文向他們介紹龍舟的曆史淵源,然後邀請他們一起參加點睛祈福儀式。我告訴他們,為龍頭“點睛”是十分有儀式感的環節,也鼓勵着同舟共濟、積極向上的精神,這是東西方文化中的相通之處。

東西問|何軍:龍舟“出海”如何搭起中美民間交流之橋?

為龍頭“點睛”是十分有儀式感的環節,也鼓勵着同舟共濟、積極向上的精神,這是東西方文化中的相通之處。圖為2017年10月,國際龍舟聯合會第十三屆世界龍舟錦标賽在昆明開幕,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代表隊的2500餘名龍舟高手齊聚滇池畔角逐高下。中新社記者 任東 攝

比賽中,公羊會的蔣村龍舟表演隊在全部三十多支參賽隊伍中獲得了A組冠軍,為現場觀衆真實展示了中國傳統龍舟競技精神與風采。同時,美國多家當地電視台轉播此次競演,激起了更大範圍的“浪花”。

東西問|何軍:龍舟“出海”如何搭起中美民間交流之橋?

公羊會龍舟隊參與2016年美國達拉斯國際龍舟大賽。中新社發 公羊會供圖

公羊會組織的“中華傳統龍舟全球競演”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8屆,不僅走進美國,還走進歐洲塞納河、阿諾河、多瑙河等古老河流。

來自中國的龍舟,在西方國家的河道中随着水波上下翻飛,舵手們聞令而動揮桡劃槳,水花四濺中,鼓聲與岸上幾萬人的歡呼聲交織……整個畫面呈現出的文化渲染力非常強。

中新社記者:面對截然不同的東西方文化,龍舟如何跨越隔閡架起交流橋梁?

何軍: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啟民間文化交流過程中,不能“悶頭玩”,也不能“急功近利”。

文化“走出去”的關鍵在于“交朋友”。體育是人類的“共通語言”,也是一個“世界性話題”。龍舟賽所呈現的熱鬧與刺激,為當地群眾帶來極大的新鮮感和參與感,隻有感興趣和認同,才會吸引人了解它背後的文化和故事。

首先,龍舟賽從感官上非常吸引人。在海外自發觀賽的人群中,有不少當地年輕人、“僑二代”,一邊看比賽一邊直呼“太帥了”“非常酷”。我想這就是龍舟的魅力所在。

東西問|何軍:龍舟“出海”如何搭起中美民間交流之橋?

2014年5月,美國休斯敦第14屆年度龍舟賽在市中心水牛河口熱鬧舉行。中新社記者 王歡 攝

其次是求同存異。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龍)是邪惡的象征。而龍舟背後是象征着祥瑞、和平的“中國龍”。是以公羊會在國外舉辦賽龍舟時,都直接将“龍”譯為“Loong”,以此和西方人的“Dragon”區分。“中國龍”也代表着中國人内心對和平的向往。文化交流中,重要的是要有文化自信,保持各自觀點、保留各自文化。

東西問|何軍:龍舟“出海”如何搭起中美民間交流之橋?

2013年10月,打扮奇特的鼓手率領自己的隊伍參加美國休斯敦國際龍舟賽。中新社記者 王歡 攝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以龍舟“出海”為代表的中外民間交流,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中有何意義?

何軍:随着龍舟活動逐漸成為一項世界性運動,通過“龍舟會友”,不僅可以凝聚海外華人華僑的團結力、向心力,也能讓國際友人樂在其中。以龍舟文化說好中國故事、展現中華文明價值觀,則有更大意義。

東西問|何軍:龍舟“出海”如何搭起中美民間交流之橋?

2012年6月,廣西防城港市國際龍舟節開幕,來自中國内地、港澳地區和俄羅斯、澳洲、美國以及東盟國家的21支龍舟隊參賽。中新社記者 洪建鵬 攝

新時代下,流淌的文化長河上需有更多“龍舟”出現。公羊會也隻是全球無數民間組織中的一個,如同滄海一粟。我們能辦到的事,相信很多人都能辦到,也需要有更多人一起辦到。就像一條龍舟上有掌舵者、擊鼓者、許許多多舵手,當文化成為其中的“紐帶”,所有人齊心協力,這條船才能錨定方向,競渡四海。(完)

受訪者簡介:

東西問|何軍:龍舟“出海”如何搭起中美民間交流之橋?

何軍接受中新社專訪。中新社發 幹儒森 攝

何軍,現任公羊會聯席會議理事會主席、公羊會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民盟中央宣傳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龍舟協會副主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