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解放戰争進入第三年,解放軍已經轉入戰略進攻階段,為了适應大兵團作戰需要,中央軍委下發《關于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号的規定》。
規定決定:野戰軍以下設立兵團,統一番号,共定20個兵團,必要時兵團可歸軍委直接指揮。
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下達了《關于野戰軍番号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對全軍進行整編。
各兵團相繼組建,全軍共分為16個兵團,第6、11、16、17兵團番号暫時空缺;後來國民黨将領起義,又增加了第21、22、23兵團,全軍實際有兵團19個,分屬四大野戰軍和華北軍區。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第一野戰軍</h1>
這樣一來,整編後的全軍序列是,西北野戰軍改編為“第一野戰軍”,彭德懷(開國元帥)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宗遜、趙壽山任副司令員,閻揆要任參謀長,王政柱、李夫克任副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張德生任副主任。

彭德懷
第一野戰軍戰鬥序列下的兩個兵團分别是第1兵團,第2兵團,共6個軍。
第1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王震(開國上将),參謀長張希欽,政治部主任孫志遠。
下轄第1軍(軍長賀炳炎,開國上将)、第2軍(軍長郭鵬,開國中将)、第7軍(軍長彭紹輝,開國上将)。
第2兵團司令員許光達(開國大将),政委王世泰,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徐立清,參謀長張文舟。
下轄第3軍(軍長黃新廷,開國中将)、第4軍(軍長張達志,開國中将)、第6軍(軍長羅元發,開國中将)。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第二野戰軍</h1>
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開國元帥),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段君毅任後勤部司令員兼政委。
第二野戰軍戰鬥序列下的三個兵團,分别是第3兵團、第4兵團和第5兵團,共10個軍又1個特種兵縱隊。
第二野戰軍指揮部
第3兵團司令員陳錫聯(開國上将),政委謝富治,副司令員王近山、杜義德,政治部主任閻紅彥。
下轄第10軍(軍長杜義德,開國中将)、第11軍(軍長曾紹山,開國中将)、第12軍(軍長王近山,開國中将)。
第4兵團司令員兼政委陳赓(開國大将)、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郭天民、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志堅。
下轄第13軍(軍長周希漢,開國中将)、第14軍(軍長李成芳,開國中将)、第15軍(軍長秦基偉,開國中将)。
第5兵團司令員楊勇(開國上将),政委蘇振華,副政委張霖芝,政治部主任甘渭漢。
下轄第16軍(軍長尹先炳。原拟授中将軍銜,後因個人問題改授大校軍銜)、第17軍(軍長王秉璋,開國中将)、第18軍(軍長張國華,開國中将)。
<h1 class="pgc-h-arrow-right">03、第三野戰軍</h1>
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開國元帥),粟裕任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譚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員,張震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鐘期光任副主任。
第三野戰軍戰鬥序列下的四個兵團,分别是第7兵團、第8兵團、第9兵團和第10兵團,共16個軍又一個特種兵縱隊。
陳毅和粟裕
第7兵團司令員王建安(開國上将),政委譚啟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姬鵬飛,參謀長李迎希。
下轄第21軍(軍長騰海清,開國中将)、第22軍(軍長孫繼先,開國中将)、第23軍(軍長陶勇,開國中将)、第35軍(軍長吳化文,國民黨起義将領)。
第8兵團司令員陳士渠(開國上将),政委袁仲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江渭清,參謀長何以祥。
下轄第24軍(軍長王必成,開國中将)、第25軍(軍長成鈞,開國中将)、第26軍(軍長張仁初,開國中将)、第34軍(軍長何基沣,國民黨起義将領)。
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開國上将),政委郭化若,參謀長覃健、政治部主任謝有法 下轄第20軍(軍長劉飛,開國中将)、第27軍(軍長聶鳳智,開國中将)、第30軍(軍長謝振華,開國少将)、第33軍(軍長張克俠,國民黨起義将領)。
第10兵團司令員葉飛(開國上将),政委韋國清,參謀長陳慶先、政治部主任肖望東。 下轄第28軍(軍長朱紹清,開國少将)、第29軍(軍長胡炳雲,開國少将)、第31軍(軍長周志堅,開國中将)。
<h1 class="pgc-h-arrow-right">04、第四野戰軍</h1>
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開國元帥),羅榮桓任政治委員,鄧子恢任副政治委員,譚政任政治部主任,陶鑄任副主任,蕭克任第一參謀長,趙爾陸任第二參謀長,聶鶴亭、陳光任副參謀長。
第四野戰軍戰鬥序列下的四個兵團,分别是第12兵團、第13兵團、第14兵團、第15兵團,共16個軍,一個炮兵司令部一個鐵道部司令部及兩廣縱隊。
羅榮桓、林彪、劉亞樓
第12兵團司令員兼政委肖勁光(開國大将),第一副司令員陳伯鈞,第二副司令員韓先楚,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際,參謀長解沛然,副參謀長潘朔端。
下轄第40軍(軍長韓先楚,開國上将)、第45軍(軍長段蘇權,開國少将)、第46軍(軍長詹才芳,開國中将)。
第13兵團司令員程子華(無軍銜),政委肖華,第一副司令員李天佑,第二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彭明治,政治部主任,劉道生。
下轄第38軍(軍長李天佑,開國上将)、第47軍(軍長梁興初,開國中将)、第49軍(軍長鐘偉,開國少将)。
第14兵團司令員劉亞樓(開國上将),政委莫文烨,第一副司令員黃永勝,第二副司令員劉震,政治部主任劉道生。
下轄第39軍(軍長劉震,開國上将)、第41軍(軍長吳克華,開國中将)、第42軍(軍長萬毅,開國中将)。
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開國上将),政委賴傳珠,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洪學智,第二副司令員賀晉年,政治部主任肖向榮。
下轄第43軍(軍長黃永勝,開國上将)、第44軍(軍長鄧華)、第48軍(軍長賀晉年,開國少将)。
<h1 class="pgc-h-arrow-right">05、華北軍區</h1>
除四大野戰軍之外,還有直屬軍委直接上司的華北軍區(實際并沒有組成野戰軍), 由聶榮臻任司令員(開國元帥),薄一波任政委,徐向前任第一副司令員,滕代遠任第二副司令員,蕭克任第三副司令員,趙爾陸為參謀長,羅瑞卿為政治部主任,蔡樹藩為副主任。 戰鬥序列下的三個兵團第18兵團、第19兵團和第20兵團,共11個軍。
第18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徐向前(開國元帥),副司令員兼副政委周士第,參謀長陳漫遠,政治部主任胡耀邦。
下轄第60軍(軍長王新亭,開國上将)、第61軍(軍長韋傑,開國中将)、第62軍(軍長劉忠,開國中将)。
後第18兵團相繼調入一野和二野。
第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開國上将),政委羅瑞卿,參謀長耿飚,政治部主任潘自力。
下轄第63軍(軍長鄭維山,開國中将)、第64軍(軍長曾思玉,開國中将)、第65軍(軍長邱蔚,開國少将)。
後第19兵團調入一野。
第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開國上将),政委李井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天煥。
下轄第66軍(軍長肖新槐,開國中将)、第67軍(軍長韓偉,開國中将)、第68軍(軍長文年生,開國中将)。
除以上兵團之外,還有三個國民黨起義将領率領的兵團。
分别是第21、22、23兵團。
第21兵團司令員陳明仁(開國上将),政委唐天際,副司令員王勁修。
下轄第52軍(軍長王勁修)、第53軍(軍長彭傑如)。
後第21兵團調入四野。
第22兵團司令員陶峙嶽(開國上将),政委王震。
下轄第9軍(軍長趙錫光)、騎7師,騎8師。
後第22兵團調入一野。
第23兵團司令員董其武(開國上将),政委高克林。
下轄第36軍(軍長劉萬春)、第37軍(軍長張世珍)、騎4師。
後第23兵團調入四野。
<h1 class="pgc-h-arrow-right">06、元帥兵團</h1>
以上19個兵團,很難說哪個兵團戰鬥力最強。
一般來說,一野最強的兵團是第1兵團,二野最強的兵團是第4兵團,三野最強的兵團是第9兵團,四野最強的兵團是第15兵團,華北軍區最強的兵團是第18兵團。
不過,最傳奇、最特殊的兵團當屬第18兵團。
首先第18兵團與19、20兵團是三個中央軍委直屬兵團。
其次,第18兵團調動最頻繁,先後被調到一野和二野。
最後,第18兵團有4位直接指揮官,分别是徐向前、彭德懷、賀龍、周士第,其中有3位元帥,1位上将。
徐向前元帥禮服照
這樣的經曆,全軍僅此一例。
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首先得從第18兵團開始說起。 第18兵團前身是1948年2月組成的晉冀魯豫軍區前方指揮所,由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徐向前兼司令員,下轄8縱、太嶽軍區18、19、20分區的9個團及太行、冀魯豫、冀南軍區各兩個獨立旅,共約5萬人。
5月中旬,臨汾解放後,晉冀魯豫軍區前方指揮所奉命整編為華北軍區第1兵團,下轄第8、13、15縱隊。
時任華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徐向前任第1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周士第任副司令員兼副政委、陳漫遠任參謀長 、胡耀邦任政治部主任。
左起周士第、徐向前、陳漫遠、王新亭
這支部隊,兵員不充實,裝備極差,尤其缺乏重武器,缺少攻堅作戰的經驗,尤其在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地方性、散漫性和遊擊習氣,很難稱得上一支正規野戰軍。
萬幸這支部隊遇上了徐向前。
徐向前指揮風格狠、硬、快、猛、活,企圖心大,有氣魄,用兵既奇,又具超人的膽略,敢打硬仗、惡仗、大仗、逆風仗,既善于遊擊戰于運動戰,又善于打陣地戰。
早在紅軍時期就在全國各路紅軍中率先打出了大兵團作戰的範例,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反“六路圍攻”等戰役都是他的代表之作。
更難能可貴的是,徐向前不但有着頂級水準的指揮作戰水準,練兵能力也是軍中翹楚。
在徐向前的上司下,這支标準意義上的的弱兵,開始得到升華。
在華北第1兵團中各部隊中,以8縱23旅,13縱37旅,15縱43旅戰鬥力最強。
徐向前授予23旅“光榮的臨汾旅”榮譽稱号
23旅被譽為“臨汾旅”,是全軍唯一一個具有師級榮譽的機關。
37旅旅長林彬(開國少将)既能攻堅,又能突擊,麾下第127團被授予“能攻又能守,天下無敵手”的榮譽稱号。
而43旅,号稱“皮旅”,旅長就是開國中将皮定鈞(皮有功,少晉中)。
解放戰争中,先後轉戰中原、華東、華北、西北、西南五大戰場,參加了中原突圍、兩淮、漣水、鹽城保衛戰和孟良崮、臨汾、晉中、太原、鹹陽阻擊、進軍西南等著名戰役戰鬥,功勳卓著。
其實,當時正值徐向前抱病在身,可他坐在擔架上,把華北第1兵團由一支地方偏師帶成了主力部隊,連打硬仗,運城戰役、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戰役,硬是一口一口吃掉了閻錫山的晉軍主力。
尤其是1948年6月至7月的晉中戰役,徐向前指揮6萬人,殲滅晉軍10萬餘人,打掉晉軍王牌“親訓師”和“親訓炮兵團”。
此戰勝利後,連毛澤東都對徐向前贊不絕口、連連稱奇,親自發電祝賀道:
“晉中戰役在向前、士第兩同志直接指揮下……僅僅一個月中,獲得如此輝煌成績,對于整個戰局幫助極大。”
而閻錫山長聲哀歎:
“我白活了六十五歲,讓個鄰村的鄉親後輩徐向前整得好苦。”
晉中戰役結束前夕,徐向前建議中央軍委,發動太原戰役,争取解放太原。
徐向前這個建議得到軍委準許,并增調晉中軍區部隊、西北野戰軍7縱另兩個旅、華北炮1旅等歸徐向前、周士第統一指揮。
徐向前站前動員
此時,解放軍太原前線部隊人數已達8萬餘人,而閻錫山經過抓丁整補,将兵力擴充到10萬餘人。
9月下旬,徐向前部署準備作戰方案,預定10月19日攻城,計劃3個月内攻占太原。
太原是華北重工業城市之一,也是閻錫山的大學營,經過多年的修築工事,碉堡之多,工事之堅,在全國實屬罕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要塞城市。
由于種種原因,第一次攻打太原,未能成功拿下。
1949年1月,平津戰役結束,太原成為華北地區剩餘敵軍最大據點。
2月,華北第1兵團改番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兵團,歸中央軍委直屬,部隊指揮機構不變。
在各兵團司令員中,徐向前是唯一一個元帥。
是以第18兵團又被稱為“元帥兵團”。
華北第1兵團改稱第18兵團後。
麾下8縱改為第60軍,8縱下轄的第22、23、24旅依次改稱第60軍第178、179、180師,由王新亭任軍長兼政委,6月張祖諒(開國中将)任軍長,袁子欽任政委。
13縱改為第61軍,所屬第37、38、39旅依次改稱第181、182、183師,由韋傑任軍長、政委徐子榮任政委。
15縱改為第62軍,所屬第43、44、45旅依次改稱第184、185、186師。 由劉忠任軍長、袁子欽任政委(後由魯瑞林任政委)。
3月,第18兵團準備發動第二次太原會戰。 軍委調來直屬第19、20兵團、四野炮1師馳援太原會戰。
太原會戰由18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徐向前任太原前線司令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總前委書記,上司負責太原戰役的所有指揮工作。
太原戰役
<h1 class="pgc-h-arrow-right">07、功勳赫赫</h1>
正好這時解放軍副總司令、第一野戰軍司令員、政委彭德懷由中央返西北到太原看望部隊。
徐向前由于病情過重,身體實在不支,于是請求中央軍委以彭德懷代替自己指揮總攻太原。
這樣一來,彭德懷開始直接指揮第18兵團,他也就成為第18兵團第二位元帥指揮官。
4月20日淩晨2時,彭德懷指揮第18兵團及各會戰部隊,由南、北兩個方面向太原發起總攻。
4月24日,太原會戰結束,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3.8萬餘人,順利解放太原。
4月25日,中央軍委調令18兵團與19兵團調赴西北作戰,轉歸第一野戰軍建制指揮,參加解放大西北的作戰。
5月16日,因為徐向前需要休養,中央軍委指令,徐向前免除第18兵團司令員職務(10月,改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由周士第繼任司令員兼政委,王新亭為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委,陳漫遠為第二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此時,中央軍委已經制定解放大西南的計劃。
賀龍元帥
在解放戰争期間,賀龍高風亮節,将自己的老部隊第1兵團,第2兵團交給彭德懷指揮,自己并沒有直接指揮部隊。
在确定西南解放的戰略之後,毛澤東為了彌補賀龍的遺憾,準備讓賀龍率部率兵彙同二野解放西南。
毛澤東主動問道:
“你願意帶哪支兵團?”
賀龍毫不猶豫地回答道:
“十八兵團距離最近,決定好了。”
這個答案很出乎意料,但軍委同意了賀龍的要求,随即調撥第一野戰軍第18兵團和第7軍、19軍等部統歸西北軍區司令員賀龍指揮,進軍陝南、川北,會殲敵人。
于是,賀龍就這樣成為第18兵團的直接指揮官,也是第三位直接指揮18兵團的元帥。
而第18兵團也是賀龍在解放戰争期間唯一直接指揮的兵團。
11月23日,第18兵團改歸第二野戰軍指揮,開始準備開進大西南。
在整個大西南解放中,賀龍率第18兵團共殲敵7萬餘名,解放縣城40座,并成功解放成都。
18兵團進兵西南
1950年1月30日,第18兵團奉命建立川西、川北、西康三個軍區,各軍分區由野戰師兼組。
以兵團機關兼川西軍區,為二級軍區,司令員周士第、政委李井泉,下轄溫江、眉山、綿陽、茂縣4個軍分區。
4月,第18兵團番号撤銷,所轄各軍分别組成川西、川北、西康(今分屬四川和西藏)軍區,第18兵團就此退出曆史舞台。
整個解放戰争,18兵團及其前身部隊在徐向前、彭德懷、賀龍三位元帥以及周士第上将的指揮下,共殲滅國民黨軍241015人,剿滅土匪214463人,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18兵團四位指揮官,徐向前、彭德懷、賀龍自不必多說,周士第也是一個傳奇人物。
周士第
周士第是黃埔軍校一期生,和徐向前同期,黃埔軍校畢業後曾參與組建孫中山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任隊長副隊長。
北伐戰争期間,周士第曾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獨立團(葉挺獨立團)第1營營長、參謀長。
南昌起義時,周士第任第25師師長,彼時很多開國元帥還隻是連長。
可惜,南昌起義失敗後,周士第沒有随朱德、陳毅等人上井岡山,而是輾轉香港、南京、上海、西安、福建等地,否則以他的資曆絕不可能隻授上将。
淞滬抗戰期間,周士第曾任上海抗日義勇軍隊長;
福建事變期間,周士第曾任第49師參謀處長、團長。
而後,周士第曆任紅二方面軍參謀長、八路軍第120師參謀長,晉西北軍區(後改為晉綏軍區)參謀長、晉綏軍區副司令員、晉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等職。
直到1948年5月,周士第調到第1兵團任副司令員兼副政委,協助徐向前将一支地方武裝部隊打造成一支王牌兵團!
第18兵團不愧是一支英雄部隊,解放軍的王牌部隊。
“元帥兵團”美名,第18兵團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