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解放軍各兵團】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王震上将

一野1兵團:1949年6月成立。司令員兼政委王震(上)【首任政委張子意未到職;繼任政委徐立清(中)】、副司令員無、副政委無、參謀長張希欽(少)(一)【後添曾震五(二)】、政治部主任孫志遠。下轄1軍,軍長賀炳炎(上)、政委廖漢生(中);2軍,軍長郭鵬(中)、政委王恩茂(中);7軍,軍長彭紹輝(上)、代政委孫志遠【繼任政委羅貴波】。全兵團共約8.3萬餘人。1950年4月與新疆軍區合并,第1兵團番号撤銷。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許光達大将

一野2兵團:1949年6月成立。司令員許光達(大10)、政委王世泰、副司令員無、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徐立清(中)【繼任副政委張德生】、參謀長張文舟(少)、【繼任政治部主任朱明(中)】。下轄3軍,軍長黃新廷(中)、政委朱明(中)【繼任朱輝照(中)】;4軍,軍長張達志(中)、政委張仲良【繼任高錦純】;6軍,軍長羅元發(中),政委張賢約(中)。全兵團共約7.4萬餘人。1950年9月與甘肅軍區合并,第2兵團番号撤銷。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陳錫聯上将

二野3兵團:1949年2月成立。司令員陳錫聯(上)、政委謝富治(上)、副司令員王近山(中)(一)和杜義德(中)(二)、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閻紅彥(上)、參謀長無。下轄10軍,軍長杜義德【兼】、政委王維綱;11軍,軍長曾紹山(中)、政委鮑先志(中);12軍,軍長兼政委王近山【兼】。全兵團共約6.7萬餘人。1949年12月下旬,兵團機關兼川東軍區機關。1950年5月,兵團所屬各軍直屬于二野暨西南軍區,第3兵團番号撤銷。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陳赓大将

二野4兵團:1949年2月成立。司令員兼政委陳赓(大4)、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郭天民(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志堅(中)。下轄13軍,軍長周希漢(中)、政委劉有光(少);14軍,軍長李成芳(中)、政委雷榮天;15軍,軍長秦基偉(中)(1988年上将)、政委谷景生(少)。全兵團共約8萬餘人。1950年4月1日,兵團兼雲南軍區。5月,兵團所屬各軍直屬于二野暨西南軍區,第4兵團番号撤銷。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楊勇上将

二野5兵團:1949年2月成立。司令員楊勇(上)、政委蘇振華(上)、副司令員無、副政委張霖之、參謀長無、政治部主任甘渭漢(中)【繼任代主任王幼平】。下轄16軍,軍長尹先炳、政委王輝球(中);17軍,軍長王秉璋(中)、政委趙健民;18軍,軍長張國華(中)、政委譚冠三(中)。全兵團共約8萬餘人。1950年1月,兵團兼貴州軍區。1950年5月,兵團所屬各軍直屬于二野暨西南軍區,第5兵團番号撤銷。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王建安上将

三野7兵團:1949年2月成立。司令員王建安(56上)、政委譚啟龍、副司令員無【王必成(中)】、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姬鵬飛、參謀長李迎希(少)。下轄21軍,軍長滕海清(中)、政委康志強(中);22軍孫繼先(中)、政委丁秋生(中);23軍,軍長陶勇(中)、政委盧勝(中);35軍,軍長吳化文、政委何克希(少)。全兵團共約13.3萬餘人。5月,兵團兼浙江軍區。1950年1月,23軍調歸第9兵團、35軍番号撤銷。5月,兵團所屬各軍直屬于三野暨華東軍區,第7兵團番号撤銷。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陳士榘上将

三野8兵團:1949年2月成立。司令員陳士榘(上)【後袁仲賢兼任】、政委袁仲賢、副司令員無【何以祥(少)(南京警備司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江渭清、參謀長何以祥。下轄24軍,軍長王必成(中)【繼任皮定均(中)】、政委廖海光(少);25軍,軍長成鈞(中)、政委黃火星(中)【繼任詹化雨(少)】;26軍,軍長張仁初(中)、政委王一平【繼任李耀文(少)(1988年上将)】;34軍,軍長何基沣、政委趙啟民(中)。全兵團共約12.7萬餘人。4月24日,兵團兼南京警備司令部。5月,25軍、26軍調歸第10兵團。7月,兵團所屬各軍直屬于三野暨華東軍區,第8兵團番号撤銷。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宋時輪上将

三野9兵團:1949年2月成立。司令員宋時輪(上)、政委郭化若(中)【後宋時輪兼任】、副司令員無【林維先(中)(淞滬警備司令部);陶勇(中)(志願軍9兵團)】、副政委無、參謀長覃健(中)、政治部主任謝有法(中)。下轄20軍,軍長劉飛(中)、政委陳時夫;27軍,軍長聶鳳智(中)、政委劉浩天(中);30軍,軍長謝振華(少)、政委李幹輝;33軍,軍長張克俠、政委韓念龍。全兵團共約13.8萬餘人。6月初,兵團兼淞滬警備司令部,7月,9兵團免兼淞滬警備司令部,警備任務由33軍等部承擔。1950年1月,30軍調歸海軍,第9兵團下轄20、23、26、27四個軍。8月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1950年11月至1953年春季,9兵團參加抗美援朝。期間20、26、27、23、24軍分别輪戰,1952年6月,王建安接替宋時輪。1955年4月,第9兵團番号撤銷。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葉飛上将

三野10兵團:1949年2月成立。司令員葉飛(上)、政委韋國清(上)【繼任張鼎丞】、副司令員無【成鈞(中);劉永生(少)(兼福建軍區)】、副政委無【劉培善(中)】、參謀長陳慶先(中)、政治部主任蕭望東(中)【劉培善兼任】。下轄28軍,軍長朱紹清(少)、政委陳美藻(少);29軍,軍長胡炳雲(少)、政委張藩(中)【繼任黃火星(中)】;31軍,軍長周志堅(中)、政委陳華堂(少)。全兵團共約10.8萬餘人。8月17日,兵團兼福建軍區。1950年3月,32軍歸第10兵團建制,軍長譚希林(中)、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彭林(中)。8月,第10兵團番号撤銷。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蕭勁光海軍大将

四野12兵團:1948年12月成立。司令員兼政委蕭勁光(大7)、副司令員陳伯鈞(上)【繼任陳伯鈞(一)和韓先楚(上)(二)】、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際(中)【後免兼職】、參謀長解方(少)、繼任政治部主任黃志勇(中)。下轄40軍,軍長羅舜初(中)、政委袁升平(中);45軍,軍長陳伯鈞【兼】、政委邱會作(中);46軍,軍長詹才芳(中)、政委李中權(少)。全兵團共約16.2萬餘人。1949年8月4日,兵團兼湖南軍區。1950年4月,第12兵團番号撤銷。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程子華

四野13兵團:1948年12月成立。司令員程子華【繼任代司令員黃永勝(上)】、政委黃克誠(大3)【繼任蕭華(上);莫文骅(中)】、副司令員李天佑(上)(一)和彭明治(中)(二)及李士林、副政委無【吳法憲(中)】、參謀長黃志勇(中)【繼任彭明治兼;曾國華(中)】、政治部主任劉道生(中)【繼任吳法憲兼】。下轄38軍,軍長梁興初(中)、政委梁必業(中);47軍,軍長曹裡懷(中)、政委周赤萍(中);49軍,軍長鐘偉(少)、政委徐斌洲(中)。全兵團共約16.6萬餘人。1949年7月,39軍撥歸第13兵團指揮。10月,47軍兼湘西軍區。11月,兵團兼廣西軍區。1950年1月,38、39軍北上河南信陽、漯河地區整訓,49軍撥歸廣西軍區建制。4月,兵團部免兼廣西軍區,第13兵團番号撤銷。7月,重組第13兵團,與第15兵團番号互調,下轄38、39、40軍,與42軍及炮兵、工兵等部隊共25萬餘人,組成東北邊防軍。1950年10月,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3兵團,鄧華(上)任司令員兼政委,洪學智(上)、韓先楚(上)任副司令員,解方(少)任參謀長,杜平(中)任政治部主任。以此為基礎改組為志願軍總部。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劉亞樓空軍上将

四野14兵團:1949年4月底成立。司令員劉亞樓(上)、政委莫文骅(中)、副司令員黃永勝(上)(一)和劉震(上)(二)、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吳法憲(中)、參謀長無。下轄39軍,軍長劉震【兼】、政委吳信泉(中);41軍,軍長吳克華(中),政委歐陽文(中);42軍(6月21日劃入);軍長吳瑞林(中)、政委劉興元(中)。全兵團共約17.1萬餘人。5月,42軍劃歸第13兵團指揮;7月,39軍調歸第13兵團指揮。8月,劉亞樓率兵團部2600餘人赴北平組建空軍上司機關,39軍轉隸第13兵團建制,41軍轉隸第12兵團建制,42軍直屬第四野戰軍,第14兵團番号撤銷。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鄧華上将

四野15兵團:1949年4月底成立。司令員鄧華(上)、政委賴傳珠(上)、副司令員洪學智(上)(1988年上将)(一)和賀晉年(少)(二)、副政委無【邱會作(中)】、參謀長洪學智【兼】【繼任李作鵬(中)】、政治部主任蕭向榮(中)【邱會作兼】。下轄43軍,軍長李作鵬【繼任龍書金(少)】、政委張池明(中);44軍,軍長方強(中),政委吳富善(中);48軍,軍長賀晉年【兼】、政委陳仁麒(中)。全兵團共約16.6萬餘人。12月,兵團兼廣東軍區。1950年2月,增轄41軍。7月,與第13兵團番号互調。1951年4月,第15兵團兼廣東軍區番号撤銷,以此為基礎組建華南軍區。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周士第上将

【軍委直屬】華北軍區18兵團:1949年2月成立。司令員兼政委周士第(上)、副司令員王新亭(上)(一)和陳漫遠(二)、副政委王新亭【兼】、參謀長陳漫遠【兼】、政治部主任胡耀邦。下轄60軍,軍長張祖諒(中)、政委袁子欽(中);61軍,軍長韋傑(中)、政委徐子榮;62軍,軍長劉忠(中)、魯瑞林(少)。全兵團人數不足10萬人。4月下旬,轉隸一野建制;11月下旬,轉隸二野建制,兵團兼川西軍區。1950年4月,第18兵團番号撤銷,所轄各軍分别組成川西、川北、西康軍區。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楊得志上将

【軍委直屬】華北軍區19兵團:1949年2月成立。司令員楊得志(上)、政委羅瑞卿(大8)【兼】【繼任李志民(上)】、副司令員耿飚(一)和葛宴春(二)、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潘自力、參謀長耿飚【兼】。下轄63軍,軍長鄭維山(中)、政委王宗槐(中);64軍,軍長曾思玉(中)、政委王昭;65軍,軍長邱蔚(少)、政委王道邦(中)。全兵團共約8萬餘人。4月下旬,轉隸一野建制;12月,兵團兼陝西軍區。1950年11月,免兼陝西軍區。1951年2月,第19兵團番号撤銷,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9兵團。1951年2月至1958年4月參加抗美援朝。回國後,改編為工程兵,1962年11月,第19兵團番号正式撤銷。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楊成武上将

【軍委直屬】華北軍區20兵團:1949年2月成立。司令員楊成武(上)、政委李井泉【繼任李天煥(中)】、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唐延傑(中)【繼任文年生(中)】、副政委李天煥、政治部主任李志民(上)【繼任向仲華(中)兼】。下轄66軍,軍長蕭新槐(中)、政委王紫峰(中);67軍,軍長韓偉(中)、政委曠伏兆(中);68軍,軍長徐德操(少)、政委漆遠渥(少)。全兵團人數不足10萬人。6月,兵團兼天津警備司令部。1950年8月,第20兵團番号撤銷,所轄各軍直屬華北軍區。11月,以原第20兵團機關為基礎,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上司機構。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陳明仁上将

四野暨華中軍區21兵團(1949年8月4日湖南起義1兵團改編):起義時7.7萬餘人。1949年10月20日指令頒布、11月1日正式成立。首次整編後全兵團共3.6萬餘人。司令員陳明仁(上)、政委唐天際(中)【兼】;副司令員文建武【因病未到職,1951年1月15日癌症逝世】、李覺、魏鎮(少)、傅正模、唐生明、王勁修;副政委無、參謀長文建武【兼,未到職】、李覺【兼】;政治部主任方正平(中)。1949年11月二次整編後下轄52軍,軍長王勁修【兼】、政委楊樹根(少);53軍,軍長彭傑如、政委王振乾(少)。二次整編後全兵團共2.5萬餘人。1951年11月,52軍和53軍番号撤銷,52軍之214師和215師、53軍之217師和219師直屬第21兵團指揮。1952年10月,第21兵團番号撤銷,兵團部改編為55軍軍部。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陶峙嶽上将

一野暨西北軍區22兵團(1949年9月25日新疆起義警備部隊改編):起義時7萬餘人。1949年12月29日成立。司令員陶峙嶽(上)、政委王震(上)【兼】、副司令員趙錫光、副政委饒正錫(中)【兼】、參謀長陶晉初、政治部主任李铨(少)【兼】。下轄9軍,軍長趙錫光【兼】、政委張仲瀚;騎7師、騎8師。全兵團共6.5萬餘人。1954年10月,第22兵團與新疆軍區生産管理部合并為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22兵團番号撤銷。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董其武上将

華北軍區23兵團(1949年9月19日綏遠起義9兵團改編):起義時4萬餘人。1950年1月1日指令頒布、12月9日正式成立。司令員董其武(上)、政委高克林、副司令員姚喆(中)(一)和邊章五(二)、副政委王克俊、參謀長邊章五【兼】、政治部主任裴周玉(少)。下轄36軍,軍長劉萬春【繼任代軍長王建業】、政委康健民(少);37軍,軍長張世珍(少)、政委帥榮(少);騎4師。全兵團共3萬餘人。1951年9月,改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3兵團,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争,擔負修建機場任務,11月回國。1952年12月,第23兵團番号撤銷。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滕代遠

軍委鐵道兵團:1949年5月16日成立。司令員兼政委滕代遠【兼任軍委鐵道部部長】、副司令員呂正操(上)【兼任軍委鐵道部副部長】【繼任副司令員陳正湘(中)】、副政委崔田民(中)、參謀長李壽軒(中)、政治部主任王鶴峰。下轄5個支隊、1個工程處和1個機械築路工程總隊,共兵團共約3.8萬餘人。1950年7月,鐵道兵團縮編為3個師、2個團,共2.57萬餘人。1950年10月9日至1953年7月參加抗美援朝。1953年9月,鐵道兵團與志願軍6個鐵道工程師統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鐵道兵團番号撤銷。

【部分兵團級二級軍區】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張雲逸大将

華東山東軍區(重建):1949年2月成立。司令員張雲逸(大7)【兼】【繼任許世友(上)】、政委康生、副司令員許世友(一)和袁也烈(少)(二)【繼任譚希林(中)(一)和袁也烈(二)】、副政委傅秋濤(上)(一)和向明(二)、參謀長袁也烈【兼】、政治部主任王內建(少)。下轄膠東【含兩個警備旅;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濱北軍分區】、渤海【含滄南、泺北、清河、墾利軍分區】、魯中南【含泰山、沂蒙、尼山、台棗、濱海、泰西軍分區】軍區,濟南、徐州警備區,昌濰特區,并上司32軍,軍長譚希林(中)、政委彭林(中)。1955年5月隸屬于濟南軍區。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張愛萍上将

華東海軍:1949年4月23日成立。司令員兼政委張愛萍(上)【繼任政委趙啟民(中)】、副司令員林遵(少)(一)和趙啟民(二)【繼任袁也烈(少)】、副政委趙啟民【兼】、參謀長袁也烈【兼】、政治部主任康志強(中)。至1950年4月,擁有第四、五、六、七四個艦隊,百餘艘艦艇,人員共2萬左右。1950年人民海軍司令部成立後,華東軍區海軍由海軍總部、華東軍區共同上司。1955年9月23日正式更名為東海艦隊。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陳再道上将

華中、中南河南軍區:1949年3月1日成立。司令員陳再道(上)、政委李雪峰、副司令員畢占雲(中)(一)和文建武(二)及孔慶德(中)(三)、副政委張玺、參謀長文建武【兼】、政治部主任張力之。下轄南陽、确山、許昌、潢川、淮陽、陳留、商丘、鄭州、洛陽、陝州等10個軍分區和警備2旅 ,并上司58軍(5月編入),軍長孔慶德【兼】、政委方正平(中)。1955年5月隸屬于武漢軍區。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李先念

華中、中南湖北軍區:1949年5月20日成立。司令員兼政委李先念【繼任司令員王樹聲(大9)】、副司令員王宏坤(上)(一)和王樹聲(二)、副政委張廣才(少)、參謀長張才千(中)、政治部主任鄭紹文。下轄獨1、2、3、4師和孝感、黃岡、襄陽、荊州、沔陽、宜昌、大冶等7個軍分區(後添當陽、恩施、鄖陽等軍分區)。軍區總兵力約10萬人。1955年5月隸屬于武漢軍區。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陳奇涵上将

華中、中南、華東江西軍區:1949年6月25日成立。司令員陳奇涵(上)、政委陳正人、副司令員楊國夫(中)(一)【繼任賀晉年(少)】、副司令員(二)兼參謀長賀慶積(少)、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彭嘉慶(中)。下轄九江、南昌、袁州、上饒【與貴溪合并而成】、撫州、浮梁【與鄱陽合并而成】、吉安、贛州、甯都等9個軍分區,分别由43軍和44軍、48軍各一個獨立師組建、48軍三個師兼任。軍區總兵力約7萬人以上。1955年5月隸屬于南京軍區。1956年7月隸屬于福州軍區。

華北山西軍區:1949年9月1日成立。司令員兼政委程子華;繼任代司令員蕭文玖(少)、繼任政委賴若愚、副司令員蕭文玖(一)和趙輝樓(二)、政治部主任何輝(少)。其他情況不詳。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姚喆中将

華北綏遠軍區:1949年5月29日成立。由綏蒙軍區與8軍合并組成綏遠軍區。司令員姚喆(中)、政委高克林、參謀長劉華香(少)、政治部主任裴周玉(少)。1950年初,又先後成立了伊盟、烏盟、陝壩、薩縣、集甯等軍分區,和董其武部騎兵改編的騎4師。将起義之綏遠國民黨政府部隊整編為36軍和37軍。歸綏遠軍區代管與上司。1951年11月,22師奉命參加抗美援朝戰争,調離綏遠軍區。1952年5月,騎1師與騎3師合并,脫離綏遠軍區建制。同年7月,綏遠軍區與内蒙古軍區合并為蒙綏軍區。1954年3月25日,改稱内蒙古軍區(大軍區)。其他情況不詳。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烏蘭夫上将

東北、華北内蒙古軍區:1949年5月13日新組建。司令員兼政委烏蘭夫(上)、參謀長吉合。1949年12月以後,歸華北軍區建制。1949年6月下轄騎3師、騎4師、騎5師。1950年10月,騎1、騎2、騎3師番号撤銷,成立6個軍分區。軍區僅轄騎4、騎5師。1952年6月,騎4、騎5師和各軍區騎兵團整編為新的騎5師,歸華北軍區直接上司。同年7月,内蒙古軍區與綏遠軍區合并為蒙綏軍區。1952年8月,内蒙古軍區與綏遠軍區合并為綏蒙軍區。9月,綏蒙軍區改稱蒙綏軍區,歸華北軍區建制。1954年3月25日,改稱内蒙古軍區(大軍區)。其他情況不詳。

解放軍各兵團簡介

張國華中将

西南西藏軍區:1952年2月10日成立。司令員張國華(中)、政委譚冠三(中)、副司令員阿沛•阿旺晉美(中)(一)和朵噶•彭措饒傑(中)(二)及昌炳桂(三)、副政委範明(少)(一)和王其梅(少)(二)、參謀長李覺(少)、政治部主任劉振國(少)。1955年5月1日升格為大軍區,1968年12月降為省級軍區。其他情況不詳。